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慾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8W

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首先,必須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感興趣,對知識有了情感傾向後,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那麼,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傾向:使他們對知識產生興趣呢?這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慾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首先,必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如下工作:

1、讓學生認識社會、瞭解社會的發展,知道自己身負的歷史使命。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是引路人,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要讓他們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這樣在潛意識中就會產生求知的慾望,如果不學習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進行“社會學”的教育。有人認為:“學生在校園內學三年還不如在社會上混十天”,這話有些誇張,但也不難看出學生求知的侷限性,社會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在“大舞台”上星光燦爛,有的慢慢走向毀滅,不同的價值取向,決定一個人的一身。學生認識了社會,認識了時代賦予的重擔,認識社會競爭的殘酷,就會產生學習的求知慾,就會產生一種內驅力促使他們主動學習。

2、讓學生了解自我,產生對生活的緊迫感

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在父母的為他們設置的安樂窩中成長,生活中很少受到磨難,對這羣學生,教師應採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讓學生認識自己,教師有意多設置挫折,對學生進行挫折方面的考驗和磨難,教師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每週的班、團隊課和開展活動進行教育,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義務勞動社區服務,給他們創造一個鍛鍊和磨礪自己的平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應讓他們體驗現實生活的艱辛,深刻認識到自己必須學好本領,學好知識、技能,才能立足於社會,才能為社會做貢獻。學生認識自我後,才會主動參與學習,主動求知,形成學習的求知慾,並轉化成內驅力,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才會被調動起來,就會主動去學習,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其次,創造促進學生求知的外部因素

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要創造促進學生求知的外部因素,具體包括能滿足學生個人內部需要的客體、情感和事件。外部因素具有誘發並指向目標行為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情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學生如何獲取知識,而不是教師傳授了多少知識,注重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對學生獲取知識的影響。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知識的方法,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給學生創設有動腦、動手的環節,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獲取知識做好鋪墊。比如,九年義務教育教材語文課《小狐狸賣空氣》一文的教學中,抓住兒童的心裏特點,採用遊戲的方式導入課題。讓一名學生頭戴小狐狸的面具,背上掛一個汽水瓶子扮演小狐狸,再讓二名學生分別扮演老奶奶和醫生,課前暫不讓三名小演員出現。上課鈴響了,師生問好,教師問:小朋友們,誰見過小狐狸?今天,我請來了一隻小狐狸,這隻小狐狸可不是一般的小狐狸啊!他可聰明瞭,他到底聰明在什麼地方呢?把他請出來與大家見見面,你們就知道了。扮演小狐狸的小演員出場了,教師輕聲朗讀:“小狐狸生活在大森林裏,有一天,它來到城市………”。表演的學生邊走邊演,大家被這位同學的表演吸引住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品、遊戲的方式,學生不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中,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的思維情感伴隨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調動,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獲取了知識。

2、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教學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學生喜歡看動畫片,聽故事、童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挖掘生活素材,採用講故事、童話、遊戲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選擇素材方面,要學生喜歡的,淺顯易懂,寓意深刻的,並且對學生學習的內容有啟發性的示例,只有這樣的素材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才能為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創造一個良好的契機。例如: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科書第八冊《加法的意義和交換律》這一課時,教師選取了講故事的方式引出教學內容,教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朝三暮四》這個故事嗎?今天我給你們講講這個故事,但是你們要邊聽邊思考;猴子為什麼開始不高興,後來變得高興起來了?教師開始講故事,從前,有一位老爺爺,養了許多猴子,每天給他們吃棗子。一天早晨,他和往常一樣去喂猴子,他對猴子説:每天早晨一隻吃三顆棗子,晚上吃四顆,猴子聽了很不高興,都不同意,他們都説:為什麼早晨吃三顆,晚上吃四顆呢。老爺爺想了想説:這樣吧!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猴子都樂了。教師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辦法讓猴子高興了?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發表意見,老師説: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等你們學了今天將學習的知識你們就明白了,教師出示今天的學習課題《加法的意義和交換律》。這節課抓住學生的感興趣的事物。

教師在選擇生活中的事例或故事,不能太長,否則就會沖淡主題,其次,要有針對性,對將要學習的內容要找到他們之間的共同關係,再次,選擇的內容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通過事例,帶着問題學習新知識,從而調動了學生積極的求知情感,有了這種積極的學習情感,就會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例如,上面的《朝三暮四》的故事,學生就很容易,推導出加法交換律:3+4=4+3,從知識的的發展和產生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了教學活動,發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就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影響學生學習求知慾的因素既有主觀的內因,又有客觀方面的外因,對於主觀方面的內因,教師要充分讓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歷史重任,瞭解社會的發展變化,產生時代緊迫感。只有當學生的意識認識到位後,在心理就會形成內驅力,學生就會主動探索知識、獲取知識。外因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品質、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