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34W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摘要〕

中學時期,雖然只佔人生長河幾十分之一的時間,但卻是個體心理激烈變化、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伴隨着顯而易見的生理上的重要變化——第二性徵的出現,性趨於成熟,心理上的激烈變化往往被家長甚至學校所忽視,要麼一味地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語言安慰、責罰,要麼完全當成大人的模式處理,嚴重忽視了這一特殊時期學生心理的需求。只有當極少部分學生由於極端事件的出現才會偶爾引起各方面的'關注,這是非常被動的,也是非常不科學的,我們要防患於未然,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疏導學生生理引起心理等非平衡狀態和各種衝突。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學生成長需要

中學時代是人類走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一個關鍵階段,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這一階段顯得尤其重要。一是隨着中學生的身體在快速地發育,外在表現有身體長高、嗓音變粗、變細、開始長喉結、生理期的到來等,這些都能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關注;而另一方面不愛説話、上課精神不集中、無法溝通等問題也普遍表現出來,學校和家長僅僅簡單歸結為長大了、心事重了、學習壓力太大了等原因,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就學校教育而言,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符合這一階段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中學生的人際關係的複雜性是家長和老師們嚴重忽視的地方,這一時期的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對自我與同性、異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對家長、老師的認識,對社會各種現象的認識等表現出強烈的認知需求。在互聯網沒有出現的時代,處於這一時期的學生往往更願意接受家長、老師的建議,尊重他們的指導,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代際之間的傳承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學生更願意從網絡上了解他們想知道的知識,更容易對家長、老師的教導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與時俱進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教育的完整性、現代性有着重要作用。根據本人近幾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驗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歸納出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幾個心理困惑:

1、對學習產生恐懼,精神緊繃,往往花費很大精力,甚至是以身體為代價的努力學習,而學習成績卻不理想,學習效率低下。焦慮的心態在中學生中很普遍,引起焦慮的原因有很多,中學生最常見的焦慮是由學習壓力引起的,表現為緊張不安、失眠、食慾不振、思維不敏捷,導致學習水平不能正常發揮。

2、人際交往障礙。很多中學生覺得父母、老師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學習方面,所做的溝通也都是圍繞着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常常產生很大的牴觸情緒,不願意説出自己的困惑,尋求指導和幫助。他們更願意在網絡上尋求所謂的“知音”,甚至發展成沉迷網絡的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惡性循環下去,更是使得他們不願意面對、躲避現實世界的正常人際交往。他們不敢向別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甚至出現了對社交生活的深深恐懼,產生強烈的自卑、沮喪、孤獨的心理,嚴重的甚至發展到了抑鬱症的傾向。

3、適應不良行為。中學生的世界觀還在形成過程中,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社會閲歷幾乎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如在班級學習氛圍差的環境裏不思學習、打架、吸煙甚至是逃學、離家出走等。

4、早戀。青少年情感豐富,體驗強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沒有控制情感的尺度和分寸,特別容易衝動,不計後果,輕則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重則由於戀愛受阻、失敗等而產生輕生的心理,非常危險。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需要

身體的健康並不代表心理的健康,但心理健康卻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健康。現代研究越來越多的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一個事物的兩面,而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交互影響着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塑造中學生健康人格。人格是一個人整體的外在表象。每個人的人格表現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的兩個人,成長環境、教育環境都是一樣的,雖然大多表象都是一樣的還是會有差異。人格的健康才能促進自身潛能的發揮,才能更好地在社會生存,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戰勝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當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強體壯,延年益壽。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智慧、意志、性格、氣質、道德等方面着手,引導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協調的、統一的整體,以達到健康的人格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對幫助增強中學生的適應能力,開發其潛能具有重要意義。適應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人在生活的過程中都要與客觀現實打交道,客觀現實十分複雜,並有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人的需要與客觀現實之間總有一定的距離,任何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樣樣稱心,每個人都受到個人能力和客觀現實的制約。所以,只有實事求是地根據客觀情況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取得積極的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積極地引導學生如何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適應學習、生活以及日益複雜多變的社會大環境,這對現代中學生來説非常重要。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一、引言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正常、健康與家庭、社會、學校教育有着密切的關係。心理健康是發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學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標誌。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嚴重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的基本條件。然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近年來,我國中國小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根據調查分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依賴心理:當前,獨生子女學生越來越多,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溺愛、嬌寵,好比温室裏的花朵,缺少獨立意識,什麼事情都要依賴家長。

2、自私狹隘心理:表現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把個人利益看得過重,具有較強的報復心理。

3、易怒心理:所謂易怒就是指容易衝動、急躁,愛發脾氣,喜怒無常,報復性強,常有幹危險、愚蠢事的衝動,事後冷靜下來又後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學生對外界的刺激常產生與常態相背的心理反應,與他人交往採取不合作的對抗態度,對老師、家長的教育感到厭煩甚至頂撞。

5、嫉妒心理:這是一種恐懼或擔心他人優於自己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重點中學的學生尤為明顯。

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觀因素。概括起來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二是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三是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一)家庭環境因素

從教育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家庭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終身學校。通常情況下,家庭內部成員關係和睦融洽,孩子性格開朗樂觀,適應環境的能力會更強。

(二)社會負面因素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另一方面,影視宣傳、文化娛樂隨處可見暴富和暴力,計算機和網絡又輕而易舉地提供給中學生容易成癮的暴力和賭博的遊戲,使他們陶醉於自身價值得到體現的虛無世界中,從而更不願與世界交往,甘願獨處於封閉之中。在社會大環境下,酒吧、遊戲機房以及隨處可見的網吧等等,極大地影響着中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優點和長處。通常血緣關係使子女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信任感與親切感,父母的喜怒哀樂時刻感染着子女,他們之間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時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覺的影響,從家庭教育的影響途徑和方式來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過耳濡目染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嚴密計劃和系統性的正規教育。

(四)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應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堅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對少數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應耐心的啟發誘導,而不能動輒批評指責,甚至把他們當成典型的例子張揚,致使這些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

(五)社會環境治理方面

教育體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要真的“減負”,要讓我們的孩子活得輕鬆些,使他們能有精力突發奇想、展開幻想,去搞科研、搞發展,讓他們去實現祖國飛速發展、繁榮昌盛的中國人的願望;影視宣傳、文化娛樂網絡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殺,否則後患無窮。

四、總結

青少年做為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既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時期,同時又是一個情緒多變、情感衝突的時期。因此,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和諧發展,幫助青少年學會心理調適,社會適應,才能真正地實現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美好和諧! 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舒適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網絡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家庭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就對中學生來説,網絡給學生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知識空間。但是,開闊中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在教育過程中正確的認識網絡是把雙刃劍,正確認識網絡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本文就針對網絡環境下如何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簡要分析,提出網絡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十分重要。

【關鍵詞】網絡環境;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逐漸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娛樂休閒的重要平台。但是,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中學生走向科技的前端,提供了現代化教育手段,同時也給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影響。因此,我們要採取可行性對策,通過正確的使用網絡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網絡環境對中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

(一)迷戀網絡能引發中學生的學習障礙

經過調查顯示,中學生是迷戀網絡的高發人羣之一,他們在心理上對網絡於強烈的依賴感,每個中學生的平均上網時間已經超過了成年人,每個月上網時間在150小時左右。這些迷戀網絡的中學生長此以往,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這種心理對於中學生來説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未來生活,中學生是成長階段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生長期迷戀網絡,一進入學習狀態就會產生疲勞感。他們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嚴重者會輟學。

(二)沉迷於網絡容易產生“網絡孤獨症”,妨礙交往

由於網絡交往對象具有選擇性,能夠滿足中學生的心理慾望,這樣就是的學生忽視了現實中的朋友。對中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造成困難,使得中學生通過逃避的方式,沉溺於網絡人際交往,導致最終產生人機障礙,阻礙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由於網絡交往環境的不真實性,中學生容易上當受騙,更加對人際交往產生障礙。

(三)沉迷於網絡會造成中學生人格的畸形發展

當下許多中學生對網絡社會產生了好感,沉迷於網絡社會,導致中學生長期脱離現實社會,這種現象不利於中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出現人格缺陷和人格真該的現象,嚴重影響中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人格缺陷是中學生介於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礙之間的一種人格狀態,中學生長期迷戀網絡,導致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中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價值,忽視社會價值,使得中學生的責任意識逐漸下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逐漸減弱。並逐漸的削弱了中學生的自控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嚴重缺乏上進心。最嚴重的是學生由於自身的責任意識不強烈,容易做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情,做出一些社會不認同,不道德的事情。吸煙、喝酒、打架等不道德現象常常出現在網癮的中學生羣體中,導致他們的人格出現障礙。

三、網絡環境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活動課程

首先,需要在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更新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將網絡文明、網絡道德等加入課程其中。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提高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需要開設網絡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傻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在學生網絡成癮之前及時的教育引導學生,不斷的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法律意識,挖掘學生學習的慾望。其次,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才能根據學生的具體行為進行及時的指導,設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和輔導,避免學生形成網癮,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後,創辦心理健康讀物,指導學生建立健康知識社團,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網絡學生走出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二)創辦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心理健康知識論壇

在教育部門的引導下,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網站,由專門的負責人不斷的蒐集網絡成癮學生的案例,並對其進行分析,形成一對一的心理諮詢,通過心理輔導,幫助中學生走出陰影。成立專門的教育專家輔導機制,針對學生網絡成癮的具體問題提出相對應的措施。需要網站負責人及時地對教育內容進行編排,配置專門的心理輔導人士進行在線諮詢,使得家長、學校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共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網絡心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受到了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其中,尤其是中學生,中學生的心理還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要想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需要通過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共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保護措施,培養中學生健康的心理。

中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齡背後的代際差異。調適逆反心理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衝突;多一點包容,少一點分歧;多一點溝通,少一點爭執;多一點思量,少一點衝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調適;逆反;化解;衝突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我與他人和集體》中交往與溝通目標要求: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適逆反心理,增強與家人共創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為此,我們課題組在執教人教版七年級思想品德《兩代人的對話》板塊內容時,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適時進行學科滲透。

一、中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與成因

中學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喜歡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特別討厭大人對他的再三囑咐和重複要求,希望自己獨立去實踐;二是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不大願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決定;三是對父母不再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敢於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四是對傳統觀念、現成結論和權威往往不迷信、盲從,而是持批判的態度。通過對中學生逆反心理表現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來自社會、學校方面的因素。從自身原因看,進入青春期,青少年雖尚未涉足社會,但已開始以自己的視角觀察、分析社會,以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讀所見所聞。然而他們的心理、思維和對事物的判斷因社會閲歷所限而與社會現實存在一定距離,往往會表現出一種不適應,自我意識常常處於困惑的矛盾狀態。再者,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進入青春期後,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產生強烈的“成人感”,而心理髮展速度的相對緩慢、滯後,使他們處於“心理斷乳期”。因為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他們在知識、經驗、能力方面並未成熟,只處於半成熟狀態,對身心發展現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逆反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齡背後的代際差異:親子之間年齡差異,父母與子女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興趣愛好、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存在較大差異。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往往使子女對父母產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訓練:説説父母説得最多的十句話,理解父母“源於愛”的初衷。

二、調適逆反心理,和諧親子關係

1.打開自己的閉鎖心理,敞開自己的心扉,走進父母,親近父母,主動與父母溝通對話,從現實中架起溝通的橋樑。主動溝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溝通產生理解,理解產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因愛而生,是愛的衝突,以愛報愛,是黃金法則。

2.換位思考,理解至上。當中學生不能理解父母、與父母發生衝突時,要學會換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這樣,會變得更加冷靜、理智。當中學生與父母出現意見分歧、產生摩擦、隔閡、矛盾、衝突時,要體諒父母的辛勞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遠、迴避、頂撞,甚至反抗。中學生要主動與父母談談自己的心裏話,交換不同的看法,也可以與父母一起探討一些新觀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溝通都會促進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將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產生共鳴,情感上才會出現共振。這樣,相互之間的關係才會融洽,親子關係融洽了,中學生也就不會再出現叛逆心理了。

4.與父母平等交流。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不能一概説是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父母也不是聖人,他們的觀念時常滯後,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難免有誤區。所以,與父母平等交流,有助於幫助父母更新觀念、走出家教的誤區,也有助於中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克服逆反心理,化解愛的衝突,密切、和諧親子關係。

5.出現逆反心理,要學會適時調控自己的情緒。牢記:剋制、冷靜、理智、溝通、交流、理解、體諒。冷靜下來,中學生才會做出恰當的選擇。中學生應提醒自己:我們能忍心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嗎?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愛的衝突,和諧親子關係的基本要領:瞭解父母,敞開心扉,耐心解釋,換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異。心理、行為訓練:當中學生和父母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怎樣去做?找父母談一次心,真正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語:你想讓父母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父母。這是子女與父母溝通交往的“黃金法則”。調適逆反心理,化解愛的衝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衝突;多一點包容,少一點分歧;多一點溝通,少一點爭執;多一點思量,少一點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