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53W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一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絡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海峽兩岸交往概況。培養並鍛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繫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瞭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對這方寶地的熱愛與珍重。通過閲讀課文,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台方針政策。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下收集的資料,介紹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處理教材,設計好每一個環節,並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祖國統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也對統一前景充滿信心。通過對兩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學習,認識到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敏感詞語已過濾分子想使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永遠不會得逞,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從而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係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係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歎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係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説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説説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所説:“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閲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説説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 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説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問題6:為馬英九出謀劃策以助兩岸關係的加強。

投影兩岸往來圖片,突出“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經濟往來局面。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我的課本我做主

看新聞、圖片續寫課文

活動二:讀讀想想

蕪湖港赴台貨輪首航成功和隨處可買的台灣食品説明了什麼問題?幫助學生大致回顧近代台灣被割讓和收復的過程,並引出下文。

引導回答2:引導學生從地理、血緣、歷史、人文和物產多方面説明兩岸的“緣”

説出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團圓”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但要以八項主張為依據

引導學生從歷史趨勢、方針政策、綜合國力等各方面分析統一事業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聯繫鄉土知識,聯繫身邊小事,引導學生大膽聯繫課本知識。回顧舊知,説明各方面淵源的同時進行學科的融合。

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大膽運用新知識解釋身邊的 問題。

圖文並茂,加深印象

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並進一步認識到統一事業定會成功,應為之不懈努力。

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同時訓練其基本學科能力。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感受到歷史知識無處不在。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二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蘇聯解體等。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敗,分析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使學生了解他們的改革對蘇聯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結合政治學科和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鍊學科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難點:蘇聯的解體。

講授新課:蘇聯為什麼會解體? 明確指出其解體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課將學習蘇聯的改革和解體。引導學生回憶斯大林時期蘇聯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何弊端,並指出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趨於僵化的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斯大林逝世後,人心思變,赫魯曉夫上台後開始改革,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一、赫魯曉夫改革

簡單介紹赫魯曉夫生平,出示一些有關赫魯曉夫的材料,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這是歷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年代裏,沒有一位世界領袖人物的成敗能像赫魯的成敗如此急劇地和決定性地改變歷史的進程。” ──尼克松

“蘇聯領取特別養老金者尼•謝•赫魯曉夫逝世。”

──1971年赫魯曉夫逝世時的訃告

赫魯曉夫當政期間的改革,先指導學生閲讀關於蘇共“二十大”的小字內容,提出問題“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採取了什麼做法?有什麼後果?”指出赫魯曉夫的祕密報告在揭露和批判個人崇拜上有重大意義,但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亂,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瞭解赫魯曉夫改革中的兩項重大措施(種植玉米和墾荒)。然後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赫魯曉夫改革採取了哪些措施?討論“為什麼説赫魯曉夫改革是失敗的?”

對赫魯曉夫之後勃列日涅夫時期進行的改革,依據教材小字內容介紹,使學生能較好地銜接前後歷史,不必補充。

二、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關係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就戈爾巴喬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別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維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提出及氾濫,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等內容補充相關資料,以談話、討論方式使學生對戈爾巴喬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評價。

“八一九事件”及蘇聯最終解體結合動腦筋中的題目“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組織全體同學討論。總結時可以適當補充對蘇聯解體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事變後葉利欽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但其只是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因為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複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盪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氾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

“獨聯體”的成立,標誌着蘇聯的初步解體。1991年12月底,蘇聯正式解體。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於客觀和主觀的因素,改革歸於失敗,仍然沒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先後進行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台。1991年底蘇聯完全解體。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蘇聯解體説明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最後一次以蘇聯總統身份發表電視講話,宣佈自己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統帥職務,並把“核匣子”轉交給葉利欽。7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降下;7時45分,俄羅斯聯邦的國旗升起,克里姆林宮換了主人,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蘇聯解體是世界歷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後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其多方面的意義為走向新世紀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內涵豐富的歷史遺產。

開展討論:“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哪些經驗教訓?”

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北戰爭的性質、意義。

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瞭解林肯的主要活動

3、分析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4、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頒佈 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與內戰爆發的關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標

出示美國詩人惠特曼寫的一首詩篇《啊,船長!我的船長啊》,這首詩用以悼念美國的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總統,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他為什麼會受到美國人民如此高的評價?教師板書,學生閲讀學習目標。(1、知道美國獨立後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2、識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3、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學質疑(學生自學課文,填寫下列問題,不會的問題注意標記。也可參考自主測評)

1、1860年11月,主張 的共和黨候選人 當選總統。

2、內戰初期,北方屢屢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頒佈 、

,扭轉了戰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

3、年7月,聯邦軍在東線取得 的勝利,1865年4月,

聯邦軍攻陷 ,南方軍投降,持續 年的內戰宣告結束。

4、經過內戰,美國廢除了 ,解決了 ,維護了 ,

為 掃清了道路 ,併為 奠定了基礎。

(三)交流、展示、點撥

(組內交流,師生互動;每小組推一名代表競答,其他組同學修正、補充,教師點撥。)

1、與小組同學一起嘗試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要求:每人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困惑;對於同學提出的問題,小組其它成員談談自己的看法。

2、請與小組同學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出現歷史背景教師必須講清)

⑴美國兩種經濟制度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學生能找出五方面的矛盾,但不能理解原因)

⑵如果歷史允許假設,那麼假設1860年林肯落選,沒有成為美國總統,你覺得美國南北戰爭還會發生嗎?黑人奴隸制度又是否會被廢除呢?(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戰爭不會爆發,説明沒有理解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

⑶林肯為什麼成為美國人民愛戴的總統?

3、展示點撥:

1、南北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2、可參考導學案的知識鏈接,再做解釋

3、無論林肯是否當選,戰爭依然會發生,黑人奴隸制度也一定會被廢除。因為南北雙方矛盾的激化是美國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黑人奴隸制不僅在政治上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而且在經濟上也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發展,必 然要被歷史淘汰。

4、聯繫美國獨立戰爭,比較華盛頓和林肯的貢獻。

(四)達標檢測:

基礎題:導學案1---5題

能力提升題:導學案第六題(第二問可能會有困難)

(五)小結反思: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在你的小組內展示一下。(也可以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畫出知識樹。)

(六)會考鏈接:

1、馬克思説:“在美國的歷和人類歷,林肯和華盛頓齊名”。馬克思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林肯政府( )

A、鞏固了北部資產階級的統治 B、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C、滿足了農民平均分配土地的願望 D、消除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

2、美國內戰“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裏所説的“障礙”應該是指( )

A 、九年級歷史教學設計英國的殖民統治 B、領土面積狹小 C、關税自主權 D、黑人奴隸制

教學反思:

最新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四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一、打開文本——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本科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紅樓夢》、崑曲與京劇藝術。兩個字目呈並列關係,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榮。

二、貼近生活—説學情

再來看我們七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情況是隻從語文課堂中知道《紅樓夢》的作者和其中的幾個事件,並未完整的詳讀《紅樓夢》,對於該書的思想藝術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體會不到;另外,對於崑曲和京劇的來源與發展,學生更是一片茫然,我們希望通過視頻的觀看,能吸引學生,讓他們與文學、戲曲進行親密接觸,去體會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感受市民文化的繁榮。針對課文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我國古典小説《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及

思想藝術特色,知道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秀的長篇小説,還在世界文學

也佔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時期戲曲藝術的繁榮,最有影響的昆

曲由盛轉衰、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從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

鑑賞文藝作品的方法,培養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質,激發學生閲讀文學

名著原作的慾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説教學重難點:

通過情景再現和微課觀看,提高鑑賞文藝作品的素養,培養審美情趣,激起學生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三、結合課標—説教法

教法與學法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採用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課上讓學生通過微課自主學習,實現課堂上的小翻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觀看視頻、遷移拓展來完成學習目標。

四、走進課堂—説設計

(一)【乘趣味先導之舟】

教師在上課前播放視頻“朗讀者”,引領學生欣賞董卿朗讀《紅樓夢》片斷,讓學生感受《紅樓夢》的文學魅力。從而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開起學習之旅。

(二)【達學而不厭彼岸】出示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導自我學習之路】老師引領學生看導學案中的任務單,帶着任務去自學。【揚自主學習的風帆】開啟學生的自學旅程,通過認真觀看“微課”學生能夠完成自學任務,產生疑問,老師把教材知識解讀成圖文並茂的視頻,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學生挑錯求真的慾望,更認真的自學。

(四)【點燃學生參與的火種】通過各類藝術形式的視頻展現進行測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養,激起學生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五)【讓異議煥發光彩】是希望學生能夠提出可以適度探究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印象。

(六)【我們一起寫板書】老師出示本課的知識綱要,讓學生編寫板書,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知識線索,有利於以後的學習。

最後,運用常規的“當堂訓練”來檢測學習效果,效果怎麼樣呢?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

最新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五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瞭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農民起義軍的反抗鬥爭等史實

記住圓明園被燒燬,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佔的恥辱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理解

探索分析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聽、看、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理解列強肆無忌憚侵略我國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政府作為自己鬥爭首要目標的原因

識圖填圖新學案91頁第三題:沙俄割佔我國領土及其條約名稱

情感、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民族的強弱同國家的先進或落後是息息相關的,要為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強大而發憤學習,努力奮鬥

思想意識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絡”,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麼後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税,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並沒有滿足貪婪的慾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們便找藉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範。由於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築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説、議。

學生閲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閲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註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願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後,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閲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佔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説出大致位置和麪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閲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説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鬥爭,説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後就要捱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後捱打的命運,就必須-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線索。

2、佈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x疆》。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鬥爭的常用方式;瞭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瞭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過程與方法: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於“人”本身的推動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教學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多數人認為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相比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來説是一種倒退,中世紀意味着落後、腐朽、禁錮和迷信。實際上,歷史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剛剛誕生的城市成為中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麼,為什麼城市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喬治出生於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着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2、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試着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鄉村);關鍵詞:繳納租税、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3、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麼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師過渡:“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麼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又是怎樣工作的?

5、教師提問:西歐城市復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紀開始,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其中興起最早、發展最快的地區有意大利北部、法蘭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區等。

6、教師提問:這些新興城市有什麼特點?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7、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蘭西琅城市民起義是怎麼回事?反映了什麼?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麼?

提示:(1)金錢贖買和武力鬥爭。(2)反映了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經濟開始解體。(3)從國王或領主手裏取得“特許狀”。

8、問題思考:在自由城市裏,市民和領主之間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徵税。

目標導學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如果喬治成功逃往城市,他憑藉一手剪裁的好手藝就能夠在城市繼續生活下去嗎?

提示:按照慣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裏住滿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師提問: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②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教師提問:市民階級中分化出了哪些人?從中逐漸產生了什麼新的階級?

提示: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4、問題思考:這些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

提示: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拓展延伸:喬治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他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為“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併為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後可升為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裏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核後才能獨立開設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