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體會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3W

歷史體會心得體會推薦多篇

歷史體會心得體會篇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

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培訓及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對高一新課程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上,彰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比較看,有一點值得提醒的,就是課程目標有明顯的不同,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分為: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課程標準中,把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裏的“過程與方法”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説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主要有七個環節:一是學習動機的確立;二是歷史知識的積累;三是對歷史的體驗與感受;四是相關能力的培養;五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與理解;六是對歷史線索、歷史規律的概括與總結;七是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

第二,在課程目標上,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強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提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既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的重視,也突破了以往單純注重政治教育的層面。並且,在每一學習模塊和學習專題下每一學習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從而使學生不僅明白自己所學的歷史內容,而且明白對這些內容應學到何種程度。這樣,課程目標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把高中歷史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塊,共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的重要內容。選修課分為六個模塊,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説》、《探索歷史的奧祕》、《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學習模塊的設置,既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計劃。此外,學習模塊的設置,是對歷史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國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更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課程內容上,具有時代性。首先,關注社會進步,如必修課程《歷史Ⅱ》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內容,必修課程《歷史Ⅲ》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其次,課程內容的取捨貼近時代,有所側重。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世界,並能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的認識,必修歷史不僅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內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內容約佔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總量的40%。如必修《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等內容。第三,及時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關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如在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等。第四,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繫,如關注社會生活是當代史學的重要特徵,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專題,讓學生通過身邊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第五,在課程觀念上,注重全球意識。世界意識,又稱全球意識、國際意識,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瞭解世界歷史、當今國際社會和我國與世界的關係。鄧小平早就説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與缺憾或不同程度影響着世界歷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歷史發展諸因素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高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高二學世界近現代歷史,高三安排“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可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學習的,新的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並列,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教學的新體系。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分析和認識。作為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入世的視野下,只有將中國歷史之舟置於世界歷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寬闊的視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歷史,才能與時俱進,在引導學生學好歷史,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在世界範圍內既有合作理念又能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互補性競爭的高素質人才。

第六,在教學評價上,《課程標準》改變了過於強調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體現靈活、變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課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了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和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1.評價對象和參與者多元化,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和教師,而且包括學校、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等對歷史教學起作用的各種因素,當然,評價的主要對象是學生。

2.學習評價目標和內容多元化,不再侷限於知識及能力領域,還包括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學習評價方法多元化,有學習檔案、歷史習作、歷史製作、歷史調查、考試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

這種評價方法突出地體現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的理念,寓學生的學習活動於平常的生活活動中,將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然而,新課程也有它給教學帶來的一些不利的問題。雖然我還沒有實踐高一歷史新課程教學,但是從和高一部分學生談話及參加高一歷史閲卷的情況看,新課程在實踐中又存在諸多問題。

一、歷史學科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其中內容的銜接帶有重疊性和反覆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照初高中課標和教材,尋找內容上的異同點,對於國中學過的內容可根據高中課標的要求決定所學內容的深度和光度,對於國中沒有學習的內容要適度地為學生“補課”,要補充內容以便於學生深入學習。這就增加了教師教學備課和學生學習的負擔。

二、新課程教材打破了原來的通史體系,這種體系和結構在體現新史觀、適應學生需要和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容易給學生造成知識支離破碎的感覺,不利於學生完整歷史概念的形成。同時也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

三、由於教材編排體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全球發展脈絡,掌握不同地區和國家在全球體系下的發展情況,也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整體的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正由於是全球通史,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對於古代史的學習,要想讓學生深刻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漸進和發展,不是用一節課就能説清楚的,比如對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學生對某一問題理解不透,那麼在以後的學習和練習中會問題更多。而這種問題積累的越多,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增加學習歷史的壓力。而如要明確理解,教師的教學任務會增加,學生也要在課外更多的學習,以擴充知識面,積累基礎知識。同時學生還要面對其他科目的新課程,他們的負擔會更重。如果是這樣學習的話,無疑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還怎麼去提高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對傳統的揚棄,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求發展。新課程還將要面臨很多問題,不過在適應形勢變化的同時,歷史教學還需要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要求上進行不斷的探索。通過對發現的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不斷提高歷史新課程的實踐性,把理論真正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歷史新課標和體會歷史給我們帶來的無窮魅力。

歷史體會心得體會篇2

驕陽還是那麼似火,刺着正懷着滿滿興致的我們。在令人略有睏意的早起和用餐之後,我們笑着,説着,踏上巴士。衝着清華大學,我們來了!

當雄偉挺拔的校門與秀麗的四字“清華大學”映入眼簾,我的興奮勁一下被點燃。人頭是攢動的,但它比不過那更加書香的校園。有着夏日熱情般翠綠的樹枝,無意地為我們撐出一片陰涼;天空是那種沁人的淡藍色,純得沒有云彩,是清華最自然的背景色;而荷池,在這正是荷花嬌豔盛放的時節,在這墨綠垂柳輕沾水面的美景下,也更加動人秀麗,為清華增了一道別具風格的風景線。最靚麗的當屬清華的莘莘學子吧,籃球場上的熱血,騎車校園的閒適,為我們講解的積極,這青春的活力才叫一個驚歎。而我呢,進入只有在報紙手機上談到的清華學府,竟有點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感受不到那種真實感,只在心中默默感歎,也燃起鬥志要好好努力。

清華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培養出一代一代優秀的國家奉獻者。那麼下午的名勝,便是中華的恥辱——那隻剩斷壁殘垣的圓明園。

早已在課本上見過無數次的殘壁,可真真正正地目睹這一切,沒有電視劇電影的編篡,而是百年來的銘心歷史,我又起了心靈的震撼。那曾經金碧輝煌的樑柱上,花紋也未被歲月沖刷,一曲一轉,還是那麼精細巧妙。可卻只零破碎地倒在我們眼前,“大水法”的漏痕,那一道道裂縫如同劃在我們的心上一般,酸楚與痛苦。中華恥辱,怎能忘記!振興中華,是我們華夏兒女應盡的責任,“落後就要捱打”,我們應當挑起國家的大梁,跟上最先進的現代技術,為一個更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全力奮鬥!

一天的遊覽,也讓雙腳熬夠了“酸苦”。可我的心中卻還停留在白日的清華與圓明園,中華的驕傲與恥辱啊,更告訴我們:“國恥勿忘,振興中華!”

歷史體會心得體會篇3

這次我參加了20xx年國中歷史科義務教育新課程培訓。在培訓中,先後聽取了幾位骨幹老師關於新課程課標改革的專題講座。通過學習和討論,讓我對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形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實施的國中新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同時對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許多具體環節進行着諸多思考。

一、改變觀念,樹立全新人才培養觀。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標”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激活學生的情感,營養學生的德性,並用自己的航標之燈,去照亮學生的希望之路。從客體走向主體,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探究性學習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新形式、新探索。無論如何,形式的多樣性都應以激發學習興趣、拓展研究空間、開啟創新思維、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這一切都要取決於教師要更新觀念,敢於讓學生暢所欲言。

三、講授力求新穎,確立開放的師生關係。

傳統的師生關係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開放的師生關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開口,樂於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表現慾望,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力。為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教師應力求應用新穎獨到的藝術方法,調整認知策略,儘量讓學生參與,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課堂中去,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藝術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學生思想實際相吻合的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我要學”願望的驅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的預期效果才能達到。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員,大膽地參與藝術教學活動。啟發式教學是通過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動腦、動口去獲取知識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四、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

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着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歷史體會心得體會篇4

清新的空氣,新鮮的瓜果,特色的舞蹈,奼紫嫣紅的花兒,千年不化的積雪,造就了這一切,我不得不為此讚歎!

新疆伊寧的草原,四周都被冰山所圍,也正是四周終年不化的冰雪,才使草原上有着獨特的氣候。

“我的帽子,我的帽子!”

風,吹走了我的帽子,它在空中翱翔,就像是雄鷹在高處展翅高飛,在低下翩翩起舞……

它飄落在草原的中心,我在那感到風吹動着的力量,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就像是一塊巧奪天工的綠色巨毯;帽子落了下來,我拾了帽子,草原上的夏天是那麼的美妙如畫,陽光照耀着,卻並不炎熱,微風吹在人身上很是愜意。草地上的花兒早已盛情開放,那鮮豔的格桑花,紫紅的薰衣草,金黃的鬱金香,花瓣在空中飄揚,就像仙女散花,如夢境般地遊走在草地上,那種柔軟的感覺非常神奇和美妙。

草原邊的塞裏木湖也一樣景色迷人,清澈的湖水映着藍藍的天空,水天一色,藍得透澈,讓人心曠神怡。風吹着湖水掀起條條波浪,湖中的魚更是神奇,天鵝在湖面遊蕩,吸引了不少的路人,有的人駐足欣賞拍照,有的人諒呼神奇,這一切的一切又是那麼的美好……

在山上,有許多的綿羊和放牧人,他們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前進,就是他們的目標;山上的雪就像一座王冠,在王冠中的深處,又有着頑強而美麗的天山雪蓮,毅力不屈的人才能擁有它,我們不正在前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嗎?生活中苦難沒人能預知,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風兒吹動着百花齊放的草原,看!它們在擺弄它們秀麗的身姿,這是多麼的奇妙啊!

草原是一望無際的,湖水也是一樣,我們可以在草地上靜卧着欣賞大自然所給予的一切,大自然,您造就了這一切,如此優美,又如此悠閒……。

我們應該像草原一樣擁有廣闊的胸懷,才會造就美好的“大自然”……。

上面內容就是一祕為您整理出來的10篇《2022觀看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更多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歷史體會心得體會篇5

1949年到1978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人民富起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的歷史,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基礎。深入回顧總結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奮鬥歷程,對於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是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現實要求和客觀需要。

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史,關鍵是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通過學習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真學才能真懂,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要積極主動地學,而不是用時翻書;要全面系統地學,而不是尋章摘句;要帶着問題學,而不是死記硬背。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黨的歷史瞭解得多了,自然會增強對黨的歸屬感。要善於透過歷史進程把握歷史規律,通過學習進一步把握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不因現實不完美而對未來失去信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旗幟下,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努力奮鬥,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定地相信黨、擁護黨、依靠黨、捍衞黨。

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史,重點是學習和把握黨的執政規律。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在長期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有過慘痛的教訓。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黨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的必然結論。

學習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史,根本目的在於以史鑑今、以史促今。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學習的效果要用實踐的成果來檢驗。要把學習黨史的心得體會,轉化為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實際行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黨創造了偉大的業績,形成和傳承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和作風,主要包括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等等。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們黨區別於其它政黨的顯著標志,是黨的傳家寶和政治優勢所在,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形成過程、歷史意義,仔細思考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現實意義及如何去繼承和發揚,立足本職工作,找準實踐的切入點,努力發揚光大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並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我們要繼續傳承我黨寶貴精神財富,在工作中求真務實、團結協作、開拓進取,以更大的成績慶祝黨的百歲華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