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聚焦作業設計 夯實核心素養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W

【摘 要】國小語文作業設計要剔除過去一刀切、機械重複、效率不高的弊端,應從層次性、趣味性、多樣性、生活性、想象性、拓展性作業設計入手,創新國小語文作業設計,才能落實“雙減”政策,達到減負增效之目的。

聚焦作業設計 夯實核心素養

【關鍵詞】創新 作業 設計 提高 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帶來的不僅僅是教材內容的全新面貌,更重要的是教學理念的更新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隨着“雙減”政策地實施,作為教學環節最重要的一環——作業設計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仍然出現佈置的作業多、一刀切的作業、機械重複的作業,這些低效的作業仍在削弱着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利於“雙減”政策的實施。

那麼,怎樣設計作業才能更加科學、有效呢?筆者就這一問題談談淺見。

一、設計層次性作業,落實作業的有效性

由於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知識和能力差異是存在的。有差異的學生完成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因此,“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就必須“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在佈置國小語文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有一定的層次,便於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的作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下適合的發揮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收穫。因此,可把作業分成必做題、選做題兩大類。必做題要求全體學生都要過關。如,生字詞的讀音、組詞,教材要求背誦的部分,課文的重點句段等為必做題。選做題是一些難度稍大、比較靈活的題目,要求中等以上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適當選做,可以選做一部分,也可以選做全部。這樣,既滿足了優等生的要求,又保證了基本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提升作業的有效性

學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新奇感,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促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習,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根據這一規律,教師設計國小語文作業應該具有趣味性,讓學生一看到作業內容就會躍躍欲試,使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體驗尋覓真知的快樂,從而不斷增長才幹,獲得成功的樂趣。趣味作業形式多樣:比如“畫一畫”,學了《日月潭》一課,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畫一幅“日月潭美景圖”,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唱一唱”,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漿》這首兒歌時,先引導學生滿懷深情地歌唱電影《祖國的花朵》中的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漿》,這樣讓學生唱一唱與課文有關的歌曲,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設計多樣性作業,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佈置作業時,可設計既有口頭的,又有書面的;既有需要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又有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既有運用知識的,又有培養能力的,多種形式合理組合,適當搭配,可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口頭作業有參與討論、發表意見、辯論、演説等口語交際一類的練習;觀察作業有觀察周圍環境、觀察周圍人羣、觀察動植物、觀察天氣等;動手操作的作業有上網查詢、科技製作、美術品製作、玩具用具製作、小實驗實驗等。這樣,既鞏固了知識,有鍛鍊了能力,收效比單純的書面作業大多了。

四、設計生活性作業,擴寬作業的有效性

要給更多的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更好地辦法就是使作業貼近生活,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比如:學習《找春天》的課文,在春天到來的時候,教師可以佈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可以在春風中放風箏,可以蒐集讚美春天的詩歌、散文、舉行“春之聲”誦讀會,還可以説説、寫寫春天等。完成這類作業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學習了教材的內容,還廣泛涉獵與教材相關的文學、生物、繪畫、歷史、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充分走進社會生活。這樣,作業不僅僅是一個載體,還是一個極好的平台,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利用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

五、設計想象性作業,創新作業的有效性

想象是創新的前提,又是創新的源泉。黑格爾説過:“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為了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教師應多創設想象性語文作業。國小語文教材選編的文章,作者在寫文間時,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總要留下一些空白,可謂“不着一了,盡得風流。”設計作業時教師可讓學生抓住這些空白去想象、去補充,就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比如:《荷花》第四自然段的省略號含義豐富、深刻。教後要求學生思考:除了蜻蜒、小魚外,還有誰前來告訴荷花一些什麼?先讓學生口述,然後寫下來;教材中還有不少課後結尾往往有言雖盡而意未斷的特點,這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據此,可設計編故事的作業。比如:教學《窮人》後,可讓學生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以《帳子拉開後》為題續寫故事。

六、設計拓展性作業,延伸作業的有效性

新課標強調知識的拓展延伸和學科間的整合,我們在佈置作業時,應該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儘可能地設計一些拓展性的作業。比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詢或查找圖書資料瞭解圓明園的有關資料、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詳細史料以及清朝的時代背景等。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要讓學生查找有關抗美援朝的時代背景和有關故事。設計這類作業,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 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作業模式,使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語文教師要敢於創新,勤于思考,勇於實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的課型,設計各種形式的作業,讓作業煥發出生命的光彩,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夯實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版

沈冬娣.《讀與寫·下旬刊》.四川省教育出版社.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