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74K

國小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教案 篇一

活動目標

1、在品茶的過程中初步瞭解茶葉的功效。

2、通過觀賞茶藝初步掌握茶具的名稱,用途和擺放。

3、享受自主設計茶具擺放帶來的樂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基本茶具、茶具擺放圖片、泡茶視頻

2、經驗準備:幼兒對茶具有一定的瞭解,有過喝茶的體驗

活動過程

(一)通過品茶與談話,引起幼兒對茶葉的功效瞭解

1、教師給幼兒喝茶,幼兒嘗試説出茶葉的功效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杯茶,請小朋友品嚐一下自己桌上的茶,喝完請輕輕把杯子放到原來的位置上,並告訴老師你喝到的茶是什麼味道的。

2、教師提問幼兒從中喝到的味道,以及嘗試讓幼兒自主説出茶葉的功效。

3:教師對於幼兒給出的答案給出補充和總結

師:小朋友説的非常好,我們喝茶可以提神、助消化、提高免疫力、長高。還可以讓我們的女生變的越來越漂亮,男生越來越帥氣。

(二)通過觀看視頻,認識茶具並且瞭解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1:教師第一次播放視頻,幼兒初步感知茶具的作用

⑴師:茶對我們身體有這麼多的好處,那小朋友知道要泡出一杯這麼香的茶,需要用什麼來泡嗎?

⑵師:小朋友們都知道是茶具了,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段視頻,看看茶藝老師用哪些茶具泡茶的?它們都叫什麼名字?它們用來做什麼的?

⑶邊播放視頻,教師邊解説

2、教師第二次播放視頻,幼兒能夠説出茶具的名稱和作用

⑴師:視頻中的茶藝老師表演的非常的優美,小朋友們想再看一遍嗎?在看視頻的時候要聽清茶具的名字?想一想它們用來做什麼的?

⑵幼兒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説出看到的茶具的名稱和用途。

3、教師通過提問、示範和講解,引導幼兒認識茶具的名稱、用途及個別茶具的使用姿勢,

每介紹一個茶具就要相對應的介紹出這個茶具所相對應的使用姿勢。(包括:隨手泡、茶盒、紫砂壺、公道杯、茶杯、茶托、茶巾、茶道六君子、茶席和茶盤)

(三)自主操作,學會擺放茶具

1、自主設計茶具的擺放,體驗其中的樂趣。

(1)教師出示全部的茶具,幼兒挑選出擺放在茶盤裏的茶具

師:茶具家族裏有許多的茶具寶寶,哪些是可以放在茶盤裏面的,哪些是放在茶盤外面的?(出示PPT,讓幼兒邊説出茶具的名稱邊分類)

(2)教師提出任務,幼兒自己嘗試給茶具擺位置

師:小朋友,我們已經和茶具寶寶交朋友了。小朋友在班級有自己的位置,那茶具寶寶在茶盤上也有自己的位置,讓我們一起給茶具寶寶在茶盤上找一個合適的位置吧!看看怎樣擺放又美觀又方便我們泡茶?它們很脆弱要輕拿輕放哦。

(3)幼兒自主擺放茶具,教師進行指導

2、示範正確的擺放,進行統一指導

(1)幼兒分享各自的擺放結果

師:你的茶盤裏擺放了哪些茶具寶寶?它們是怎麼擺放的?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個別幼兒展示給大家看)

(2)展示正確擺放的圖片,提出要求:

a:公道杯、紫砂壺的嘴都不能對着客人,

b:紫砂壺不能被擋住;

c:公道杯和紫砂杯是好朋友,它們要面對面靠得近一些;

d:茶具不能擺放太分散

師:根據要求小朋友再調整一下吧

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擺放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看,瞧一瞧爸爸媽媽是怎麼用茶具寶寶來泡的。

活動反思

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幼兒能夠清楚的知道茶壺的作用是接水已經倒水,但他們對茶壺的各個組成部分並不清楚。在這節美術活動課中,以茶壺為題,讓幼兒更直觀的瞭解茶壺,知道他的組成以及作用。

因為班級裏有平時倒水的茶壺,我們就直接先觀察班級的茶壺,根據之前積累的經驗,幼兒能夠直接説出茶壺的各個組成部分是由壺嘴、壺蓋、壺身、手柄組成的。以至於這節課上的很輕鬆,大家掌握也很好。

在示範點撥時,因為有實物,便直接拿實物寫生,幼兒作畫時也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作畫。在結束環節,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共同分析茶壺的外貌特徵,裝飾的圖案是否完整,運用的色彩是否乾淨、漂亮。在創作方面可以轉動紙張,換不同角度去想象。

國小科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説説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麼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麼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採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裏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並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麼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後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麼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4、説説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國小科學備課教案 篇三

教學意圖:

玩具是每一個國小生的最愛,並且各種各樣的顏色對於他們來説也充滿了好奇,這節活動課就是通過讓學生在玩小汽車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對顏色的興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樂趣。

教學目標:

1、對顏色感興趣。

2、會將小汽車車輪或其他圓形的東西蘸顏色在白紙上滾。

教學準備:為每個寶寶準備一輛玩具汽車,拉鍊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你們猜猜是什麼?

2、在學生自由猜測時,教師掀掉布,給學生一個驚喜:

(師:“看,是什麼?”)(小汽車)

師生一起説説小汽車的種類和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這麼多好玩的小汽車,你們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師講清楚要求,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玩具汽車玩。)

二、引發興趣,教師進行示範演示。

1、師:小朋友們,快來看呀,老師的汽車會變魔術!

教師把汽車車輪蘸上顏色在白紙上開過,邊開汽車邊念兒歌“小汽車,嘀嘀嘀,真有趣。”

2、引導學生觀察小汽車滾出來的畫,師:厲害吧,老師的小汽車還會畫畫呢,看,是什麼顏色的?像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在學生回答像什麼時,教師要給與肯定。)

3、師:同學們,你們的小汽車能畫畫,依靠的是什麼力量?

(推力拉力)

三、活動結束

1、每人一個方向盤,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做開小汽車的遊戲。

2、説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國小科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摩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使學生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到人的耳朵。

3、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過展示活動,鍛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展示活動,鍛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製作的各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二、展示交流。

1、教師公佈規則。

2、學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製作的樂器,並要求加以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對展示的樂器進行評價,並試着提出改進建議)

3、師生共同評出“創意獎”、“製作獎”。

三、拓展。

教師適時的引出噪聲的話題,並引導學生探究控制噪聲的方法。(學生閲讀“科學自助餐”)

第二課時

一、舉辦演奏會、組間互評

模擬課堂

師:本節課我們通過演奏會的形式,獨奏、合奏一些簡單的樂曲。一方面讓大家展示自己的製作成果,提升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參觀、學習,瞭解其他小組樂器的獨到之處,以便於今後製作出更好的樂器。

活動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樂器,介紹樂器的發聲原理和特點。

2、觀眾要安靜地傾聽,尊重每一個同學的勞動成果,不能持譏諷的態度。

3、客觀地評價樂器製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後將評選出優秀製作獎和優秀表演獎。

(學生參與演奏會的學習、欣賞活動,同時填寫下面的評價表,根據其他小組的表現在不同數量的星星中填上顏色。)

評價內容

我們蒐集了所需的全部資料 ☆☆☆☆☆

我們能預測實驗結果,並進行了驗證 ☆☆☆☆☆

我們的樂器演奏效果還不錯 ☆☆☆☆☆

我們小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組自評

模擬課堂

師:本小組在以下這幾個方面表現得怎麼樣?討論一下,客觀地給自己打分。

評價內容

樂器的外形美觀 ☆☆☆☆☆

樂器的設計有創意 ☆☆☆☆☆

樂器演奏的聲音準確、優美 ☆☆☆☆☆

小組成員在演奏時能做到團結、合作 ☆☆☆☆☆

三、改進樂器

模擬課堂

師:經過近三週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和感想?如果要對自制的這個樂器進行改進,它將會有什麼新變化?請在“科學記錄本”上畫出結構圖。

國小科學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

2、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塊磁鐵,回形針、紙片、鈕釦、鐵夾子、小積木、易拉罐、硬幣、鐵質鉛筆盒、螺絲等。

2、活動室佈置一些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

3、區域活動材料:

1)、動物迷宮板6塊,每塊配有立體小動物,底部有回形針。

2)、立體魚若干,頂部別有回形針;魚竿10根,線上繫有磁鐵。

3)、礦泉水空瓶8只,裏面裝有回形針。

4)、U字形,長條形磁鐵若干。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解決問題,找出最佳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

提問:你有什麼辦法幫助老師?試一試哪種辦法最好?為什麼?

2、幼兒感知,探索磁鐵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1)、提供紙片、鐵夾子、鈕釦、螺絲、小積木、易拉罐、鐵質鉛筆盒、硬幣等,請幼兒猜測:磁鐵除了能吸住回形針,還能吸住哪些東西?

(2)、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

(3)、交流自己的發現。

3、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性,引導幼兒在活動室中自由尋找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並相互交流。

4、分組活動。

(1)、走迷宮:把磁鐵放在迷宮板的下面玩。

(2)、釣魚:看誰在規定的時間裏釣的魚最多。

(3)、取回形針: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過來,設法把回形針從瓶中取出。

(4)、U字形、長條形磁鐵:可以怎麼玩?有什麼新發現。

5、交流活動情況:你玩了什麼?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

教材內容分析:

磁鐵在生活中經常被使用到,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而大班下學期的綜合主題教材的主題二《小問號》中,恰巧就安排了《磁鐵的祕密》這一科學活動。於是,我首先對教材中的活動內容進行了瞭解,發現內容還是很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的過程設計也比較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需做調整的部分。

科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組成。因此我首先將活動目標進行了調整:第一個知識目標定為——通過探索,發現磁鐵可以吸住鐵製品的特性。而原來的目標——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這是一個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的目標界定。由於並沒有明確指明磁鐵的特性是什麼,在一次探究活動中,可能涉及到磁鐵的很多特性,比如“磁鐵能吸鐵”、“磁鐵能隔着一些材料吸東西”、“磁鐵兩端的磁力最強”,等等。這樣多的科學概念,讓大班的孩子在一個活動中來掌握,是很難較好的完成的。由於沒有明確的核心目標,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孩子就無法探究出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進而失去了探索的興趣;第二個為技能目標——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養成實驗後記錄的習慣。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的記錄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本活動中我增加了幼兒記錄這一環節;第三個為情感目標——對探索活動感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目標制定完成,接下來我根據書上的內容對活動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設計。正規性的科學活動通常要受時間的限制,但是,幼兒的探索慾望是無止境的,在一日生活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教師應該牢固樹立“寓科學教育於一日生活之中”的意識,因此,在活動的結尾處我認為需要有一個延伸,讓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更多祕密,如磁鐵有正負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特點。

國小科學教案 篇六

教師演示: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課時安排:

1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這個單元我們研究微小世界。(板書:微小世界)

2、提問:什麼是微小世界?(細菌,細胞,病毒等)。

3、提問:微小世界是什麼樣的呢,人類是怎麼觀察到的?需要藉助一些觀察工具是嗎?用什麼呢?

介紹:通常我們都是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這樣的觀察工具來幫助我們瞭解微小世界的有關知識,本單元我們就重點研究放大鏡,顯微鏡,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放大鏡》(板書課題:放大鏡)

二、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師出示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誰能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放大鏡。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各種放大鏡根據用途不同,所以結構也有所不同。順便介紹修表用放大鏡,鑑定珠寶用放大鏡,台式放大鏡。)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説“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裏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儘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教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

①目、鏡、物三者,目、物不動,鏡動。

②目、鏡不動,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四、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祕密在哪裏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五、小結

1、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穫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着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國小科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繫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乾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麼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濕潤的環境?

1、過渡:那麼,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説説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説説相關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