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桃花源記》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2W

《桃花源記》教案【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一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並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導入新課:

1,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雲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後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學生分組閲讀課文,並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閲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文章以什麼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閲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後思考題五。

五,學生再一次閲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課文思路,掌握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背誦課文,領悟文章優美、簡潔、精煉的語言特色。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的描述,認識其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重點

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重點字詞解釋、重點句子翻譯,疏通了文義,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們再次進入這個美妙的世外桃源,領略一下那裏的風土人情!(板書課題、作者)。

二、知識回顧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阡陌交通(互相通達),雞犬相聞。

2、率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復出焉。

3、不足(不值得)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漢,無論(更不用説)魏晉。

5、芳草鮮美(鮮豔美麗),落英繽紛。

提示:學習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

(2)翻譯句子(提示:注意補出括號內省略的內容)。

(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漁人)。

《桃花源記》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並翻譯全文。

3瞭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倍受世人青睞的旅遊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嗎?那位詩人是誰?去過沒有?請去過的同學簡要介紹有關情況,好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1展示同學收集到的有關資料。

2請同桌檢查對方注音、解詞等預習情況。

三、誦讀和複述:

1欣賞書法作品,配樂朗讀。(教師可以結合書法作品播放錄音或自己示範朗讀。該部分內容每個頁面限時60秒,若沒有按鍵或點擊鼠標,60秒後將自動跳入下一頁。)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後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註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後請同學複述大意,複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複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後反覆自由朗讀。

四、疏通詞句: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註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教師出示同學們未提到的字詞。如:緣溪行 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彷彿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開朗 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問所從來 便要還家 鹹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遂迷 尋病終。

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儘可能聯繫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3、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問優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同學積極性和激發敢於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適當點撥。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詳細內容見課件。)

2、劃分課文段落層次,並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六、深入研讀:

1、揣摩語言(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30秒,若3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麼?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麼?

5為什麼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問題討論(同桌互相討論,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90秒,若9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麼“皆歎惋”?歎些什麼?

2作者在文章後面部分安排“處處志之”,為什麼“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3、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2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七、拓展思考:

1、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繫。

2、比較分析

在創作方法和思想內容上,本文與《天上的街市》有何異同?

明確:本文與《天上的街市》在創作方法上,都運用了想象和幻想,情節離奇,極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內容上它們不僅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傾向的體現。

《天上的街市》表現得積極、豪邁、樂觀,鼓舞人們奮起與黑暗現實抗爭,而《桃花源記》則表現出對現實的無奈,有消極因素。

3、獨抒已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後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1漁人為何“停數日”就“辭去”?為什麼不留下來?

2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實?

3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八、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瞭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九、全班齊誦課文,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