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粽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9W

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粽教案(精品多篇)

端午節粽子的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體驗故事角色,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學習看圖創編簡單的故事。

3、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粽子,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4、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故事;包有故事紙的粽子(人手一個,上面寫有幼兒的名字);空白故事書;背景版一塊;

活動過程:

一、引發興趣

師:(出示一個粽子)瞧,這是什麼?(粽子)前幾天我們為什麼放假呀?(端午節)你們都吃粽子了嗎?粽子好吃嗎?你都吃了什麼粽子?

師小結:原來,粽子裏可以包許多好吃的東西,包的東西不一樣,吃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

二、傾聽故事

1、故事前大半段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關於粽子的有趣故事,你們想聽嗎?

幼兒完整欣賞PPT配音故事。

提問,體驗角色:

(1)故事裏有誰?

(2)(出示老奶奶)老奶奶有一個什麼大本領?(會講許多故事)

(3)老奶奶不能講故事了,她想了個什麼辦法?

(4)誰先來吃了老奶奶包的故事粽子?

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裏有了故事,可它卻説不出來,它怎麼叫的?小松鼠着急嗎?

(幼兒角色體驗,引發編故事的願望)

(5)後來,又來了誰?

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裏有了故事,可它卻説不出來,它怎麼叫的?小狐狸着急嗎?

(角色體驗)

2、完整欣賞故事

師:小動物們吃了奶奶的粽子,卻不能講故事,你們能幫小動物想個好辦法嗎?

(幼兒自由想象述説)

師:我們來聽聽,小動物們想的辦法是不是跟你們想的一樣呢?

(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三、創編故事

師:你們想不想像故事裏的小姑娘一樣,吃了粽子會講許多的故事?

1、幼兒分組或個別看圖創編故事。

2、幼兒分享故事。

端午節包粽子教案 篇二

活動目標:

1、知道粽子的來歷和幾種特有包法、名稱。

2、初步學習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纏繞、捆綁的方式包粽子。

3、能互相幫助,體驗合作的樂趣。

活動重點:

瞭解粽子的來歷和特點,學習包粽子。

活動難點:

能將粽子包好並捆緊。

活動準備:

1、有濕度的碎泥、粽葉若干、橡皮筋

2、範例、課件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形狀的粽子?

2、出示課件,幫助幼兒瞭解不同形狀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團盤粽等)。

二、學習包粽子的方法。

1、出示範例:你們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們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麼做成的嗎?(粽葉)。在我們的太湖邊也有一種粽葉叫蘆葦葉,它也可以用來包粽子。平時,我們粽子裏面包的是糯米,還可以加各種餡。

2、師:你們包過粽子嗎?今天我們就要用泥巴來學習包粽子。

3、介紹製作方法,教師邊示範邊介紹:重點講解將粽葉捲成三角狀,以及用橡皮筋將粽子裹緊的方法。

4、幼兒分組包粽子,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互相幫助,對於能力弱的幼兒及時進行指導。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評一評誰包的粽子最好,並請幼兒將粽子送到小吃街中開展角色遊戲。

語文端午粽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等7個生字。

2、聯繫實際,結合圖文,瞭解與粽子相關的詞語。

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麼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上紮根細繩子。(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課件:粽子圖片。

3、學寫生字“午”。

(1)觀察佔格。

(2)教師範寫,學生口述筆順。(區分“牛”)

(3)學生書空、描紅。

二、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麼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自由朗讀,標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悟

1、學習第1自然段。

2、師:課文裏外婆一到端午節就會做什麼?

(會煮好一鍋粽子,盼着我們回去)

3、師:外婆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盼着,表現外婆期待、高興的心情)

4、誰來讀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全班齊讀第1自然段。

四、指導書寫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節、葉、米”。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師範寫“節、葉、米”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

“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為懸針豎;“米”為垂露豎,“米”要左右對稱。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瞭解傳統節日

(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粽子是什麼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做什麼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節習俗的圖片)

二、學習第2、3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指名説一説,讀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2、教師讓學生畫出描寫粽子的句子,齊讀畫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寫了粽子由外到裏的樣子、顏色、味道。

師: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種,葉子寬大,是一種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師:粽子顏色十分豐富,糯米是白白的,棗子是紅紅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師: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讀句子。分小組比賽讀畫線的句子。

5、學生想象粽子的樣子,並拿彩筆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一畫,比比誰畫得更好看。

6、師:齊讀第3自然段,説一説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7、出示: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樂於分享的人)

三、學習第4自然段,瞭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誰瞭解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他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5、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

四、學習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觀察佔格。

2、學習筆順,教師範寫。(“真”裏面是三橫)

3、學生書空練習,教師指導。

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後同學們去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教學板書]

端午粽

熱愛

思念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花樣多(紅豆粽、紅棗粽、鮮肉粽)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們都吃過粽子,知道人們在端午節都會幹什麼。因此,我用謎語導入時,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並適當地向學生普及端午節的傳統文化知識。

《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兩個偏旁;正確美觀地書寫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難點

瞭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並對傳統文化感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學生 查找屈原的資料和端午節的習俗。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端午節)

2、學生自由説端午節的習俗。

3、教師:端午節,你都做過什麼?(吃粽子、賽龍舟……)

4、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板書課題:端午粽)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橫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2、出示詞語:

端午節 總會 粽子 中間 十分 紅豆 鮮肉 帶回 知道 據説 紀念

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讀。

3、誰能當小老師來領讀?學生跟讀。

4、出示生字,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1)按結構劃分,鞏固讀。如,左右結構:“端、粽、知、據”。

(2)同偏旁識記:“總、念”都是心字底。

(3)圖片、猜謎識記。如,“分”:分蛋糕的圖片,理解記憶。大米、粽子、肉等圖片。

(4)字形演變識記。如:“帶”的甲骨文“ ”,最初的時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間的一根帶子和用帶的兩端打成的結。下面像垂下的鬚子,有裝飾作用。本義:大帶,束衣的腰帶。也指用皮、布或線等做成的長條物。隨着時代的發展,扁平狀的物體、條形的區域也常用“帶”表示,如,帶魚、熱帶、温帶。後來,“帶”還可以表示隨着,拿着,如,攜帶、帶回去。

5、過渡:同學們,一個漢字可以演變出這麼多的意思,我們祖國的文化是多麼博大精深啊!

6、聯繫生活鞏固,你在哪裏見過這些字?

三、指導書寫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觀察結構,説説哪些筆畫需要提醒。

3、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提示:“真”字中間有三橫,長橫平、長、穩,橫畫之間的間距大體相等。“豆”字寫時要注意上窄下寬,下面的長橫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5、評價修改。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上,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教師:同學們,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們提前準備什麼材料啊?(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下面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精讀感悟

1、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4個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請用圓圈圈出來。

粽子是用、 和 做成的。(提示: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把話説完整。)

3、出示箬竹葉實物:同學們見過箬竹葉嗎?出示圖片或實物。這就是箬竹葉。你們看,尖尖的箬竹葉多像是一把劍啊! 用箬竹葉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羅江裏的魚蝦和蛟龍了。

4、引導:一個粽子還有這樣的故事,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還真豐富呢!

5、出示對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②粽子是用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糯米,中間有一顆棗。

你發現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等詞語。②沒有。)

6、這樣的短語,我們在第二單元中曾經學過,你會讀嗎?注意讀出節奏感。指名讀。

7、作者為什麼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呢?(顏色鮮豔,板書:顏色)

8、粽子的顏色多麼鮮豔,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齊讀。

9、練習讀長句子:標出停頓符號進行練讀。

10、賽讀長句子:聽的同學要認真,聽後評價。

小結:剛剛我們通過讀好一個詞,然後讀好一個短語,最後藉助停頓和標點符號,讀好了長句子,這真是一個朗讀的好方法。

11、作者為什麼要加上“裏面、中間”這樣的詞語呢?出示課文的圖片,請同學們對照圖片,然後分別再讀這句話,這句話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呢?你是從哪幾個詞語中知道的呢?

仿説訓練:出示元宵圖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 有 芝麻餡。

小結: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老師可真的要給你們點個大大的贊呢!看着圖片一齊讀。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請你用剛剛我們學過的讀長句子的方法讀讀下面的話。注意“一”的讀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讀好帶“一”的短語。出示“一掀開、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後文的“一鍋粽子”“一小籃粽子”讀準確。

(2)讀好關鍵詞:又黏又甜。

(3)讀好句中的停頓: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4)糯米的香氣伴着箬竹葉的清香,在掀開鍋蓋的那一瞬間,真是香氣撲鼻。我已經忍不住要讀一讀了。教師範讀。請同學們邊想象畫面邊做動作讀。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讓我們齊讀第2自然段,感受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讀好長句:“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1)讀好關鍵詞:美滋滋。

(2)讀好停頓: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3)外婆為什麼要我們分給鄰居吃?

小結:如今,會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了,外婆在端午節這一天把她親手包的粽子分享給周圍的人,也是在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啊!讓我們也學着外婆一起來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學到的方法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請幾位同學讀,大家認真聽,説説誰讀得最好,好在哪裏。

16、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1)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教師:誰能給大家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試講,教師補充。)

(3)補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視頻。

(4)交流聽故事的收穫。

教師:同學們,聽了故事以後,你能説説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嗎?

學生: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愛國的詩人,和祖國共存亡的人。

教師:屈原投江以後,老百姓又是怎麼做的呢?

學生: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課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查找其他的傳統節日的資料。如:清明節、中秋節、春節。

四、總結全文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飲雄黃酒、遊百病、懸鐘馗像。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向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我們要熱愛我國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端午節粽子香的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是傳統節日及相關來歷、風俗。

2、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間交流合作。

3、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粽子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粽子)

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裏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説一説。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嚐粽子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嚐。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麼豐富啊!

三、講述“粽子”故事

1、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麼吃粽子嗎?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2、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他青年時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於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後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説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了。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活動啊?

四、製作粽子

T: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包粽子好不好?

老師交代要求:

請每個小朋友拿一片粽葉,放入一點米,不管小朋友包什麼形狀的粽子,只要裏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了我們可不能浪費,不要把米弄到地上。

活動延伸

請將小朋友包好的粽子拿到食堂,請廚師蒸好後小朋友品嚐自己包的粽子。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語文端午粽教案 篇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閲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説、紀念”等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前準備

1.製作多媒體。(教師)

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2)導問:説一説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裏,人們都會做什麼。

預設1:我們家人會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預設2:我們家人會起早去山上採艾蒿葉、掛香囊。

預設3:還有一些地方舉辦端午節賽龍舟活動……

(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説一説,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説了這麼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粽》,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

設計意圖: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説並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瞭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藉助拼音,反覆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並説説自己是怎麼記憶這些生字的。

3、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1)遊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2)多媒體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説、紀念。

(3)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並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設計遊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指名學生逐段彙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

(1)出示朗讀要求。

①説一説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並讀給同桌聽。

(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

(3)教師範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

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

(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

(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

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説一説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2)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端午節包粽子教案 篇七

活動名稱:我們一起包粽子

活動前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記得小時候的時候,端午節的頭天,奶奶就開始忙了,泡江米,買蜜棗,洗粽子葉,到了端午節的那天,肯定能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來看看小朋友們都是如何迎接端午節吧,通過此活動可以讓孩子們更加深刻的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及來歷,加深孩子們對端午節的印象!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環境創設

1、科學區: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閲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三、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粽子、香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四、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着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歎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着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説出來。

活動二:粽子香袋

目標: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粽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粽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麼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樑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説很漂亮,的家長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着大人蔘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説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六、活動效果與反思:

本次主題活動內容豐富有趣,活動效果好。首先,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通過談話“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摺紙“粽子香袋”、毛線編制“長命縷”、積塑搭建等等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其次,家長們在活動中也非常的配合,紛紛拿來了香袋等端午節特有的物品,還特地請假來參加此活動,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

端午節粽子香的教案 篇八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徵,體驗吃粽子的快樂。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每組桌子放上大小形狀味道各不一樣的粽子一盤,濕巾紙若干。

活動過程: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師在桌子上的盤子裏放了一樣好吃的東西食品,猜猜看是什麼?

——幼兒聞一聞是什麼味道的,猜猜會是什麼?

——幼兒摸一摸,是什麼感覺?是什麼形狀的,再猜猜會是什麼?(是什麼形狀的,像什麼?)——這一會兒像……有一會兒像……會是什麼呢?

——哇,原來是是香香的粽子

2、嚐嚐説説——好香的粽子,你吃過嗎?什麼味的?你們還想不想吃?

——幼兒吃粽子

(1)每位幼兒拿一個小粽子,自己來剝,剝下的粽葉放在盤子裏。粽子外面衣服叫什麼,你知道嗎?

(2)幼兒邊吃粽子邊隨機問:你的粽子是什麼形狀的?吃的是什麼味道的粽子?

(3)吃完後提問與小結:

——吃粽子的時候先把什麼解開。(繩子)然後剝開什麼?(粽葉)——你剛才吃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粽子外面是什麼?粽子裏面有什麼?

——我們吃到了各種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鹹鹹鮮鮮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紹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我們為什麼要吃粽子?什麼日子才會吃粽子呢?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呢?

——原來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粽子。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會有什麼活動呢?(遷移活動:瞭解端午節的傳統風俗)寫王字掛香袋。

4、拓展遊戲——QQ粽子店環境創設:QQ粽子店材料:QQ粽子、各種可以做餡的圖片玩法:幼兒剪下做餡的圖片,貼在QQ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講講它的味道。

《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九

設計説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閲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説、紀念

”等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前準備

1.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2)導問:説一説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裏,人們都會做什麼。

預設1:我們家人會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預設2:我們家人會起早去山上採艾蒿葉、掛香囊。

預設3:還有一些地方舉辦端午節賽龍舟活動……

(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説一説,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説了這麼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粽》,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

設計意圖: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説並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瞭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藉助拼音,反覆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並説説自己是怎麼記憶這些生字的。

3、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1)遊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2)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説、紀念。

( uawen.c n 3)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並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設計遊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指名學生逐段彙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

(1)課件出示朗讀要求。

①説一説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並讀給同桌聽。

(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

(3)教師範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

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課件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

(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

(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

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説一説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2)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預設:外婆包的粽子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7.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豆。

(1)圖文演示法,理解字義。

(2)書寫方法:上橫短,下橫長,中間一口要扁些。

設計意圖:本環節運用了多種方法閲讀課文:自由朗讀、創設問題情境朗讀、合作讀等。識字教學與閲讀相結合,體會漢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義。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指導回顧: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認識了哪些生字寶寶?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寫得最好的生字。

3.作業佈置: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梳理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總結能力;作業佈置,通過朗讀感受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再現情境

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粽》的字詞,這節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找動物。以小組為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準確。

(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

(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後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

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漢字的學習是反覆而又長期的過程,用遊戲的方式增加漢字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在複習中鞏固、加深學生對新學字的印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又延續了上節課的教學情境,便於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師提出問題:結合第二自然段內容説一説。外婆包的粽子是什麼樣的。

(3)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預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5)詞語填空讀課文。

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預設: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②教師追問:為什麼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麼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學生彙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説一説,端午節為什麼會有吃粽子的習俗?

預設:①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②指名學生彙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蹟。

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蹟,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午。

(1)觀察生字外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3)同桌之間展示,同桌互評。

3.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

(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範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説一説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預設:中秋節、重陽節、春節……

(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我們“品嚐”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來認識糯米的“米”字。

(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3)學生根據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理解字義。

5.教師指導學習生字——分。

(1)反義詞對對碰理解字義:“合”的反義詞是“分”。

(2)書寫要領: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

四、總結全文,情感昇華

1.引導學生説一説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

2.教師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嚐”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是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回顧,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使學生對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日有更深的瞭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