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呼蘭河傳》的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5K

《呼蘭河傳》的教案【精品多篇】

《呼蘭河傳》語文優質教學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瞭解並感受自由快樂的後園生活,感悟“後園”的豐富內涵。

2、深切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看到童年這個詞,你會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

2、教師引入

二、初感知,童年的後花園。

1、一讀:大聲跳讀課文,結合文中的詞句,説説後園的特點即吸引我的原因。

2、二讀:請選擇你喜歡的幾句話或一小段文字大聲、有感情地讀一讀。

三、再領悟,精神的後花園

1、後園的這方土地,讓它的小主人感受到了自由、生機、親情、愛、温暖,而在《呼蘭河傳》四次提到了“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整部小説共七章,除了這寫後花園的第三章是温暖的,其他六章都是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那麼,到底是怎樣的身世和經歷讓這位“30年代的文學洛神”、讓這個被魯迅認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感到如此孤寂與苦悶呢?請看材料。結合課文和材料,用你的心觸摸蕭紅的心,你認為蕭紅內心渴求什麼?

2、出示鏈接材料:

3、她渴求——,而這一切,她全部寄託在哪裏?(後花園、祖父)。所以這哪裏是一個簡單的後花園啊,這分明是蕭紅精神的後花園!心靈的後花園!而這個後花園正是因為有了祖父才熠熠生輝,讓她的童年有了一絲温暖,而這絲温暖也成了她以後人生路上的慰藉,為她築起一道心靈的屏障。所以蕭紅説,“在後花園中,從祖父那裏,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温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温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4、所以作者開篇第一句——“呼蘭河這小城裏住着我的祖父”。為什麼用這句話開篇?

5、這正如蕭紅自己所説的,因為不能忘卻,所以永遠記住,在她生命結束前的一年一個月零兩天的時候,這位文學洛神用這段文字祭奠她精神的後花園,以及那位老主人。

四、用心讀,情感昇華

三讀:在用我們誠摯的內心觸摸了蕭紅的內心世界之後,相信你對這些文字有了更深

的感悟,你認為哪小節最能流露出作者內心的渴望和吶喊?(學生各抒己見)關於28小節,有人認為應當用舒緩的語調讀,有人認為應當語氣急促,一口氣讀下去,有人認為應該“喊”出來,你認為該怎麼讀?為什麼?選擇自己認可的朗讀方法,沉浸其中讀,再次感悟蕭紅的內心世界。

五、用心疑,靜水深流

當一個人推開往事的柵欄,用一個不太更事卻又初涉人間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歷那令人心顫的寂寞的童年時,平靜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麼深沉洶湧的潮流——靜水流深。這篇文章文字看上去淺顯易懂,但很多地方卻是值得我們推敲的。小組交流,解決組員的疑問,並準備交流一個你們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

六、用心悟,名家點評

課後閲讀《呼蘭河傳》,結合茅盾的點評——《呼蘭河傳》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就其中一點寫下自己的讀後感。要求:結合相關情節,250字左右。

《呼蘭河傳》語文優質教學教案 篇二

《呼蘭河傳》是女作家蕭紅的最後一部作品。作品寫於1940年,發表於1941年,而作者蕭紅於1942年逝世,時年31歲。不知道在我們生命將終止的時候,我們會留戀的是什麼,是青澀的愛情,完滿的婚姻還是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在蕭紅短暫而坎坷的一生中,她把美好與留戀賦給了童年,而這童年的美好又多半展現在了作品《呼蘭河傳》之中。

呼蘭河共七章,寫了呼蘭河的民俗風情,呼蘭河人的各種生活,小團圓媳婦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馮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故事等,都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去描述的,與作者童年最密切相關的是作者和祖父在一起的甜蜜時光,祖父的愛像春日的陽光,照耀着作者的童年。

後院有一顆玫瑰。一到五月就開花。„„別的都玩厭了的時候,我就想起來去摘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來用帽兜子盛着。„„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幹什麼。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着一邊笑,當我聽到祖父説:“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顆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

這是節選自作品中的一個片段,祖父就是作者童年的玩伴。

和祖父在一起的時間那麼美好。祖父不在乎作者小時候的任性,變着花樣給她做吃的,烤乳豬,烤鴨,煮苞米,教她背詩,為她講解意思。在祖母去世後,祖父就帶着她住。那是一個封建沒落的地主家庭,父母把愛給了弟妹,對作者來講,祖父的愛構造了她童年的天堂。

作者的童年是美好而孤單的,我們的呢?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裏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花園裏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

我們的童年裏,也是這樣的,花的紅,柳的綠,蝴蝶的紛飛,玩伴的嬉鬧,點綴着白紙一樣的時光,它是我們記憶裏最柔軟的部分。童年是我們窖藏的葡萄酒,時光越是流淌,它越是醇香。

《呼蘭河傳》不是一部讓人讀完覺得愉悦的作品,而是一部讓人讀完覺得沉重的作品。農村人的愚昧、落後、無知盡顯其中。她在思考人生性,它在辨別是非,,它在尋找存在的意義,它也在呼喚生命裏的温暖,。

我們對生命的希望、失望、絕望;我們對不熟知事物的好奇、膽怯、迷惘;我們對無法判定是非的觀念的質疑、反抗、屈服。《呼蘭河傳》不是聖經,給不了我們太多的哲理,但它也不遜色於任何哲理名著,因為它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生命、思考什麼才是幸福的定義。

《呼蘭河傳》語文優質教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謊花”“蚌殼”、“螞蚱”等詞。

2.感悟作品清新活潑、鮮活靈動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品味作者對童年生活狀態的描寫,感受作者親近自然萬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

2.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生活的嚮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作品對童年生活狀態的描寫,體會作者讚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鑑賞本文的語言藝術,學習用鮮活的語言描摹事物。

學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兒童自由、快樂、純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濃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嚮往,所以,在閲讀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主體,文本是他們學習的憑藉,且文本內容淺顯易懂,要在鮮活靈動的語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處。經過三年的教與學,教師基本上把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能在教師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過文本獲取對知識的理解,再通過自身素養深入感知文本,並在更高層次上來領悟和運用文本知識。所以,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只做引導和提示,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文本的方法更適合本文。 教學重點:

學會在閲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瞭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的活動以及表現出來的情感。 教學難點:

當人們回頭去看自己的童年時,對新鮮的、活潑的生活的認識總是美好的、值得懷念的,並有了更清楚的界定。體會這種感情。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仔細品味清新活潑,鮮活靈動的語言,感悟作者自由、快樂、純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學準備:

課件、音頻朗讀

課前準備:

1. 預習課文內容。(學生按預習要求事先預習,如朗讀課文、解決生詞、瞭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課後練習等。)

2. 利用早讀聽課文音頻朗讀,正音、熟悉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難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滿了童真童趣。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看到了兒時魯迅的活潑調皮與天真聰明;在《幼時記趣》中,我們看到了兒時沈復的“物外

之趣”的神異世界; 在《呼蘭河傳》中,我們會看到兒時的蕭紅又有怎樣快樂的童年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幻燈出示課題及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張迺瑩,筆名悄吟、田娣等。黑龍江呼蘭縣人,她一生坎坷:九歲喪母,在暴虐的父親和繼母那兒得不到關愛,只有在年邁的祖父那兒得到温暖。二十歲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歲開始文學創作,三十一歲去世。短暫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

代表作:《呼蘭河傳》、《生死場》、《小城三月》、《馬伯樂》。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用最簡潔的語言回答問題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他們各自的年齡有多大?

(2)人物活動的地點在哪兒?從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麼季節?從文章的哪裏得知?

(3)“我”對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對作者描寫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儘可能多地回憶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長的文章中出現了這麼多的事物,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2.學生思考、交流。明確: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歲了,“我”才四五歲。

(2)祖父的後花園。從鋤穀子、韭菜、摘黃瓜、追蜻蜓、綁螞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節。

(3)十分喜歡與懷念,學生找出相關詞句説説。

(4)答案不唯一,自由討論。(應該是喜歡、嚮往、甚至是羨慕的。因為現在的孩子忙於學習、忙於上各種輔導班,不會有這樣成長的環境,也不會有這樣多的自由與快樂!)

(5)請幾位同學上台板書羅列,可分工,如甲同學寫動物的詞語,乙同學寫植物的詞語,丙同學寫自然景物的詞語,這樣,既節省時間,又不至於寫重複。明確:蜜蜂、蝴蝶、蜻蜓、螞蚱、鳥、蟲子;果樹、榆樹、小白菜、草、韭菜、穀穗、黃瓜、玉米等;大花園、風、雨、太陽、白雲等。

(6)思考、討論、歸納:

“自由”。

四。解讀課文,深入理解、品味。

1. 這裏的動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麼置身於這樣環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自由快樂、天真爛漫。)

2.朗讀課文,説説課文裏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自由快樂的?

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後朗讀,交流:

(1) 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菜。”

(評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祖父幹活,我瞎鬧、幫倒忙,祖父也不會怪我。)

(2) “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並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黃瓜沒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幾步又去做別的去了。”

(評析:在事實面前也只是馬馬虎虎承認錯誤,注意力極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將“委屈”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着了。”

(評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勞動”,連睡覺都這麼自由。大花園真是我兒時的樂園!)

(4)多種形式朗讀讀第28段,(如點名讀、自由讀、齊讀、誦讀等方式)研讀這一段所體現的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情感。

分析: 這一段使用了十一個“就“字,可是讀起來一點也不顯得羅嗦,反而有獨特的味道,説説它們對錶達思想感情有什麼樣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個“就”,表示強調語氣;後八個“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約束。這十一個“就”,非常有表現力,語氣輕鬆,一氣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現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長。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長環境。(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3.在“我”的眼裏,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能體現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讀、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

“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着那個鋤頭的頭來鏟。”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 “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

歸納:從以上語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裏,是個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對“我”非常寬容、慈愛、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滿快樂。

4.選出文中你認為描寫最美的一個段落,進行誦讀,體味語言特點。

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段,朗讀、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

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用兒童的眼光來觀察,辨別顏色、形狀、聲響,呈現出來的是景物的本來面目, 相對花而言,動的昆蟲更容易引發兒童的興趣。因而平實貼切,充滿孩子的歡愉和真摯。)

(2)寫小白菜的生長:“小白菜長得非常之快,沒有幾天就冒了芽了,一轉眼就可以拔下來吃了”。(用語明快樸素)

寫蝴蝶飛舞:“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自言自語,充滿孩子氣。)

(3)自由誦讀第28段,體會11個“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寫《呼蘭河傳》這部小説時,蕭紅已經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為什麼她這樣懷念童年的生活?

明確:(結合其生活經歷)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後的生活並不幸福,在生活極不安定的情況下,回憶故鄉、回憶美好的童年是一種精神寄託。她曾説過:“若是能回呼蘭我的家鄉去多好啊!”,然而故鄉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對於蕭紅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戀的是故鄉的後花園、祖父和她構成的温馨世界,是過去自由、幸福純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討論全文的主旨

1.課文表現了“我”對故鄉、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

①首先表現在昔日歡樂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園裏觀蝶戲蟲,栽花拔草,鏟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間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麼天真有趣,無憂無慮,可以説盡享人世間美好的生活。也許在成人之後,再也得不到這份爛漫,這份純真了。“我”童年所接觸的,是同樣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螞蚱,自由飛舞;花兒、草兒、樹兒、瓜兒,生機勃勃;藍天、白雲、清風,悠悠灑灑……“我”在這樣的自然中嬉戲、成長,人性本自然,自然與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僅有自然的滋潤,還有親情的關愛。爺爺帶“我”種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識。在爺爺的關愛呵護下,“我”快樂、自在地歡度着童年。

2.明確文章主旨

本文回憶童年在祖父後花園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表現了親近大自然萬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寄託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的生活的嚮往。

七。小結:

文章回憶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後花園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表現了親近自然萬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寄託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的生活的嚮往。文章記敍的是一個孩子在狹小的生活空間的瑣事,但是由於作者在文字中傾注了熱切的情感,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幅旺盛燦爛的生命圖景,顯得生機勃勃,情趣盎然。

八。課後語文活動

1、課外閲讀蕭紅《呼蘭河傳》及其他作品,做關於她的卡片資料。

2、回憶你的童年生活,寫一段充滿情趣的文字,要體現童真童趣。

《呼蘭河傳》語文優質教學教案 篇四

一、蕭紅與《呼蘭河傳》

蕭紅,原名張迺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場》時,開始用蕭紅作筆名,魯迅為書作序,序言中稱讚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從而奠定了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初的地位。在蕭紅不到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小説《生死場》(1935)《馬伯樂》(1941)《呼蘭河傳》(1942),散文集《商市街》(1936)《回憶魯迅先生》(1940)等。 蕭紅一生生活動盪,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後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歲月強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堅韌倔強,同時,女性所獨有的纖細、敏鋭的藝術感覺和藝術感悟能力,使她成為一位體驗型、情緒型的作家,“她是憑個人的天才和感覺在創作”。在蕭紅生命的最後兩年裏,她遠離故土,索居香港,在艱苦的生活環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過。1942年12月20日,蕭紅在寂寞、懷舊的心情中,完成了長篇小説《呼蘭河傳》。這部小説可以稱得上是其藝術上的顛峯之作。

《呼蘭河傳》融進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緒記憶。作品不着力塑造“典型”的人物,也不刻意豐滿故事的情節,而從敍述的結構章法上突破傳統、另闢蹊徑,用一種率直的真實、悽婉細膩的筆觸,真實、感人地再現了呼蘭河的鄉土人情、風俗習慣。並通過作者年幼時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蘭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狀態。

二、概要 1.小城故事

在《呼蘭河傳》這部作者晚期傑作中,她以散文化的筆調抒寫了以家鄉為原型的“呼蘭河”城的“傳記”,這“傳記”記錄了呼蘭河的四時風俗,“我”的美麗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裏各式各樣瑣屑平凡的人世悲歡。

小説以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為起點,展開了關於呼蘭河人日常生活的敍述。那個當街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時常鬧出亂子:車馬倒在污泥中了,救馬的與喝彩的,一時熱鬧非凡,大人們掙扎許久終於過去了,小孩子掉下去又被救起來了,豬淹死了„„大泥坑上總是“盛事”不斷,呼蘭河人應付着、忍受着,然而,“説用土把泥坑來填平的,一個人也沒有”。“大泥坑”也許是一種象徵,小城裏的人們,也是掙扎在人間,被風霜雨雪吹打着,卻又麻木因循地生活着:賣豆芽菜的王寡婦死了獨子,雖然瘋了,但依然賣豆芽菜;扎彩鋪的夥計們扎出了富麗的陰宅,卻依然在人間辛苦地生老病死;小衚衕裏一籃麻花,可以惹出一家小孩的追打;一塊豆腐也能為人們的晚餐錦上添花„„事實上,呼蘭河人對於死後的想像,要比生前的實際生活豐富得多,一年之中必有跳大神、放河燈、唱野台子戲、逛娘娘廟大會等各式各樣的“精神盛舉”。對這些以鬼神的名義興起的人間盛事,呼蘭河人樂此不疲。

在自家的後花園內,是有祖父陪伴的多彩童年,後花園外卻是荒涼的院落以及窮困租户的別樣人生。長蘑菇的草房子裏住着幾個漏粉的,旁邊的小偏房裏住着一家趕車的,他們的日子交織着微末的歡喜和沉默的不幸。小團圓媳婦是趕車的老胡家為他們的二孫子娶的童養媳,是一個黑忽忽、笑呵呵的女孩子,然而照“規矩”經過婆婆的毒打與烙腳心的“調教”之後,日漸病倒,又經過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兒、用大缸洗澡種。種奇特的“治療”,終於死去。有二伯是“我”家的一位古怪親戚,他無家無業,居無定所,生活窘迫,甚至有些小偷小摸的劣習,但同時卻又敏感而自尊。他對磚頭和雲雀講話,忌諱人家喊他乳名,他年過六旬卻被年輕的主人打倒在地,他感到凌辱而想到死,但又缺乏自殺的勇氣,最終他的“跳井”“上吊”成為人們的笑料。臨着“我”家後園的磨房裏住着馮歪嘴子,他和鄰家王大姐不聲不響成了家,剛生下的孩子,在零下的温度裏只能蓋着面口袋取暖,但這並不妨礙馮歪嘴子對生活的執著,他依然努力拉磨,賣年糕,最終王大姐在街坊鄰居的閒言碎語中抑鬱而亡,馮歪嘴子和他的兒子們卻堅強地活着„„

茅盾在給《呼蘭河傳》作的序中這樣描寫呼蘭河城的生活狀態: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單調的。

一年之中,他們很有規律地過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這些熱鬧、隆重的節日,而這些節日也和他們的日常生活一樣多麼單調而呆板。

呼蘭河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沒有音響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內,每一籬笆後邊,充滿了嘮叨,爭吵,哭笑,乃到夢囈,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馬燈似的挨次到來的隆重熱鬧的節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現了粗線條的大紅大綠的帶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蘭河的人民當然多是良善的。

他們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他們有時也許顯得麻木,但實在他們也頗敏感而瑣細,芝麻大的事情他們會議論或者爭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們有時也許顯得愚昧而蠻橫,但實在他們並沒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們是按照他們認為最合理的方法,“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2.內涵豐富的回憶的詩學

有一類作家幾乎完全生活在回憶裏,蕭紅可以説是這類作家的一個卓越代表,《呼蘭河傳》是一篇典型的對於故鄉和童年的追憶之作。

近來學界對《呼蘭河傳》的研究已充分地探討了它對於“回憶的詩學”的獨特貢獻。謝茂松即認為“回憶”對《呼蘭河傳》具有總體的統攝作用。它是一種生命的和藝術的雙重形式。作為生命的形式,意味着回憶構成了蕭紅的靈魂的自我拯救的方式,正如普魯斯特在寫作中回憶,在回憶中寫作進而把回憶當成個體生命的現實形態一樣。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則意味着回憶在小説中承載着基本的結構的和美學的功能。它生成着或者説決定着小説的技巧。人的生理或心理性的回憶往往表現為一種非邏輯性的形態,當這種非邏輯性的形態落實在小説中,則體現為心境與情緒的瀰漫,在這種瀰漫中小説不斷閃回既往歲月留給作者深刻印象的那些記憶場景。這便是人類本真的回憶在小説中的如實反映。《呼蘭河傳》在這個意義上堪稱是考察文本中的記憶形態的不可多得的標本。在《呼蘭河傳》中想捕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情節性的故事線索是不大可能的。小説是一系列場景和印象的連綴,是童年鏡頭與畫面的組接。貫穿的線索不是情節,而是情緒。而回憶的情緒自有其邏輯,在《呼蘭河傳》中表現為敍事者的心緒總是在悲涼和温暖兩極之間循環。 這種情緒的循環昭示了在回憶性的敍述中,作者總是在過去和當下兩個時空不斷穿行。任何寫作都是一種當下行為,即使是如《呼蘭河傳》這種童年追憶體小説,在寫作時,當下仍然是被作者意識到的一種時空和處境,甚至是有力制約作者正在進行着的創作的現實因素。我們在《呼蘭河傳》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回憶總是進出於童年和現實之間,一旦敍事者沉浸於童年關於祖父和後花園的美好記憶時,敍述的調子就逐漸温暖;而每當回憶告一段落,現實處境便乘虛而入,悲涼的情調則氤氲起來,並最終構成了整部小説的貫穿性主調,籠罩着敍事者灌注了全部生命和感情的傾訴。讀罷《呼蘭河傳》你可能會忘卻小説中的全部細節,但那種瀰漫的情緒卻會長久地滯留在心中。不妨説,其中起着決定性作用的正是回憶本身固有的機制。

對回憶的模式的歸納並不意味着“回憶”已完全縫合了小説的全部敍述,相反,看看小説中的哪些部分無法被納入“回憶”框架,是更有意味的詩學問題。在《呼蘭河傳》中,我們發現小説的第五章很難被納入“回憶的詩學”的範疇。這一部分講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敍事者“我”漸漸隱去,而小説回溯性的限制敍述也漸漸有了全知的味道,小説的調子也開始充滿反諷、調侃,甚至幽默。與前面的敍述“我”與祖父的故事的個人性話語相對照,這一段敍述他者的故事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沿用一種“五四”式的啟蒙主義話語,這為《呼蘭河傳》帶來了另一種聲音。它超出了“回憶”的敍述框架,打破了小説自敍傳式的自我生命拯救的命意,從而為小説帶來了改造國民性的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説,回憶的模式就被納入了一個更大的結構框架之中。《呼蘭河傳》由此成為一個幾種類型的聲音並存的文本。它容納了民俗學、人類學的話語,國民性改造的啟蒙主義話語,以及關涉自我生命拯救的個人性話語。因此,它其實縫合了蕭紅的多重的文化想像。而多年來對《呼蘭河傳》各種角度研究之間的歧異也正根源於此。

(選自吳曉東、倪文尖、羅崗《現代小説研究的詩學視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1期)

三、藝術風格 1.詩化小説

按照傳統的小説觀念,《呼蘭河傳》不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它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沒有貫穿全篇的人物和故事線索,沒有波瀾起伏的衝突,在敍述上打破成規,以散文筆致和詩歌的抒情格調描寫平凡人物、日常生活,於其中顯示卓越才華。全書七章雖然可以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個整體,從“街頭巷尾”到“後花園”,從喜慶殯葬到種。種“精神的盛舉”,從祖父祖母到我家院裏各式各樣的人,無不生動形象、詩意盎然。蕭紅以她嫻熟的敍述技巧、抒情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顛峯之作。

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説中,呼蘭河的社會狀貌、風俗人情、平凡歲月均傳達着一種情緒,醖釀着一種氛圍,獨特的情調將人們帶到呼蘭河的土地上,從中彷彿可以嗅到呼蘭河畔的泥土芳香,彷彿可以看到一幅幅展開的北疆風情畫面,進而便是對凝重歷史的思考。

魯迅曾稱讚蕭紅的小説具有“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這其中“越軌的筆致”可看做是對蕭紅小説別具一格的行文方式和抒情基調的褒揚。茅盾也曾評價《呼蘭河傳》的文體風格:“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説更‘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對這方面的進一步理解,可以參考以下資料:

一切真正有作為的作家,無不以採用與自己的個性和生命體驗相契合的“言語方式”建構自己的文體風格為己任。蕭紅是個有着自覺文體意識的作家,她曾經説過:“有各式各樣的生活,有各式各樣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樣的小説。”蕭紅是憑着天賦和敏鋭的藝術感覺進行創作的,她以獨特的藝術感受力和表達才能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説、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這種文體突破了傳統小説單一的敍事模式,以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敍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別具一格的“蕭紅體”文體風格,從而構築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

„„單調而重複使用的句型,復沓迴盪的敍述方式,透出兒童的稚拙和樸實,娓娓道來,節奏徐緩,卻又內藴深藏,渾樸醇厚。作家絮絮叨叨地敍述祖父年齡與自己年齡的變化,流露出對祖父的熟稔、熱愛。年齡的排列之間,省略了許多具體內容,表現出祖父一生的平常。“主人不見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語言和口氣中蓄積着深厚的滄桑感、失落感。“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同義反復中流淌着對故園的脈脈深情。透過那些有意的復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訴我們人世間生生死死的“單調重複”以及難以言狀的人生悲涼。蕭紅的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形成了獨特而鮮明的個人風格,它同一字千鈞、惜墨如金的精粹風格,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境界,但卻同樣具有審美價值和意義,因為,“在蕭紅這裏,語言經由‘組織’不只產生了‘意義’,而且產生了超乎‘意義’之上的東西。”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總之,蕭紅的小説語言清純童稚,拙樸天成,純而多韻,拙而能巧;於渾樸中帶有雋逸的色彩,在清純中內藴醇厚的意韻,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説敍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選自徐曉紅《論蕭紅的小説創作》)

2.兒童視角

《呼蘭河傳》的藝術風格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兒童視角的運用,這種敍述視角為讀者呈現出一個非常別緻的世界,為呼蘭小城的存在方式創造了寬闊的空間。無論從作者的表達還是從讀者的接受來看,它都將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絕佳效果。

我們閲讀《呼蘭河傳》的第一個直觀的感受或許是──這部小説的語言獨特,略顯稚拙,卻又饒有趣味;有點囉唆,卻又句式單純明晰,簡潔乾淨,像一個兒童在絮絮地自言自語。對於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作者也是從一個未諳世事的女孩的心理視角來做出情感評價,所以常常故意舉重若輕。這樣,由這種心理視角所做出的情感評價,與作品的客觀傾向之間就形成了一定的悖離,於是出現了藝術的反諷。

在課文節選的“小團圓媳婦之死”一節裏,可以切膚地感受到這種藝術效果。只有在還沒被塵世干擾過的孩子們的心靈上,還暫時保留着人際關係的純正。“我”和“小團圓媳婦”之間的對視、微笑等有聲無聲的交流,都是那麼的純淨與可貴,是成人世界所不能理解的真實。兒童那未被污染的純潔心靈縮短了他們與人人視為異端的人之間的距離,於是成人所無法體察的真實而殘忍的細節落入孩子的視界之中:只有“我”説小團圓媳婦“沒有病”;只有“我”知道她不是掉了頭髮的妖怪,她的辮子是“剪刀剪掉的”;只有“我”毫無顧忌地掀開她的棉被,和她玩玻璃球;也只有“我”關心她死去的原因和埋葬的情形„„

而同時,作品中的這種“兒童視角”卻又不是一以貫之的,有時作者也會以成年面目插入敍事。《呼蘭河傳》屬於成年人回溯往事的童年回憶體小説,在這個意義上,“小説中的童年往事是在成年敍事者的追憶過程中呈示的,這就使文本中的兒童視角成為回溯性敍事中的兒童視角。”

關於這一方面,有學者做了更深入的論述,節錄如下,供參考。

在蕭紅的《呼蘭河傳》中,當成年敍事者沉浸於童年往事的緬想之中的時候,小説的兒童視角呈現給我們一種令人震驚的兒童所固有的原生態的生命情境。蕭紅筆下童年之“我”那天真無邪的目光所展示的兒童情趣幾乎不受任何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浸染,從而使《呼蘭河傳》中的兒童世界表現出具有普泛的人類學意義的生命原初體驗,並構成小説中最具有生命和美學認知價值的一部分。 „„

回溯性敍事在敍述層面最突出的特徵是存在着一個或隱或顯的成年敍事者的聲音。儘管這個成年敍事者並不一定在小説中直接露面,但讀者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他必然要控制和干預他所回憶的往事。這意味着籠罩在回溯性的敍事框架中的兒童視角其實是一種悖謬性的存在,就是説它不過是成年敍事者所擬設的。我們的困難在於無法確鑿地判定究竟哪些是出自兒童本真的感受與觀察,哪些更明顯帶有成年敍事者當下的干預的痕跡。這涉及了回溯性敍事中的兒童視角在詩學上的一個基本性難題。畢竟是回憶者在回憶,這就是回溯敍事的當下性特徵。敍事者的回憶在敍事層面指向的是過去的兒童天地,而在本質上則指向“此在”。回溯性敍事中再純粹的兒童視角也無法徹底摒棄成人經驗與判斷的滲入。回溯的姿態本身已經先在地預示了成年世界超越審視的存在。儘管兒時的記憶在細部上可以是充滿童趣的,真切的,原生的,但由於成年敍事者的存在以及敍述的當下性,決定了兒童視角是一種有限度的視角,它的自足性只能是相對的。純粹的兒童視角或許像保羅·瓦雷裏界定“純詩”那樣,只是一個虛擬化的理想存在狀態。只要存在成人世界與兒童所象徵的“矇昧”世界之間的價值分裂,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就永遠不可能徹底合一。 „„

„„從《呼蘭河傳》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個人的過去的生命境遇如何向此在生成,現時態的生存如何在戰爭年代依靠嚮往昔的回溯而獲得一種真正的支撐,一個柔弱的女性如何藉助童年的記憶在與生存的虛無抗爭。在這個意義上,童年往事不再是一個只滯留在過去的時空中不與當下發生關聯的自足的世界,回憶本身照亮了過去,使個體生命的發源地顯得如此炫目,並進而使過去的生命融入“此在”而獲得一種連續性。所謂“生命的流程”的字眼兒從而超越了其比喻性內涵而獲得了一種歷史的具體性與生存的本體性。《呼蘭河傳》由此講述了一個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構成了人類生存方式以及人類集體性的大記憶的歷史的一個縮影。小説的兒童視角在呈示兒童世界的單純的美感之外匯入了“回憶”這一更大的詩學範疇。它講述的是永恆的關於復樂園與失樂園的故事。

(選自吳曉東、倪文尖、羅崗《現代小説研究的詩學視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1期)

四、深層意藴 1.女性的空間

蕭紅的一生在漂泊動盪中度過,生活的壓迫、傳統習俗的束縛以及女性所獨有的人生的苦痛始終伴隨着她。她曾經感慨:“我是個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是笨重的!而且多麼討厭啊,女性有着過多的自我犧牲精神,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長期的無助的犧牲狀態中養成的自甘犧牲的惰性„„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聶紺弩《在西安》)

蕭紅在發自內心的深沉喟歎中,以自覺的女性意識,以自身“獨特的處境和觀察事物的角度”深刻地審視着自己以及身邊的女性,在其早期的作品裏已非常關注對女性生存狀態的展示,而《呼蘭河傳》在這方面尤有不容忽視的價值。本課所節選的章節,是表現“女性空間”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儘管女性的聲音尚顯薄弱,但是它畢竟發掘出了《呼蘭河傳》所不同於以往的其他側面──那就是對於導致女性悲劇根源的思索,並把這種思索與魯迅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化視野相融合。

小團圓媳婦剛到胡家來的時候單純、活潑、健康,卻因為“吃得多”“走得快”被認為“不知羞”“不像個團圓媳婦”,從而遭到婆婆的打罵。婆婆及其幫眾們為了幫助小團圓媳婦成為一個符合傳統標準的“小團圓媳婦”而狂熱地參與到摧殘小團圓媳婦的行列中去,最終導致小團圓媳婦的慘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幾乎所有的人對此都不會產生道德和良心的壓力,因為她們信守當時社會話語的合理性,她們不僅看不到自己對小團圓媳婦的傷害,反而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她好。面對小團圓媳婦的死,她們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飯後的談資。

蕭紅以敏感的靈魂和細膩的女性視角關注着女性的生與死,同時她更深刻地意識到,千百年來女性的悲劇命運不僅僅是男權文化統治的結果,更是女性對自己被奴役狀態的歷史性認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對女性的異化。這種心理成為她們共有的集體無意識,自覺地來規範約束自己和其他女人,《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就是被女人異化的典型。

蕭紅筆下的女性是舊中國社會最常見最普通的女性,不像一個藝術形象,而就是生活中人。這羣浸沒在男權思想裏的女人與封建意識一起構成了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吃人網,女人同時既是被吃者又是吃人者,她們是男權傳統樊籬中的犧牲者、殉葬者和異化者。 2.悲憫情懷與國民性批判

呼蘭河城似乎凝固在時間之外,呼蘭河人平凡卑瑣的日子,也是一天天,一年年,循環往復,亙古如斯: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大;死了,不過在城邊的地上埋了,活着的人哭過以後回家照舊過着日子──“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老胡家的二孫子娶團圓媳婦了,兒子媳婦就成了婆婆,婆媳之間的折磨與反抗,代代相傳;有二伯憤慨着“團圓媳婦不像個團圓媳婦”,王大姑娘居然看上了磨房的磨倌,有二伯不成功的“跳井”和“上吊”,又成為老廚子和小城人長久的談資,不幸與不幸,也互相推波助瀾。小説呈現的是呼蘭河人在歷史與命運中因循反覆的死水般的生存狀態,用茅盾的話説,《呼蘭河傳》裏面“沒有一個人物是積極性的”,“都是些甘願做傳統思想的奴隸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憐蟲”,雖然他們的本質是善良的、“極容易滿足”,像“最低級的植物似的”,“生命力特別頑強”。他們只是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生活着,不預約希望,也看不到光明,這種巨大的歷史惰性,為呼蘭河人原本就灰暗的日常生活籠上了地久天長的悲涼氣息。蕭紅對呼蘭河人的生存狀態充滿了悲憫的情懷,我們很容易體會到小説中的這種基調,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呼蘭河人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貴與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結果”,都是被動的生生死死。作者深深地體驗着而不單單是呈現着那濃厚的人生悲涼和空虛,並以她特有的沉鬱和永恆的憂患意識發出了慨歎和責問:“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而《呼蘭河傳》更深層的悲劇意藴在於揭示出一種強大愚蠻的背景環境──集體無意識下的相互同化和異化、扼殺人性。這在前面“女性的空間”中已有所涉及,這裏再作補充説明。

呼蘭河人認同環境,實際上是認同它包藴的所有的歷史惰性、傳統習慣和價值觀念,所以比起《生死場》中的愚夫愚婦來,他們的靈魂被更深地烙上了歷史文化的印痕。面對沉積着層層淤泥的給自己帶來災難的大泥坑,人們寧可想方設法地繞道而行,或者幸災樂禍地在圍觀“抬車抬馬,淹雞淹鴨”中獲得“樂趣”;小團圓媳婦只因“見人一點也不知道羞”,“兩個眼睛骨碌碌地轉”,就被好心的人們放到開水裏活活燙死;那個本來口碑很好的王大姐,僅僅因為自己選擇嫁給窮苦的磨倌,便一變而為“壞女人”,最終在不絕的奚落中死去„„傳統文化的受害者用套住自己的枷鎖又去劈殺別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時手上又沾着別人的血污,而這種殘忍的行為卻是以極其真誠的善良態度進行的。與《生死場》中受難後的悽呼厲號不同,這裏的一切殺戮都是平靜而安然地發生的,發生了就好像沒發生一樣,這是怎樣一個病態的民族靈魂、木然的悲寂世界! (選自徐曉紅《論蕭紅的小説創作》)

呼蘭城人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生活惰性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那小城在傳統文化覆蓋下的醜陋和保守,經由蕭紅的筆觸得以生動而令人觸目驚心地展現出來,並且於無盡的悲憫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蕭紅有意識地在追隨魯迅,有着把深廣的憂憤投射於人類愚昧和國民劣根性的創作取向。

魯迅的影響,“五四”文學精神的傳承,馬列主義理論書籍的燭照,使得作家對自己生活過的故鄉,對中國國民性格的弱點,對桎梏婦女解放的封建禮教,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於是,蕭紅開始了痛苦的反思──探求中華民族如何走向新生,民族性格何以能夠得到重塑。她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以決絕的態度揭示了封建道德、傳統痼疾的無比醜陋,由此自然鑄成了魯迅式的、幽默反諷的喜劇風格,《呼蘭河傳》就是其貼近《阿Q正傳》風格的代表作。在她看來,這種風格,不只能使人們產生濃郁的沉重感,而且也能讓人們獲得戰鬥的愉悦感;對於黑暗社會的揭露和批判,這種風格是再合適不過的利器了,舍它其誰! „„

對於集閉塞、保守、愚昧之大成的呼蘭城,蕭紅沒有采取疾言厲色、匕首投槍般的正面批判,而是把窮形盡相的揭露和鄙視憎恨的態度,包藏在調侃反諷、苦澀悲涼的鄉土敍述之中。綜觀全書,大半以上的敍述,都是調侃反諷的語調,都有弦外之音、弦外之旨。“溯呼蘭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才”,呼蘭河的人大概都有夜郎自大的戀鄉情結,連街市撿糞的孩子也為“我們的呼蘭河”而洋洋自得。蕭紅調侃道:“可不知道呼蘭河給了他什麼好處,也許那糞耙子就是呼蘭河給他的。”那給呼蘭河人民帶來無數災難的大泥坑,蕭紅總結了它的兩條“福利”:“第一條,常常抬車抬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説長道短,得以消遣。第二條就是這豬肉的問題了,若沒有這泥坑子,可怎麼吃瘟豬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麼説法呢?真正説是吃的瘟豬肉,豈不是太不講衞生了嗎?有這泥坑子可就好辦,可以使瘟豬變成淹豬,居民們買起肉來,第一經濟,第二也不算什麼不衞生。”讀到這裏,誰都會啞然失笑,並陷入對國民性格的審視和沉思。此外,對賣麻花、看野台子戲、養雞發財的夢想等的敍述,都配有畫龍點睛的調侃式議論、反諷式的抒情,顯現了作者傾向鮮明的愛憎和犀利詼諧的鋒芒,並告訴我們,阿Q遠沒有壽終正寢,他的幽靈正在我們中間遊蕩! „„

揭示病態的國民靈魂,是蕭紅文學創作的執著追求和書寫不盡的母題,《呼蘭河傳》是她這種追求的完美實踐。蕭紅文學觀念的形成,雖然有她自己的艱辛探索,但更主要的是得益於魯迅的影響。魯迅的一生創作了無數揭示國民靈魂的經

《呼蘭河傳》語文優質教學教案 篇五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平實貼切的景物描寫,體會“我”眼裏祖父的形象。

教學難點:體會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特徵。

簡要介紹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課時。

教學設計(A)

一、導入新課。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是難忘的記憶。許多作家在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時,總

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蕭紅在她的長篇小説《呼蘭河傳》裏,為我們展示了她充滿歡樂的童

年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板書標題、作者)

二、指導自讀。

(一)簡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蕭紅(1911~1942),黑龍江省呼蘭縣人,現代女作家。她出生於一箇舊式家庭,年紀輕輕便品嚐了許多人生辛酸,但也培養了她的反抗意識,她是作為一箇舊世界的叛逆者走進文壇的。她的創作力求寫真,以繪出生活本來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實感為限,這樣,她狀人寫景,抒情寫性,雖不着意敷彩設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於生活的濃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澤,將美麗鮮活和質利’無華統一起來,創造了一種介

乎小説和散文詩之間的新的小説文體。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説《生死場》、,,長篇小説《呼蘭河傳》。

2.作品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性、自傳性的小説。作者仍以她慣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寫出兒時難忘的記憶。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傳統小説模式,而以呼蘭城的公眾生活和環境為中心,輻射出生活的種。種方面,正如書名所示,它是為整個小城的人情風習作傳。這裏面有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顯示出一點天倫之樂,但這裏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説,它實際上是沉默的國民靈魂的別傳。課文節選部分是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

(二)指名朗讀課文,佈置學生思考:

1.課文裏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的?

2.在“我”的眼裏,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3.課文對景物的描寫,充滿了童趣,試舉例體會。

(三)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迴指導。

(四)檢查自讀效果。

1.課文裏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個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我看着祖父還在笑,我就説:‘你不信,我到屋裏拿來你看。

上的一頭穀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了,説:‘這不是一樣的嗎?”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跑到屋裏拿了鳥籠

自認為是正確的,因而充滿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覺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對祖父 也就不那麼親近了,很容易受情緒影響。 ,

“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並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抬頭看見

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

;在事實面前也只是馬馬虎虎承認錯誤,注意力極易分散

“委屈”,一下子就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2.在“我”的眼裏,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可以從以下語句體會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

“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着那個鋤頭的

頭’來鏟。”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

“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

歸納:從以上語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裏,是;個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對“我”非常寬容、慈愛、諄諄教誨、平易近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