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課程教案《桃花源記》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9.46K

新課程教案《桃花源記》精品多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並紮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點、難點】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使用説明】

1、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認真限時完成,規範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自學導航】

一、預習點兵。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於東晉末期,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醜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鹹: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歎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二、初讀課文,發現桃花源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三、再讀課文,走進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桃花源美在何處?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處?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祕——桃花源神祕在何處?

四、熟讀課文,訪問桃花源

聯繫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五、拓展延伸,再尋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麼?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試着寫一篇《桃花源後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瞭解陶淵明,並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敍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並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嚮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裏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於九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

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一片污濁。於是他獨善其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於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閒愜意;於是他寄情山水,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着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説,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並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敍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瞭解文意。

藉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後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

(1)書中註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3)通假字;

(4)一詞多義;

(5)同義詞;

(6)成語;

(7)句子翻譯;

(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遊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於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彙。掌握故事情節,瞭解創作方法。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蒐集作者有關生平思想材料。熟讀課文,疏通文字。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掌握故事情節 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我們曾學過郭沫若先生的詩歌《天上的街市》,它藉助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麗的天街景象,表達了作者擺脱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它的創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與《天上的街市》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學習,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檢查預習

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要求學生通過課堂發言的形式進行交流。教師注意引導並最後集中歸納:

陶淵明,名陶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少年有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時代不穩定,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過幾任地方小官,時間都不長,後因不願束縛自己過官場生活,任彭澤令僅八十幾天便憤然離去,並作《歸去來兮辭》藉以明志。

自此歸隱田居,躬耕僻野,一生雖窮困潦倒,卻矢志不移,63歲死於貧病。他長於詩文辭武,作品傳世不少,其優秀作品多表現田園生活,隱喻着對統治者的憎惡和不與為伍的骨氣,但有的也反映了樂天知命,消極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識記生字

豁然開朗 儼然 阡陌 垂髫 詣守 劉子驥

整體感知,範讀課文

由老師朗讀,也可指名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分段朗讀,要求大家認真欣賞並做出朗讀評價。

默讀課文,疏通文義

要求學生參照註釋逐字逐句精讀,儘量自己讀通。確有疑難,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或課堂問答。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重點提示並講解:

芳草鮮美漁人 甚異之 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孕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餘人 各復延至其家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處處志之尋向所志

教師可適當給學生講解詞語古今義不同的現象,如“鮮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義,與現代漢語的合成詞不同;可以提及詞類活用現象,如“異’’等,但不必細講,讓學生能根據上下文理解其義即可。最好能結合學生已學知識,激發興趣,温故知新,如“漁人甚異之”,可結合《傷仲永》中“父異焉”、“邑人奇之”,讓學生聯想體會、加深理解。把握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分組討論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萌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複述課文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複述這個故事。可適當地加上自己的想像。複述不完整的可由同學補充。

背誦課文

通過各種形式反覆誦讀,直到會背。教師可結合課文之後的《學習背誦》對學生加以指導。

作業

繼續背誦課文。抄寫並識記字詞、對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思想內容 瞭解創作方法教學設計

■重點研讀

揣摩語言,獨立閲讀思考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現了怎樣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b“漁人甚異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麼?(“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c.欲窮其林”,“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因“甚異之”所致,想探個究竟)

d.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語詞是什麼?(“初極狹,才通人。”)

e.為什麼桃源人“見漁人,乃大驚”?(表現桃源人對陌生人的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源與世隔絕已久)

理解內容

思考題:

本文描寫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狀況?從哪些內容上可以看得出來?這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什麼不同?結合作者的生平,談談本文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採用小組討論和課堂發言的形式合作探究。最好不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試着讓學生綜合述評,不全面的可以相互補充、完善。

明確:

社會狀況可概括為: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從生活得安寧幸福等。具體表現的內容可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對號入座。文中所描繪的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是相對的。作者所處的時代戰爭頻仍、民不聊生。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會。

■拓展與延伸

為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啟發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探究,請同學們提出相關問題,教師集中歸納: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乃”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説了些什麼?桃源人為什麼歎惋?文章最後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麼?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在創作方法和思想內容上,本文與《天上的街市》有什麼異同?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提示: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和百姓生活痛苦而歎惋。暗示桃花源是虛幻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惋之情。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桃花源記》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

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説,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祕,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不能是翻譯)。用什麼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後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悦,恣意地暢遊,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鬱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裏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着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並且自得其樂。這裏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容:⑴為什麼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⑵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麼“皆歎惋”?歎些什麼?⑶漁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⑷為什麼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後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祕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託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嚮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於南朝宋武帝永八年級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治者內部互相傾軋,戰亂頻繁,加之統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藉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裏的陶澤令。

由於他對現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於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閲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願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苟,不願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夫,投身於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説》中,我便欽慕他作為隱士的特立獨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豔羨他悠閒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説“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xx後世的人們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讚美他的詩句呈現

xx《桃花源詩》呈現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説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穫。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之美優美寧靜祥和和平自由幸福世外桃源

人之美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人之樂趣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感知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3、品讀語言,欣賞桃源之美;

4、探究主旨,領悟豐富意藴。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欣賞桃源之美。

教學難點:

探究主旨,領悟作者情懷。

教學創意:

本課教學以語言品析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詩意之美、韻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時,設計精巧的主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領悟陶淵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懷。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請同學們齊讀屏幕上的一段話,説説“他”是誰。

他從亂世紅塵走來

追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

他向桃花深處山的那邊走去

將青山綠水男耕女織化作一首詩

千年已過桃花依舊

留給後人一個温暖而神祕的夢

2學生髮言,交流陶淵明有關資料,老師適當補充。

二、課前熱身。

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

屋舍儼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黃髮垂髫()

便要還家()邑人()詣太守()劉子驥()

2、古今異義

交通古:交錯相通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古:妻子和兒女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古:不要説,更不必説今:連詞,不管

3、一詞多義

舍:便舍船,從口入(捨棄)

屋舍儼然(房子)

志:處處志之(做標記)

尋向所志(標記)

尋:尋向所志(尋找)

尋病終(隨即,不久)

三、感知課文

1、概述故事內容【出示課件】。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一句話簡要概括。

2、學生回答,明確:文章講述了一個打漁人發現桃花林、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後再次尋訪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讀課文

(一)驚豔桃花林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

【出示課件】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作者描寫桃花林的句子整齊,節奏鮮明,朗朗上口,請同學們畫出節奏,自由誦讀,讀出韻律美。

3、這是一片怎樣的桃林?請同學們一邊朗讀一邊想象,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桃林美景。

示例:這是一片十分美麗的桃林。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4、看到這樣一片美麗而又奇特的桃林漁人有什麼感受?

“忽逢”一詞體現了漁人的驚喜之情。“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體現了漁人十分驚異,急切地想探尋桃花林的心理。

5、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漁人之驚喜。

“忽逢”要讀出驚喜,速度稍快,“數百步”三字要強調着讀,以體現桃林的範圍之廣。“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要以二二的節奏斷開,但前後之間要以語氣貫連,讀得似斷實連,語速要稍慢,將一幅幅畫面呈現出來,就像放電影一般,以體現漁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二)探訪桃花源

1、請同學們找出描寫桃花源景象的句子。

【出示課件】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2、請學生結合課文,用下面的句式説話。

桃花源是一個_____的地方,你看(聽、聞)___________。

3、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在朗讀中品讀課文,讀出寧靜祥和的氛圍,讀出和睦幸福的感覺,感受桃花源的環境優美、生活甜美、民風淳美、心靈的善美。

4、小結:桃花源是一個環境幽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民主平等,和平安定,

民風淳樸,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的戰亂的理想世界。

五、研讀課文

學生自主探究以下問題,深入理解文章是主旨。

1、這樣美好的桃花源在當時社會是否存在呢?請大家結合課文內容來回答。

2、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的桃花源呢?

3、鏈接背景【出示課件】

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公元376—396年)。期間,政治極度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生活互相傾軋,賦税徭役繁重,戰爭頻發,短短21年就爆發大小戰爭60場,結果是: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杜甫《羌村·其三》)

4、小結:作者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的世界,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嚮往。其實世外桃源的生活,不僅是陶淵明的追求,更是當時廣大人民的共同願望。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種空想罷了。

六、延伸拓展

1桃花源是理想的世界,精神的家園。其實,桃花源離我們並不遙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麼呢?

2學生思考後,交流發言

七、課堂贈語

桃花源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罈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裏的一滴甘露,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無論現代科技如何發展,無論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多遠,青山綠水、平和快樂、簡單樸實的生活都是我們心中的桃花源。讓我們心存美好,微笑向前!

桃花源記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二)能力目標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三)情感目標

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再現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3、品讀法4、複述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桃源

請同學們先看大屏幕(教師展示有關戰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對戰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戰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羣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羣人就世世代代在那裏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現。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祕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祕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簡介

多媒體顯示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關於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

阡陌 遂迷 驥 郡 詣 邑人 間隔

語云 便要還家 垂髫 儼然

四、初識桃源

1、教師放範讀錄音,學生邊聽邊結合畫面欣賞,進入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韻味。

3、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節奏要準。

五、敍述桃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線索。

2、教師抽學生複述課文。

六、感知桃源

1、學生分組討論,説説桃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找出課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學生品讀。

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描寫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七、再現桃源

作業設計: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麼?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試着寫一篇《桃花源後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四篇文言文都是“記”一類的散文,其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課文、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虛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它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農村並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園生活的恬靜閒適, 於是用筆構想出了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脱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讀這篇名作,要在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學情分析:

1、學生雖已在七年級和上學期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還比較薄弱,而本文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因此會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礙。

2、學生年齡都在十三四歲,年齡尚小生活閲歷較少,特別是他們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經歷瞭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有一定的難度。

3、學生已經接觸過遊記類散文和敍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關閲讀這類散文的能力,可引導學生進行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習本文。如遊記散文往往以“行蹤”為線索,本文就有這個特點。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生字詞,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熟讀並背誦全文。

(二)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敍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三)德育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着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

(五)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記》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標:認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主題;順暢地誦讀課文。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課時:第二課時(共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回顧舊課

2、朗讀課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共四節,按故事的開端、發展、結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開端(1),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結局(4),寫漁人離開及再訪桃花源。

可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4、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

把學生分組,角色扮演漁人和桃花源人,模擬採訪和受訪,通過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藴涵的思想。

示例:A、漁人採訪桃花源人

⑴、能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情況嗎?

⑵、請問你們是怎樣來到這裏的。?

⑶、請問你們這裏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⑷、當我來到這裏時,你們有何感受呢?

⑸、我離開時,你們有什麼要叮囑的呢?

B、桃花源人採訪漁人

⑴、你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給你什麼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給你什麼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遠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對外人説出桃花源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5、遷移探究

⑴、問題一:桃花源人因不滿當時紛亂、不安的先秦社會,躲避到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若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滿老師、同學的時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學、曠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嗎?

⑵、問題二、《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若把本文推薦給現任美國總統布什,會怎樣呢?試着寫一段話,想像美國總統布什的反映。

6、總結:

本文通過虛擬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厭惡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7、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8、板書設計:

故事開端(1)發現桃花源

安居樂業

故事發展(2、3)進入桃花源寧靜祥和

理想社會

故事結局(4)離開、再訪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