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桃花源記》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92W

《桃花源記》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3、培養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揮想象,運用現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作。

3、理解作者所寄託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瞭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嚮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二、檢查積累。

(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三、誦讀課文,把握內容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並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麼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 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嚮往之情。

老師適當點撥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指導讀法(輕重緩急高低等),同時做課文內容歸結:本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桃花源?

四、想象創作,感悟文本。

(由於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先行佈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由唐代三位詩人對桃花源所做的詩歌切入,烘托課堂氣氛,引出問題:大家能用更生動、豐富的現代散文語言再現這美麗的桃花源嗎?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秀——朗誦展示——組內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生審美體驗,然後發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作,深入展現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情感昇華!

五、探討主題,小結全文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文章這樣安排結局有什麼作用?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祕色彩,更使人嚮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聯繫內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裏,在他的精神裏。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罈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裏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麼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記》教案 篇二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 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着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簡介作者(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儼然、鮮美。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一)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

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儼然( ) 阡陌( ) 垂髫( )

諧太守( ) 邑人( ) 劉子驥(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橫線斜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

②率妻子 邑人來此絕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漢,無論 魏晉:

⑤諧太守,説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豔。 ( )

②閒適愉快,自得樂趣。 ( )

③比喻無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 )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八、推薦作業。背誦全文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説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1.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為什麼?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2、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詞並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説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閒適祥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歎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歎惋是感歎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歎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説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歎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説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發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啟發。

①。景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致跌[]宕,懸念環生,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討論分析: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説明:應啟發學生髮揮想象,聯繫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説明。

例: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嚮往,寄託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説訓練。

1、教師出示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略)。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手法不同。

六、推薦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三、五題。

《桃花源記》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 儼然 衣着 阡陌 鬢 要 邑 詣 驥 語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詞彙的特點。(1)通假字:具、要;(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3)一詞多義:舍、尋;(4)辨析同義詞:悉、並、具、鹹、皆;(5)句式:省略句。

3、瞭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能力目標

1、藉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二、學法引導

朗讀感知課文內容,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再用歸納比較法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評價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最後熟讀成誦,汲取文化營養。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一詞多義、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漢語知識。

2、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可通過討論課後練習一至四題來完成。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祕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

①生字詞;

②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③有關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同義詞的辨析表格;

④隨堂練習。

2、有關課文的插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背誦接龍,其中如有人背錯,就讓他(她)表演一個節目,最後評出優勝者。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讀準生字的字音。

2、瞭解作家陶淵明。

3、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詞彙的特點。

4、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

5、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迴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帶動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大意。

l、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

2、在桃林盡頭漁人看到了什麼?

3、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談?

4、漁人離開桃花源後做了些什麼,結果如何?

(三)教學過程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説影響,有着“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後,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後的創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後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並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誌着作者思想發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願望。

3、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文的註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麼?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祕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複詞;“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5、討論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敍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鬢,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敍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裏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象: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捨棄”講,後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並”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量上的全部,“並”指各種類別合併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於)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彷彿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裏,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説明桃花源裏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脱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着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裏是不可能實現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後兩個動作的關聯,而後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説”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鹹”、“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鹹”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着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個安居樂業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記》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瞭解陶淵明,並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敍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並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嚮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裏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於九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

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一片污濁。於是他獨善其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於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閒愜意;於是他寄情山水,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着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説,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並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敍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瞭解文意。

藉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後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

(1)書中註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3)通假字;

(4)一詞多義;

(5)同義詞;

(6)成語;

(7)句子翻譯;

(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遊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於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