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6+1”模式下國中作文評改之我見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1W

“6+1”模式下國中作文評改之我見

“6+1”模式下國中作文評改之我見

陝西省綏德縣辛店中學 

李芳芳

內容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學生自主閲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本質上講,《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正是我校“6+1”模式所追求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於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

乘着課改的春風,我校進行了課改實踐,探索出了一種適合我校發展的“6+1”教學模式。本文主要闡述的是“6+1”教學模式下的國中作文評改,即六個評改環節加一條主線,充分發揮學生在作文評改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變一支筆為幾支筆,甚至幾十支筆評改作文,是幾十支筆的評改、比較、品味中產生“共振”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

“6+1”模式、 作文、評改

正文:

回首以前的作文評改,主要的評改者是教師,我以為存在兩大不協調:教師的辛勤耕耘與所取得的成效不協調,學生的理解掌握與教師預期的目標不協調。作為一線教師,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正視當前作文評改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在我校“6+1”教學模式的引領下,我對作文評改也作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課堂評改的基礎。它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提高評改的效率。“6+1”教學模式下如何讓學生進行作文評改的預習呢?那就是課前先把要批改的作文分發下去,分發時遵循的原則可以是組與組互改,也可以是組內互改......然後讓學生把自己要批改的作文仔細讀幾遍,找出並修改文中不正確的字、詞、標點符號以及病句等。這樣的預習為以後的評改鋪好了路,架好了橋。

二、 依標評改

教師先根據自己對本次作文的瀏覽情況以及本次習作訓練的要求、重點,事先擬好一份評改提綱。此提綱不可小覷 ,一定要細緻、可操作性強。比如我在評改以“母愛”為話題的作文時,擬定了如下評改提綱:

1、字、詞、標點符號是否正確。

2、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準確、有特色。

3、習作是否圍繞“母愛”來選材。

4、段落、層次是否清楚,結構是否完整。

5、習作是否表現的是母親對“我”的關愛。

6、所記敍的事件是否真實、具體、典型。

7、是否運用直接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的方法來刻畫母親的高大形象。

以上評改提綱我認為擬得比較細緻,既有字、詞、標點符號的評改,也有句子表情達意的評改;既涉及到了佈局謀篇,還考慮到了立意主旨。評改提綱一出示,學生就紛紛動筆依標評改,變一支筆評改為幾十支筆 “共振”,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互動交流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説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成員各自的經驗、知識優勢和思維特點,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不斷地完善自我認知。互動交流不能流於形式,最佳時機應是學生獨立評改之後“抓耳撓腮”之時,人人主動參與,個個勇於發言,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評改氛圍。《中國夢,我的夢》的作文評改至今歷歷在目:當時王佳同學評改劉美婷同學的習作,她認為劉美婷同學,如果能在篇末具體點明中國夢是什麼,那就更好了。可劉美婷同學認為,沒必要寫出中國夢的具體內容,含蓄結尾更令人回味無窮。兩人各執己見,這時我適時點撥:“如果習作在前面有鋪墊,那文章結尾含蓄些,會更耐人尋味;如果前面隻字未提及中國夢,只寫個人夢想,你們認為這樣佈局謀篇好嗎?”我想:劉美婷同學今後寫作時會牢記這一點的!

四、 小組展示

課堂因展示而精彩。小組展示是一個動態的、多元的過程,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亮點。展示時不可能人人均有機會。這時教師就要適當把控,注意展示的整體性,把握小組展示的針對性,豐富小組展示的多樣性。如在《我不想説再見》的作文評改中,我讓第一、二組展示文中的錯別字並改正;第三、四組展示文中錯誤的標點符號並改正;第五、六組展示文中的病句並改正。第七、八組展示整體評價。整體評價的展示至今我都記憶猶新,現在只摘錄隻言片語,供大家分享。

1、“丟標點現象嚴重,你是不是喜歡把標點符號當飯吃?”(王盼評議)

2、“習作飽蘸深情,抒發了對母校、老師、同學的深厚感情,流露出濃濃的不捨和留戀。是啊,時光老人來去匆匆,不知不覺國中生活就要結束了,真不想説再見啊!(李雪評議)

3、你的作文再不像白開水了,開始有了一點甜甜的味道,繼續努力啊!(劉曉宇評議)

4、重點不太突出,猶如打水仗一般,水花四濺,就是找不着攻擊的對象。(趙越評議)

5、錯別字多得像馬蜂窩,已經上九年級了,你的字典老師哪裏玩去了?(郝樂樂評議)

6、習作以“師生情、朋友情、母校情”作為小標題,格式新穎,構思獨特。每一個內容寫完之後,分別用:“我不想説再見——老師”;“我不想説再見——朋友”;“我不想説再見——母校”來收尾,習作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強妮評議)

五、質疑探究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求知慾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通過不斷地質疑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難忘那盞     燈》的評改接近尾聲時,有個學生就問:“老師,我發現馬慧慧同學寫的是陪伴了她三年的那盞枱燈,這樣選材好嗎?”話音剛落,同學們就七嘴八舌議論開了,有人説好,這樣緊扣主題。有人説不好,這樣的文章相對而言立意不高……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不斷迸發。質疑問難環節,激活了學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維,使課堂評改達到高潮。

六、達標檢測

在作文評改中,到了此環節,我會經常讓學生寫寫自己的評改感受。從遣詞造句到佈局謀篇,從立意構思到文體創新……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學生的評改水平、寫作水平定會提高。

説完了“6”個教學環節之後,我再説説“1”,即一條主線——教師導學貫穿始終。導學應該在學生評改有困惑之時,導學應該在質疑問難之時……。這樣,最大程度地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在這一年多來的作文評改實踐中,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調動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他們在評改別人習作時,互相啟發、互相借鑑,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雖然“6+1”模式在作文評改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我在此所説的做法也僅僅是一種摸索,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需要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但我想,嘗試也是一種努力!作文評改需要我們的努力!

參考文獻:

《走進新課程》

《有效教學十講》

《寫作與作文評改》

《魏書生作文評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