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應對教材改革的方法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5W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的一個歷史性節點。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各方面、各領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輝煌中國”、“厲害了我的國”成為過去的一年最流行的詞彙,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在個方面都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傲嬌。伴隨着融入大成都的節奏,簡陽也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和機遇,初、高中的教育改革也隨之迎面而來。這場教育改革是全面而深入的,並沒有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空間。以我們國中歷史教學為例,改革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中2019級使用新川教版教材,國中2020級卻使用教育部統一編撰的全國教材(俗稱“部編版”),兩個新版教材同時使用,會考評價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極大地衝擊和挑戰。那麼新的教材改革究竟有哪些變化,我們又該如何來應對呢?

應對教材改革的方法

首先説説教材的變化。一是教材版本不同。原來我們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現在所用的是川教版教材。教材版本的不同,決定了它的變化有多大,課程標準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的教材注重知識的板塊與歷史主題,突出重大歷史事件,所以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瞭解歷史知識的概況,能夠知道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影響。新的川教版教材更像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注重和強調了歷史知識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確切地説,它是一部更完整的編年體史書。但是很顯然,學生要識記的知識就更多了,對學生來説,要求也就更高。同時新教材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強調史論結合。為此,教材編排了很多歷史圖片和歷史材料,用以印證歷史知識。這也就導致,新川教版教材內容比之以前教材多很多。如七年級上冊共20課,比原來教材少兩篇課文,但實際學起來,教學內容比原來教材要豐富得多。八年級上冊23篇課文,文字和內容比以前多了差不多三分之一。面對如此繁多的學習容量,學生和老師學起來都感覺不是很適應,困難頗多。

教材和課程標準的這些變化,無疑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那麼面對困難和變化,我們又該如何來應對呢?

首先,要改變自己,調整心態。融入成都後,教育改革是大趨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抱怨、急躁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該來的還得來,該變的依然會變。我們唯有改變自己,調整心態,不斷學習,努力專研教材教法,調整教學節奏和模式,才能適應這種巨大變化帶給我們的衝擊。

其次,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正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集體智慧總會高於個人想法。面對新教材的改革,集體備課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只有老師先學好了,弄懂了教材,才能讓學生明白該怎麼去學。本學期,我和同組的曹老師負責七年級歷史教學,與朱老師負責八年級歷史教學,雖然我們3人都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但面對新教材的變化,我們一點都不敢馬虎。利用教研組集體備課時間或者課餘時間,我們經常在一起專研教材,商討對教材的處理辦法,並根據大家意見,製作、修改教學課件,然後共同使用。在教學中,我們還特別注意課後的教學反思和交流,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和遺憾之處,以便以後教學的改進。

第三,學會整合教材,懂得取捨。前面分析教材變化時就説了,新教材的一大變化就是,它注重和強調了歷史知識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但這無形之中就增加了知識的容量,處理不好,就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在研究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就大膽的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和整合。比如:學習兩漢歷史時,原教材重點講西漢歷史,對東漢的歷史進行了淡化處理,只是以小字內容的形式出現,學生只需要瞭解即可。而新教材卻還原歷史,西漢、東漢歷史都重點講,各用一篇課文來學習。不僅如此,新教材還編排了兩漢之間的過渡歷史,即“王莽新政”。從歷史學的角度講,這樣編排更科學,它還原了歷史的完整性——西漢因王莽奪權而亡,東漢也因王莽改革失敗,導致農民起義而興。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要掌握的知識的就更多了,無疑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如何做到兩全其美呢?那就要大膽整合教材,懂得取捨。在教學中,我們重點講東漢的建立、“光武中興”及東漢的衰亡。對於兩漢之間的過渡的“王莽改制”,只是讓學生閲讀了解即可,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和要求。這樣也就巧妙地避開了教材變化帶給學生的負擔。在教學中,這樣的處理方式,我們會根據需要靈活使用。既保證了歷史教材的完整性,也着力突出了重點,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

第四,活用教材資源,豐富歷史知識。新教材編排了很多歷史圖片和歷史材料,用以印證歷史知識,以達到史論結合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我們也要靈活運用這些教學資源。同時還要避免走兩個極端,不用或者全部都使用。不用,違背歷史教學原則,不能體現史論結合的基本學習方法;都用,繁瑣,不能體現有效教學。比如,在學習原始農耕居民這課時,講到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培育、種植水稻,教材配附了兩段小字來介紹原始居民是如何把狗尾草培育成水稻的,並配了兩張狗尾草和水稻的對比圖。在教學時,我簡單口述了這一過程,並提醒學生觀看那兩張對比圖,學生經過我的口述和看圖,便非常清楚是怎麼回事了。而不用花幾分鐘時間去閲讀小字內容。簡單講述和歷史圖片,既直觀形象又節約了大量學習時間。又比如,在學習陳勝、吳廣起義這段歷史時,我提醒學生閲讀教材左邊的一段選自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的材料,讓學生通過這段文字認識到了陳勝敢於反抗暴政,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同時又讓學生知道了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這段歷史,記錄了陳勝這個歷史人物,並屬於“世家”這個系列。為後面學習《史記》做好了鋪墊。一段材料既印證了歷史,也為後面學習打下了基礎。處理好了這些輔助信息,對於我們的教學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學,剛進行了一年半。雖然我們也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和創新。但仍感覺力不從心。比如對教材的專研和拿捏還不夠,對新教材的理解、教材的整合還顯得不夠好,教輔資料如練習冊和教材的結合還顯得生硬……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儘快走出一條適合我們自己教學的課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