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1W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一

(一)(16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本文選自課文《 》 ,作者 ,又名,字元亮, (朝代)著名詩人。(2分)

小題2:、下列劃線詞古今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b.妻子邑人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單指男方的配偶

c.無論魏晉古義:(更)不必説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d.來此絕境古義:極其優美的環境今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小題3:、從下面兩句中任選一句翻譯。(2分)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選( ),譯文:

小題4:、請寫出兩個源自《桃花源記》的成語。(2分)

小題5:、下列各句中與“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陶淵明《桃花源詩》)”意思相近的一項是( )(2分) a.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小題6:、桃花源人是什麼時候來到這裏的?為什麼要來到這個地方?(2分)

小題7:、《桃花源記》敍述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具有長久的魅力?

請談談你的看法 (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桃花源記》陶淵明 潛 元亮 東晉

小題2:d

小題3:(1)(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補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譯為“邀請”,得1分。) (2)漁人為(他們)一一具體地説出自己聽到的事情,(他們聽罷)都感歎驚訝。(“具言”譯為“具體地説出”、“歎惋”譯為“感歎驚訝”,各得1分,意近即可。)兩題都選者,改第一題。除標準外(1)只出現半句,如“設酒殺雞作食”被譯為“去吃飯”,須扣1分。(2)“具”譯為“詳細、詳盡”亦算對。“惋”必須譯為“驚訝”,否則扣1分。

小題4: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怡然自樂(得)、無人問津、雞犬相聞,正確寫出一個,即得1分。)

小題5:c

小題6:秦時;躲避秦時戰亂

小題7:因為它勾畫了一個理想的生活境界,環境優美,人們各得其所,自得其樂,彼此關心、愛護……這符合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審美追求,令人嚮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們千百年來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二

(一)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 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上與羣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户不閉,商旅野宿焉。

1.解詞

(1)屋舍儼然 (2)阡陌交通

(3)或請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數年之後

2.下列各句中加點“之”的用法不同於其它三項的是( )

a問所從來,具答之 b民之所以為盜者

c上哂之曰 d或請重法以禁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個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裏的話來説,起碼是因為那裏沒有 和 。陶淵明虛構這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麼?

【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陶淵明《飲酒(其五)》詩中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描寫了自己恬淡、閒適的田園生活,選文中同樣能表現桃花源中人這種生活的句子是: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中華文學史上留下了許許多多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時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豐碑請你寫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 》作者

4. 翻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5.“黃髮垂髫”分別指代什麼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6.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相同的用意?

【附答案】

(一)1. (3)有的人(4)這或此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4. 賦繁役重,官吏貪求。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也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二】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3.例如:《紅樓夢》曹雪芹4.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裏)就看見一座山5.“黃髮垂髫”分別指代老人和小孩“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展現出一幅和諧安寧、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圖景6.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朗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三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武陵人/捕魚為業

b.問/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後遂無問/津者

2.對下面語句中的劃線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遂與外人間隔(隔斷,隔絕)

b.阡陌交通(互相通達)

c.乃不知有漢(副詞,竟,竟然)

d.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

d.這篇文章記敍層次清楚,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結構非常嚴謹。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譯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寫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參考答案:

1.d

2.b

3.c?

4.(1)漁人覺得非常奇怪,又繼續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盡頭。

(2)這個人一一給(他們)説了自己知道的,(聽的人)都長歎表示惋惜。

5.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四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本文作者是 , (朝代)著名田園詩人。

2.下列幾句話,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解釋下面句中加橫線的詞語。

(1)欲窮其林 窮:

(2)便要還家 要:

4.解釋下列文言語句。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尋病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閲讀下面的古詩,對比這篇文章,回答問題。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1)從《桃花源記》與《歸園田居》對比來看,描寫的生活有怎樣的相同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桃花源記》的主題來看,詩人為什麼嚮往諸如《歸園田居》那樣的生活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陶淵明;東晉

2.c

3.(1)走到……盡頭。(2)邀請。

4.(1)田間小路互相通達,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2)計劃還沒實現,不久就病死了。

5.(1)過着平靜的田園生活,自食其力。

(2)《桃花源記》寄託的是作者的社會理想,但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不可能實現,他只得遁世而居。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五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乙]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1、下列句中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至於負者歌/於途

d、往/來而不絕者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與乙段“觥籌交錯”中的“交錯”兩詞的古義完全相同。

b、“豁然開朗”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後的感受,“蒼顏白髮”暗示出歐陽修已老態龍鍾。

c、甲、乙兩段文字語句錯落有致。前者重在寫景,後者重在寫人;前者實寫,後者虛寫。

d、甲段主要描寫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圖景,乙段主要描繪太守與民同樂圖。

參考答案:

1、d

2、b

3、d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六

文言文閲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的意義。

(1)欲窮其林 窮: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還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處處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規往 規: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3.請將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閲讀思考,簡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的一兩處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窮盡、走盡;通“邀”,邀請;做標記;計劃,規劃

2.d

3.帶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4.(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七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面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還家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屋舍儼然

④鹹來問訊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1. ①通“邀”,邀請 ②與世隔絕的地方 ③整齊的樣子 ④都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説魏朝和晉朝了。(意思對即可)

3.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源中生活安寧/沒有戰亂/能安居樂業。

桃花源記閲讀題及答案 篇八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⑵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他們説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於是與外人斷絕了來往。

答:①景色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②生活美: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③人情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答: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現在中是不存在的。這樣會使桃花源的社會也變得一樣黑暗,桃源人將過上困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