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親子導師班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4W

親子導師班

親子導師班

案例:

老師,我的孩子是個男孩,今年上七年級。現在因為孩子的問題,我的電話快被老師打爆了。

孩子比較頑皮,最近在學校總是闖禍,老師老是給我打電話告狀,説他總是欺負班裏的同學(但孩子跟我説,他就是和同學鬧着玩,只不過有的時候不小心手重一點)。老師當着全班的面批評他,他也無所謂,下次還是該咋樣就咋樣。

小時侯,他只要犯錯誤,他爸爸就會打他一頓,每次打完以後就會聽,但是現在我們打了罵了,他還是會明知故犯!我也經常給他講道理,他還嫌我嘮叨,聽了也沒什麼變化。

他的學習我也要愁死了,國小的時候寫作業就和打仗一樣,每天都是我或是他爸爸監督,不然就老是拖拖拉拉。在我們的督促下,國小成績還算可以,現在孩子一上國中,我和他爸文化不高,也輔導不了,只能送他去輔導班寫完作業再回來。

我們家不是特別富裕,所以我和他爸爸經常會説,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就會和我們一樣,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全都是為了供你吃穿上學,將來有個好出息。你只要好好學習,爸爸媽媽會盡力滿足你的願望。

老師,您説,我孩子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我該怎麼辦?

思考問題:

1. 看完這個案例,您的感受是?

看完這個案例,我的感受是自己所學所做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幫助到更多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家長和孩子,我決心更好地在家庭教育方面走下去;同時,我深深感覺到這個媽媽的無助和爸爸的憤怒;孩子的委屈和壓抑。

2. 您認為,在這個案例中,這位媽媽的困惑有哪些?

1)為什麼我孩子和同學鬧着玩,手重一些,就會被看做是欺負同學?

2)為什麼老師當着全班的面批評他,他也無所謂,下次還是該咋樣就咋樣?

3)為什麼孩子小時候我們每次打完以後他就會聽,但是現在我們打了罵了,他還是會明知故犯?

4)我也經常給他講道理,他還嫌我嘮叨,聽了也沒什麼變化?

5)為什麼我的孩子學習這麼讓我們發愁?

6)為什麼我們努力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還是不努力學習?

3. 這個案例中有哪些現象可以對應50問中的哪些問題?為什麼?

現象1:現在因為孩子的問題,我的電話快被老師打爆了。

對應第45問:夫妻雙方至少有一人,經常有各種抱怨。因為喜歡抱怨的人是能量特別低的人,總把自己放在無力的位置上。

現象2:老師當着全班的面批評他,他也無所謂,下次還是該咋樣就咋樣。

對應第1問:當眾批評孩子。 因為當眾批評孩子是最讓孩子喪失自尊的方式,會進入一個沒皮沒臉的世界。

現象3:小時侯,他只要犯錯誤,他爸爸就會打他一頓,每次打完以後就會聽,但是現在我們打了罵了,他還是會明知故犯!

對應第3問:當孩子不聽話時常打罵孩子。因為所有的打罵都不會使事情變得更好,反而極大地影響了孩子地人格發展。

現象4:我也經常給他講道理,他還嫌我嘮叨,聽了也沒什麼變化。

對應第13問:認為孩子能聽懂您的道理,卻故意不去做。因為講道理,説教使溝通中最重要地絆腳石,只有在孩子地感受得到同理,情緒得以舒緩的前提下,溝通才能真正發生。

現象5:他的學習我也要愁死了,國小的時候寫作業就和打仗一樣,每天都是我或是他爸爸監督,不然就老是拖拖拉拉。在我們的督促下,國小成績還算可以,現在孩子一上國中,我和他爸文化不高,也輔導不了,只能送他去輔導班寫完作業再回來。

對應22問:認為孩子在學習上一點不着急自己卻急得團團轉。因為我們要知道孩子們地學習問題出在哪裏,才好對症下藥。

對應32問:把教育孩子地希望寄託在學校和家教上。因為真正地教育並不發生在學校,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對應39問:認為孩子地學習成績與你的文化水平有必然聯繫。因為孩子地潛能是無限的,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是看父母具備不具備能夠協助孩子的能力和心態。

對應41問:認為孩子學習必須有人看着是正常的。因為人的一生就是感覺積累的過程,感覺好就讓我們有更多動力去做事,感覺不好,道理再對都沒有用。

現象6:你只要好好學習,爸爸媽媽會盡力滿足你的願望。

對應18問: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就應該努力學習。因為孩子最需要的愛與歸屬的需求,父母根本無法滿足。這就是孩子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孩子還是不努力的緣故。

對應19問:把物質刺激當成激勵孩子的重要的方法。因為把物質刺激當成激勵孩子的重要方法等於把愛做成了交易。

對應20問:常對孩子説:“只要你好好學習,什麼條件都答應你”。因為父母用條件控制和佔有孩子,事實上犧牲掉了愛,他們的收穫就是孩子對未來的過度恐懼。

現象7:我們家不是特別富裕,所以我和他爸爸經常會説,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就會和我們一樣

對應第11問:經常用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教育孩子。因為智慧的父母會時刻給孩子呈現自己不斷進取的形象。

現象8: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全都是為了供你吃穿上學,將來有個好出息。

對應第14問:總對孩子説自己的付出全是為了他。因為沒有心理邊界的父母把自己放在了烈士的位置上,讓孩子感到內疚和被控制。

對應第16問:你現在的人生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好。因為家長已經放棄了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追求。不明白家長只有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影響。才能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現象9:通篇沒有對孩子的肯定。

對應第6問:很少去肯定孩子。因為事實是,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只能讓孩子更沮喪。

對應第7問:不習慣鼓勵孩子或不會鼓勵孩子。因為取得成績是父母的分享,遇到挫折時父母的支持,是一個孩子一生中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4. 請認真閲讀您找到的那幾問,並在每一問中,將您認為的重點內容提煉出來。

第1問:當眾批評孩子。

最讓孩子喪失自尊的方式就是當眾批評,一個喪失了自尊的孩子會進入一個沒皮沒臉的世界,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這是他為了挽回面子一定要做的事。

經常得到方面批評的孩子,程度輕的,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追求成功的動力。程度重的被羞辱的孩子在情緒激昂的時候,會作出不顧後果的行為。

我們要學會“揚善於公堂,懲惡於私室”。

第3問:當孩子不聽話時常打罵孩子。

您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內心中有深深的無力感。每個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產生憤怒是,基本上都是因為自己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去有效面對。沒有好的方法,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應該去提升自己,去不斷學習。

所有的打罵,都不會使事情變得更好,反而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人格發展---親子關係是所有關係的模板。在棍棒之下長大的孩子,會把這種親子關係的模式複製到他所有的關係中。

能量強的,會不斷地於父母的權威抗爭,長大後變得比權威更權威,甚至反抗權威。另一類孩子,會變得委曲求全,在工作崗位上只知奉獻,卻不敢提要求,結果無法讓上司關注到自己,導致自己做的最多,得到最少,內心很壓抑。最心痛地是第三類孩子,他們被權威壓垮,做了老好人,所有地憤怒和悲傷都壓在了心底,久而久之變成了疾病。

第6問:很少去肯定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可以讓孩子進步地更快,但這樣做只能讓孩子更沮喪。因為每個孩子都已經在當下做到了最好。孩子的成就只有通過父母的認可,才能轉化為自信、自愛、自尊的能力。當孩子被肯定時,Ta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重要的,是被愛的,價值感和重要感是每個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為了能夠讓自己更有價值,更重要,孩子會努力做更多的事來獲得價值的肯定。肯定孩子的一個優點,就會讓孩子培養出第二個、第三個優點。

很少肯定孩子的父母,經常會對孩子抱以無比高的期望,這樣的期望像一個黑洞,無論孩子怎樣奮鬥,都無法得到滿足。

第7問:不習慣鼓勵孩子或不會鼓勵孩子。

因為取得成績時父母的分享,遇到挫折時父母的支持,是一個孩子一生中最強大的精神力量,這力量可以支持到他面對社會上任何風風雨雨。

社會固然險惡,但取得成績時與孩子分享喜悦,遇到挫折時給予温暖的支持,這份來自家庭的堅強後盾,是孩子面對社會上風霜雨雪時最強大的內心支持力量。

第11問:經常用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教育孩子。

你的經歷不一定對孩子有參考價值,因為時代變了。很多家長藉此來表示:我比你強,你不如我。有的家長甚至刻意美化自己年輕時的經歷,而孩子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從你的所作所為上,看不到你有那麼優秀。

孩子反感的另一個原因是:你已經落後了,時代發展這麼快,您所掌握的東西,一點新意都沒有,跟不上時代了,沒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價值。

智慧的父母會時刻給孩子呈現自己不斷進取的形象,不是告訴孩子你過去的風光,而是在此刻,讓孩子看到你是個怎樣的人,並且言傳身教,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因為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第13問:認為孩子能聽懂您的道理,卻故意不去做。

溝通有5個層次:敞開心扉--談感受--談觀點和想法--談事實--打招呼。最好的溝通時彼此能夠敞開心扉。很多孩子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就是因為很多家長給孩子講道理,談觀點,談想法,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居高臨下地評價孩子的行為,從來沒有關注過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就逐漸關閉了心門了。

戴東老師説:“人這一生,無非就是做兩件事:認識人,經歷事。無論事做人還是處事,我們都是在積累一份感覺,人的一生就是感覺積累的過程,要想讓孩子與我們敞開心扉,我們首先需要在感覺層面與孩子鏈接。因為講道理,説教使溝通中最重要地絆腳石,只有在孩子地感受得到同理,情緒得以舒緩的前提下,溝通才能真正發生。所以,遇到問題的第一步,一定是表達感受,或同理孩子的感受。在情緒沒有得到舒緩前,再正確的道理都無法進入孩子的心。

人的一生就是感覺積累的過程,感覺好,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去做事,感覺不好,道理再對也沒有用。

第14問:總對孩子説自己的付出全是為了他。

這是一種典型的沒有心理邊界的父母,把自己放在烈士的位置上,説自己為了孩子如何辛苦,甚至因此身體不太好,讓孩子感到內疚和被控制,這叫犧牲者討債式的愛。目的是控制孩子,而不是愛。親子之愛的真諦是無條件的付出,因為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讓自己的家族更強大,讓家族的下一代更強大,所以無條件的付出是每個家長的使命。我們擁有了成功快樂的人生,活出自我的精彩,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同時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第16問:您現在的人生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好。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責任和義務為自己人生的成功快樂負責任,不明白只有家長活出自己最好的人生,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影響,才能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一心只想把孩子培養好,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的學習上,這樣的家長最常出現的情形就是:希望孩子24小時都抱着書看。緊緊地盯着孩子,只要他們沒有看書,心中就無比焦慮,就開始嘮叨,教訓孩子,而自己一個月都看不了一本書。

孩子有他的人生,他的理想,不要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允許他們做自己。而我們呢?是混吃等死,成為社會的累贅,還是每過一天都發光發熱,給這個世界帶來價值呢?

第18問: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就應該努力學習。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和成就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每一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需求自動上升到下一個層次。第一層到第三層叫做生存需求,需要父母或重要他人給予滿足。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自發產生第四、第五層成長的需求。

在愛與歸屬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被尊重

被理解、被接納、被認同。如果這個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就會自發產生對成績感的追求,願意參與競爭,有進取心,能夠自我激勵,努力學習,為自己將來的成就努力奮鬥。而愛與歸屬的滿足首先來自於父母,在與父母的溝通中,如果孩子獲得足夠的尊重,理解,接納和認同,孩子就會自動自發的開始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追求,想要成就自己。

因為大多數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接納孩子,理解孩子,關注孩子,認同孩子,只知道給他買最貴的衣服,最好的玩具。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可孩子還是不努力學習的緣故。

第19問:把物質刺激當成激勵孩子的重要方法。

人際關係有三個層次,從高到低依次是:控制、交換、尊重。尊重比較接近於愛,控制和交換都離愛非常遠。用權威、壓制來控制孩子是最低層次的管理,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

因為把物質刺激當成激勵孩子的重要方法等於把愛做成了交易,但是孩子的慾望會不斷增大,當你無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時,孩子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上學後,孩子無法與同學建立真誠的友誼。孩子長大後,進入職場,習慣性與上司討價還價,職場升遷難。當你年老需要他照料時,他同樣會與你談判要給的物質補償。

第20問:常對孩子説“只要你好好學習,什麼條件都答應你”。

因為凡是有條件的愛,都是陰謀。孩子在小時候,因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努力學習,但是他們心理很清楚父母愛的是成績,這是他們存在的唯一價值。那些一貫學習好的孩子,在發現天外有天的時候,或自殺或破罐破摔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唯一存在的價值沒有了。

因為父母用條件控制和佔有孩子,事實上犧牲掉了愛,他們的收穫就是孩子對未來的過度恐懼。在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經歷過被父母恐嚇、遺棄的孩子,步入成年時內心深處感覺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受保護的。相反,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他們無法為了將來更大的滿足和安全而放棄眼前的滿足和安全,因為對於他們來説,未來是可疑的。連自己的父母愛自己都是有條件的,他不相信周圍是安全的。

真正的愛是無論孩子做了什麼,父母依然愛他。真愛的核心是讓孩子自由選擇,而非對父母言聽計從。

第22問:認為孩子在學習上一點不着急自己卻急得團團轉

孩子在學習上不着急,原因大致有四種情況:一是知識對TA來説不難,很容易可以完成;二是孩子沒有興趣,提不起勁頭來;三是孩子曾經努力過,但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所以不再努力;四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孩子定下了目標,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因此消極怠工。

第一種情況,父母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因為孩子不僅能夠輕鬆面對學習,你的孩子還有大量的時間可以發展其他的能力。第二種家長,不要和孩子在學習上較勁兒,如果他有高情商,一樣可以成功。三種家長,你的孩子已經開始厭學,父母的不滿意讓孩子把學習和非常不好的感覺聯結在一起。人的一生就是感覺積累的過程,感覺不好,他當然就不想做。當務之急就是開始對孩子在學習上的每一點進步進行肯定,開始培養孩子對學習好的感覺。第四種情況,你的標準孩子達不到,結果放棄了學習,這是你想要的目標嗎?

33問: 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有決定性影響。夫妻是原件,家庭是複印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和我們是一模一樣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積極的,消極的,直接的,間接的,正面的,負面的影響的總和。所以,夫妻吵架算不算家庭教育?父母不讀書,不看報,搓麻將,泡酒吧算不算家庭教育?

35問:對孩子的什麼事都想知道。因為強烈的親子之愛不是對孩子的恆久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37問:認為自己該做的都做了, 好壞全在孩子了。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基本上是:該做的都沒有做,而不該做的都做了。人的一生中最最重要的能力是培養孩子儘早獨立應對人生的能力,培養孩子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能力。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應對人生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孩子為自己人生負責任的能力,那就是應該做的。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當孩子沮喪時, 傾聽Ta的心聲,同理Ta的感受,幫助Ta 從情緒中走出來,啟發Ta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開心時, 分享Ta的快樂,發現Ta的閃光點,給予鼓勵;當孩子有問題行為時,發現Ta的問題,肯定Ta的動機,在不傷自尊的情況下,幫助Ta改正錯誤,從錯誤中得到成長。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允許Ta犯錯誤。當你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你需要教會孩子怎樣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讓事情得到儘可能完美的解決。

38問: 對孩子的困惑不聞不問不感興趣。這樣的現象經常發生在男人身上。得不到父愛的孩子,會在學習工作上缺乏動力,因為父親是孩子力量的源泉;一個缺乏父愛的女孩大多會早戀。對於孩子來説,父親的陪伴比任何高檔的玩具,華美的衣服更温暖。家庭中,打罵固然對孩子傷害很大,但最讓孩子受傷的卻不是打罵,而是無視;就是你做什麼,我都無所謂,我就當沒看見。所以最強的暴力是冷暴力。

40問:認為手機電腦是導致孩子成績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孩子迷戀手機和電腦的深刻心理原因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你忽略了延遲滿足的培養,忽略了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45. 夫妻一方至少有一個人,經常有各種抱怨。我是誰,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確認。一個人是樂觀的,積極的,主動的責任者, 還是悲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受害者,是由兩部分決定的,一部分是父母的孩子的評價是否積極正面,另一方面就是來自父母的榜樣的力量。 愛抱怨的人是能量特別低的人,能量層級在125,這樣的人把自己放在一個無力的位置,覺得自己無力改變自己的人生,自己低,別人高,自己的人生完全由環境所掌控。一個成天生活在抱怨的父親或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怎樣的?如果一個孩子是悲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受害者,他的人生態度可能是積極的嗎?

一個不能積極應對人生的孩子,能達到他想要達到的目標嗎?一個悲觀消極的受害者,是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沒有人想和一個悲觀消極的人做朋友,害怕自己的能量被他拉低。他能夠吸引到的只能是比他能量更低的人。而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能量高的人,是哪些積極面對人生,勇於接受挑戰,願意應對困難的責任者。

5. 您認為,這位家長該如何成長?

6. 如果當時我在這位家長旁邊(或者在生活中我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怎樣幫助他?我會如何和ta溝通?(選做)

Tags:親子 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