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7W

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的

1、領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2、認識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3、瞭解唐代七言古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2、鑑賞"夢遊"的仙境。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方法:鑑賞、背誦、討論

教學步驟和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試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字面上的意思,瞭解詩歌的脈絡

一、課前引入

1、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

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願望。天寶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經友人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徵召進京。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長安,認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個侍御閒職,不能施展政治才幹。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糞土王侯"不甘趨炎附勢,招致了權貴的讒毀,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把他趕出了長安。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李白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了京城,重新繼續他的漫遊生活。天寶四年秋(公元745年),他離家南下準備再遊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贈給友人,藉以排遺內心的悲憤,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這的一種體裁。"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遊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另名《別東魯諸公》或《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後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説法。《夢遊天姥吟留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古體詩。

二、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歷史

1、《詩經》和《離騷》

2、漢魏五言古詩

3、唐代詩歌概況

4、宋代詩歌概況

三、聽讀後再朗讀課文,引導劃分詩歌的節奏和糾正字音

四、課文學習

1、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爭取背誦

2、看註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討論:詩歌的脈絡是什麼?(板書)

4、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大意。

五、小結和課後遷移訓練

1、指名學生小結課文的內容;

2、結合教讀提示,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鑑賞課文,背誦全詩

一、課前引入

二、課文分析: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2)

航海歸來的人談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煙波浩渺(瀛洲)實在難以尋求;

三山:蓬萊、方丈、瀛洲,古代傳説中東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語天姥,雲霞明滅(4)或可睹。

越地人談到天姥山,雲霞忽明忽暗有時能夠目睹。

天姥見注(1)

分析:一難求,一可見,夢遊有現實基礎。

天姥連天向天橫(5),勢拔五嶽掩赤城。(6)

天姥山直插雲霄遮斷天空,山勢高過五嶽,遮蔽了赤城。

五嶽:東嶽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中嶽嵩山(河南)、北嶽恆山(山西)、南嶽衡山(河南)

天台一萬八千丈,(7)對此欲倒東南傾。(8)

那高達一萬八千丈的天台山,對它象要拜倒,向東南方向傾斜。

分析:以附近極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見天姥山的氣勢不凡。

第一自然段:寫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勢。

我欲因之(9)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10)月。

我想依據越人的介紹,夢遊吳越,一夜之間就飛過灑滿月光的鏡湖。

分析:開始夢遊。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麗的剡溪。

謝公(12)宿處今尚在,淥(13)水盪漾清(14)猿啼。

謝靈運住過的地方現今還在,清清的溪水盪漾,猿猴的啼聲悽清。

分析:山間水,山中猿。

腳著謝公屐(1),身登青雲梯(2)。

我腳上穿着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身子登上直入雲霄的山路。

半壁見海日,(3)空中聞天雞(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還聽到空中天雞的鳴啼。

分析:半山見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5)

山巖重疊,不知道拐了多少彎,我迷戀着花,依倚着石,不覺天色已經晚了。

千巖:重疊的山巖。萬轉:山路彎曲不斷。不定:沒有定向。分析:山花迷人。

熊咆龍吟殷巖泉,(6)

熊在怒吼,龍在長吟,像雷鳴般的聲音,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中間。

殷:(yǐn)雷聲,此處用作動詞,作"震動"講。

慄深林兮驚層巔。(7)

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

慄:(lì)顫抖,使動用法。驚:震驚,使動用法。層巔:重疊的山頂。

分析:巨獸怒吼。

雲青青(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黑雲沉沉啊將要下雨,水波搖動啊升起煙霧。

澹澹:(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分析:水天情景。

列缺(9)霹靂,丘巒崩摧。

電內雷鳴,山巒崩塌。

丘巒:山巒。崩:倒塌。摧:斷裂。分析:雷電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10)

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

分析:別有洞天。

青冥(11)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12)。

青色的天空廣大無邊望不見底,日月照耀着金銀築成的宮闕。

分析:山中樓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13)兮紛紛而來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風,雲中的神仙啊紛紛降下。

霓:虹的一種,主虹外邊的虹,內紅外紫,稱霓。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鸞回車(14),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鸞鳥駕車,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樣難以數清。

分析:仙人眾多。

忽魂悸以魄動,恍(15)驚起而長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驚動,恍然站起身來,又長歎不已。

悸:心驚。嗟(jiā):歎詞。

分析:夢醒驚歎。

惟覺時(16)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醒來時身邊只有睡過的枕蓆,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消失了。

分析:醒來時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詳寫所遊夢境。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1)。

人世間行歡作樂也象這樣虛幻,自古以來許多事情(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此:指詩人夢遊天姥的奇遇。分析:慨歎人生如夢。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2)

告別你們離去了什麼時候回來?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想要行走的時候就騎上它去訪問名山。

君:指東魯的朋友。且:將。青崖:青山。分析:要過神仙日子,去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哪能低頭彎腰去伺候權貴,使我不能夠開心開顏。

開心顏:開心開顏,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遊名山勝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夢醒後的感想。

四、師生共同討論鑑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一)、想象豐富。

通過夢境的描繪,藉助仙界的出現,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詩中所寫的,是夢遊而不是真遊,卻又以現實為基礎。天姥山神仙的出現,是作者對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辭》及一些神話故事中的內容與藝術特點,運用比喻、對比、襯托、誇張等方法,描繪的仙境,活靈活現,引人入勝,耐人尋思。傳説中的瀛洲與現實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夢境與醜惡的現實比,以光明與黑暗比對比。寫天姥的高而且大"連天向天橫"、"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誇張。連用五嶽、赤城、天台,又一起用來襯托了天姥的高大襯托。

(二)、構思新奇:

歌頌洞天之美麗,以鞭撻唐王朝的醜惡,抒發對天姥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恨;為惜別而賦詩,卻寫遊訪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後的戰鬥意志,別開生面。作者為表達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讓句型多變化,節拍有緩急,顯出了一派獨特的風格。(七言古詩)

(三)、消極因素:

流露的"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之類的情緒,是當時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現出消極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詩通過夢遊的描繪,寫出了作者憎惡封建現實,追求自由樂土的理想,表達了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五、小結和作業

六、板書設計

入夢緣由

夢遊歷程

夢遊天姥吟留別留別語

仙境出現

夢醒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 篇二

(一)、導入

一説起古代詩歌,我們很自然想起建安風骨、大唐氣象。在大唐的諸多詩人當中,李白無疑是一顆最耀眼的明星。要給大家提起李白,我想要提三件事:一是詩,二是酒,三是劍。李白是詩仙,杜甫説李白的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裏這樣説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雲臣是酒中仙。”李白還是一個劍客,他“十五好劍術,”曾經“仗劍出國,辭親遠遊”:寫下“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臨江王節士歌》)的詩句。對於李白的詩、李白的酒、李白的劍,〔〕詩人余光中曾經做過非常生動的評價: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在這樣的評價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到,衣袂翩翩的詩仙李白,那樣的灑脱,那樣的超拔不羣,今天我們就有機會一起來學習李白的著名詩篇《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課文探究

1、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樑、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麼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2、李白複雜的思想:儒、道、俠的複雜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思想幾次投身官場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與天地萬物並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學思想,構成了李白的思想態勢和心理框架。所以當他在官場無路可走時,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適。他的大量描山繪水的詩作有着以濃厚的道家色彩。“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瀟灑中透着無奈。“俠”即李白的任俠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俠講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諾,輕生死”及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之類的任俠精神。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思想背景。

3、主題探討

怨恨説——濟蒼生,安社稷,本是詩人的凌雲之志,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涼結局,也沒有徹底放棄初衷。面對黑暗的現實,詩人一腔憤怒,滿腹離愁,匯成詩末激越的呼聲,象噴泉,象烈火沖天而起,矛頭直指最高封建統治。於是,便形成了全詩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歸隱説——政治失敗,理想破滅,心灰意冷,只好放蕩不羈,高喊“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理想説——面對黑暗的現實,他只得重新編織自己的理想花環,以表明具有更高更遠的追求。詩的主體——夢遊天姥山的幻境,惝恍莫測、繽紛多采,正是這顆美好心靈的自我寫照。

人格偉大説——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非徒酬贈握手之情。意味着作者基於他的積極的世界觀,揭發和控訴了唐明皇宮中充滿着忌才害賢的小人,使他來不及有所作為,就被排擠出來。他回憶在宮廷中的生活,簡直像個惡夢,至今心有餘悸。於是“世間行樂亦如此”這一句就應當瞭解為指宮廷中的快樂生活,也像惡夢一樣,只會使人心悸。作者有了這樣的覺悟,於是就鄙棄一切,對“古來萬事”都有空虛之感。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為了維護自己的心靈,寧可從此騎鹿遊山,決不再低眉折腰去討好權貴們了。

人生經歷對照説——題以留別為名,離別就有離別之情呀,留贈則有留贈的感歎呀。寫夢實為寫人生經歷,離別的怨恨情仇而又不可直言,只好比興而言之:“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言乘風而至君門,“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以下,言金鑾召見,置身雲霄。“忽魂悸以魄動”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門萬里,人生如夢,做官也是夢,故云“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臨別以人生感悟作為贈言:“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李白二入長安這一段“攀龍附鳳”的經歷以及此期的思想感情,是探索此詩內容的必由之路,而李白詩歌富於比興的特點。從夢境中高與天齊的山勢、山重水複的勝色、風雲變幻的奇景、光華燦爛的仙境,從夢遊之中嚮往、急切、愉悦、恐慌、驚慄、幻滅、超脱的情緒變化,我們可以讀出詩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理想的豪情、長安供奉的苦悶、政治失意的幽憤、長安經歷之後的覺醒徹悟。夢境,是這一段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的折射,是理想幻滅後幽憤心理的特殊反映。這樣的理解,符合天寶五、六年間李白的思想實際,也符合李白詩以遊仙抒情的特點。況且詩中明白地將夢境與“世間行樂”“古來萬事”一體觀之。

(三)重點難點

1、夢遊是夢幻還是寫實?

絕大多數人認為李白寫的天姥山是虛景是幻景,那麼“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難信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這裏將不可求的“瀛洲”與“天姥”相對而言,就是説天姥是可睹的了?那麼李白此前有沒有到過天姥山,就是斷定是寫夢還是寫實景的最佳依據。

李詩雖然題為"夢遊",卻是他當年實地遨遊的曲折反映。依據紹興市新昌“唐詩之路”的記錄,開元十五年(727),李白登上嚮往已久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因此,當天寶初年,他被賜金還山、政治理想破滅時,除了入道修仙,就是遊山覽勝,李白第二次到越中游了天姥山,"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由剡溪而漫遊天姥、天台。

2、詩的開頭將“信難求的瀛洲”與“雲霓明滅的天姥山”相對而提,作用是什麼?

詩一開始先説古代傳説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霞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為下文夢境設伏,引人入勝。

3、從全詩看,哪些是寫實,哪些是寫虛(夢)?(思路)

有人認為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之後就進入夢境,也有人認為“腳着謝公屐”才進入夢境,直到“忽魂悸以魄動”之前全是夢境。其它的是寫實景。

入夢緣由-夢境路線-仙境-夢醒-留別寄語。

4、夢中仙境寫了哪些圖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晝-山中壯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樂。

6、從“千巖萬轉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煙”,所寫的景物有何特點?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並不亮麗,卻滿含陰鬱。他離開山東欲南下吳越遊歷時,臨行前向東魯朋友告別時所寫,真正使他要告別東魯諸公,去吳越遊歷的誘因是李白遭受排擠,心中鬱結憤懣。因此這裏的“煙”、“水”、“青雲”等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感情協成一體。

7、詩人又夢轉醒的心情如何?

(一説)夢醒之後流露出詩人無限的留戀和惋惜。李白是多麼希望但願長夢不願醒啊!從“失”字可見一斑。

(二説)夢中可怕,夢醒驚愧。由“恍”和“長嗟”可見夢無好夢,人生還要早醒早悟。

8、“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世間行樂亦如此”,這個“此”字,就應當體會為上面所表現的夢境空虛。人生也是夢一場,古往今來的名利權勢興亡榮枯,都象流水一樣空空蕩蕩流逝。

(一説)這是一種消極的世界觀,對人生的態度是虛無主義的,表達了作者歸隱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説)意味着作者基於他的積極的世界觀,揭發和控訴了唐明皇宮中充滿着忌才害賢的小人,簡直像個惡夢,至今心有餘悸。於是“世間行樂亦如此”這一句就應當瞭解為指宮廷中的快樂生活,也像惡夢一樣,只會使人心悸。作者有了這樣的覺悟,於是就鄙棄一切,對“古來萬事”都有空虛之感。

(三説)“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追求和嚮往神仙世界是為了保持一種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無論是顯榮還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曠達。

9、詩人夢遊仙界,為什麼只寫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會呢?(神仙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何在呢?)

(一説)夢中仙境象徵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説,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二説)夢境就是其長安生活的印證。夢醒時分才感到“古來萬事東流水”。從“一夜飛度鏡湖月”中我們彷彿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躍而為萬眾仰慕的卿相。而當他進入宮廷,卻發現他曾經熱切向往的上流社會原來並非那麼美好,從“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風雨欲來的描寫中,我們彷彿看到了宮廷生活的明爭暗鬥、冷酷無情和李白處境的孤危。雖然仙人們聚合的場面其樂融融,然而放浪不羈、桀驁不馴的李白卻無法與他們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寫到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詩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為上流社會的旁觀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夢醒即表明了與這種生活的徹底絕裂。

10、全詩最主要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誇張和想象:想象豐富。通過夢境的描繪,藉助仙界的出現,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詩中所寫的,是夢遊而不是真遊,卻又以現實為基礎。天姥山神仙的出現,是作者對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辭》及一些神話故事中的內容與藝術特點,運用比喻、對比、襯托、誇張等方法,描繪的仙境,活靈活現,引人入勝,耐人尋思。傳説中的瀛洲與現實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夢境與醜惡的現實比,以光明與黑暗比對比。寫天姥的高而且大"連天向天橫"、"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誇張。連用五嶽、赤城、天台,又一起用來襯托了天姥的高大襯托。

11、構思上的特點是什麼?

構思新奇:歌頌洞天之美麗,以鞭撻唐王朝的醜惡,抒發對天姥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恨;為惜別而賦詩,卻寫遊訪名山,以明自己的情感意志。

古詩詞《夢遊天姥吟留別》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鑑賞重點語段,體會李白語言魅力。

2、通過誦讀和討論,體會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特色。

3、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學習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情懷以及追求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特色。

2、學習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情懷以及追求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小到國中我們學習了很多李白的詩,比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温故是為了知新,今天我們將學習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解題

“吟”是一種詩歌體裁,告訴我們這是一首古體詩,篇幅、句式和格律沒有嚴格的限制,很適合抒發起伏跌宕的感情。

夢中游歷天姥山,和朋友離別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聽範讀,正字音,商討句讀

2、夢遊天姥吟/留別

3、標畫出夢境部分

我欲因之夢吳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書:夢前、夢境、夢後

四,讀課文,品鑑夢境

1、誦讀夢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繪了哪些畫面?有什麼特點?體現了什麼情感?

指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味畫面的特點和詩人飽含的情感)

交流小結,點評提升

明確: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通過鏡湖、明月、剡溪淥水等意象描繪了清幽寧靜的意境,抒發了詩人輕鬆愉悦之情。可重點賞析“飛”“送”等詞語。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過“海日”“天雞”“奇花”“異石”等意象描繪了壯美而至迷離的畫面,面對此景,心胸為之開闊,襟懷為之敞開,在美景中流連忘返,以至於忘記了時間,到了傍晚都沒有察覺。

壯麗、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熊在咆哮龍在長吟,天氣急劇變化,畫面變化多姿,驚心動魄,內心驚恐萬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繪了輝煌燦爛、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們齊聚一堂,老虎彈琴鼓瑟,鸞鳥駕車,熱鬧非凡。讀來讓人無比驚歎,沉醉其中。

神奇、驚歎

小結:

這個浪漫的夢境變幻莫測,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詩人想象豐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搖曳多姿,正彰顯了作者的浪漫主義的風格。讓我們集體誦讀詩歌,再次感受這奇妙的夢境。

2、研讀“夢前”和“夢後”部分,探討李白入夢的原因

(1)、夢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詩人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夢呢?(讓學生在詩中找答案)

明確:

①、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以“瀛洲”襯托天姥山,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②、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達了對天姥山的嚮往。

神奇、高大、嚮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反抗、憤激

(2)夢後部分還能讀出哪些情感呢?

明確:失落、傷感

(亦如此、虛幻的夢、人生如夢)

小結:剛剛通過誦讀,我們知道夢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夢不僅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對權貴的蔑視。

五、研讀探究,把握內涵

關於夢的內涵,歷來有兩種説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徵

2、宮廷生活的反映

同學們探討一下,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聯繫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對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於對權貴的抗爭,神仙世界的美麗正是反襯現實世界的醜惡,寫自己一心想遨遊仙境,正是表現對現實的憎惡,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污。

無論是“理想的象徵”還是“宮廷生活的反映”,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夢境到最後都會幻滅,夢境的幻滅也就是理想的幻滅,短暫的政治生活的幻滅,但是李白卻能夠不向世俗低頭,不與權貴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高亢的呼喊,這是非常難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願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丟棄人格。這個願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願意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選擇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這就是李白人格的偉大之處。

六、再讀課文,讀出感情

最後讓我們再次誦讀課文,在誦讀中再現畫面的美,體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夢境中的某一畫面,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古詩詞《夢遊天姥吟留別》優秀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古體詩的一些特點,在此基礎上把課文熟讀成誦,瞭解李白及其詩作的相關背景。

2賞析詩歌的巧妙構思,理解詩作的主題思想。

3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是他對黑暗現實的消極反抗,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性格。

教學重難點:

鑑賞“夢遊”的意境,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

鑑賞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鴛鴦蝴蝶夢》歌曲:“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熟悉的旋律響起,學生興趣調起,教師藉機發問,歌詞化用了哪位詩人的詩?學生答,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學生齊背,“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這首詩作為古體詩的特點非常清晰,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的特點,由此明確古體詩的特點。

二古體詩的特點: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規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篇幅一般較長,容量也較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體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簡介李白及寫作背景。

由以下幾句李白的詩串接介紹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十五好劍術”“五步殺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素有“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長安三年,佔盡了風光,終被賜金放還。此次辭別東魯諸君,準備南遊吳越,本文為離別前夢遊,也就是真正“南遊吳越”之前的夢遊。

四誦讀課文

1播放錄音或教師朗誦

強調字音、語調、情感。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誦讀提示)

3學生齊讀課文(字音正確,有氣勢就行)

五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指正讀法,同時理清思路,弄清詩歌大意。

1題目中説是“夢遊”,詩中寫夢遊的部分是第幾段,夢遊的高潮又在哪裏?

2“夢遊”之外的內容又是寫什麼的?

由此可以明確脈絡:

入夢緣由——夢遊歷程——仙境出現——夢醒時分——留別語

六指導誦讀,品味鑑賞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錯使用五七言,長短多變化,強調誦讀節奏,前四句應輕讀,語氣稍帶誇張,後四句要雄渾有力,氣勢貫通。欣賞表現手法:起興、誇張、烘托,體會其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掌握本段內容:入夢緣由。

2品讀第二段

學生齊讀第二段

誦讀指導:開頭兩句應輕讀,“飛”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應讀得輕快些,讀出作者的輕鬆愉悦歡暢之情。“千巖驚層巔”

四句應為一個小高潮,語氣厚重誇張些最好,這也是為了與下一句的“平靜”形成對比,使情感顯出起伏。當然,“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一句的輕、慢、抑,就是為下文“仙境”出現蓄勢,“列缺霹靂”兩句,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極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來。奇幻、瑰麗的仙境到來,讓人驚歎自然界的神力,語速應放慢些,儘可能誇張些,以表現詩人的無限驚喜之情。然而,當美夢化為泡影,當理想回歸現實,作者是悵然若失,長歎不已!最後四句應放慢語速,融入深情以表現夢醒時分的悵惘之情。學生按以上指導,再讀、品第二段。

重點鑑賞仙境

要求:學生依據詩歌,通過合理想象,用現代散文的語言再現詩中意境。

參考例文:閃電劃過天際,驚雷震響長空。山巒崩塌,大地動搖。仙境的石門轟然一聲從中間打開。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廣闊無邊,望不到邊際,在日月的光輝照耀下,金銀的亭台樓閣發出奪目的光彩。雲中的神仙們披着彩霞作為美麗的衣裳,架着長風當作自己的寶馬,紛紛趕來,參加盛大的宴會。你看,那彈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車的是嫵媚的鸞鳥。仙人們濟濟一堂,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賞讀部分學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當美夢頃刻間化為塵煙,所有的希望都已成為泡影,詩人是感慨萬千。人間之士長思神仙之世,或許這本身就是很荒謬的。與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時行樂!那青崖間的白鹿是我最忠實的伴侶,何不騎上它去尋訪名山大川!此生寧願與山水為伴,清白一生,快樂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濁的權貴!

4整體把握全詩

《夢遊天姥吟留別》以“夢遊”為核心,從自然環境起始,到社會環境結束;以寫景始,以抒情終。

第一部分用起興、誇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大,隱含嚮往之情,以為夢遊的緣起。

第二部分開頭兩句和結尾的四句是由現實到夢幻,又由夢幻回到現實的連接點。中間集中渲染夢遊,又可分為兩部分,淺層次寫山景,詩人從不同的時間、角度、方位、感覺等方面有聲有色地描繪天姥山的高峻雄偉和奇特;深層次是寫仙境,“列缺霹靂”起,景色為之一變,金碧輝煌、壯麗無比的天上宮闕,雲中諸神即刻現身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部分寫夢幻破滅後的心情,畫龍點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本詩是一首留別詩,作者沒有用自己的天才來抒寫離愁別緒,而是極力渲染夢遊仙境的壯美,為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然後發言,教師適時點撥。

李白“夢遊”是通過一個離奇變幻、自由壯偉的極樂夢境表達自己對自由樂土的嚮往和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繽紛,反襯出人間社會的極端醜惡,詩人藉此表達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詩人認為,神仙世界虛無縹緲得難以尋覓,那就在人世間像神仙一樣縱情山水恣意遊樂吧,決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表現了詩人蔑視權貴、放達樂觀的精神。

“留別”有“留贈”之意,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地作別”之意。

李白是一個集儒、道、俠於一身的詩人,儒家的積極用世,道家的消極避世、不事權貴的思想,遊俠的反抗惡勢力與豪邁飄逸的精神,在這首詩中均有體現。

八指導背誦,深入體會李白創作的基本特色

1依據詩歌的思路,引導背誦,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特色。

(第二段為重點)

2總結詩歌的藝術風格。

(1)想像、誇張手法的運用

(2)神話傳説的運用

(3)詞語的大膽運用

這一環節,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以上三點,然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實例,或者從以前所學的詩歌中尋找例子。這樣可以避免純粹理論的解説,理論聯繫實例,學生更容易理解、領會。

九結束語

李白的詩歌是我國詩歌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詩是盛唐氣象的折射,是個性光輝的閃光,是橫溢才華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聲。希望大家課下選讀李白的其他詩作,用心感受這課偉大心靈的跳動!

十作業

課後練習四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 篇五

學習目標:

1.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夢境對於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詩中無敵,酒裏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

殿上脱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佔千秋

同學們,看這幅對聯寫的是誰?(李白)對於詩人李白,我們並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幾天,我們剛剛讀了李白的《行路難》(其一),裏面有兩句典故,“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在這裏用“夢”類比,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篇借“夢”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對這首詩可以瞭解多少?

明確:內容:夢遊天姥

目的:留別

文體:吟(PPT介紹文體知識)

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歎之意,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主要表現在詩句節奏的多變。也由詩人情緒決定。

總結: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

三、初讀詩歌,讀準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淥水腳著謝公屐暝

殷巖泉澹澹石扉訇然鸞鳥覺時長嗟

四、再讀詩歌,讀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讀,分別用兩個字概括每段內容(PPT展示)

夢()

夢()

夢()

明確:夢因夢境夢醒

五、三讀詩歌,分析體會

1、“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李白之所以會夢遊天姥,是因為什麼呢?

(齊讀第一段)

天姥山在詩人心中是怎樣的?

明確:高聳入雲難以尋找

(背誦第一段)

2、正因為如此,更能引起詩人探求的慾望。我們隨着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遊世界。

(齊讀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麼?

如何登山?

(齊讀“我欲因之夢吳越”——“身登青雲梯”)

(2)詩人站在前人開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讀出相應的詩句。

明確:看到: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聽到: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詩人夢中的天姥山有奇花異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鳴,幽深寂靜,使人戰慄。

這幾句話從優美的景色突然轉入驚心動魄的描寫,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同學們,請試着讀出這種磅礴的氣勢。

同學讀,互相點評。

(3)正在這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裏,詩人看到了什麼?(齊讀“青冥浩蕩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麗而又虛幻”,這就是作者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詩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

3、夢境再美好也是虛幻的,終究也要回到現實。(齊讀)

夢醒後的詩人心情有什麼變化?

喜悦——失落

背誦這四句。

4、向朋友留別,僅僅是告訴朋友自己的一個夢嗎?

齊讀最後一段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奉詔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寵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權貴,受到排擠,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就此破滅。離開長安後,與杜甫、高適遊山東,在兗(Yǎn)州話別,準備南遊吳越。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這已是離開長安後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生談對此詩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確: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全詩的中心意思。這是由夢醒後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當中有對人生的傷感,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也有蔑視權貴的傲骨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後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現實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那麼,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思想感情呢?

學生討論、交流,小組展示

明確:詩的前兩段寫夢遊起因,夢遊經過,這是題中“夢遊天姥”應有的內容;而結尾幾句寫遊後的感慨,則緊扣詩題的“別”字,不僅是告別東魯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與黑暗醜惡的現實決裂的態度。這幾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作者雖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複雜。

由自己的“夢”(遊天姥,從政)的幻滅,進而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夢”,以偏概全,斷言“古來萬事東流水”,從而消極避世。對此,我們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為這種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實作者否定現實,主要是因為現實中有“權貴”。他之所以逃避現實,是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權貴”,是為了結束自己過去那種追求榮華富貴的行樂生涯。應該説這是作者在詩中表達的基本情感,而這種感情是詩人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的寫照,是一種大夢初醒的覺悟,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思,應當説是健康的,可貴的。至於“古來萬事東流水”雖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應當理解為一種憤激之辭,我們需要指出其侷限,但也不必苛責。

六、與《行路難》比較

《行路難》用夢類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夢遊天姥吟留別》用夢對比否定醜惡的現實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願為名利失去人格,壓抑個性,丟掉自由!他蔑視權貴,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的呼喊!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不僅僅是一首詩,它更是李白敲擊自己的錚錚傲骨發出的金玉之音。請同學們帶有感情的朗讀,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八、背誦全詩

【自我反思】

聽説讀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是誦讀,在誦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誦讀走進詩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詩人的情感。新課標針對詩歌教學指出,“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悦”,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應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這節課,我採用“三步誦讀”來組織教學,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標。初讀詩歌,讓學生讀準字音和詩歌節奏;再讀詩歌,理清詩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讀詩歌,分析具體詩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誦讀,在誦讀中走進詩人,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從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讓學生真正感受誦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誦讀”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以“夢境”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以夢導入,賞析夢中的景色,體會夢中的情感,最後用《行路難》的夢與此夢進行類比。在以“夢境”為線索的誦讀教學中,真正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誦讀充分,但有些學生的體會不夠充分,老師的點撥總感覺不夠到位。

【專家評價】

三步誦讀,各有不同,搖曳生姿。抓住“夢遊”,走進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個設計扣住詩歌的本質,步步走入李白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