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隆中對》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W

《隆中對》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隆中對》教案設計 篇一

隆 中 對作者:陳壽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説是確實這樣。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説:“諸葛孔明,是卧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説:“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説:“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裏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説:“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説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隆中對》

2003/03/09

九年級語文《隆中對》教案 篇二

通過課文《隆中對》,瞭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教學目的:

1.通過課文,瞭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鋭利的戰略眼光。

教學重點:

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人新課:

放錄音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後世人的記憶裏,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在學習之前,問一問學生,瞭解哪些關於諸葛亮的詞語、對聯、詩歌、故事?

二、檢查預習,學生齊讀課文。

三、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學生討論回答:

亮、管仲、樂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劉備)、董卓、曹操、袁紹、孫權、高祖、劉邦、劉表、劉璋、張魯、關羽、張飛

五、如此眾多的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的身份、地位是怎樣?請同學們分成四人小組,探討這個問題,記得提供原文根據。

諸葛亮:隱居隆中,種田人。(“亮躬耕隴畝”)

管仲、樂毅:春秋戰國有名的將相,輔佐國君成霸業,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諸葛亮的朋友(“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先主(劉備):是帝室的後代,其父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以光復漢室為由屯兵新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什麼?請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撅,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

董卓:殺死東漢少帝劉辯,獨掌大權,導致天下大亂。(“自董卓以來……不可勝數)

曹操:開始沒有名聲,兵力也弱,現在有百萬軍隊,挾持皇帝號令諸侯。(“曹操比於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漢末冀州牧,幾十萬軍隊與幾萬人作戰,大敗(老師補充官渡之戰)。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佔據江東,是江東之主。(“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高祖:劉邦,西漢開國皇帝。

劉表:荊州牧

劉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劉璋闇弱”)

張魯:佔據漢中,在益州的北面,國富民強卻不知愛惜。(“張魯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關羽、張飛:師補充:是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等不悦……羽、飛乃止”)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現在都清楚了,問問學生,對於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劉備來説,哪些人特別重要?(曹操和孫權、劉表、劉漳、張魯)

七、佈置作業: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閲相關歷史書籍,瞭解當時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畫一張地形草圖,能體現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據課文,分析當時情形。(這部分以學生分組討論為主,需要老師的引導)

博陵、穎、新野、江東、荊州、南海、吳公、巴蜀、益州

1.亞.博陵、穎川:分別是崔州平徐庶的家鄉。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將家鄉級在人名前面。

2.新野:劉備屯兵之所。為什麼劉備會屯兵這裏?他怎麼會見到諸葛亮?用文中話回答,並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有助於理解課文第二、三段)

3.江東:孫權佔據的地方。

4.荊州:北面靠着漢水、沔水;東面與吳會相連,西面與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北據漢、沔…??此用武之國)

5.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二、出示三國形勢圖,(雖此時還沒有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幫助學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將上節課的人物與本節課的地名結合起來,參照地圖,分析形勢,當一回軍事指揮家,為處在困境中的劉備出一條妙計。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江東,已經三世,國顯民附可以為援

劉表據荊州用武之國,不能守

劉璋據益州險塞,闇弱可攻荊益

張魯在益州北面,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有利條件

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思賢如渴

四、參照課文,將你的計策與諸葛亮的對照一下,看看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有怎樣的分析。

五、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什麼策略?(要有原文根據)

曹操:今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任用賢能可援不可圖

劉表:據荊州用武之國,卻不能守。

劉漳:據益州險塞,闇弱

張魯:在益州之北,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第三課時

一、再讀課文,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

二、通過一番精彩的對話,我們初步瞭解了諸葛亮,你如何評價他?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完成課後練習一、三。

四、發《三國演義》第37、38回的資料,做比較閲讀。課下寫小短文,探討一下史學家和文學家筆下的諸葛亮有什麼不同?

五、建議:學完《出師表》一文,可與本文結合,引導學生查閲資料,再次解讀歷史人物諸葛亮。

與本文相關資料:

1.詩詞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2.諸葛武侯祠對聯: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

青山繞郭宜龍卧翠柏參天有鶴來。

有廬堪千古讀策定三分。

草廬卧龍,王佐動先主三顧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梁父吟成高土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3.詞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

5.補充:官渡之戰。八月,袁紹大軍推進至官渡,雙方攻守激戰,對峙數月,十月,袁紹謀士許攸憤然降曹,獻計偷襲袁軍屯糧地鳥巢(今河南原陽東北)。曹操當即親率步騎連夜奔襲烏巢,盡焚袁軍糧秣(參見烏巢之戰)。袁軍烏巢大敗,軍心震恐,部將張、高覽陣前降曹,瞬時全線崩潰。曹操趁熱反攻,大獲全勝,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率餘部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見官渡之戰)。此戰,

曹操展出奇兵,頑強堅持正面固守,創造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隆中對》教案設計 篇三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瞭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鋭利深刻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於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説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瞭解。

(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範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註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後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佈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瞭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後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麼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麼?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佈置作業: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課進行比較閲讀,將小説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説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於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後閲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略在小説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瞭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週記本上。

《隆中對》教案設計 篇四

課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譯文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説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説:“諸葛孔明,是卧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説:“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説:“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裏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説:“漢朝的天下崩潰,*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説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着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説:“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説:“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説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教案

教學設想

《隆中對》是《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文字,題目是後加的。雖是節選,但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洞察時勢和遠見卓識,表現他善於根據客觀形勢制定建國方針,以統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對策’’擺事實,講道理,理由充足,結論明確,對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説理能力大有好處。教學時應結合這一段進行必要的讀寫訓練。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現象,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應結合課文,並聯系過去學過的文言文講正確,講清楚。

學習本文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並從中受到教益,立志培養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準備,佈置預習要求

1.準備一幅《三國形勢圖》,標明課文中提到的這些人當時所佔據的地盤。

2.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朗讀課文,結合看註釋,查字典,初步體會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註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後,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採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捨,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後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後,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後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結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1.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模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2.各地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佔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佔有現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佔有現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佔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佔有現在陝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佔有現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佔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的軍閥。

4.劉備靠鎮壓黃巾起家,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後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並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容。

四、教師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課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並結合註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⑴隴:lǒng,通“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陳涉世家》“輟耕之隴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作物。本文中“隴”和“畝”結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歡。

⑶潁:yǐng,不要寫成“穎”

⑷就:接近,趨往,動詞,與現代漢語作副詞“就”的解釋不同。

⑸詣:yì去到,一般用於到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棄,這裏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頹:tuí,崩壞,倒塌。

⑻度:duó,估計、衡量。

⑼信:通“伸”,伸張。

⑽用:因(此)。

⑾猖獗:顛簸受挫。和現在的通用義不同,要特別注意。

⑿勝:shēng,盡。

⒀數:shǔ,計算。

⒁挾:xié,挾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會:guì,指會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義為危險)。

⒅資:資助,給予,動詞,現在通常和別的詞結合作名詞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師逐句領讀課文,學生在跟讀時要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音

六、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頓

七、佈置作業

朗讀課文,對着註釋,試着口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本堂課引導學生邊讀邊口譯課文,要求採用直譯法,忠實原意,字字落實;針對學生理解的不確切或有困難的地方加以點撥,並重點提示下列詞、句,要求學生加深理解,注意積累,掌握規律。

一、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要移到謂語前。

1.“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

2.“欲信大義〈於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張大義。

3.“曹操比〈於袁紹〉”——曹操和袁紹相比。

4.“信義著〈於四海〉——威信和正義在全國都很顯著。

二、幾個難句

1.“跨州連郡者”——指控制幾個州郡的地方軍閥。州、郡,均為當時的地方行政區域。

2.“將軍豈願見之乎?”“將軍豈有意乎?”——兩個“豈”字都不能譯為“難道”,應譯為“可”,表示一種委婉而期待的語氣。(一説“豈”,相當於“其”,表語氣,亦通。)

三、學生朗讀課文

四、佈置作業

1.整理筆記,掌握並積累重點提示的詞和句子。

2.熟讀第3、4段。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三顧草廬,着重寫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和信賴。

三、精講課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了劉備對諸葛亮怎樣的態度?劉備的話有哪幾層意思?

明確:五個宇表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態度,又表現了諸葛亮對進退出處大節十分慎重,必得賢明知遇的君主然後才肯出山的態度。這一段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了“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兩個回目來寫。“三顧草廬”一回,寫得曲折起伏有聲有色,而本文是歷史著作,只用了五個字就把過程交待清楚,文字極其簡煉。劉備此時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態度謙虛誠懇,語氣委婉有致,措辭簡明得體。分三層意思:(1)概述當前政治形勢,站在漢王朝的立場,對曹操等人表示了強烈的憤恨,對漢王朝的命運表示深切關注。(2)申述自己的抱負和處境,儼然以興復漢室、剪除奸惡為己任。(3)表明幾次相訪的意圖,詢問諸葛亮除奸興漢的大計。這番表白,恰合諸葛亮的抱負,於是他才提出了的“對策”。

2.思考:諸葛亮的對策為什麼要先從形勢談起?他又是怎樣有理有據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軍事力量,為劉備作出除奸興漢的決策的?

明確:先從形勢談起,是對劉備説話時對形勢的説明而發,同時分析形勢也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

諸葛亮的應對可分兩層來分析:

前一層是對時局以及曹操、孫權、荊、益二州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地理形勢等的分析及對策。

(1)論曹操:曹操是“興復漢室”的主要障礙,是劉備的頭號敵人,也是諸葛亮出山後直至逝世前堅持討伐的惟一目標(包括以後的曹魏政權)。對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紹作反襯,突出了曹操的謀略出眾,能以少勝多,轉弱為強;次寫曹操軍事力量的雄厚(“百萬之眾”);再次寫曹操政治地位優越(“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得出結論:“此誠不可與爭鋒。”這裏所説“不可與爭鋒”,是指劉備的力量暫時還不能勝過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機而動,不要誤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鋒。

(2)論孫權:孫權是劉備另一個強有力的對手,也是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為外援的惟一對象。孫吳方面政權鞏固(“已歷三世”——孫堅、孫策、孫權),地理條件優越(“據有江東”,“國險”),人心歸附(“民附”,“賢能為之用”),由此得出結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論荊、益二州:曹操既不可爭,孫權又不可圖,為劉備計,出路究竟何在呢?於是諸葛亮就着眼於另外兩個地盤:荊州和益州。荊州是劉備目前棲身的地方,劉備在患難之際投奔劉表,受到上賓的禮遇,所以諸葛亮在分析了荊州的地理形勢、物資條件,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證明完全正確,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荊州,以後曹、孫、劉三方為爭奪荊州,發生過多次糾紛和戰爭),而其主又無能之後,用委婉的語氣表達了荊州可取,失良機(“此殆天……豈有意乎?”)的結論。最後分析益州。益州和荊州不同,荊州是四通八達的軍事要地,易於攻敵,也易於受敵;益州是天府之國,是最理想的根據地。所以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物產豐饒,是“天府之土”,並舉漢的始祖劉邦的史實作證,又指出劉璋昏庸懦弱,與張魯不和,且不知存恤國力民力,因此政權不穩,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這裏,結論——是建立帝業的理想根據地,又有可乘之機——雖未明確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後一層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建國方針政策,以及伐曹進軍的路線。

諸葛亮先分析了劉備現有的優越條件:政治上有號召力(“帝王之胄”),社會上有威望(“信義著於四海”),又虛心求賢,人才薈集。再指出應如何準備創造新的條件:①建立根據地(“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積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和夷越”),解除後顧之憂;③聯合孫權(“外結好孫權”),爭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內修政理”),取得各階層的支持。然後提出伐曹興漢的時機和步驟。如前所述,曹操這時已很強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變”,即有了可乘之機,才進行討伐。在軍事行動上,諸葛亮提出兵分兩路,像鉗子一樣夾攻敵人的高想,並用反問句強調這一行動必然會得到人民擁護(對此決策,諸葛亮身體力行,付出畢生精力)。最後,用預言的形式,作出整個對策的結論——“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圓滿地回答了“君謂計將安出”的發問。“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劉備內心的無限喜悦和讚賞,也表明了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3.小結這一部分。

在這段對策裏,年僅26歲的諸葛亮,準確而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預見到今後將會出現的鼎足三分的局面,並事先為劉備規劃了戰略決策,以後事態的發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策的預言。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見識和非凡才能。從某種意義上説,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贊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後的霸業。當然,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分析和規劃,是他密切注意時局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觀察和研究時局的動態和發展的結果。不關心和觀察時局,胸無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這的對策的。在對策中,還可看到諸葛亮主張愛恤民力,信用賢才,革新政治,爭取同盟者,認真研究各種力量的特點及其矛盾關係,作出相應的戰略決策,這些在當時及此後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一段不僅內容精闢,而且論證嚴密,對每種力量的分析,都是先舉出充足的論據,進行推理,然後作出明確的結論。這種説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鑑。

四、簡析課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這幾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麼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敍事上有何特點?

明確:

1.第一部分(第1段):寫諸葛亮“躬耕”而“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是正面寫他有不凡的抱負;“時人莫之許”從反面襯托,説明一般人不瞭解他;“惟……謂為信然”一句則從側面寫出只有知己才真正瞭解他。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諸葛亮比作“卧龍”,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説中的動物,“卧龍”是説它目前雖然卧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雲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劉備的“君與俱來”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對諸葛亮還沒有真正瞭解和高度重視。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一步説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羣,從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併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3.第四部分(第6段):寫關、張不悦和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從這幾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敍事上既簡潔又生動,雖系節選,但有首有尾,獨立成篇,全文過渡自然,聯繫緊密,重點突出,結構完整,值得學習借鑑。

五、簡要小結全文的寫法

《隆中對》一文僅用五百餘字,材料又以對話居多,但能鮮明地樹立起諸葛亮的形象,這是隻有大手筆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於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另一方面又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的剪裁,使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六、學生齊誦第4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第4段。

2.課外閲讀《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等有關回目,並與課文比較兩者寫法的異同。

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瞭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鋭利深刻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於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説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瞭解。

(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範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註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後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佈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瞭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後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麼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麼?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佈置作業: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課進行比較閲讀,將小説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説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於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後閲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略在小説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瞭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週記本上。

《隆中對》的教案 篇五

一、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後世人的記憶裏,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在學習之前,問一問學生,瞭解哪些關於諸葛亮的詞語、對聯、詩歌、故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二、檢查預習,學生齊讀課文,弄準字音。

隴畝(lǒng) 傾頹(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u) 殆(dài) 沔(miǎn) 詣(yì)

三、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學生討論回答: 亮、管仲、樂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劉備)、董卓、曹操、袁紹、孫權、高祖、劉邦、劉表、劉璋、張魯、關羽、張飛

四、如此眾多的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的身份、地位是怎樣?請同學們分成四人小組,探討這個問題,記得提供原文根據。

諸葛亮:隱居隆中,種田人。(“亮躬耕隴畝”)

管仲、樂毅:春秋戰國有名的將相,輔佐國君成霸業,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諸葛亮的朋友(“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先主(劉備):是帝室的後代,其父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以光復漢室為由屯兵新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什麼?請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撅,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董卓:殺死東漢少帝劉辯,獨掌大權,導致天下大亂。(“自董卓以來??不可勝數) 曹操:開始沒有名聲,兵力也弱,現在有百萬軍隊,挾持皇帝號令諸侯。(“曹操比於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漢末冀州牧,幾十萬軍隊與幾萬人作戰,大敗(老師補充官渡之戰)。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佔據江東,是江東之主。(“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劉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劉璋闇弱”)

張魯:在益州的北面,國富民強卻不知愛惜。(“張魯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關羽、張飛:師補充:是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等不悦羽、飛乃止”)

五、利用課文註釋或《教材全解》弄清課文大意。

六、再次朗讀體會。

七、作業:將自學或抽查中重點的字詞解釋在作業本上。

《隆中對》教案設計 篇六

隆中對(資源彙集)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羣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後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羣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在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於請得卧龍出山,並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隆中對》是人物傳記節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一篇才華橫溢的對策──諸葛亮對劉備為“信大義於天下”而問“計”所作的回答。對策的主要內容是,勸説劉備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王業的根基,然後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並外結孫權,內修政理,使戰略後方得到鞏固;待到時機成熟,再從荊、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這是諸葛亮在精闢分析當時形勢特點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對發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預見。人們常説的“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這篇對策而言。

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於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於透過現狀,掌握全局,並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學預見,並非天性而來,而是建築在對現實的深入觀察和了解,對形勢的科學分析和對歷史經驗總結基礎之上的。

有了“隆中對”才有了三國的歷史,才有了劉備、諸葛亮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讓後人蕩氣迴腸的三國曆史風雲。讀後該文,結合現實,有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管理要有戰略思維

隆中對講的是經營戰略問題。洞悉毫釐,決勝千里,作為一名管理者如果缺乏對事物環境的科學分析和事物發展變化的科學預測,或者説沒有戰略性眼光,就不會有科學的決策,也就不會有科學的計劃去組織和實施好管理工作。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對未來的準確預見,並定下具體可行的計劃去實施,這正是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助益所在。所以作為一名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有戰略經營思想,作為一名公共行政管理者就應具有科學的發展觀,而作為一名地方領導幹部更要有區域戰略的經營規劃和目標,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的發展課題,儘管在演義小説展示的主要是諸葛亮“鬼神不測”的戰術變化,但《隆中對》的總攬作用,確立了諸葛亮軍事戰略家的地位。這幾百字的短文,就包含了戰略制定的環境分析、優劣勢對比、路徑選擇、培育核心競爭力等主要方面。我們可以把它放到現代的語境下稍加分析。

1.環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無論是政治鬥爭還是企業經營,都需要首先了解所處的是個什麼樣的環境。環境帶來機會,也帶來威脅,把握好環境帶來的機會,這是天賜之“勢”,所謂“天時”,“順天乘時”,是一種最順利的成功路徑,特別是對於相對弱小的個體來説,改變環境的作用可以忽略,把握機遇對成功具有更大的意義。任正非在談到華為的成長時候説“華為成長在全球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特別是中國從一個落後網改造成為世界級先進網,迅速發展的大潮流中,華為像一片樹葉,有幸掉到了這個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隨波逐流到今天,本身並沒有經歷驚濤駭浪、洪水氾濫、大堤崩潰等危機的考驗。因此,華為的成功應該是機遇大於其素質與本領。”諸葛亮首先認為,自董卓之後,原來的漢王室基本上氣數就已經到頭了,劉備雖然是“帝室之胄”,但試圖在原來的漢王室的基礎上去恢復漢王室的機會基本上消失。同時,亂世的出現,才可以再造江山,否則趕上“文景之治”的開明盛世,想法去謀個一官半職就是了,即使是“萬夫不當之勇”、“經天緯地之才”也只好在大局勢面前臣服。有人説“事在人為”,“機會是自己創造的”,只能相對的來看。但機會來了,並不是誰都可以利用,説“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也需要在大局觀下來看。相比於政治上的更迭,市場變化的週期要小的多,理論上説在一個三五年的戰略週期裏面,企業是可以做好準備“逮”機遇的,這需要對局勢發展的洞察能力,有幸運的成分,但不完全是。同時,局勢的發展演化也有固有的規律,所謂“分久必和、合久必分”也是對局勢變化的一個粗略概括,產業同樣有產業週期説。發展規律存在對戰略制定的意義在於:你希望苟安於某一箇中間狀態的位置是非常不穩固的。所以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是一個立國的大戰略,而不單純是一個三分天下。而只有以其卓越的“企業家精神”彌補蜀國內在的劣勢而進入統一狀態,才真正能建立其百世基業的“壁壘”。所以分析環境,第一是發現環境中可以利用的機遇在什麼地方,第二是預測局勢發展的軌跡。

2.優劣勢對比與方案選擇:“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曲折而行;成者,另闢蹊徑。”,殺身成仁,知其不可為而為,對於智者來説,都是愚蠢的行為,或者説是不得已的選擇。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是故無人與其爭”。其實,不以道家的這種高邁的養生態度來看,以一種競爭的格式來説就是:高明的戰略家所設計的競爭路線都是選擇對方最薄弱的環節,所謂孫子之“攻其不備”。毛澤東走“農村包圍城市”,娃哈哈的非常可樂也是“農村包圍城市”,但理解“農村包圍城市”,其實也是在優劣勢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地方。再強大的對手,也有它的“沼澤地”,所以設計合理的戰略路徑,就可以在每一次的交鋒中與“可戰之敵”而戰,從而在競爭中壯大自己,在迂迴曲折中走向成功。格魯夫説英特爾是“只有偏執狂才生存”,英特爾做出向微處理器行業的決策方式和諸葛亮一樣:諸葛亮認為曹操佔盡天時,擁兵百萬,事實上已經坐大,“不可與爭鋒”,英特爾判斷日本的存儲器生產擁有絕對成本優勢,競爭下去已經註定必敗。諸葛亮判斷“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英特爾判斷信息產業將進入微機時代,微處理器芯片會成為核心。諸葛亮認為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有自己入川的優勢條件。英特爾認為在微處理器上已經有一定的積累,相比於其他對手有開發優勢。所以所謂的路徑選擇就是利用已有的優勢選擇可以戰勝的對手並在競爭中發展壯大的過程。

諸葛亮的路徑選擇是從區域地理面上規劃,毛澤東的路徑選擇是從區域地理結合人文地理來規劃。產業競爭上分析對手可以做出更多的剖面來分析對手的弱點從而確立存在的機會:產品檔次、營銷渠道、地理位置、上下游。選擇路線第一是生存問題,第二是發展問題,有的位置可以呆,但是卻失去了發展的空間,至少不能説是最優選擇。諸葛亮選擇益州做為復興的基業,後世也受到一些批評,認為益州之地固然易守難攻,但是要想走出去卻也不容易,不過諸葛亮本來的規劃是荊州、益州兩地互為支撐,荊州失守是個意外。

3.培育核心競爭力。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和”,在“人和”的基礎上可以內修政理,外修同盟,內修可以總攬英雄,百姓擁戴,外修可以創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我覺得把“培育核心競爭力”引入戰略規劃,在發展上增加了“時間柔性”,就是説存在“待時”的可能,因為企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產業的發展,但畢竟裏面的變數太多,時間上更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劃發展,即使環境無法完全控制,太剛性的規劃失效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象一些企業做三到五年規劃,然後把指標分解到每一年應該達到什麼程度,從某種程度上説,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過分在戰略規劃中引入數字上的指標,並曲意逢迎,反而可能破壞企業長期發展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説規劃得有權變思想。

對於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何嘗又不是如此呢?只有結合本地實際,審時度勢,科學分析和規劃,打好自己的品牌,才能駕馭現在,把握未來,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

二、 仁者無敵,智得天下

諸葛亮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不僅表現在他為建立蜀漢政權,統一中國製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現在他深知治國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勢,除考慮到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軍事實力而外,還特別突出地強調恤民和用賢兩事。他在論述東吳“不可圖”時,指出“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論述益州“可圖”時,指出益州、漢中“民殷國富”而其主劉璋、張魯“不知存恤”,致使“賢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權和鞏固政權,從是否恤民和舉賢着眼,就更加顯示了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卓見。

所謂“仁者無敵”正迎合了當前社會大眾人生精神需要,是最具現代意義的。中國在由貧窮向富裕,經濟從無序向有序轉變的過程中,“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社會現象讓人深惡痛絕,一些腐朽文化氾濫。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迴歸。“仁者無敵”正是呼喚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仁義”精神的迴歸,符合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迎合了人們對社會風氣惡化不滿的精神需要。是國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功的價值觀法則,是中國人迎接民族復興大業的人生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依法治國,廣施“仁政”“德政”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謂“智得天下”迎合了新世紀知識經濟挑戰的屬性,具超前的時代意義。面對新一輪智力經濟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家的發展,企業的進步,個人事業的成敗,莫不更加依賴於知識與科技。所以,“智得天下”又是新時代人才素質和事業成功的必然要件。

中國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們要取得成功,需要知識與“知本”的支撐,需要講究誠信按遊戲規則與規律辦事。“智得天下”着眼未來,既表達了人們自我成功的精神需求,又為中國傳統文化設定了長遠和廣闊的生存空間。韜光養晦,內練苦功,外謀發展的中國不正在演繹着《隆中對》“仁者無敵,智得天下”的精髓麼?

三、知識就是力量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今社會已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關於這方面的論述已經很多,筆者在這裏也不再過多地重複。從三國裏的一句“卧龍與鳳雛,得其一而得天下”可見一斑。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歷史上的佳話,代代相傳。昔燕昭王視人才為寶貝,把人才當成一筆財富、一種動力,虛心採取郭隗的建議,禮賢下士,廣召賢才,以師禮事之並加以重用,從而富國強兵,報仇雪恥。那種求賢若渴,禮待人才的作風直到今天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去認真品味,尤其是組織的管理者和部門的領導者。作為黨的領導幹部更是應當率先垂範,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榜樣,反對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錯誤思想,為四化建設營造出一 只強壯的人才隊伍。

有文章説:“不尊重人才就不能成為合格的領導者”,説得好,贊成!

的確,領導者應當從內心裏真正尊重人才,並且從工作上、生活上等各方面體現出這種尊重,這是凝聚人才、發揮人才聰明才智的基本條件。不光是對人才,就是對一般部屬,也應有足夠的尊重,這是領導科學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一名合格領導者的第一要則。

四、會抓住機遇的人才是真人才

這個觀點是就個人努力和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談的,諸葛亮雖“躬耕隴畝”,卻對全國的形勢瞭如指掌,對當時政壇人物如數家珍,可見其的確足智多謀。有非常高的智力,知識豐富,也非常聰明,是人才中的奇才。這就是所謂厚積薄發,唯有厚積,方能薄發。但是他如果沒有遇到劉備,或即使遇到劉備,但他沒有意識到這是機遇,沒有去抓住機遇的話,那麼就不會有三國演義以後的故事了。也不會有中國歷史上那一段精彩的歷史。

《隆中對》告訴我們:一個創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識和他的各種能力,不僅要求他本人的智商要高,知識面要廣,而且需要不斷地勤奮學習,不斷豐富自己,才能達到思維和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正如孫子兵法上説“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第二就是要有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能力。也就是説你的知識再豐富,沒有發揮出來,應用於社會事業的建設,也等於零,就算不上真正的人才,當然更不會像諸葛亮一樣名垂青史了。

《隆中對》的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文言語感。

2、過程和方法: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結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説家筆法的異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現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志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教學重點】讓學生分析理清諸葛亮一番話的核心、方針依據。

【教學難點】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教學過程】

《隆中對》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用課件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教師提問:"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請問,你的腦海裏都裝着三國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歡誰?為什麼?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然後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

2、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

主遂詣亮()傾頹()隴畝()不可勝數()

樂毅()欲信大義()存恤()帝室之胄()

潁川()殆()劉璋()北據漢沔()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註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後,仁晉任着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採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捨,着《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後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後,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後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2、結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模最大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各地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佔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最大,佔有現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佔有現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佔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佔有現在陝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佔有現在的四川。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佔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最強的軍閥。劉備靠鎮壓黃巾起家,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後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並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容。

3、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學生結合註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⑴隴:lǒng,通"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陳涉世家》"輟耕之隴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作物。本文中"隴"和"畝"結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歡。⑶潁:yǐng,不要寫成"穎"

⑷就:接近,趨往,動詞,與現代漢語作副詞"就"的解釋不同。

⑸詣:yì去到,一般用於到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棄,這裏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⑺頹:tuí,崩壞,倒塌。

⑻度:duó,估計、衡量。⑼信:通"伸",伸張。⑽用:因(此)。

⑾猖獗:顛簸受挫。和現在的通用義不同,要特別注意。⑿勝:shēng,盡。

⒀數:shǔ,計算。⒁挾:xié,挾持,控制。⒂沔:miǎn,水名。

⒃會:guì,指會稽郡,今浙江北部。⒄殆:dài,大概(另一義為危險)。

⒅資:資助,給予,動詞,現在通常和別的詞結合作名詞用。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2、學生熟讀並翻譯課文。

四、達標提升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①每自此於管仲、樂毅()②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資將軍()④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⑤謂為信然()⑥此人可就見()

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是()

A自董卓已來B欲信大義於天下

C故患有所不闢也D西和諸戎,南撫吳越

3、下面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着於四海

B時人莫之許也高可二黍許

C惟博陵崔川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下列"以"字意義和用法不同於其它項的是()

A、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D、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5、(1)《隆中對》節選自《》,作者,字,朝史學家。所着《》記載了三國的歷史。

(2)曹操比於袁紹,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

《隆中對》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説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運用了什麼寫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説、影視戲劇中瞭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説成語,可談典故。

2、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羣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後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羣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於請得卧龍出山,並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3、解題

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裏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後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後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註釋疏通詞句,瞭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三、誦讀,思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説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麼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的“文眼”是什麼?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

4、徐庶把諸葛亮比作“卧龍”,説明了什麼?

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説中的動物,“卧龍”是説它目前雖然卧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雲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

5、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説明了什麼?

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運用了什麼寫法?

一是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

二是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的剪裁,使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四、教師小結

五、佈置作業

《隆中對》教案設計 篇九

隆中對(資源彙集)

1.這兩篇文章均選自《__________》,其中《隆中對》的作者是______朝史學家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號的字。 利盡南海__________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遺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遂用猖獗,至於今日。譯文: (2)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4.《隆中對》一文中,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 5.《隆中對》一文中,劉備的政治抱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政治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的政治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隆中對》一文中,諸葛亮給劉備全面地分析了當時全國的形勢,為劉備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戰略方針。 《出師表》一文是諸葛亮出師前寫給後主劉禪的表文。文章表達了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條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別從《隆中對》《出師表》中找出成語“三顧茅廬”的原句。 《隆中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師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説《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婦孺皆知,請分別寫出其中的兩個故事、兩條歇後語、兩個成語。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後語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師表》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句話,歷來被人們所傳頌。請列舉出我國曆史上類似於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及對應的事例。 參考答案: 1.《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晉陳壽2.利:物資存恤:愛撫、愛惜光:發揚光大遺:給予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猥:辱,這裏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彰:表明,顯揚3.(1)就因此失敗,(弄)到(成為)今天(這個局面)。(2)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是人的籌劃(得當)。(3)親近賢良的忠臣,疏遠*佞的小人,這就是西漢興隆的原因。(4)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盡忠於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4.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今天下三分。 5.欲信大義於天下。 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6.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報先帝 忠陛下 親賢臣,遠小人。7.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8.故事 (諸葛亮)空城計或揮淚斬馬謖 (曹操)殺楊修或殺呂伯奢 成語三顧茅廬 樂不思蜀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歇後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只要與《三國演義》有關均可) 9.唐朝大將郭子儀受命平息安史之亂或林則徐受命虎門銷煙等。

《隆中對》教案設計 篇十

學習目標:

(1)通過課文,瞭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如實詞、虛詞等。

(3)交流總結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寫法。

學習重點:理解隆中對策的主要內容,把握其要旨及戰略方針。

學習難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體味精練的語言。

資料鏈接:

1.作者作品簡介:

本文節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陳壽(233—297)字承祚,晉朝安漢(現在四川南充)人,史學家,所著《三國志》六十五卷,是記載魏、蜀、吳三國對峙時期歷史事件較為完整的一部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2.時代背景簡介:

東漢末年是個土地兼併劇烈、地主剝削殘酷、官府搖役繁重、政治腐敗不堪的黑暗時代。這時,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產生和壯大起來的大小武裝力量,為了取代東漢王朝,爭奪勢力範圍,進行了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和頻繁的軍事混戰。在鎮壓黃巾起義中起家的曹操、劉備和孫堅,在多次戰爭中,一步步擴大勢力。赤壁大戰之後,形成了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國鼎立的形勢。此後,三國之間又混戰了七十二年,全國才得到統一。《三國志》就是記載這段時期的歷史的史書。在當時的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中,劉備處於劣勢。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來幫助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賢若渴,“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本文敍寫的就是諸葛亮回答劉備的諮詢,充分展示了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

自主預習案 :

自主學習指導:

1. 給下列劃加點的字注音。

好 為《梁父吟》 ( ) 遂 詣 亮 ( ) 屏 人 ( )

傾 頹( ) 度 德 量 力( ) 信 大 義( )

猖 獗( ) 存恤 ( ) 民殷國富( )

帝室之胄( ) 諸 戎 ( ) 簞食壺漿( )

漢沔 ( )

2.文學常識填空:

陳壽,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諸葛亮,字__________ ,曾隱居隆中,後做_________ 丞相。

“對”,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對策”。

課內探究案

一。情境導入:

播放歌曲《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英雄已逝,但英名長存,諸葛亮曾在古隆中曾“指點江山,面授機宜。”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一睹他的風采。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謂為信然( ) 先主器之 ( ) 枉駕顧之( )

遂用猖蹶( ) 民殷國富( ) 身率益州之眾( )

(二)通假字的意思:

欲信大義於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來已,(已,通“ ”,意思是 )

(三)一詞多義:

謂 謂為信然( ) 謂先主日( )

已 然志猶未已( ) 自董卓已來( ) 已歷三世( )

信 謂為信然( ) 信義著於四海( )欲信大義於天下( )

然 謂為信然( ) 然志猶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賢能為之用( ) 此用武之國( )

(四)翻譯句子。

非為天時,抑亦人謀也。 翻譯: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 翻譯: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翻譯: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 翻譯: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翻譯: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翻譯:

三。問題探究:

1.諸葛亮怎樣分析當時形勢?為劉備提出了什麼策略?(要有原文根據)

2、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麼?

3、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麼戰略方針?根據是什麼?

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

諸葛亮先論述了佔據荊州的必要性:

再論述佔據荊州的可能性:

最後論述佔據益州的可能性:

4、在對前景形勢的分析中,諸葛亮特別強調了什麼因素的作用?你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來的?

四。拓展檢測案:

1.分析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2.思考:作者是如何從正面和側面來表現諸葛亮的?

3.凡三往,乃見。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既表現了劉備的______________態度,又表現了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積累一些和諸葛亮相關的故事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