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前方》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W

《前方》教案(精品多篇)

《前方》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1、識記文中的生字詞、成語。

2、整體感知文章的大致內容。

預習內容: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遷徙( ) 襲擊( ) 按捺不住( )   憔悴( )

惶惑( )    温馨( )  水中之屑( )   拋錨( )

2.找出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並予以改正。

焦燥( ) 篇副( ) 磐香( )

巔簸( )    陡鞘( )    山涯( )

3.成語積累。

(1)心裏急躁,剋制不住。指激動、憤怒等感情無法抑制。( )

(2)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制力。多用於形容閲讀詩歌、戲曲、音樂、小説等時的忘我的精神狀態。( )

4.文學常識。

曹文軒,1954年生,江蘇鹽城人。現任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長篇兒童小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①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坐在這輛車裏的人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裏,開始他們的旅途。我們可以想像:車吼叫着,在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把一車人搖得東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託下巴,望着車窗外,他的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與茫然。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也出現過這種擁擠的汽車。豐子愷先生有篇散文,也是專寫這種老掉牙的汽車的。他的那輛汽車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拋錨了,並且總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地寫了出來:真是一番苦旅。當然,在這天底下,在同一時間裏,有許多人也許是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或火車上進行他們的旅行的。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如果我們把這種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②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樣:回家的心思,總在心頭。中國古代詩歌,有許多篇幅是交給思鄉之情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古詩十九首》)“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盧綸)“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莊)……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那位崔顥,本可以湊足盤纏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樣傷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心中想念的那個家,只是由家的温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罷了。那個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並不能從心靈深處抹去他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只能望着江上煙波,在心中體味一派蒼涼。

③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5.作者説,“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結合第①段,談談你對“苦旅”一詞的理解。

6.第②段中,作者指出人的悲劇性命運體現在哪些方面?分條列出。

7.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中國古代詩歌,意在説明什麼問題?

8.第③段中,作者説:“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1)這一句中“家”和“無邊的曠野”分別指什麼?

(2)這是一個選擇問句,結合文意,説出作者的傾向和態度。

學習目標:

1、 體會文章體現的思鄉之情。

2、 分析文本的藝術手法。

3、 理解文章中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

合作探究學案

1.文章可分為哪幾部分 ?(自由朗誦,整理文章思路:攝影散文一般由攝影照片切入,然後由這個畫面展開聯想,最後再回到照片上來。 《前方》是否也採用了這個思路,我們一起看。請大家小聲朗讀課文,並思考本文思路。明確:文章第一段由這幅畫面切入;第二段開始展開聯想,寫他的感想、感觸;最後一段,文章又回到了這幅照片上來。)

2、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哪幾個核心觀點?

3、哪幾節圍繞“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這句話展開?如何展開?

4、第9節的“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應該怎麼理解?

5、朗讀課文的第10節,思考下列問題:

(1)旅途上的苦不堪言體現在哪些地方?

(2)為什麼有的人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中,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場苦旅?(提示:這是從什麼角度觀照的?)

6、第10節中説“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作者是怎麼描寫的?人的悲劇性實質分為那幾個方面?

7、前面強調“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這裏卻説歸家,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家是人的出生地是人永遠的精神歸宿。因為各種原因,人不得不離家,但家卻永遠是人在現實與精神中經常回歸的地方

8、先寫“離家”後寫“歸家”這是什麼寫作手法?

當堂練習

一、基礎積累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遷徙 畏葸 膝蓋 晨曦

b.崔顥    耗損    浩大    嚎叫

c.温馨    鐘磬    歆羨    薪水

d.召喚    詔書    棹漿    肇事

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組是( )

a.焦躁 鐘磬 噪音 音容笑貌

b.乾燥    本站… 安寧    徒勞    眾口爍金

c.勞頓    宏大    惶惑    倉皇失措

d.拋錨    戈壁    盤纏    良辰美景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1)我們在電視上,總是看見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動物大遷徙的______場面。

(2)那個可避風避雨的實在的家,並不能從心靈深處抹去他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只能望着江上煙波,在心中______一派蒼涼。

(3)現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________從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為現實。

a.宏大 體味 以致

b.宏偉  體會  以致

c.宏大  體味  以至

d.宏偉  體會  以至

4.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據經營者透露,近年來新興的書吧,以其豐富的藏書、優雅的音樂、良好的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慷慨解囊。

b.奧運會乒乓球團體決賽的結果幾分鐘後就要揭曉了,我緊張地盯着屏幕,而小弟弟卻在一旁大喊大叫擾亂我,説了幾次也不聽,簡直按捺不住,真沒辦法。

c.環境專家試圖用向湖裏放魚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為這裏的漁業資源已經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d.他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地寫了出來:真是一番苦旅。

5.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

a.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形而上一點説。

b.《悉尼先驅晨報》援引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室主任約翰•勞格斯頓的話説,“神七”飛船太空行走是中國太空計劃發展到一定階段“非常符合邏輯的一步。”

c.因此,人類自有歷史,便留下了無數逃離家園,結伴上路、一路風塵、一路勞頓、一路憔悴的故事。

d.由20多個國家的生物學家參與的《生命百科全書》研究項目,計劃將世界上180萬種已知物種的所有信息編纂入冊。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無時無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b.每週四發的薪水,往往在週五、週六兩天裏就被揮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連下週二、週三的伙食費都提前預支了。

c.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

d.它們不停地奔跑着,翻過一道道山,穿過一片片戈壁灘,遊過一條條河流,其間,不時遭到猛獸的襲擊與追捕,或淹死於激流、摔死於山崖。

二、閲讀鑑賞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綿綿土

牛 漢

①那是個不見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黃昏。天地灰得純淨,再沒有別的顏色。

②踏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個夢境。幾十年來,我從來不會忘記,我是誕生在沙土上的。人們準不信,可這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第一首詩就是獻給從沒有看見過的沙漠的。

③年輕時,有幾年我在深深的隴山山溝裏做着遙遠而甜蜜的沙漠夢,不要以為沙漠是蒼茫而乾澀的,年輕的夢都是甜的。由於我家族的歷史與故鄉走西口的人們有説不完的故事,我的心靈從小就像有血緣關係似的嚮往着沙漠,我覺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壯最不可馴服的野地方。它空曠得沒有邊沿,而我向往這種陌生的境界。

④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無邊無沿的沙漠,彷彿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盪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沒有模仿誰,我情不自禁地五體投地,伏在熱熱的沙漠上。我汗濕的前額和手心,沾了一層細細的閃光的沙。

⑤半個世紀以前,地處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鄉,孩子都誕生在鋪着厚厚的綿綿土的炕上。我們那裏把極細柔的沙土叫做綿綿土。“綿綿”是我一生中覺得最温柔的一個詞,詞典裏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説的意思。孩子必須誕生在綿綿土上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祖祖輩輩的先人從沒有解釋過,甚至想都沒有想過。它是聖潔的領域,誰也不敢褻瀆。它是一個無法解釋的活的神話。我的祖先們或許在想:人,不生在土裏沙裏,還能生在哪裏?就像穀子是從土地裏長出來一樣的不可懷疑。

⑥因此,我從母體降落到人間的那一瞬間,首先接觸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熱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潤濕的小小的身軀因沾滿金黃的沙土而閃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穀穗似的。接生的仙園老姑姑那雙大而靈巧的手用綿綿土把我撫摸得乾乾淨淨,還湊到鼻子邊聞了又聞,“只有土能洗掉血氣。”她常常説這句話。

⑦我們那裏的老人們都説,人間是冷的,出世的嬰兒當然要哭鬧,但一經觸到了與母體裏相似的温暖的綿綿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體裏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們這些詩一樣美好的話,並沒有什麼神祕。

⑧我長到五六歲光景,成天在土裏沙裏廝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邊,小聲説:“限你兩天掃一罐子綿綿土回來!”“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⑨“這事不該你問,”祖母的眼神和聲音異常莊嚴,就像除夕夜裏迎神時那種虔誠的神情,“可不能掃粗的髒的。”她叮嚀我一定要掃聚在窗櫺上的綿綿土,“那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淨土,別處的不要。”

⑩我當然曉得。連麻雀都知道用窗櫺上的綿綿土撲稜稜地清理它們的羽毛。

兩三天之後我母親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軀,紅潤潤的,是綿綿土擦洗成那麼紅的。他的奶名就叫“紅漢”。

綿綿土是天上降下來的淨土。它是從遠遠的地方飄呀飛呀地落到我的故鄉的。現在我終於找到了綿綿土的發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軟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夢到了我的故鄉,夢到了與母體一樣温暖的我誕生在上面的綿綿土。

我相信故鄉現在還有綿綿土,但孩子們多半不會再降生在綿綿土上了。我祝福他們。我寫的是半個世紀前的事,它是一個遠古的夢。但是我這個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對故鄉綿綿土的眷戀之情。原諒我這個痴愚的遊子吧。

7.本文描寫的“綿綿土”有哪些特點?

8.從全文看,為什麼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盪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9.除了以“沙漠——綿綿土——沙漠”為思路安排的文章結構,本文還另有一個隱喻性的表達結構,請寫出體現這一線索的三個關鍵詞語。

10.作者對綿綿土的回憶和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抒寫,寄託了什麼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

三、語言表達

11.語文老師組織學生編輯一本供同學們閲讀的校本文選。下列文章篇目按內容分成了兩個單元,請你為兩個單元各擬寫一個標題。要求:標題文字簡明,兩個標題字數相等,形式對稱。

第一單元:《燈下白頭人》《昨夜,慈母又入夢》《回家》《老屋》《遊子吟》

第二單元:《收藏時光》《生活的腳步》《那銀色的夜晚》《每年一度燕歸來》《時間沉思錄》

12.把下列句子組成意思完整、前後銜接、語序最恰當的一段話。(只寫句子序號)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詩文中尋個消遣處。

②王維的鄉思亦有畫意,“來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從古至今,鄉愁是詩人的惆悵。

④沒有什麼再像鄉愁一樣令我悲傷,這麼美麗的文字,這麼傷感的情懷,只有詩人才能表達。

⑤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類文欣賞

家是地球的中心

譚延桐

“回家多好啊!”這是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臨終時説的最後一句話。19xx年,威廉辭去了哈佛大學的教職,開始了他計劃中的歐洲之旅。所到之處,都會有“歡迎偉大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歡呼聲暴雨似的淋到他智慧的頭上。可是,再了不起的榮譽也替代不了家,替代不了,他太想家了。當他三年後終於乘上回美國的輪船時,他已是疲憊不堪了。就在輪船快要接近終點時,他一下子癱倒在了坐椅中,癱倒在了一個越來越明亮的夢想中,從此就再也沒有起來。他終於算是把自己給領到接近家的地方了。家,終於定格在他最後的時光裏了。

家,這個不是天堂卻勝似天堂的地方,誰又不魂牽夢繞呢?

我似乎又一次聽到那位闊人的哭泣了。他在野外徘來徊去,淚水漣漣,風怎麼也抹不去他臉上的斑斑淚痕……有一位打那裏走過的人問他:你這位先生啊,你怎麼就不知道回家呢?他感慨萬端地説:家?我有家嗎?我的家在哪裏呢?我雖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嗎?……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樣,我也怔住了。是啊,榮譽再多,財富再多,可又有什麼用呢?當家是“1”的時候,榮譽越多,財富越多,後面的零無疑也就越多了;可是,當家是“0”的時候呢?……真是無法想象,一個人一旦沒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將存放在哪裏。沒有家的靈魂,是孤獨的,淒涼的,甚至是悲哀的,無望的……難道不是嗎?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過春節期間火車站和汽車站的熱鬧場面:長長的從售票大廳一直蜿蜒到車站廣場的一眼望不到頭的購票隊伍……他們等啊等啊,等了一整天甚至幾天終於算是輪到他們了……票終於拿到手了!似乎一個家終於攥在了他們的手裏一樣!他們笑了……他們懷着無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車上再擠,也擠不掉他們結實的渴望。哪怕是單腿站着……對,只要車上能容得下一隻腳,就能容下他們對於家的擁抱……在外打工,錢是賺了一些,可錢再多,也不能作為足夠的郵費,把整個的家從遠方郵到自己身邊來的啊!錢終究買不來家所給予的一切啊!回到家裏去!只有一種聲音在他們的心中反覆地播放着:回到家裏去!回到家裏去!回到家裏去!……我理解了他們!

我理解了……家。啊,家,究竟又是什麼呢?

1995年,中國台灣舉辦了一項“公車欣賞,快樂上路”活動,即把一些精短詩作製成海報,張貼在公共汽車車廂內,讓詩歌伴隨着人們或長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這麼一首題為“家”的小詩——

我的家就像鉛筆盒。爸爸是鉛筆,出外幫人寫字賺錢。媽媽是橡皮擦,功課不對就幫我們擦掉。爸爸是2b鉛筆,畫個小鴨給我看。媽媽每天買菜花好多錢,就像自動鉛筆每天都要吃筆芯。我呢?是鉛筆爸爸、橡皮媽媽的小鉛筆……

這是一位11歲的叫做蘇幸的女孩子寫的。在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個鉛筆盒。哦,鉛筆盒,裏面裝着她的童話,她的一切。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這樣一個“鉛筆盒”,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詩了。由她心中的詩外化成的這首小詩,我們也就再也讀不到了……

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麼呢?

也許,家是你最大的傷疤;也許,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許,家是你夢想中的夢想,牽掛中的牽掛;也許……你又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它呢?

賞析:這是一篇以“家”為話題的抒情散文,語言生動活潑,運用了反覆、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深刻形象地闡述了“家”的含義。

輕鬆練筆

從以下角度中任選一個,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

(1)簡析《前方》一文新奇的立意。

(2)簡析《前方》一文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3)簡析《前方》一文精巧的結構。

前  方  答  案

課前預習

1.xǐ xí nà qiáo huáng xīn xiè máo

2.燥—躁 副—幅 磐—馨 巔—顛 鞘—峭 涯—崖

3.按捺不住 如痴如醉

4.《山羊不吃天堂草》 《草房子》

5.參考答案: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磨難。因此,把人生的旅途説成是一場苦旅。

解析:注意結合第①段結尾處“如果我們把這種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的含意。

6.(1)在於人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惦記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2)在於“人無法還家”;(3)還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7.一方面表明人總是“時時刻刻惦記着”自己的家和家鄉;另一方面“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8.(1)“家”是指人的精神歸宿;“無邊的曠野”指人沒有精神歸宿。

(2)雖然是問句,卻表明了作者的態度:希望人能找到精神上的歸宿。

合作探究、

1、a(1)從攝影畫面起筆,引出“離家”話題。

b(2-7)對人類的離家進行敍述和分析。

c(8-11)重在分析人類悲劇性的精神狀態。

d(12)回點開頭,引導讀者進一步思考。

2、(1)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2)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3)人的悲劇性實質。

3、a離家的習性與慾望沒有寂滅: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與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有了家,人遠行的慾望沒有寂滅。

b外面世界的誘惑:外面的世界誘惑着人們走出家門。

c出自無奈:離家也許是出自無奈。

d前方的不確定性→理想的呼喚:前方的不確定性助長了人們幻想,使他們遠行。

4、明確:“路” ——人生之路

“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人的肉體在家

“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靈魂卻找不到可以停靠休憩的家園,有濃重的漂泊和孤寂感

5、(1)路--坑窪不平      車--擁擠不堪    旅途--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

(2)如果我們把這種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6、(1)在人生旅途中要經歷痛苦磨難

(2)“總想達到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始終在往前走

a)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不斷地追求卻始終實現不了,所以只能不斷地往前走,永遠在路上流浪,永遠處於一種尋覓的過程之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始終都是在路上。這裏的“在路上”、“流浪”都並非實指,而是説人處在離家與歸家中間的求索、漂泊狀態。)

b)人在“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c)“人無法還家。”

d)“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7、歸家也是為了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離家就是為了找到一個理想的歸宿

表面上兩者是不一樣的,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託。

8、反彈琵琶、立意新穎,作者一改前人“戀家” “歸家”的思緒吶喊,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類遠行的原因和出走與鄉愁的關係。

課後檢測

一、1.d 解析:d項,都讀“zhào”。a項前兩個讀“xǐ”,後兩個讀“xī”;b項前三個讀“hào”,第四個讀“háo”;c項“磬”讀“qìng”,其餘讀“xīn”。

2.b 解析:b項“爍”應為“鑠”。

3.c 解析:“宏大”重在強調場面大,“宏偉”往往強調氣勢;“體味”和後邊的“蒼涼”更搭配;“以致”往往表示不好的結果。

4.d 解析:“索然無味”指一點意味和興趣也沒有。a項“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嗇地拿出錢來幫助別人。此處不合語境。b項“按捺不住”指情緒急躁,剋制不住。對象一般是説話人本人,用在此處屬望文生義。c項“竭澤而漁”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考慮將來發展。

5.a 解析:b項句末句號應在引號外,c項把頓號改為逗號,d項“生命百科全書”應改為引號。

6.c 解析:a項“無時無刻地惦念着”改為“時時刻刻地惦念着”;b項“提前預支”重複;d項“淹死於激流、摔死於山崖”語序顛倒,與上文不照應。

二、7.參考答案:細柔,温暖,金黃色,是天上降下來的淨土。

解析:“細柔”信息來自第⑤段,“温暖”信息來自第⑥⑦段,“金黃色”信息來自第⑥段,“是天上降下來的淨土”信息來自第⑧到⑪段。文章開頭和結尾説的是沙漠,信息不會來自那裏。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

8.參考答案:(1)作者誕生在綿綿土上,他認為大沙漠是綿綿土的發祥地。(2)作者年輕時就有一個“沙漠夢”,大沙漠再現了他失落多年的“夢境”。

解析:第(1)點是在文中第⑫⑬段提取的信息。第(2)點是在文中第②③段提取的信息。這道題我們要注意題幹所給的信息。一是“從全文看”,提示我們提取答案的信息所在的範圍。這樣我們的目光就不會侷限在中間部分。一是“重逢”的狂喜,提示我們“以前是相識的”。再有答案中不能少“大沙漠”字樣,因題幹中明確地問“為什麼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這“沙漠”是連接點。

9.參考答案:母體——綿綿土——故鄉

解析:“隱喻性的表達結構”這句話的意思不好理解。我們只有根據“沙漠——綿綿土——沙漠”這個思路,去想有比喻性的三個詞語。“沙漠”產生了“綿綿土”,這實際上也就是在説“綿綿土”的“母體”是“沙漠”,而文中又多次提到“母體”,所以第一個詞應為母體。而文章中作者最後由回憶“綿綿土”,回到現實中來,回到“沙漠”,抒發的是對故鄉的懷念,因而第三個詞為“故鄉”。中間的連接詞是“綿綿土”。

10.參考答案:(1)對綿綿土的回憶,寄託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古***俗的懷念。(2)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抒寫,寄託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3)講述生命與母體、人與故土之間難以割捨的精神、情感聯繫,表達遊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解析:要點(1)、(2)是分着回答題乾的,而(3)是從總體上回答,答的是全文的主題,信息來自文章最後一段。注意(1)裏的“懷念”和(2)裏的“熱愛”是不能互換的。

三、11.參考答案:第一單元標題:親情縈懷,第二單元標題:歲月如歌。

解析:標題字數相同,形式對稱;內容切合文題。

12.參考答案:③①⑤②④

解析:這是一段“説鄉愁”的議論性文字,結構方式是“總—分”式。第③句“從古至今,鄉愁是詩人的惆悵”是總説句。①⑤兩句是分説“詩情”,緊承前文談如何排遣。第②句是分説“畫意”,其中的“亦”表明排在第⑤句後。第④句中“這麼美麗的文字,這麼傷感的情懷”又總括了全文,照應了首句。

讀寫園地

輕鬆練筆

答案示例:

(1)《前方》一文立意新穎,含義雋永,意味深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賞析。一是面對一車旅人,作者一改前人“戀家”“歸家”的思緒和吶喊,而是在“離家”上着筆,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類遠行的原因和出走與鄉愁的關係。二是賦予“家”以新的含義,抒寫人類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面上寫離家,實質是着眼於“歸家”。三是由一幅攝影作品,引發出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表達對人類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憫之情和深切關懷。

(2)《前方》一文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擴展了作品的藝術空間,增強了表現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賞析。一是由一輛破舊的汽車,想到人類的離家遠行,再想到人生苦旅和對“精神家園”的追尋,鑄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二是由離家遠行,想到電視上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通過類比,形象地説明了人類遠行的習性。三是由照片上的汽車,想到錢鍾書《圍城》中的汽車和豐子愷筆下的汽車,將旅行中的“苦”味含蓄地抒發了出來,給以人生苦旅的形象的解讀。四是由旅人思鄉,想到崔顥等人的詩句,揭示了遠行與思鄉這一人類永恆的矛盾,並引申到人類對“精神家園”的追尋之苦,從而深化了主題。

(3)《前方》一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十分精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賞析。一是以“一輛破舊的汽車”為線索貫穿全文,使得文章首尾呼應,過渡自然。二是由離家,談到離家的原因,再談到路上的表現及情感,然後從“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最後談及“人生的悲劇性實質”,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層面,層層深入,級級遞進,主旨不斷昇華。三是由實到虛,再虛而實,虛實相間,虛實相生,最後達到虛實的完美結合,渾然一體,結尾留給讀者不盡的思索。

《前方》教案 篇二

一、導入:同學們,前方是一個詩意的名詞,它有夢幻般的色彩召喚我們,它有絢麗多姿的世界等候我們;它引領我們離開家園,奮然前行,它鼓舞我們實踐人生,尋找精神的家園。這節課我們一起研討曹文軒先生以《前方》為題而寫的攝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攝影師拍攝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發。所謂攝影散文就是對攝影作品作一番解讀、鑑賞,進行聯想和想象,穿插描寫、議論、抒情寫成的散文。

二、分析課文:

1、師:文本共12節,由攝影切入,然後生髮思考,最後迴歸畫面。首先一起讀第一節,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畫面的?

生1:猜測畫面人物的行動目的,可能是歸家或遠行。

生2:作者想歸納一個基本的事實,即他們正在路上。便於下文由“路”展開議論。

師:同學們説得好,作者用語簡潔,生動,告訴我們一個基本事實:人在路上。這樣便於由路生髮議論。

2、師: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畫面生髮的思考上,課前佈置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要求找出提綱挈領的句子,哪位説説,作者提出了哪些見解?

生1:第二節“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第九節開頭“路連接着家與前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第十節“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師:有沒有哪位同學加以補充或發表不同看法?

生2:還有第十一節寫到的“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支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師:句子較長,暫歸納為“人的悲劇性實質”吧。

生3:我認為第九節“路連接着家與前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流浪。”不是關鍵句,因為這是作者的推論,這從上文可以看出,人因為“前方”的呼喚,迫不及待地離家,於是便有了路,那麼,路有何作用?第九節的這句話,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它不是核心的觀點之一。

師:你説得很好,肯動腦子思考。我們是不是歸納出這樣三點: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

3、為什麼會生髮這些思考呢?下面我們研討這三個問題。老師讀一下課文2—7節內容,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羅列了哪些原因説明人的離家?

生1:“外面的世界能夠開闊視野,能夠壯大和發展自己。它總在誘惑着人走出家門。”

師:不要只讀書,要學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你讀的這番話可以歸結為一個原因是……

生1:外界的誘惑。

師:還有哪些?

生1:“離家也許是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被逼無奈而使人們離家。

生2:“人的眼中、心裏,總有一個前方。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助長了人們對前方的幻想,”我認為這裏的“前方”是“理想”的代名詞,人們離家是因為“理想的召喚”。還有第三節説到“祖先們是在幾乎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第四節“後來,人類有了家。然而,先前的習性與慾望依然沒有寂滅。”這些告訴我們人們離家是出於本能的習性。

師:這兩位同學發言很精彩,道出了作者分析的原因,那就是:遷徙的習性;外界的誘惑;出於無奈;理想的召喚。

4、為了表達出這種離家慾望的強烈,作者使用了“剋制不住”一詞,文中這方面是如何體現的呢?同學們把在這方面寫得好的地方找出來點評一下,好嗎?

生1:第三節中以人們在電視上看見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類比人類祖先的遷徙,“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寫出了場面是何等之大。

生2:第五節中“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把人為什麼會離家的內心世界揭示得生動、形象。

生3:第七節“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霧中花,產生一種朦朧美,誘惑人去探求。

師:同學們評得很好,作者意在告訴人們:離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來説,外面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他們憑着想象描繪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塊,心中總有“出去”的念頭,而面對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確定性,又令他們緊張,新奇,激動,歡喜,於是有了離家之舉,這種離家就像一首朦朧詩一樣染上了濃郁的浪漫色彩。

5、因為前方的召喚,於是人們便離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場苦旅,這是為何呢?請一位同學讀文章第十節思考。

①路途上的苦不堪言體現在什麼地方?

生1:“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裏,開始他們的旅途”,“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受着皮肉之苦”。

生2:“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與茫然”。

生3:以錢鍾書《圍城》與豐子愷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寫出來。

②師:為什麼有的人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中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場苦旅?是從什麼角度觀照的?

生:抽象為人生旅途觀照的。説他是一場苦旅是從心裏疲憊説的。

③師:作者寫到:“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説明什麼問題?

生:説明境遇舒適,但心情並不快樂,一樣是一場精神苦旅。

師:説得好,抽象為人生之路看,人生實質上一場精神苦旅。

6、師:為什麼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作者是怎樣思考這一問題的,同學們注意一下上下文,把它找出來。

生:“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

師:路昇華為人生之路,這裏的“目的地”象徵什麼?

生:理想、歸宿。

師: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包含怎樣深刻的含義?

生1:人生總是在不斷地探索,總是不能滿足現狀,因而永遠到達理想的彼岸。

生2: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場苦旅,是因為理想難以實現,精神難有歸宿。

7、  師: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人生確是一種悲劇,可作者的發見遠比我們深刻得多,讓我們齊讀11節,人的悲劇性實質還包括哪些?從書中找出來,注意標誌性語言。

生1: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生2: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師:三句具體內涵是什麼?

生1:人在外流浪又時刻惦記家鄉,説明為情所困,這就是所謂鄉愁;

生2:無法還家,説明永在外流浪,無法找到一生的歸宿;

生3:“還了家”為什麼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呢?説明人即使在實實在在的家,心中還有一個理想中的家,這個家就是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

師:連起來告訴我們這樣的悲劇性實質:人在外流浪,總在惦念家園,可回到家,卻發現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家。揭示了人精神無處寄託的悲劇。

8、為了形象認識這一點,請同學們看作家是如何解讀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

生:崔所念想的那個家並不是遮風擋雨的那個實在的家,而是由温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

師:是啊,崔顥家在開封,離黃鶴樓不遠,又不是沒有盤纏,為何不回去?看來,他登樓呼喚的是能給他帶來精神安慰的棲身之所。無獨有偶,孫犁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感慨,他説,自己越來越思念家鄉,越來越尊重家鄉,卻不願再回去了,回家鄉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園已經沒有親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麼意思。孫犁對老家的心理是複雜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認識到,即使回了家,心靈仍舊在漂泊,沒有歸屬感。

9、師:前面強調“人有不可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這裏卻説歸家,二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

生1、離家就是為了找到一個理想的歸宿,歸家也是為了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表面上兩者是不一樣的,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託。

生2、人離開家總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卻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離家,人生就是在這樣的離家、歸家的循環中過來的。

生3、我認為人最終還要有歸屬,人們總想找到精神的歸宿,歸家是永恆的追求。

師:同學們談得很好。《前方》表面上是寫離家,實質着眼於歸家,不過,作者所説的故園之戀與一般意義上的回家鄉有什麼不同?

生:人對家園的眷戀與尋求,實質是對自身心靈的關懷,是追尋精神家園!

10、師總結:縱覽全文,曹文軒從人不可剋制的離家慾望出發,指出人離家,依然要歸家,這個家不僅是他的生養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園,可到達它卻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悲劇。作者揭示的正是人類精神與理想無所皈依的生存處境。

11、       師:文章讀到這,我們是不是忽然發現作品由開始的轟轟烈烈,轉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憫之中,那麼,作家為什麼要向我們揭示人生悲劇性實質?是不是要我們視人生為畏途,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

生1: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實境遇,目的是啟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

生2:這種悲劇本身具有積極意義,人因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滿足,要離家向前方,這是人類進步、發展、壯大的前提。

師:大家説得對!有位名人説過:“美麗的心靈是不斷痛苦而充滿追求的。”人生有痛苦並不可怕,痛苦有時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隨品!這使我想起了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罰他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弗斯在這日復一日的悲壯宿命中獲得挑戰荒謬、戰勝庸常的成就感,同樣,人在離家,探求的過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與眾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劇性意義不是悲慘,不是悲壯,而是崇高!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崇高,海倫。凱勒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也要為人們送去祝福”;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誠,詮釋了他一生惟一的心願:“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温暖的腳印裏。”

12、師:同學們,離家是美麗的,人生之路是艱辛的,歸家是幸福的,儘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們不能停止前行的腳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會幸福着你的幸福,為了精神的故鄉,讓我們一起向快樂出發!

13、附:板書

前方

曹文軒

前方召喚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追尋精神的家園

離家—————————————歸家

遙遙無及的悲劇

14、                              教後感

美文應有美的追求,對散文教學,我向來重視以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美的感悟引導學生,美的情操薰陶學生。《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這是一種新興文體,由畫面生髮聯想,我抓住這一點,剖析文本結構,圍繞核心句進行教學,深入思考作者那樣闡述的因由,逐層深入,弄清之間的關係,具體做法是:

①弄懂幾個關鍵句的含義,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瞭解文本的主旨;

②納入本單元主題“月是故鄉明”,和學生一起分析本文的回故鄉有何特殊內涵,從一個不同角度瞭解人迴歸的還有另一個層面,那就是:人更需求的是精神的迴歸,作者關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③  文本“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義,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它們在不同語境中意義,從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讀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理解的難度相當大,我則啟發學生聯繫生生活,以形象的例子來理解作者包孕人生哲理思考的話;

④  有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跨過去相當難,我反覆闡述,把問題交給大家討論,如理解作者為什麼要揭示人生的悲劇性實質的問題,我設計成“是不是暗示我們人生沒有什麼意思?”這樣的問題,把問題難度降低,同學們在熱烈的討論中自然深入到文本中,同時思想上也得到了教育。篩選信息、關鍵詞理解、分條概括、文意闡發一步步走來,使教學逐漸推到高潮,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新的教材,要求我們執行新的課程標準,如何上,我們都在摸索這個問題,我盡力以《前方》為例實踐之,教學中我重視以學生為主體,教者點撥、引導,用語力求精闢、優美、富於啟發性,我還引進評點教學法,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討論、自主得出結論;我還重視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與培養人文性的結合,既教會他們學習,也教會他們思考人生,學會哲理思辨,這樣,有知識的輻射又照亮學生的精神。

《前方》教案 篇三

ms 周

引言: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那就是故鄉,是“我心歸去”的地方。在《鄉土情節》之後,我們再一起在《我心歸去》的地方理解故鄉的深意。

1.簡介韓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有小説集《月蘭》、《飛過藍天》、《誘惑》、《空城》、《謀殺》,長篇小説《馬橋詞典》、《暗示》,評論集《面對空洞而神祕的世界》,譯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國內地及中國台灣獲獎,並有英、法、意、日等多種文字的譯本在海外出版發行。

2.速讀課文,找到“我”身處他鄉感受的描寫。1-4節,圈點細節。

3.閲讀5-9節,故鄉給我的感受?

異鄉與故鄉的對比:

①臨時的“家”②難耐的冷清③無聊得發瘋④“移民”的追問;

⑤有親友,有過去⑥親切、激動 ⑦有血淚、有汗水⑧有希望⑨ 有幸福

4.思鄉之情導致我對“故鄉”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試回答以下問題:

l故鄉與旅遊景區不同:[血,淚,汗水,生命的一部分,悲] 7節

l對故鄉的失望:理解第8小節最後一句話 “但那種失望不同於對旅泊之地的失望……”

l“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怎麼理解?

故鄉是人的精神寄託,擁有故鄉的人擁有心靈迴歸的無限幸福。帶感情朗讀全文,尤其注意段的描寫。

補充閲讀語段:

故鄉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裏呱呱落地,跟媽媽牙牙學語,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過初次的激動,結識了最初的朋友,啟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鄉就是你的母親,她教過你,呵護過你,好好研究你的故鄉吧,認認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條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馬路文明》

人可以另外選擇居地,但沒法重新選擇生命之源,即便這裏有許多你無法忍受的東西,即便這塊土地曾經被太多的人口喝太多的災難壓榨得疲憊不堪氣喘吁吁,如同一張磨損日久的黑白照片。你沒法重新選擇父輩,他們的臉上隱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發出你熟悉的氣息,就埋藏在這張黑白照片裏。

你沒法重新選擇童年或少年,一隻口哨,一個鐵環,一個打你沒法重新選擇童年或少年,一隻口哨,一個鐵環,一個打兔草的竹籃,或者一盞雨夜裏瓜棚裏的孤燈,都先後遺失在這張黑白照片裏——也許更重要的是,這裏到處隱伏和流動着你的母語,如果你曾經用這種語言説過最動情的心事,最歡樂和最辛酸的體驗,最聰明和最荒唐的見解,你就再也不可能與它分離。

韓少功《世界》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樣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過渡:學完的這兩篇文章都是説思鄉的,是一種迴歸,但下面的這篇《前方》,似乎有些不同。

曹文軒: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是:《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長篇小説)、《紅瓦》(長篇小説);還有一些學術性的著作,像《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攝影散文:《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本文的中的攝影畫面展示的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車中是幾位神態各異的旅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託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處於艱難旅程中的人的惶惑與茫然。

速讀文章,找出文中幾個關鍵詞有:歸家,離家,前方,眼前與心中

(讀書要讀出什麼?心情意境;要身臨其境。

——讀書兩境:1—讀懂作者,2—讀出自己。)

讀懂作者

*在3-7中找出作者認為:人離家的原因。四點。

理解第四點中的“前方”。

*8-11前方是什麼?(也即:作者認為前方等待人們的是怎樣的路?)

苦旅。

[人的悲劇性]怎麼理解?

離家-想家;無法還家;還家-無家

理解還家-無家“無家”的“家”涵義已擴大。由物質的家園擴到精神家園。

家是家園;前方是理想,是離家出走的方向,是精神的目的地;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過程。

讀出自己

*可結合自己經驗交流前方有什麼:想獨立,有夢想,現實生活等等

有夢想-喜歡出發;遇到挫折-想回到過去(精神待過的地方)

最美的地方總是對岸。此心安處是吾鄉。

參考閲讀名人的離家:同步導學p53頁《在西域讀李白》 作者郵箱:

[1]

《前方》教案 篇四

wanbaoyu

一、教學目標 :

1.在與文本對話、評點的基礎上,體悟文章的立意,並比較與前兩篇文章立意上的區別;

2.瞭解文章虛實結合的寫法,找出自己認為內涵深刻的句子進行解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2.虛實結合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反覆閲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四、教學過程 :

預習字詞:

遷徙(xǐ) 襲(xí)擊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顛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一、導入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攝影畫面展示的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車中是幾位神態各異的旅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託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處於艱難旅程中的人的惶惑與茫然。

二、課上學生展示自己通過網絡等手段查閲到的有關作者情況的介紹。

教師補充作者簡介:曹文軒, 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是:《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長篇小説)、《紅瓦》(長篇小説);還有一些學術性的著作,像《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二、文本研讀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話,作者又是如何圍繞它展開敍述的?

明確:“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特點反彈琵琶)(第二節)

第三節: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第四節:寫人類有了家後遠行的慾望沒有寂滅。

第五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誘惑。

第六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二: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誘惑,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第八節: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成了從聯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

②哪幾節開始,作者轉入對人生的思考?

明確:9-11節。

第九節由“路”着手,着眼於“路”與“家”和“前方”的關係,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節: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第十一節:論述人處於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的矛盾中。(“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離鄉與思鄉似乎是個永恆的矛盾,談談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的關係如何?

明確:第一節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説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問。

B.詞語的語境含義

隨着作者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覆轉換,文中的關鍵詞語時常具有特殊含義。這些詞語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連着家與遠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運把人拋在了路上”“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簡言之,凡與“命運”、“內心”有關的詞都具有語境義。“無家可歸”的“家”指心靈家園,“漫無盡頭的路上”與“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經歷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書:

家(鄉) 精神家園

(腳下的)路

人生的路

離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園

小結:文章虛實結合,從現實中的家、路出發,扣住心靈遠遊、尋找精神家園來寫,表明人在尋找精神家園時的漂泊感和對理想的追求。

三、比較閲讀《鄉土情結》與《前方》中有關離家的部分。

[1]

《前方》教案 篇五

前  方

教學目標:

1.在與文本對話、評點的基礎上,體悟文章的立意,並比較與前兩篇文章立意上的區別;

2.瞭解文章虛實結合的寫法,找出自己認為內涵深刻的句子進行解讀。

教學重點、難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2.虛實結合的寫法。

預習字詞:

遷徙(xǐ)          襲(xí)擊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顛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教學過程:

導入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攝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種。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攝影畫面展示的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車中是幾位神態各異的旅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託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處於艱難旅程中的人的惶惑與茫然。

二、課上學生展示自己通過網絡等手段查閲到的有關作者情況的介紹。

教師補充作者簡介:曹文軒,

1954年1月,曹文軒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並在農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留校任教。後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在是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他的主要作品是:《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長篇小説)、《紅瓦》(長篇小説);還有一些學術性的著作,像《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曹文軒兒童文學論文集》等。

二、文本研讀

1.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話,作者又是如何圍繞它展開敍述的?

明確:“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願望。”(特點反彈琵琶)(第二節)

第三節: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第四節:寫人類有了家後遠行的慾望沒有寂滅。

第五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誘惑。

第六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二: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誘惑,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第八節: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成了從聯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

②哪幾節開始,作者轉入對人生的思考?

明確:9-11節。

第九節由“路”着手,着眼於“路”與“家”和“前方”的關係,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節: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第十一節:論述人處於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的矛盾中。(“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着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離鄉與思鄉似乎是個永恆的矛盾,談談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的關係如何?

明確:第一節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説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問。

2.詞語的語境含義

隨着作者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覆轉換,文中的關鍵詞語時常具有特殊含義。這些詞語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連着家與遠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運把人拋在了路上”“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簡言之,凡與“命運”、“內心”有關的詞都具有語境義。“無家可歸”的“家”指心靈家園,“漫無盡頭的路上”與“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經歷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書:

家(鄉)              精神家園

(腳下的)路         人生的路

離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園

小結:文章虛實結合,從現實中的家、路出發,扣住心靈遠遊、尋找精神家園來寫,表明人在尋找精神家園時的漂泊感和對理想的追求。

《前方》教案 篇六

從容説課

《前方》是一篇“攝影散文”。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的。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的,現在,人們不僅有文字印刷,還有圍繞圖像、聲音創造出的廣播、攝影、電影、電視、電腦、互聯網,而且,這些傳媒手段又不斷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如廣播劇、電視散文、電視電影等等。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攝影散文的一些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手法的具體運用。

2、把握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反覆閲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

2、進一步瞭解和探索人類的“精神家園”。

3、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瞭解人類的“精神家園”。

教學重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2、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瞭解本文反彈琵琶的寫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有記者問曹文軒:“有不少評論家包括北大的一些學者都認為,你的作品是“唯美”的,你認同這種説法嗎?”

曹文軒這樣回答:“説唯美我還可以接受,説我唯美主義則就不能接受了。對美,我確實很在意。我的看法已多次重複了:美的力量絕不亞於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會成為常識,甚至會衰老與死亡,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最具震撼力與殺傷力的並不是思想,而是美。”

曹文軒的作品到底美在哪裏?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攝影散文《前方》,窺一斑而知全豹,讓我們體會一下吧。

多媒體投影出《前方》

教師精講

一、有關作者、作品

師:海淀區學院路一家臨街書店,將一紙粗筆濃墨寫就的“告示”貼於門板上,“告示”上的五個大字似要向凜凜寒冬裏的人們傳達一種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學們,你們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誰嗎?

生:曹文軒!

師:好,請同學們閲讀相關資料,整理後簡介一下作者及作品。

生:曹文軒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文學作品集有《憂鬱的田園》、《紅葫蘆》、《追隨永恆》、《三角地》等。長篇小説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等。主要學術性著作有《中國80年代文學現象研究》、《第二世界——對文學藝術的哲學解釋》、《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小説門》等。XX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軒文集》(9卷)。《紅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説分別翻譯為英、法、日、韓等文字。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獎30餘種。其中有宋慶齡文學獎金獎、冰心文學大獎、國家圖書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金蝴蝶”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等獎項。

師(補充):繼XX年《紅瓦》入選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0本好書”之後,《紅瓦》的第九章又被韓國“語文教師協會”編入“全國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軒頻繁地參加中國作協的各種會議,出任多個徵文大賽的評委,並將他的作家同行張潔、賈平凹等人請到北大,與學生“面對面”。他在課堂上用典雅、詩性的語言講授小説理論,他主持的“文學半月談”,深入研究各種文學現象與流派,來自日本、韓國、香港的留學生,連同進修、訪學者,他指導的“碩博隊伍”達二十人之多。

一位來自湖南懷化的中年教師,聽了他的學術報告《重讀普魯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談會上發言:“聽了曹老師的課,我已不虛此行。”

二、誦讀並感知課文

1、聽錄音,自行朗讀,並正音

遷徙(xǐ)  襲(xí)擊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顛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2、總體感知課文

師:請同學們在朗讀的基礎上,初步理清本文的脈絡。可以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

生:文章從攝影畫面起筆,但並沒有對畫面進行具體的描摹,而是馬上展開了聯想——“他們正在路上”,他們正在離家或曾經離家,由此點出本文的中心 “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這可以説是本文的文眼。

然後,作者對人為什麼離家進行討論。首先,如同動物一樣,人類的祖先一直是在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人有着離家與遠行的習性;其次,外面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誘惑着人們,人在外面的世界中會獲得生命的滿足;再次,由於種種原因,由於外在壓迫,人不得不離家;最後,人的理想決定着人要不斷向前走。至此,作者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喚。

師:很好,這位同學總結得很清晰、很全面。現在,我們就來進一步研討課文。

三、探討文本

師: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話。

生:“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這句話表明了文章的立意,它也是本文的文眼。

師:作者又是如何圍繞它展開敍述的?請在總結的時候落實到每一小節。

生:文眼出現在文章的第二小節,下面的幾小節層次清晰的圍繞它層層展開,具體如下:

第三節: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第四節:寫人類有了家後遠行的慾望沒有寂滅。

第五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誘惑。

第六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二: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節: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誘惑,點出了“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第八節: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成了從聯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再思考一下,文章從哪幾節開始,作者轉入了對人生的思考?

生:9——11節。

第九節由“路”着手,着眼於“路”與“家”和“前方”的關係,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的思考。

第十節: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第十一節:論述人處於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的矛盾中。

師:文章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的關係如何?

生:第一節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説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掘。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本文的寫作方法。

生1:聯想。作者從攝影作品引出聯想,由離家想到人類的精神境遇,充滿了悲憫之情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行文的過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幾次落到攝影畫面上,具體的畫面與展開的想像與思考相結合,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師(補充):本文是一篇攝影散文,這種新的文體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體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開聯想。所以,成功的攝影散文不應該被攝影作品所束縛,不應該成為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説,而應該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和生髮,這樣才能使兩者互相影響,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還有其他寫法沒有?

生2:反彈琵琶。因為本單元是“月是故鄉明”,這説的是歸家,是思鄉,而本文講的是離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彈琵琶”的寫法。

師:隨着作者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覆轉換,文中的關鍵詞語時常具有特殊含義。請同學們找一找文中的關鍵詞語。

生:這些詞語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師:《前方》中由攝影作品引出“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所在。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對局部的理解又離不開作品的整體,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與心中”,這些詞語,有時是實指,有時又是比喻,有時又是在實指中寄託了另外一些涵義,如果不從全篇的立意出發,不從文章特定的語境出發,是很難搞清楚的。

同學們,你們能具體體會一下這些詞語的語境義嗎?請討論、總結。

生:第九段中“路連着家與遠方”人們藉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運把人拋在了路上”“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簡言之,凡與“命運”、“內心”有關的詞都具有語境義。“無家可歸”的“家”指心靈家園,“漫無盡頭的路上”與“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經歷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