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逍遙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6.34K

逍遙遊教案【精品多篇】

逍遙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及《莊子》,識記基本文言知識點。

2、瞭解本文借用寓言説理的論説方式。

3、體會本文想想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説理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我們在學習前一篇課文《與妻書》時,談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林覺民就是為了自由而拋家舍業。著名歌手許巍在《藍蓮花》裏也唱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會幻成一朵雲,貼近太陽的胸膛;會變成一縷陽光,照射到陰暗的角落;會化成一股風,追逐自由的方向;會凝聚成一個笑臉,鋪滿在每個人的臉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求自由,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莊子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原應為富貴人家,但是在戰國時家道衰敗,淪落為社會底層,他大約死於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莊子的五點基本情況:第一, 莊子是一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第二, 家境貧困,生活艱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着有補釘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説,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第三,有點像“隱士”,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王以厚幣禮聘他為丞相,他拒絕不就﹙可見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驁不馴,怪不得文學人士説“莊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學生,不過,他一生寂寞,門徒不多,朋友有限,當時學術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經常往復辯論,而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第五,他為人曠達,看破生死。

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因為唐玄宗天寶元年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為《南華真經》)一書,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逍遙遊》是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閒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馬敍倫曾説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 足見《逍遙遊》之魅力。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逍遙遊》,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遙遊哈。

【課文分析】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並思考,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麼?

生:寫了三次“笑”: 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師: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生: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師:全文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成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到“之二蟲又何知”,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從“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辯也”,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説明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小大之辯。第三部分,最後一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那麼,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釋翻譯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寫了哪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什麼特徵呢?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寫了鯤和鵬,鯤和鵬都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師:對,寫了鯤和鵬。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藍色大海里,有一條大魚在穿梭遨遊,這條大魚不知道有幾千裏大。突然間,它忽的騰空而上,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變成了一隻大鳥,這隻大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裏大,它的翅膀像天邊的雲朵一樣。哇塞,這是不是很夠神奇呢?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後面呢。這隻大鳥還要乘着大風遨遊到幾萬裏外的南海。﹙教師描述時可加點生動的表情和手勢語﹚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鯤鵬呢?這裏勾畫了怎樣的境界?

生:沒有,鯤鵬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勾畫了一種雄奇壯麗,開闊宏偉的境界。

師:所以,這一段就描述了鯤鵬形象。同時説明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大鵬展翅翱翔,是不是就達到了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第三段。『解釋翻譯第二第三段』回到剛才的問題,大鵬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嗎?為什麼?

生:沒有,因為大鵬飛往南方需要憑藉大風。

師:對,大鵬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作者為了説明大鵬翱翔並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這個觀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或者説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比喻。寫積水負舟就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大鵬。另外還用“野馬”“塵埃”作對比。

師:對,説明這兩段的內容就是寫鵬鳥南飛有所待,並以“野馬”“塵埃”作比對,表明外物皆有所待。為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來説明。大鵬志向遠大,想要飛往幾萬裏外的南海就要憑藉颶風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麼,如果我什麼志向都沒有,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用飛那麼遠,比如像蜩與學鳩,這是不是就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呢?我們接下來看後面的內容。『解釋翻譯第四段』這一段反駁蜩與學鳩,説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這一段同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行路備糧的比喻來反駁蜩與學鳩。不管是大鵬還是塵埃,抑或是蜩與學鳩,他們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可是,雖然都不自由,但還是有所區別,什麼區別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辯”的區別。什麼叫“小大之辯”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解釋翻譯第五段』這一段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釋翻譯第六段』這一段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在這46兩段裏,蜩與學鳩、斥鴳它們都在嘲笑大鵬,賦予人的情性,這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擬人﹚。從課文開始,一直到這裏,作者都在説明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麼,人類社會呢?人可不可以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看最後一段。『解釋翻譯最後一段』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人達到逍遙遊境界了嗎?為什麼?

生:沒有。因為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師:他們是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被世俗所累而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麼,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祿呢?像宋榮子那樣,對世人的讚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辨明榮辱的界限,有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呢?﹙沒有﹚這樣也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遊呢?為什麼?

生:不算,因為他仍有待於風力。

師:列子與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鴳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遊。那麼,究竟怎樣才算逍遙遊呢?至此,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麼?怎麼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聖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他們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

師:對,到了這裏,文章的主題就豁然明朗。其實要擺脱依賴和侷限,就要做到“無己”。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的關係網中,關係網的束縛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要擺脱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脹。要做到無己,首先要放棄功名上的追求,做到無功無名。好了,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本文的藝術特徵:

①借用寓言説理。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對它們賦予人的特性,利用它們進行説理,寄託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寫鯤鵬的大,鯤變成鵬的場面和鵬飛往南方的場面。

③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逍遙遊》同步練習

1.異體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辯也。(辨)

而徵一國者。(耐)旬有五日而後反。(又、返)而御六氣之辯。(變)

2.一詞多義

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名詞,志向)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於議(動詞,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動詞,記住)

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聖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説出)

置——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動詞,安放—鄭人有且置履者(動詞,購置)

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形容詞,窮盡)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形容詞,生活困難)——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蒼蒼——天之蒼蒼,其正色邪(深藍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異義

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兩個詞,雖然這樣,今義一個詞,連詞。

眾人匹之:眾人古義為一般人,今義為大家,多數人。

腹猶果然:古義食飽之狀,今義為副詞,表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或作連詞,表假設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

窮髮之北:發古義為毛,指草木,今義為頭髮。

4.虛詞用法:

其:不知其幾千裏也——句中語氣助詞,舒緩語氣。

其翼若垂天之雲——代詞,代“”鯤“譯做“它”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在選擇句中用以加強揣測語氣的語氣副詞。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代“水”,譯做“它”

其廣數千裏——代詞,代“魚”,譯做“它”

彼其於世——代詞,代“宋榮子”,譯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詞,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

而:化而為鳥——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怒而飛——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逍遙遊》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檢測

一、學習要點

(一)關於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蒙(一説是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另一説是今安徽蒙城縣)人,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二)內容結構

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

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説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着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

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説,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己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

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説: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着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三)莊子文章的藝術特色

1、神奇瑰麗的藝術想象

莊子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寄託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創造出一種宏偉瑰麗的藝術境界。那不知幾千裏的北冥之鯤,化鯤為鵬飛往南冥,怒而飛大鵬激起千層波濤,以及那“野馬”、“塵埃”構成無比壯麗、雄偉、奇特、生動、鮮明而又瞬息萬變的畫面。這是莊子全憑想象創造出來的一個奇妙的境界。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豐富,誇張手法的神奇,語言的絢爛多彩不能不使我們為之驚歎。

2、比喻手法的運用

莊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腐朽為神奇。如用人們所見到的“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鵬在空中激盪起的塵霧,接着用人們仰視高空的碧遠比喻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下視的所見。這種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説《莊子》之文,長於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變化,有水月鏡花之妙,且喻後出喻,喻中設喻,不啻峽雲層起,海市幻生,從來無人及得。

3、對比手法的運用

莊子的對比手法是很有特點的。他發揮想象,將大與小推想極致,從而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對比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間上的概念,“幾千裏”、“幾萬裏”、“坳堂”、“數仞”;二是時間上的概念,“五百歲”“八千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的對比往往藉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動,感人至深。

二、能力訓練、檢測

1.下列漢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A.摶(tuán)弄 山坳(ào) 北冥(míng)

B.夭閼(què) 星宿(xiù) 斥鷃(yàn)

C.數(shù)落 蓬蒿(hāo) 沮(jǔ)喪

D.惡(ě)心 決(xuè)斷 蜩(tiáo)蟬

2.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我決起而飛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辯也 D.彼其於世,未數數然

3.下列各句中紅色詞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而後乃今培風 B.亦若是則已矣

C.而御六氣之辯 D.彼且惡乎待哉

4.對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①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A.①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去,三月份就開始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遠的地方,須三個月前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遠的地方,須三個月前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得着它往南飛九萬里呢?

D.①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去,三月份就開始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得着它往南飛九萬里呢?

5.下列沒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

A.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B.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C.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D.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斷句的一項是( )

A.南冥者,天池也 B.齊諧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辯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7.解釋句中紅色的詞: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齊諧》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4)腹猶果然:

(5)眾人匹之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為代詞的項是( )

A.其翼若垂天之雲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之為舟 D.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E.之二蟲又何知

閲讀下面文段,完成後面的題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9.解釋下列句中紅色的詞語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湯之問棘也是已。 是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對下列句中紅色字意思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③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

④鄒忌修八尺有餘

A.①與②意思相同,③與④意思不同。

B.①與②意思不同,③與④意思相同。

C.①與②意思相同,③與④意思也相同。

D.①與②意思不同,③與④意思也不同。

11.對下列句中紅色字的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則知明行無過矣 ④且適南冥也

A.①與②的用法不同,③與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與②的用法相同,③與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與②的用法不同,③與④的用法相同。

D.①與②的用法相同,③與④的用法不同。

12.從題幹提示的義項中,選擇最恰當的填入各句的相應括號中

絕:A.斷,斷絕 B.極,非常 C.高超,絕妙 D.橫渡,橫穿 E.超越

①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

③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 ( )

④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 )

⑤佛印絕類彌勒。 ( )

13.辨別下列多義詞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適也? ( )

②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

③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④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 )

14.下列句中與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彼且奚適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D.大王來何操?

15.翻譯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這一段中援引“湯之問棘”一段話是否與文章第一段的內容相重複?其作用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結合《逍遙遊》,談談你對莊子思想及作品風格的認識。

附參考答案:

1、A 2、D 3、C 4、B 5、B 6、D

7、

(1)這(只) (2)記載 (3)奚以……為? 哪裏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飽的樣子 (5)比

8、CE

9、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10、A(①②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③長 ④身高)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①E②D③A,④A⑤B

13、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 ④依照

14、B(B項為介賓前置句,其餘為賓語前置句。)

15、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

16、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複,在內容上是對第一段的補充,從結構上,與第一段相照應,論證了“小大之辨”。

17、(略)

逍遙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初步瞭解莊子形象化説理的風格。

3、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4、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

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説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瞭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導讀、啟發、討論、總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莊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3、落實基本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大約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澤厚語)血雨腥風的戰國,河南省商丘縣東北,當時叫“蒙”的小國,一位思想家帶着他的第一聲啼哭誕生了,他,就是我國曆史上與老子並稱的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周。

對於莊子我們並不陌生,高一時就拜讀過莊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請教的是出於《秋水》的成語及其意義是否還有同學記得?(望洋興歎:看到別人的偉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後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的人笑話了;現表示被內行人笑話。)

既然並不陌生,我們是否能夠遙想一下莊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開放性,大致要點:曾垂釣於濮水,曾向監河侯貸粟,曾以賣草鞋為生,著《莊子》“十餘萬言”[《史記》語],是一位被褐懷王的隱士高人。)

可以讓學生多介紹相關的故事。

明確知識:

1、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我寧可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 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2、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3、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4、《莊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説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醜女效顰、望洋興歎、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魯迅: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們再一次接觸莊子,我們要通過《逍遙遊》瞭解莊子的哲學世界,走進莊子內心的深處。

二、初步感知課文

學生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和斷句:

北冥( míng) 鯤鵬( kūn)摶(tuán) 遷徙(xǐ) 坳堂(āo) 草芥(jiè) 夭閼(è)

蜩蟬(tiáo) 舂糧(chōng)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 泠然(líng) 萬仞(rèn) 蓬蒿(gǎo)

三、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相關存在的疑難問題(字詞)。

四、選三個學生讀,隨時正音,糾正錯誤,學生初步理解內容即學生談本段講了什麼。

五、學生再讀課文,看圖説話。(等於翻譯課文)明確:

1、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學生講圖,隨時翻譯文章,點明重要詞語的意思。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如?

明確:鵬鳥奮飛:必須憑藉強大的風力。水霧塵埃:要靠氣息相吹。大舟無力:因為積水不深。杯水膠地:因為水淺舟大。蜩鳩嘲鵬:不知自己“所待”。遠行所待:備糧,越遠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學生講圖,隨時翻譯文章,點明重要詞語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大小之辯也。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靈春秋五百歲,大椿春秋八千歲;彭祖——眾人;鵬鳥——斥鴳。

第三段:從自然界到社會的人,無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遙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們無所待(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逍遙的境界)。

學生講圖,隨時翻譯文章,點明重要詞語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明確:能夠“效、比、合、徵”的四種人,有才智修養,當都被世俗所累;宋榮子置世人的讚譽與誹謗於度外,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列子御風而行,逍遙自在,但“猶有所待者”。

六、附錄,以下內容最好在課文梳通中加以落實。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是説這隻鳥在海翻騰激盪的時候,就乘風遷徙到南海。

2、《齊諧》是書名,齊國的志怪之書。文章是引此為證,説明鵬之高翔奮飛是有根據的。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巳矣。”意思是説:天色蒼蒼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由於它無限高遠沒有邊際的緣故呢?大鵬朝下看也不過這樣的罷。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壽命。本句意思是説:小智不能理解大智 ,小壽命不能理解大壽命。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譯為憑什麼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獨。匹,比。彭祖,名鏗,堯臣,封於彭城,歷虞、夏到商,年八百歲,故以久壽見聞。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現在卻獨以長壽聞名。眾人還都希望同他齊壽,不是太可悲了嗎?

7、“湯問棘也是巳。”湯,商朝的建立者,亦稱成湯。棘,湯時的大夫。湯曾向棘詢問有關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窮髮之北……”湯王有“物各有極,任之則條暢”的話,與《逍遙遊》所持的思想一致。莊子肯定性重述其問,也是為論證自己的觀點,同時運用鵬舉萬里而圖南與斥 的“彼且奚適”之問對照,進一步説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飛之至也” ––—這樣也就達到了飛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辯也” ––—這就是小智與大智的區別。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莊子。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佈。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實,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色彩。由於莊子生活在戰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實現,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於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這是怎樣的“自由”呢?希望我們能夠在《逍遙遊》中能夠窺見其中的點滴。

二、理解文章內容。

1、聽讀全文前,提醒學生思考: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字?各笑什麼?

讀畢,學生總結出三個“笑”字,分別在第一、二、三節。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

斥鴳笑之

宋榮子猶然笑之。

2、弄清三個“之”,我們就能知道笑的對象了。下面,就請大家解讀三個“之”。

明確: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 所指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3、全文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成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板塊。

三、先看第一板塊。請大家朗讀第一節。

1、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

明確:因為大鵬“圖南”,必須有“風斯在下矣”、“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的條件。

2、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為什麼反對?

明確:大鵬、野馬、塵埃,以及天地間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氣息“相吹”的。而蜩與學鳩同是屬於“生物之以息相吹”之類。差別只在於“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罷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樣,所適的遠近不同,它們所憑藉的條件(即所待)也是有區別的。所適越遠,所要憑藉的條件就越是充足,如將要“圖南”的大鵬必須有“風斯在下矣”、“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的條件;而“決起而飛,槍榆枋”的蜩與學鳩所憑藉的風(或其他條件)比起大鵬就小多了。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遙。

3、本段中其實有一句話可以證明以上的內容,而且這句話是作者寫鵬如何大,如何飛至九萬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確:“天之蒼蒼,……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説,人們仰而觀天,蒼蒼而無所至極;殊不知九萬里高空的鵬俯而下視,也如人們仰視蒼天一樣。在九萬里高空的鵬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遠在至極的高空的大鵬不是一樣的渺小嗎?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莊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來,世間的萬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鯤鵬之大,塵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遙。

4、齊讀第一節,感悟內容:鯤鵬憑藉風力、蜩與學鳩笑鯤鵬和作者反駁蜩與學鳩。

板書:蜩與學鳩 否定以突出 大鵬

四、再看第二板塊,請大家朗讀第二節。

1、斥鴳為什麼笑鯤鵬呢?

明確:斥鴳認為,鯤鵬要飛高,才依賴於風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樣的高度,所以能夠擺脱對外力的憑藉,自己能夠自由地“騰躍”“翱翔”。

2、那麼,作者對斥鴳的“笑”是什麼態度呢?你認為莊子是否贊成“小大之辨”?

明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莊子的觀點,相反,他認為這是世人的成見。因為他覺得“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眾人”卻非要去“匹之”,這不是很可悲嗎!這裏,莊子仍進一步闡發要泯除大小之見,對任何事物不要虛妄分別的觀點。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的大鵬,在斥鴳看來,也不屑一顧,它並不像“小年”的“眾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樣去做一些徒勞的事,而是以“我騰越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滿足了,因而它自得其樂地笑了。

這裏的“笑”就代表了莊子的笑。莊子是借斥鴳笑大鵬來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見和以小慕大的人。

莊子為何用斥鴳來喻自己呢?這是由於莊子的時代背景所限。他常常託別人或別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古今人物,禽獸魚蟲無一不成為他借用的對象。他之對己、對人、對物根本就沒什麼分別,只不過他有時在明處,有時在暗處,有時當場導演,有時幕後指揮,但是“每一個場合中,必然隱藏着一個莊子”(張默生)

板書:蜩與學鳩、斥鴳 否定以突出

五、最後看第三板塊,齊讀朗讀第三節。

1、宋榮子為什麼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呢?

因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2、作者對宋榮子的態度怎樣?

由“斯已矣”“雖然,猶有未樹也”可知,作者對他也是否定的。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來進一步否定他。

蜩鳩與大鵬都是有所待,蜩鳩卻去譏笑大鵬,這不可取;同樣,如果大鵬去譏笑蜩鳩的話,是否可取?

人類中,那些憑着自己聰明的才智、良好的行為、高尚的道德、強大的能力就能夠稱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國的人,雖然他們都以達到目的為滿足,但因為是有所待,所以與消遙的境界來説實在相差太遠了,理所當然要被比他們略高一籌的宋榮子所笑。

但莊子對宋榮子的“笑”並不完全贊同。宋榮子儘管“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但卻“未數數然也”。他仍是始終“未樹”消遙境界。

再如比宋榮子更高一籌的列子,他能“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但和宋榮子一樣也是“未數數然”的。他能御風而行,雖説免去步履之勞,可是沒有風,不是也無能為力了嗎?所以莊子説他“猶有所待也”。

齊讀第三節,感悟內容。

板書:“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否定以突出 宋榮子、列子

六、到此為止,我們瞭解到,作者對“笑”鯤鵬和別人的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麼請大家討論一下,

1、作者對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確: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後者好理解,關鍵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為“鯤鵬展翅”早已作為積極的意象被人們廣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講述這一寓言故事時,突出的不是鯤鵬本身,而是風力,“故九萬里,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對風力作用的突出,實際上就是對鯤鵬的否定。作者寫了“笑”的雙方,對“笑”的一方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都作了否定,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並且對順便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説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説是:莊子“笑”萬物!

板書:“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否定以突出 宋榮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蜩與學鳩 否定以突出 大鵬 惋惜突出

2、莊子為什麼要“笑”萬物呢?

明確: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遊”。

3、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隨變是適,無乎所待,以遊無窮,這才是逍遙遊的理論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了,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怎樣才能擺脱有待,達到無待呢?莊子強調,根本的一點是要認識到,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或必然性束縛了人的自由,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觀物”、“道通為一”的道理;如果能從主觀上齊同萬物,忘卻外在的一切差別,也就無所不適、無所對待了。莊子進而提出了最徹底的“無己”的方法,即從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會的限制,泯滅物我的對立,忘記一切,直到忘記自己。無己而後無所待。

板書:蜩與學鳩 否定以突出 大鵬 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否定以突出 宋榮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至人、神人、聖人”

七、小結: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後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以三“無”(無己、無功、無名)作結,有力地論證“無所待”觀點。

至於“無所待”的境界怎樣才能達到,希望有興趣的同學課後讀讀《逍遙遊》的後半部分。

板書:

蜩與學鳩 大鵬

“至人、神人、聖人”

遠勝世俗依然“有待”的絕大自由

世俗很感滿足的極小自由

惋惜突出

否定以突出

天人合一的絕對自由

“知效一官”等四種人 宋榮子、列子

八、學生討論:你對這樣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確: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莊子認為,世上萬物都受到限制,社會上的人被生死、壽夭、得失、榮辱、貴賤所牽累,沒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於“有己”,“有己”則“有待”,只有做到“無己”才能進而達到“無功”“無名”。所謂“無己”,就是忘掉自我。在莊子看來,人和萬物都是得道而生,形體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於形體,必然會受到外物的束縛,達不到恬淡自適的境界。所謂“無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養親以盡天年而無建功立業的理想。所謂“無名”,就是忘掉榮辱譭譽得失,褒貶任人,俯仰隨我,置聲名與輿論於不顧。達到“無己”“無功”“無名”,便是在頭腦中消除了物我對立,使精神與道融合為一,超越一切現實的矛盾,步入超現實的絕對自由。莊子的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在現實中無法擺脱的“心為形役”,即“心”與“形”的矛盾,而超現實地在精神上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現實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莊子的哲學其實就是人生哲學。在莊子看來,“有待”和“無待”意味着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的活動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從自我中提升一級,達到無待的自由。

2、專家的看法:

然而,我們必須瞭解莊子絕非不食人間煙火的道行者,也非逃離現實生命的烏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見解是基於人類無止境的饜欲與物化的傾向所引起發出來的;同時,鑑於個人的獨存性已消失與被吞噬,遂於洞察人類的處境中安排自我的適性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無法體會莊子。因而莊子哲學對於讀者來説,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無法得到大眾一致公認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會視如智慧之言,有人會以為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莊子的哲學不是寫給羣眾看的,莊子的説話也不是説給羣眾聽的,他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空谷。

讀莊子書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在他眼底裏,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跳躍躍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羣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類歷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從莊子哲學的恢宏氣象看來,也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的思想角度,從不拘限於枝枝節節,秋毫之末;但他並不抹殺精細的分析,否則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説的“自大視細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從整體處觀察事理,從各個角度作面面的透視。

九、課文小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説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裏,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脱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文言文《逍遙遊》教案設計 篇三

一、“逍遙遊”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提示:

1、超越、乘物遊心、絕對的精神自由,是遊於意。

2、可以用文本中的哪句話來概括?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乘物遊心

二、《逍遙遊》是一則寓言,既然是寓言,就是由故事和寓意構成。《逍遙遊》發生在怎樣的時間和空間?(細讀第一自然段)

本文描寫了哪些生物?

時間:三餐、六月、三月、上古、三月、宿、五百歲、八千歲

地點:北冥、南冥、楚之南、窮髮之北、(空間)九萬里、三千里、百里、千里

人物:鯤鵬、生物、天、水、芥、風、蜩、學鳩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斥鷃

啟示:超越時空侷限、超越物我的侷限人與物、夢幻與現實毫無界限、生命的大自在、大自由、鳶飛魚躍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改、萬物有成理而不説——(莊子)

三、《逍遙遊》的主人公是誰?鯤與鵬有什麼特點?

給你怎樣的心靈體悟?(結合課文)

體悟:※是莊子給世人的生命大禮

是生命的姿態

是充滿了智慧和悲憫

是掙脱了“所待”的大境界

讓我們的心靈遼闊

渾沌、茫然、天真、天籟、神韻

補充: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與天地精神獨往來

有哪個同學聽説過“渾沌”的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地位渾沌,倏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秋水》

四、1、沒有對比映襯就無法抵達藝術的境界,試列舉本文的參差錯落、大開大闔的幾組主要的對比,體會妙處。

鯤——————鵬

鵬——————蜩學鳩

朝菌蟪蛄——————冥靈大椿

眾人——————彭祖

斥鷃——————鵬

列子

(過渡)

智、行、德、而(能)————至人、神人、聖人

(真人、化人)

追問:

1、問什麼兩次寫到“鵬”的飛?(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2、怎樣理解莊子的“水”與“天”?

3、飼料與鮮花也許我們真的不是彼此懂得,“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

4、“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中的“聖人”和儒家的“聖人”的含義相同嗎?

五、1、屈原有文《天問》,文中哪一句是莊子的“天問”?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①(把我們的視野引向蒼茫無限的宇宙,遠方的遠方,仰望與敬畏康德語)

②(人們已經能測到一百億光年的之遙的遠度和一百億年前的歷史)

③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2、本文最能體現莊子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並超越凡俗的價值標準的句子。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強大的內心、看破名利、甚至生死)

3、解釋加點的詞語:

水擊三千里(磅礴大氣)

野馬也,塵埃也(生命氣息

天地自然為——大生命

生命相互激盪,油然盎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洋洋自得、活色生香、小家子氣十足)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代倡形象,通假,很絕)

之二蟲又何知(泛稱)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追求)

文中幾次寫到“笑”,有什麼意義?

1、蜩與學鳩笑之曰

2、斥鷃笑之曰

3、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六、莊子的哲理故事,驚豔絕豔,驚世駭俗,風流一脈

莊生化蝶(物我)

鼓盆而歌(生死)

超越曳尾塗中(名利)

相忘於江湖(自我)

藐姑射神人(注: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谷,吸風飲露。莊子《逍遙遊》)

白駒過隙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薪火相傳

朝三暮四

運斤成風

七、最能表現莊子的生死觀、自然觀、價值觀的一段話:

“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本彼與此,何其偏也。”

八、儒道互補,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紅樓夢》中的一僧一道)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

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結語:

1、戰國時代是混血的時代,戰國時代是思維啟蒙的時代,是智者的時代。——林庚

2、(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還有路,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可以飛翔)

3、莊子不僅給我們智慧悲憫,還給了我們生命的詩意。

逍遙遊的教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説理的寫作技巧

4、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摒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萬物”到底待“什麼”;寫“萬物皆有所待”有什麼作用;

難點:篇首寫鯤鵬現世,極言其大,為什麼要這樣寫。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目標:

1、瞭解文章背景和莊子

2、疏通文意,學習第一段

過程:

一、導入

人類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卻給宇宙帶來了無窮的好處。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靈,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審美的世界……(引導學生對專題的關注,使學習課文不成為孤立的學習)古代有許多的文人墨客,以經世之才,卻屢遭打擊,但是他們非但沒有消沉,反而變得日益豁達。比如蘇軾。那麼,他們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精神支柱,這天我們要講的莊子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檢查預習

1、你對莊子及其創作有哪些瞭解呢?(適當補充背景知識)

2、課文論證了莊子什麼樣的觀點呢?

3、你對“逍遙遊”的含義怎樣理解的呢?

(“逍遙”,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適自得優遊歲月的情景。“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三、朗讀課文,粗通文意。

1、聽錄音,注意字音與節奏。

2、指名朗讀,羣眾正音正句。

鯤(kūn)摶(tuán)坳(ào)蜩(tiáo)決(xuè)起而飛搶(qiāng)小知(zhì)斥(yàn)數數(shuò)然泠(líng)然、

3、疏通、積累

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已――矣

辯――辨而――耐有――又

重點實詞(單音詞):

怒而飛志怪摶扶搖六月息負大舟覆杯培風決起槍榆枋控於地適千里小年知其修絕雲氣斯已矣天地之正

重點實詞(雙音詞及短語)

海運扶搖野馬坳堂夭閼莽蒼果然泠然數數然羊角

重點生字

摶坳蜩舂蟪蛄斥

四、整體感知

《逍遙遊》“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文筆汪洋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比較;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讚美,讀出對斥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徵一國擴,讀時要帶不屑――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要有讚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這一段中寫了哪幾種事物?請選取其中感興趣的一個作介紹。

鯤、鵬、野馬、塵埃、大舟、杯、芥、蜩、學鳩等

2、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情傾向是否一致?

對鯤鵬作者抱讚美態度;對蜩與學鳩則明顯表示嘲諷、貶斥。

3、作者寫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麼?

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佈置作業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課時

目標:

1、學習課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遙遊”的含義

過程:

一、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

二、學生自讀自譯第二、三自然段

(説明:參照註解自譯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難處,教師予以指導。)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體寫了哪些資料?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聯繫?

朝菌、蟪蛄為小年;冥靈、大椿為大年。二方比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長壽聞名,眾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湯之問棘,點名了“大小之辯”。

歸納上文,補充印證。

2、問:“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一自然段相關資料似有重複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對大鵬的描述出資《齊諧》,《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人們會懷疑它的真實性,孤兒,作者引“湯子之問棘”來加以證實;再者,前後兩處描述詳略不同,描述也有異:對於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裏也”,後者為“背若泰山”;對於“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後者用“羊角”描其狀。其實,這是莊子的有意之筆,透過“重言”(即重複之言)來加重論説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大小之辯”的理解,與開頭部分呼應和印證。

説明:並非簡單重複,同中有異,是對前文資料的補充、印證,與篇首資料照應。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第三自然段資料。

説明:允許學生停留在翻譯的基礎上。

本段作者從奇妙莫測的描述後接以現實社會中四種人的具體論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徵”,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翱翔於蓬蒿之間罷了。宋榮子已經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內外榮辱的界限,卻“猶有未樹”;子列子能御風而行,超然於世,但還是要依靠於風(即“猶有所待”)。這兩個人都比眾人高出一籌,但未入道,沒有到達真正的“逍遙”。何謂“逍遙”呢?莊子告訴我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怎樣才能到達“逍遙”呢?用莊子之言即為“無己”“無功”“無名”。

2、作者在本段中闡明瞭什麼觀點?作者是如何闡述此觀點的

本段中闡明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即“無所待”的觀點。

作者從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進而説明“小大之辯”,但本質相同,即萬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之後,作者從自然界轉而寫現實社會,現實中的人有高出眾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還不是真正的“逍遙”。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後,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藉海運,並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着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裏,正隱藏着自己難言的苦情。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一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麼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污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六、什麼是作者所謂的。“逍遙遊”呢?

“逍遙遊”如果望文生義地解釋這三個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遊。而讀完全文後,大家不免會產生疑問,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遊”?怎樣才能做到呢?下面從兩個方面來淺析一下:

1、解“逍遙”之含義。

“逍遙”二字舊作“消搖”,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文雲:“消搖者,調暢逸豫之意。夫至理內足,無時不適,止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遊天下,故曰消搖。”是一種閒適自得的心理狀態。細品課文之後,不難發現,“遊”主要有兩層含義:①無限的思維空間。既然擺脱了仁義是非的束縛,思想就能夠自由遨遊了,莊子稱之為“遊心”,是超脱功利和現實境遇的神遊;②自由無礙的心境。“逍遙”之“遊”,沒有世俗的羈絆,也沒有孔子那種不得已而“遊”的不平情緒,就能夠真正做到無所忌憚,“安時處順”的暢達,持續淳樸真實的自然心態。擺脱了世俗標準,心理狀態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遙”呢?

2、析“逍遙”之層次。

作為“逍遙遊”的象徵,莊子在文中運用他所擅長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種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説最具有觀念好處的是斥、大鵬和至人,表現了莊子對“遊”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認識:“小知”“有待”和“無窮”。斥之流不知大鵬的九萬里圖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們雖然也有“決起而飛”“騰躍而上”的快樂之遊,但根本無涉於“逍遙”,這是最低層次的“遊”。宋榮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謂超凡脱俗了,但仍未到達逍遙之遊,原因就在於“有待”。而真正的“逍遙遊”是徹底的“無待”之“遊”,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才是真正的“無窮”之“遊”。

七、學習本文之後有何啟示?就應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觀點?

文章從高遠之志、厚積之力、大小之辯到無待之遊的描述,給人的啟示是遠大的志向應當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應侷限於“一官”“一君”的現實功利,人就應有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追求,這些都是莊子思想中的用心因素,我們就應繼承和發揚。而對於莊子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絕對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識等消極因素,我們應當摒棄。作為新世紀的弄潮兒,同學們就應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八、鑑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點

1、借用寓言説理。

魯迅評莊子的散文的特點説:“著書十萬餘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超多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鯤、鵬、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理解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述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九、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