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5W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心得體會

高中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從xx年秋季試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來,經過二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校地理課改工作初見成效,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經過二年多的摸索、探討與實踐,我們認為地理課改首先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把握好課標,使用好教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學習;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們的具體做法:

1、認真研讀和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地理教材的依據,各種版本的教材無一不是是圍繞課程標準編寫的。對於課標無論是教材的編者,還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們覺得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針對正文篇幅小、彈性大的特點,我們備課組的幾位地理教師每週都堅持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説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成因及規律,同時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有關的原理等。

2、“帶活地圖”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注意發揮圖像作用,注意教給學生讀圖技巧,啟發學生如何挖掘圖中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

由於國中階段地理雖然是會考科目,但由於採用開閲考試,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懶於記憶,造成地理基礎非常差,進入高中後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説: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上課時我們利用第二教材幫助學生了解三維目標和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把一些陳述性知識變成生成性的知識,讓知識開花結果。

4、營造探究式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儘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①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圖片、多媒體動畫等,以創設一個新奇的環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直觀表象,激發學生的興趣。

③注意發揮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並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

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太難了。

5、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鬆、愉悦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大腦皮層活動處於最大程度的興奮,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學的心得體會

高中地理教學的心得體會

郭 英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

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

2.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活動。如果説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瞭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

1.教材中藴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藴含着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關係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係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瞭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髮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

(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繫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繫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繫”、“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藴藏着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遊資源與旅遊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着密切聯繫,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説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

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後,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繫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繫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係。”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繫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

2. 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於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於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並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後,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佈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佈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

3.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遊活動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遊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遊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遊環境的問題、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旅遊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複合系統示意圖”,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裏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遊三要素:旅遊資源、旅遊者、旅遊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遊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係。

又比如,在地質災害一節的教學中,關於地質災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師們忽略或一帶而過,我在講課中卻設計了一個學生小遊戲,讓學生模擬表演當災害來臨時如何冷靜避險、科學自救,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讓學生既瞭解災害發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災自救,使得地理教學與生活聯繫更密切,學以致用。

4.抓住機會大力推進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只要我們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就課本論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國情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材料閲讀、問題設置、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特別是一組身邊事的數據計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學生真切的感到許多資源就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節約資源何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同時進一步明確個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正確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國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隻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學心得與體會

高中地理教學體會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在我們試驗區實施多年了,這期間我們地理教師以務實的態度、緊跟課改的步伐,積極投身新課改,認真參與新課改的各級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努力領會新課改精神,學習新課程標準,重塑新課程理念,把握新課程教材,探索新課程教學方法,在努力學習、積極嘗試、勇於探索中不斷提高。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們將會不斷遇到新的困難和問題,這對我們來説是一次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新革命。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因此,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放下“師”的權威架子,要以學生學習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真正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維與想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遊戲、討論、探究、實驗、觀察、調查、信息蒐集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過程。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和空間,把獲取的地理知識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教師來説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後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並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麼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作為一線教師在業務上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統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麼講)。並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蒐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蒐集相關材料。對於實驗課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在課前就對學生説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

三、使用教材的轉變

新課程地理教材只給教師提供了一個資源平台,因為各地區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並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統一的課程標準下編寫的,所以,教師應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新課標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這個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活動,並且高中地理學習內容與其它學科學習內容不同步,從而嚴重妨礙了學生對有些自然地理過程的正確理解。如風的形成、黃赤交角、自然環境演變過程等等,對教師來説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梳理歸納。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些,讓學生嘗試到成功,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另一方面不要急於把現成

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繫新舊知識和學科間的知識,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針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們要辯證地加強活動教學與其它教學形式的相互關係,使各種教學形式相互補充和相輔相成,有機統一於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不宜指手劃腳,橫加干涉,全盤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對錯。教師應在目標導向、動機激發、情景創設、方法指導、疑難解答、反饋指點等方面發揮指導作用,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我們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對其內容進行調整,創設新的教學情景,完成對知識的重新建構,甚至可以替換教科書中的案例,自選教學素材,自行設計教學過程,積極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特別是身邊的校本課程資源,使其更有利於活動的開展。

四、對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知道怎麼出題來評價學生,而且新課標地理教材的複習材料中體現了很多舊教材的知識體系,出現了講新課標地理教材,用舊地理體系題來評價學生的情況。

其實,新教材的特點要求教師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體現課程標準的學習框架和步驟,不以現有的教科書為素材,選擇能培養學生能力的素材來命題。在題目的設計上可以創新,加之大學聯考的趨勢是各省自主命題,有可能與當地的實際情況聯繫更加緊密。所以,只要我們在命題時能把握“度”的問題,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在試卷中出現既讓學生增長見識又培養能力的題目,是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的。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工作剛剛開始,我們要以此為契機,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學思想,努力改變傳統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作法,重視對學生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地觀”等現代觀念的教育;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地理思維能力、運用地理原理、技能解決人地關係中問題的能力的發展,並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實踐活動,將我們的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高中地理新課標的教學體會

高中地理新教材與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法等都有很大的變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點。

一、新教材的特點:

教材設計生動,圖文並茂;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強;增加了地理學科發展的新內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課題;同時,新教材對部分知識內容作了調整,把一些較深、較複雜的內容以及與其他學科有重複的知識刪除了。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

1、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

傳統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上課老師講學生聽,甚至是老師講答案,學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學並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多少地理知識,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地理的方法和正確的地理思維。所以,在教學中,一是要重視“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弄清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二是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如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等,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合作、體驗和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

2、由課程的傳遞者變為課程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者。

過去,教師的任務是教學。教材、教參、教案成為教學的主導,教師作為傳遞者,受制於它。現在,老師要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識。教材只是呈現一定的內容和信息以供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材料,並不完全等同於學習內容,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選擇和增添教學資源。

新教材是教學的載體。隨着進一步學習課程標準、深入研究教材,我發現它是一個有待開發的資源庫。上課時應根據學生和本地情況對教材實施改革,使教材本土化、校本化,使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此外,儘可能充分開發、合理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於地理教學的資源,藉助各種條件,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活動。校內,充分利用常規教學資源,如:地球儀、模型、掛圖等;或根據教學內容製作各種教具;或指導學生製作各種學具,如:三圈環流的模型製作,使教學形象直觀。校外,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捕捉地理知識方面的新信息以充實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由教書匠變為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在傳統的教師生涯中,許多教師只顧埋頭教書,是名符其實的教書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學中的問題多、變得複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態進行自我反思,對問題進行探討和總結,逐漸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形成教育教學的策略。教師的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一種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學中注重教育教學方法創新:

1、注重方式方法靈活多樣。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本着“關注學生髮展,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積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也包括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並不是完全拋棄講授法,這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精彩的描述,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有效提高學習期待值;教師縝密的分析論證,有助於學生嚴密思維的形成,準確把握學習要點;教師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在教學時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實際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如問題討論、情境設計、實地考察、實驗模擬、網絡學習都可以運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教學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法改革與學法發展相結合,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傳統的教育手段與現代化教育手段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研究學科之間的關係、章節之間的關係,嘗試“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減負又高效的新路子。課外可以讓學生研究,調查,甚至考察,課堂上可以討論、辯論,學生之間可以單獨研究,可以集體協作。

2、瞭解學生的地理學情。

地理現實就是每個學生所接觸的客觀世界中的地理規律以及有關這些規律的地理知識結構。如:地理課講些什麼內容,地理教科書的結構,怎樣學好地理這門課程等。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告訴學生,地理這門學科研究的問題既有全球性的、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但都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以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激情。對於某一主題學生目前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知道多少,急需瞭解什麼,學生目前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可以瞭解,教師能做些什麼、怎麼做等等,教師在授課前要清楚,從教學程序上講應該叫教學需要分析,從學生學習角度講可以叫學情吧。

3、建構學生提供良好的地理體系。

所謂地理知識結構,是指基本統一的地理觀點,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間是怎樣相互關聯的。如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揭示地與理的概念是不斷髮展的觀點,通過知識內容小結掌握知識、瞭解其整體性和系統性,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總結所學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並通過教學較為完整地向學生展示知識間局部與整體、縱向與橫向、正向與逆向的網絡結構。

4、合作探究,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程提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小組活動有利於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協作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和增強。在開展小組活動時可採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驟,全班根據學習需要分成若干組,小組內成員分工協作承擔不同的任務,組員分頭

蒐集資料,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組的觀點並製成表格、文檔、小報、幻燈片等形式,然後在課堂上展示小組成果。

5、構建基於信息技術的地理教學新課堂。

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而且在支持學生進行研討—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學生開展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而且,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就是,它提高了學生蒐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新課程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並依據學校的條件來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新課堂。

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新課程整合中,我們應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誤區。首先,要防止那種新技術、舊理念、呈現過量信息的“電灌”課。現代課堂教學並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為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維的提高是有限的,過多的信息輸入反而會影響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及思維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據所學課題的特點來選擇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並不是每一個教學內容都適合採用信息技術。第三,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應該考慮教育成本,尤其是考慮時間成本,能夠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過於追求在45分鐘內面面俱到地使用信息技術。正確的原則應當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為學習目標服務,是為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提供技術支持的,學生在信息技術應用的背景下應該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結合應十分和諧,應使學習目標在這種技術支撐下更高水平地達成等。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高質量的地理教學。

四、開創生活即教學,教學即生活的務實教學氛圍: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已經成為當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於此,新課程注重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學習來幫助他們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我們已經意識到,傳統的地理教學由於過多地強調了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體驗。所以,新課程要求教師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的地理知識、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認知水平結合起來。

融會貫通地理教學內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教會學生地理知識技能和培養學生地理思維是教師高素質要求,讓學生沐浴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陽光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原理及地理分析。如在教學中以生活的實際問題設問舉例,用生動的語言講些有關的趣味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自我需要、興趣和情感因素,以飽滿的教學熱情感染學生,把抽象的概念刻畫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與產生過程編排得情趣盎然。讓學生在愉悦的情緒中萌發求知動機,獲得情感的滿足,並進而利用情感的力量來使學習深入和持久。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還應通過地理學科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

抽象、歸納、整體優化等思維意識,使學生從地理課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尊重客觀規律的習慣和態度,培養學生從整體把握事物,由地理領域向非地理領域以及向全局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向發展。

五、壓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有創意地教學,也對教師的創新精神提出了挑戰,給教師再創造留下足夠的空間。有時為了上好一節課,往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備課、上網、找資料;現在的課堂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但部分學生的基礎差,往往影響課堂的效果。此外,開展小組辨論、討論時,課堂紀律易於控制;野外觀察還要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而難於開展等。

新教材的使用,我想光有極大的熱情還不夠,還需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去接納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換。新課程的推進是一個漸進探索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去總結與學習,但只要我們勇於實踐、勤於探索,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實現教育的跨越發展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學心得與體會 (1) 3

高中地理教學體會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在我們試驗區實施多年了,這期間我們地理教師以務實的態度、緊跟課改的步伐,積極投身新課改,認真參與新課改的各級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努力領會新課改精神,學習新課程標準,重塑新課程理念,把握新課程教材,探索新課程教學方法,在努力學習、積極嘗試、勇於探索中不斷提高。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們將會不斷遇到新的困難和問題,這對我們來説是一次嚴峻的挑戰,也是一次新革命。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因此,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放下“師”的權威架子,要以學生學習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真正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維與想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遊戲、討論、探究、實驗、觀察、調查、信息蒐集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過程。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和空間,把獲取的地理知識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教師來説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後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並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麼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作為一線教師在業務上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統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麼講)。並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蒐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蒐集相關材料。對於實驗課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在課前就對學生説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

三、使用教材的轉變

新課程地理教材只給教師提供了一個資源平台,因為各地區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並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統一的課程標準下編寫的,所以,教師應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新課標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這個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活動,並且高中地理學習內容與其它學科學習內容不同步,從而嚴重妨礙了學生對有些自然地理過程的正確理解。如風的形成、黃赤交角、自然環境演變過程等等,對教師來説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梳理歸納。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些,讓學生嘗試到成功,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另一方面不要急於把現成

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繫新舊知識和學科間的知識,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針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們要辯證地加強活動教學與其它教學形式的相互關係,使各種教學形式相互補充和相輔相成,有機統一於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不宜指手劃腳,橫加干涉,全盤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對錯。教師應在目標導向、動機激發、情景創設、方法指導、疑難解答、反饋指點等方面發揮指導作用,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我們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對其內容進行調整,創設新的教學情景,完成對知識的重新建構,甚至可以替換教科書中的案例,自選教學素材,自行設計教學過程,積極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特別是身邊的校本課程資源,使其更有利於活動的開展。

四、對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知道怎麼出題來評價學生,而且新課標地理教材的複習材料中體現了很多舊教材的知識體系,出現了講新課標地理教材,用舊地理體系題來評價學生的情況。

其實,新教材的特點要求教師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體現課程標準的學習框架和步驟,不以現有的教科書為素材,選擇能培養學生能力的素材來命題。在題目的設計上可以創新,加之大學聯考的趨勢是各省自主命題,有可能與當地的實際情況聯繫更加緊密。所以,只要我們在命題時能把握“度”的問題,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在試卷中出現既讓學生增長見識又培養能力的題目,是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的。

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工作剛剛開始,我們要以此為契機,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學思想,努力改變傳統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作法,重視對學生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地觀”等現代觀念的教育;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地理思維能力、運用地理原理、技能解決人地關係中問題的能力的發展,並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實踐活動,將我們的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學心得

作者/許 翔

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在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培養出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但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更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就是“教師説,學生聽”。這種教學理念忽略了學生在創新意識和個性健康方面的發展,也不利於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和素質教育可以説是格格不入。這也就説明了傳統教育模式已越來越不符合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在高中一線崗位從事教學也有7年的歷史了,對於新課程我簡單地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重學生,輕教師

其實在早期的教學評比中經常是無生課堂,就是讓評委看教師的表演,誰表演的好誰的課就好,我一直對此深惡痛絕。在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是中心,學生是配角,是聽眾。一堂課上的好不好關鍵是看學生聽懂了多少知識,記住了多少。但是我們應該記住地理教學不僅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的過程。有些時候我們要敢於放手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不要急於把知識告訴他們,而是鼓勵他們參與到教學中,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知識。

二、重過程,輕結論

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就是要教會學生應試知識,訓練學生的應試技巧,使得地理這個充滿活力和興趣的學科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死知識。傳統地理教學模式的最高追求就是標準答案,誰的學生在考試中能寫出更接近標準答案的回答,那麼這個教師就是好教師,是成功的教師。但是每個教師都應該知道知識是學不完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而不是讓他們成為機械的記憶工具。

三、重實踐,輕理論

地理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知識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但是在很多時候,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的興趣並不濃厚。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理論性太強。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如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這很重要。其實我們都知道古人對於農業生產以及天氣、氣候有許多的諺語,這些諺語其實就是古人對地理知識的實踐,或許很多農民(本站:)不知道它們的地理原理,但是他們知道其地理意義。我們的學生學習地理有什麼用呢?當然是不僅要知道地理現象和原理,更該去理解地理的意義。

四、重創新,輕識記

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上最急於解決的就是書上的知識點,把書上的知識點記住並很好地在考試中運用,一個好學生就是一個好的解題工具,一個好教師就是一個好的幫學生解題的工具,解出來的答案越接近標準答案那麼這個工具越好。為什麼要有標準答案?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有很多答案?有了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的學生只知道去識記,去向標準答案看齊。其實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去思考“標準答案”真的標準嗎?在實際生活當中又有多少事是有標準答案的?讓學生自己去想,不需要太在意學生想到哪了,想出了什麼連你自己也不瞭解的地方,越是這樣反而越能説明我們的教學是成功的。

五、重理念,輕工具

在當下特別流行多媒體教學,當然對於傳統教學中教師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複雜的變化過程等,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決,在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一直認為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因為現在好像一堂好的地理課,必然是需要多媒體的,這已經脱離多媒體使用的本意,它其實只是一個輔助教學的工具,一堂好的地理課關鍵是向學生傳達了什麼,有沒有讓學生對這節課有所感悟,有沒有對一個或一些地理現象有自己的看法。如果都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了,學生知道了懂了,“一笑而過”,那麼這堂課其實是很失敗的。

總之,新課改是一項長期的、艱難而又複雜的工作。新課改也絕不僅僅是教材的改變,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教育理念的改變。以上是我的一點兒體會,教無定法,只要教師本着為學生着想,不斷改正自我,我相信這樣的教師就是好教師!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肥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