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的呼蘭河傳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6W

高一的呼蘭河傳讀後感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呼蘭河傳讀後感,請您閲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1

無聊的假期需要書本的滋潤才能充實。這次我看的是《呼蘭河傳》。

蕭紅,是與張愛玲並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篇講述蕭紅兒時回憶的小説,描寫了家鄉呼蘭河的生動畫面和風土人情。同時以生動、抒情的文筆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當地人們平凡、落後的狀況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戲台子、報廟會、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特別是祖父的園子。蕭紅有一個非常愛他的祖父,他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後院。她到處採黃瓜捉蝴蝶。這是她兒時回憶中最美好的樂章。蕭紅的童年似灰色,卻又似彩色。在充滿迷信的灰色封建社會裏,蕭紅用自己的天真描繪出彩色“小時候”

看到祖父的園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個非常愛我的姥姥。我們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那麼大,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有那麼多水果蔬菜,但它依舊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在那裏是一片金黃的麥田,我喜歡趁姥姥忙活時悄悄地躲在麥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時,我會從他身後溜出來嚇她一跳。這時候,她總會寵溺地搖了搖頭,眼底滿是笑意。用不太標準、帶着點鄉音的普通話嘀咕着:“真淘氣!”一到這時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靜,打起瞌睡。這時姥姥總會拿起蒲扇,在旁邊幫我驅趕着蚊蟲。就這種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膩,姥姥做不膩。姥姥幹活時,我總喜歡跟在她身後看她做,時不時伸手幫一下、摸一下。雖然一直在幫倒忙,但姥姥從來不説,只是告訴我該怎麼做。我應付兩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煩了就在麥田裏跑來跑去,嚷嚷着要姥姥來追。一不小心就摔了個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當頭,大家忙着收割麥子。我忽然大喊一聲我們玩捉迷藏吧,姥姥你來抓。説完便躲起來。我悄悄走到一個人身邊對他説:“嘿,快躲好,小心被發現啦!”那人只是不耐煩地抖腳叫我走開。我又分別來到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身邊,卻收到一樣的回覆。我生氣不理他們,一個人躲在角落,不發出一點聲音。時間一點點過去,太陽已經偏西。我暗暗高興:你們永遠找不到我。不知又過了多久,還是沒有聲音,我一下跑出來,想向大家炫耀,忽然發現天已經黑了。月亮已經和太陽換好班,帶着星星們上崗了。地理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昏暗的黃色燈光。田野裏傳出蟋蟀和蛤蟆的叫聲,空中時不時飛過一羣烏鴉。我嚇了一跳,連忙往家裏跑。一回到家裏,大家看見我帶着草的雜亂頭髮,好像忽然想起了什麼,哈哈大笑起來。

蕭紅帶給我們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轉的、回憶的詩章。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封建社會中的幼兒蕭紅。積極樂觀的他更是告訴我們:不要過早的感歎童年即將過去,珍惜現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2

這是一條彩色的河,在無際的沙漠中緩緩流動,變幻着顏色。我赤足站在河邊,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滿我喜歡的色彩。這,便是呼蘭河的顏色,更是珍惜幸福生活的顏色......

題記

在一個午後,享受着慵懶的陽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書《呼蘭河傳》。

“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首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東北邊遠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這部温婉如詩的小説中,“我”是個不諳世事、天真無邪的孩童,用一雙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後花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説的開端。在這小小的縣城裏,有着淳樸的居民和純淨的鄉村生活,雖不如大城市那般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了童年時最愛的花園,我特別喜歡那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般的語言,簡單又活潑,寫得多好!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現在,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然而,我們卻不曾想到,在家中長輩的那一個年代,是那麼貧苦。記得小時候,在我吃晚飯時,總愛是把米粒飯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裏還有大半碗飯菜沒吃就倒進了泔水桶。每每這時,媽媽便像唐僧一樣的來教育我。我雖然表面上很不耐煩,但卻牢牢的把媽媽的話記在了心裏。那時候,人們的生活那麼困苦,媽媽很小的時候便要去田裏幹農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餓得肚子咕咕叫卻還是吃不上一頓飽飯,僅有的那一點食物還不夠塞牙縫的,卻要分給一家五口人吃。在我們奢侈的揮霍水果時,你可曾想到,在那個年代,被説新鮮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爛的都沒有。冬天,在我們穿着厚厚的羽絨服卻還嚷嚷着冷時,那時候的人們卻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風霜雨雪中不停的幹活。

而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詩,像一幅畫,沒有煩惱,沒有紛爭。

但文中小團圓媳婦的童年也是那麼悲慘,她短暫的生命讓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個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貧苦,被千里迢迢送去當童養媳。她剛入門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錯事情時,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樑上,用燒得通紅的鐵塊烙她的腳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紂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時,婆家人給她用開水洗澡。當時的人們因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來看熱鬧。看着她在水裏痛苦地掙扎,沒有人來救她。當她昏死過去時,人們才跑過去,有人還留下了眼淚。也許是因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學,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來“救人”。當他們看到昏死的小團圓媳婦,心裏掩埋的良知,憐憫之心才被喚醒。可最終,她還是難逃悲慘的結局。每每讀到這裏,我總會義憤鷹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復了心情,合上書本,天邊已燃起了火燒雲,我閉上雙眼,細細地回憶着書中的每一個字眼兒。整篇小説既樸素又流暢,讀着它,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不論是小城的扎彩鋪、放河燈、跳大神、野合子戲,還是北方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作者蕭紅筆下充滿生機的圖畫,令人讀後掩卷長思,滿口餘香,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讀後感3

一個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姑娘,跟着她的外祖父,在菜園裏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並玩耍着。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就像一隻出籠的鳥兒,無拘無束,在屬於她和外祖父的天堂裏盡情地撒歡。這是《呼蘭河傳》中的一個簡短片段,也是民國才女蕭紅童年時期的真實寫照。

是啊,鄉村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無憂無慮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愛之中,幼年的蕭紅在菜園子裏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令人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她在這個歡樂的天堂中,能夠隨心所欲,盡情地玩耍。吃根黃瓜,捉只螞蚱,踢個菜種,潑瓢涼水……幼年蕭紅的幸福快樂,難道不令人神往嗎?

賞讀完這一段美文,腦海中依稀閃現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這一段與蕭紅類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寶藏啊!

小時候,爸媽由於工作關係,於是將我託付在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夥伴們挑着擔子,拎着籃子,帶着老虎鉗,上山摘桔子,體驗趣味十足的“摘桔樂”,回到家後,再和小夥伴們一起美美地飽餐一頓。中午,小夥伴們互相串門,在院子裏嬉戲打鬧,順便蹭一頓可口的午餐。下午,小夥伴們會獻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錢”,和大家一起湊錢買碗香氣四溢、回味無窮的餛飩,大家各自分到餛飩後,唏裏嘩啦,風捲殘雲。然後,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抬起頭,瞄一眼小夥伴們嘴邊的餛飩皮,相視一笑。如果天氣晴朗,老天開了恩,我們通常會上山去探險,有時候,林子或果園裏也會有我們的身影。有時,我們會抓只罕見的小蟲兒,採朵奇異的小花兒,接着,又跟上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另外一個地方進發了。在山上,如果我們餓了或渴了,摘幾個枇杷打打牙祭不為過。運氣好的話,我們就能發現幾塊光滑,而且呈扁平狀的石頭,然後,大家便會帶上石頭,前往附近的一個池塘,打打水漂過過癮……

在那時,鄰居都是自來熟,兩個陌生小孩剛見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現在,在這個先進的時代,這種日子不復存在了,以往,孩子們玩耍時那銀鈴般的笑聲也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那一座座直上雲霄的高樓大廈佔去了孩子們玩耍的空間,那一個個豪華的鋼筋水泥盒卻徹底禁錮了孩子們的心。現在,寫不完的作業,學不完的知識,讀不完的補習班,是兒童們頭上的三座大山,他們無不被這三座大山壓得近乎窒息。學習和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渴望自由,我們也需要一個蕭紅式的童年。孩子們愛玩的天性,被無情地扼殺了。

鄰居?一起生活了十來年,連對方的相貌以及名字都是一問三不知,更別提一起談天説地,一起盡情玩耍了。在現代人的腦海裏,鄰居往往只是一個未知、模糊的概念。

蕭紅的童年令人嚮往,每個人自己的童年也值得懷念與珍惜。過去的那份天真爛漫,被現代化理念吞噬了。在此,我要大聲呼籲:“還我們一顆真正的童心!”

呼蘭河傳讀後感4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着名女作家蕭紅後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豔的奇葩。

在這部温婉如詩的小説裏,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着對於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後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説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裏,這個小小的縣城裏,有着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淨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麼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裏當童養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説,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矩!後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説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着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説更為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裏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裏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後園裏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説:“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後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後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裏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裏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説拆牆,有的人説種樹,就是沒有説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後園裏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後園裏一起玩,一起幹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户人家做童養媳,是多麼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裏。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蕭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夏志清

作為一個不大愛看書的人,或許只有每次學校佈置的“名著閲讀”能讓我屈服吧。毫不例外地,這次我挑選來做讀後感的《呼蘭河傳》也是由此程序到我手的。

《呼蘭河傳》很薄,它和我們平日裏使用的教科書來相比,也只是厚了些許。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故事設定背景,我先是藉助互聯網將作者蕭紅了解了一番。處於民國時期的她與各種熱門電視劇中風風火火的民國女性不大相同,她的一生,估計“慘”一字都沒辦法支撐起形容它的重任。貧困、漂泊……這些,在她僅短短的31年生涯中,不斷地折磨着她。或許就是這樣悲苦的一生,才令她筆下的《呼蘭河傳》具有獨特的風格吧。

回憶起當初初開此書,打頭兩章便給了我與想象中不一樣的體會。它與我以往印象裏的小説不一樣,該書沒有像其他小説一般地去開門見山地引出人物與事件,而是選擇去花接近有半本書的篇幅去描寫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其中有小到描寫一個泥坑,又有大到講述一些信仰風情的。在閲讀完了全書再回頭看時,才意識到這兩章的內容都是在為後文的事件做背景鋪設,做一個淒涼悲哀的背景鋪設。

在讀完《呼蘭河傳》前兩章的“觀光”模式,才正式迴歸到我所認知的“小説”模式。看着以兒童視角來講述呼蘭河城的描寫,現實中作為知識青年的我,彷彿讀到了許多事物的另一面——侷限的世界。

祖父——後花園的童年

祖父是第一個進入《呼蘭河傳》的正式人物,也是我覺得書中最令作者難忘的一個人物。“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在後院裏的美好時光,一定是作者久久不能忘懷的。慈祥、善良、和藹、平易近人……這些用以描寫祖父的詞語總結為一個便是“自在”。在閲讀完全書後回頭再品讀,祖父的一言一行都與城中愚昧無知的人不一樣,也正是這樣不一樣的祖父才帶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在後花園裏的童年。

小團圓媳婦——大缸中的“病人”

生性開朗活潑、天真可愛,這樣的一個人,我一定會很樂意與她做朋友,但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呼蘭河城中卻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活潑”被視為怪物,“天真”被當做病人。種種稱作是“治病”的偏方鞭打在她的身上:被拿燙紅了心的鐵烙腳、被無數次扔進充滿沸水的大缸……書中對年僅12歲的小團圓媳婦的種種折磨令我痛心,不僅為小團圓媳婦,還為那些城內無知的“看客”。

呼蘭河城人——“看客”

他們無知愚昧,令我憤怒;他們無知愚昧,令我同情。

沒有接觸過世事的他們,看待一切不平常的眼光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説呼蘭河城內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恍矣氡Ф際怯捎謁嵌斐傻摹?捶臚嶙熳擁牟恍寄抗狻⒍源⊥旁蠶備鏡睦淠?…“看客”的態度令我憤怒。

同時我又可憐這樣的一羣看客。他們是呼蘭河內的“兇案”的兇手,又是“案件”的受害者。他們也被這種無知愚昧所禍害,導致他們封鎖在這樣的一座悲哀的“空城”。

這本書看到最後,與我初開此書的感受真的可以説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心沒有大的波瀾,但是那種隱約的痛心之感,卻一直影響着我……直到現在我都想知道,那座充滿惋惜與悲哀的“城”,是否還在這個世界的哪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