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繫。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段。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課文內容,認識事件中的兩個人物。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朗讀課文。

(三)按自然段讀懂課文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繫。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按自然段讀懂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繫。

三、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按“預習”要求,瞭解初讀課文的情況。

1.提問:《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故事,寫了兩個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亞里士多德,他們是怎樣的人物,按你的瞭解,簡單地做個介紹。(必要時教師做補充)

(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是一位敢於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人。具體説,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發現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個衞星,太陽黑子、銀河由無數恆星組成的等等。今天我們學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現象。

亞里士多德,兩千三百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他。他説的話被看作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稱他是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物”。)

2.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兩千三百年前古希臘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兩位科學家相距兩千年,怎麼走進一個故事裏?是誰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為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經不在人世了。)

(二)讀課文,正音正字,檢查預習中讀解生字詞情況。

1.讀準字音(帶點的字):

哲(zh6)學家 教授(sh^u)固執(zh0)(以上字是翹舌音)

比薩(s4)斜塔(“薩”是平舌音)

2.“當(d4ng)作”的“當”不要讀成“d1ng”的音,這裏是看成,作為的意思;

“同時着(zhu

“驚訝(y4)”的“訝”不要讀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區別“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檢查讀解生字新詞情況:

哲(zh6)學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學家,是研究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對各種問題怎樣正確處理的學問的專家。

教授(sh^u):授,傳授,如授課。教授是大學裏職務最高的教師。如,伽利略,25歲已經是大學裏的教授了。

比薩(s4)斜塔:薩,是一個姓;“拉薩”的薩。比薩,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薩斜塔建於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傾斜,因此得名。

違(w7i)背:違,不依從。違反、不遵照的意思。

膽大妄(w4ng)為:妄,不是分內的,胡亂的。膽子大得不管不顧,胡作非為。

宣(xu1n)布:宣,公開出來。正式告訴大家。

固執(zh0):執,掌握。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磅(b4ng):英國和美國用的重量單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詞語,再概括討論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學生時代就敢於提問,被稱為“辯論家”。

第2自然段: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亞里士多德説,一個重10磅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説法錯了。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總是同時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試驗,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了。大家驚訝地明白了:亞里士多德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四)為課文分段:

提示:課文講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青年時期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度研究科學的故事。分段應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繫。

1.課文是介紹伽利略的。一開頭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樣一個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擔負這個任務的?

(第1自然段。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為課文是表現伽利略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問題的,所以接着就該説明這位權威究竟是誰?

(是大家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兩位人物都出現了,這又該是一段了。看看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擔負這個任務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課文是介紹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肯大膽提出問題,課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權威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接着就該説明這位權威亞里士多德的什麼言論引起了伽利略的疑問呢?看看哪個自然段或哪幾個自然段是專負這個責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問提出來了。下一步,就該敍述伽利略為了證實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對的要做什麼?

(試驗)

試驗的結果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為了讓大家都知道,就要公開驗證,這就是在哪裏試驗呢?

(比薩斜塔)

結果引起極大的轟動,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包管這一點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歸納四個結構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這樣,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個自然段段意歸併起來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組議論這三個自然段段意怎樣歸併為一個結構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誰做了什麼,相同或相近的合併起來。具體內容用概括的詞語歸納。

(第5自然段講伽利略多次試驗,第5自然段講大家看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三個自然段都提到試驗的事,只是最後還肯定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因此,第四結構段的段意應該是:

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使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

(六)小結

全文6個自然段,按事情的階段劃分,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着地的問題展開敍述的,段與段之間聯繫得十分緊密。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問的根據,理解不迷信權威的意義。

(二)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正確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問的根據,即由一個事實推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三、教學過程

(一)帶着問題閲讀課文,解答“思考·練習”中的1~3題。

帶着以下問題讀第一、二段,然後再議論解答:

1.敢於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説的一句話產生疑問。那麼,亞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樣一個人呢?

讀第二段(第2自然段),體會一下人們對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詞語表現了這種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人類的真理”)

“信奉”,怎麼理解?“真理”是一種什麼道理?“真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於人類的,這又説明了什麼?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實的、普遍的,人人應該遵從的道理。這種道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於人類的。可見亞里士多德的話,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麼重要。)

2.這一段最後一句話用了加問號的反問的語氣(或指出用了反問句),讀一讀這句話,説一説為什麼用反問的語氣?改用加句號的陳述句效果有什麼不同?

(改用一般陳述句就使“不能違背的真理”效果差了,達不到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容許更改”的“權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説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疑問,説明伽利略的一種什麼精神,或者説什麼態度?

(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態度。)

那麼,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提出了疑問,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亞里士多德的話是:“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亞里士多德的説法,大鐵球落地速度快,小鐵球落地速度慢。大鐵球落地需要5秒鐘的話,那麼,小鐵球落地就得幾秒鐘?

(50秒鐘)

5.那麼,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這種説法提出了什麼疑問?讀讀伽利略提出疑問的那幾句話,再認真議一議: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

6.這一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是指什麼事實?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哪兩個?

(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指亞里士多德説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兩個“應當”:

一個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一個是: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7.把兩個不同的結論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來,並讓學生填在“思考·練習”第2題中第(1)題的兩條橫線上。然後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話把兩個結論的內容説給鄰近的同學聽,説給大家聽。

輕聲自由讀第二、三段課文。

8.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説的話,不僅提出疑問,而且推想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後,用什麼辦法來驗證自己對或者不對呢?

(用試驗的辦法去檢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或者不對。)

從這一點看,伽利略表現了一種什麼態度?

(認真求實的態度。)

9.朗讀第三段。再想一想,議一議,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問中的兩個結論。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閲讀第四段,理解本段內容,體會伽利略通過試驗驗證自己提出的疑問是有道理的。

(二)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做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準備。

二、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伽利略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通過反覆試驗,證實亞里士多德的説法是錯誤的。

三、教學過程:

(一)默讀第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以下幾個問題:

1.伽利略敢於提出懷疑的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他的話可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因此,試驗的態度怎麼樣?結果怎麼樣?

第4自然段中有五個詞,突出了試驗的態度,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的結果。把它們找出來,標上橫線。

2.為什麼還要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3.公開試驗時,人們又怎樣議論的?

以上四個問題想好之後,議一議,然後集中起來用自己的話簡要地回答出來。

(伽利略帶着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着地。可見,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反覆”“許多”“都”“的確”“總是”五個詞突出了試驗態度的嚴肅、認真,也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結果和亞里士多德的説法不一樣。

伽利略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的試驗,目的是公佈自己試驗的結果,也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時,人們認為伽利略竟敢跟“人類的真理”挑戰,是膽大妄為,是固執,會丟盡臉的。)

要求:把第(1)(2)題的答案填寫到“思考·練習”第2題的第(2)題中(時間緊迫可在課下做)。

(二)朗讀最後一段,再看看插圖,想一想,議一議:

1.公開試驗成功了。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説的一樣。”)

2.現在把回答的一句話,跟老師提問的一句話,顛倒順序,它們中間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變沒變,為什麼?

(顛倒順序: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説的一個樣,所以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意思一點沒變,因為把先説結果的句子跟後説原因的句子,顛倒了順序。這種先説原因(因為),後説結果的句子,一般中間要加上“所以”一詞。)

3.課文結尾的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説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這句話裏的“原來”,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起初”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表示發現了不知道的真實情況。你認為是前者,還是後者?

(是後者)

4.這句話最後指出“大哲學家説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不是全都對的”換個意思不變的另一種説法,是什麼?

(“也會有錯的”)

5.這句話還有什麼進一層的意思,聯繫生活實際,大家説一説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權威、專家學識淵博,懂得東西比一般人要多,這是事實,應該尊重,應該學習他們。但是權威、專家説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誤。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試驗行動,就足以説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他不盲目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想敢做的創新精神。)

(三)正確,流暢地通讀課文。

(四)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自己輕聲讀,再同桌互檢。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劃分兩層意思(亞里士多德説的話是一層,伽利略提出的疑問又是一層),先背誦第一層,再背誦第二層。)

2.重點練習背誦第二層:兩個結論中各有一個“如果……應當……”它們之間用“但是”連結。

(五)讀寫“思考·練習”第5題中的詞語。

【板書設計】

【小資料】

比薩斜塔 在意大利比薩城內,建於1174年。塔體共8層,高54.5米。該塔建至第三層時,便發現地基開始傾斜,當整座塔體完工後,塔頂中心線已經偏離塔體中心垂直線2米左右。該塔由於“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試驗。該塔名聲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傾斜,科學家正在採取措施保護這一世界名塔。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理解個別詞語。(重點)

2、熟練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難點)

3、設計有關基礎知識的練習題。

4、初步瞭解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嘗試)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老師手中有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如果同時從同一高度鬆開手,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誰得出了這樣的結果?

2、簡單介紹你對伽利略的瞭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況有限,哪位同學向我詳細介紹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5課,看看伽利略是怎樣得出“兩球同時着地”這一結論的?

二、小老師檢查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預習目標逐項進行

1、對基礎知識的檢查

(1)小老師用自己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是否正確、流利)

(2)小老師用卡片出示詞語指名讀、解釋詞語。(針對學困生)

(3)小老師聽寫典型的詞語。

2、對課文內容的檢查

(1)課文主要內容寫了什麼?

(2)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

(教師邊聽課邊做記錄,檢查工作完後作補充、指導、評價)

三、課堂反饋練習

1、分組交流設計的題目。(教師巡視指導。)

2、評選設計題目優秀的學生並給予鼓勵。(特別是學困生)

3、教師用小黑板出示練習題。(重點是學困生)

4、反饋課文主要內容。(小黑板出示課文主要內容的練習題。)

四、學生提出預習中的疑難困惑

教師做好記錄,以待下節課解決。

五、針對課文內容及疑難佈置第二課時的預習內容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 通過閲讀課文,瞭解、感受伽利略經過質疑和試驗發現真理,並用公開試驗揭示真理的過程,領悟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 感受課文言語邏輯嚴謹、用詞準確深刻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老師這裏有兩個鐵球,一大一小。我們用它們來代表課文裏提到的兩個鐵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鐵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結果會怎樣?我們來看一下。(教室做兩個球同時下落的實驗,兩個球同時落在講桌桌面上)

二、導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歐洲,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這個現象,因為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一個人的話,這個人就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2.對於亞里士多德的説法,人們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麼程度?理解:信奉。指導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當時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三、導讀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説法

那麼關於這兩個鐵球怎樣落地的,亞里士多德是怎麼説的呢?

(用課件出示課文片段:亞里士多德曾經説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這段話強調了什麼?(強調了兩個鐵球同時落下時,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導朗讀,把要強調的意思強調出來。

2.理解伽利略嚴謹的思維過程

當時人們對這樣的説法毫不懷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讀了這句話之後先做了什麼,又做了什麼?(他先去思考亞里士多德的話對不對,然後又帶着疑問做了許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説錯了。)

板書:懷疑——試驗

我們來品讀這一段課文,看看伽利略是怎麼思考的,是怎麼試驗的。我們先看看他思考的過程。

(用課件出示課文片斷)

伽利略是怎麼推導出這裏的兩個結論的呢?

伽利略運用亞里士多德的説法推導出這兩個結論的時候,他相信亞里士多德的説法嗎?(不相信。)讀書看看,怎麼證明他不相信?

把這段話完整地讀一下,讀出你在思考,讀出你很謹慎,讀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嚴謹。

現在請你用自己的話來完成這個思考過程,不看書,一層一層地表述這個意思,自己練一下。(學生練習兩分鐘,指名練習説。)

四、導讀第四自然段

“伽利略帶着這個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説錯了。”

我們再讀這句話,一邊讀一邊去思考,伽利略的試驗有什麼特點?

(伽利略的試驗的特點是:次數多、反反覆覆、每次試驗的結果都一樣。)

“反覆”強調了次數多,就是説他是反反覆覆地做。

辨析:“反覆”與“許多次”的不同,“反覆”與“重複”的不同。從而理解伽利略為什麼要反覆做試驗。

五、導讀第五、六自然段

1.導讀第五自然段

2.導讀第六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寫伽利略作公開試驗的過程只寫了兩個動作,一個是“拿着”,一個是“脱手”。就是這樣的兩個動作完成了科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的試驗,給塔下的人們,給當時的整個歐洲以巨大的震撼。

(出示:“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説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怎麼理解這句話?

對於權威的話,我們要學習,但不能迷信。而且,善於學習才能善於思考、善於發現。伽利略這樣嚴謹地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因為他學習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他用試驗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這種方法也是向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學者阿基米德學習的結果。

六、拓展練習

【板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懷疑————試驗————公開試驗

如果……那麼 反覆 拿着、脱手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唸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説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着這個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説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着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佈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佈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説: “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説:“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着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着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脱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説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説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其組成的經常使用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3、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基礎上回答“思考.練習”中1、2、3的問題。

5、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給課文分段,説出段落大意。

6、學生能從伽利略敢於斗膽懷疑大哲學家的説法,並經由過程反覆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熟悉到權威的話往往不全是對的,教育學生學習伽利略破除迷疑,獻身科學的精力。

二、重點、難點:體會露義深刻的句子

b哪些詞最能體現?(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疑奉、責備)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5、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給課文分段,説出段落大意。

一、談話:

(簡介亞里士多德:他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

“責備”在什麼情況下責備?(在人們懷疑亞里士多德説的話的情況下。)

三、按自然段讀課文,邊讀邊劃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主要詞句,再接洽概括自然段段意。

④從這段中,你還知道什麼?

五、總結:全文共六個自然段,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環繞兩個鐵球着地的問題展開論述的,段與段之間聯繫得十分緊密。

2、書上是怎樣介紹伽利略的?

b.師:這句話就有錯誤,你們誰敢於提出疑問?

教學目標:

“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嗎?”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3、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基礎上回答“思考.練習”中1、2、3的問題。

自己試驗 公開試驗 速度與重量有關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埋下伏筆。

③面對人們的責備、嘲諷、譏笑、奚落,伽利略懷着必勝的狐疑登上了比薩斜塔,結果如何呢?請看:(演示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2、引出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

a.有這樣一句話,千百年來從沒有人懷疑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必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這句話:你們懂這句話麼?(想讀就讀)

2學習伽利略自己做試驗部分。

二、簡介人物,激趣生疑。

1、這句話是誰説的?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伽利略,一個是亞里士德,他們是怎樣的人物,按你的熟悉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教師補充)

伽利略 亞里士多德

(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25歲時就已經當上了數學教授。)

三、整體感知,把握主題。

3再給你們一個機會:開頭,我們説過高爾基的一句話,誰來質疑?

1、快速讀課文,想一想:他們的聯繫主要環繞一個什麼問題?

2、學生説,師總結:兩個鐵球着地(板書)

總結全文: 經由過程古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疑權威,敢於懷疑,獻身科學的精力,同時,我們自己也有了這種意識。希望你們在古後的學習中勇於思考,用認真、嚴謹的立場對待學習。

過渡:誰對誰錯呢?

四、質疑接洽,精講鑽研。

(一)細析亞里士多德的話。

1、再次出現亞里士多德的話。(集體讀)

a這是亞里士多德説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會對他的話懷疑麼?為什麼?

過渡:這兩個結論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麼地愛動腦筋,不迷疑權威,他不僅敢懷疑,還勇敢地進行試驗。

“疑奉”是什麼意思?(相疑的程度深,疑仰、崇奉)

“冊本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1、高爾基曾説過“冊本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沒有人懷疑過這句話?為什麼?

1 。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其組成的經常使用詞語。

(這個反問句説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疑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樣想的?用“-——”畫出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懷疑的句子。

兩個結論,接洽後總結(一慢一快)板書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二)細析伽利略試驗及其結果部分。

1提問:課文中從哪兒到哪兒寫他做試驗的過程?實驗分幾步?

(a自己試驗b公開試驗)板書

強調什麼?(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b.從結果“都”、“的確”、“總是”三個詞可以看出什麼?

c.得出結論:這句話應該改成——

a.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伽利略對試驗認真的科學立場?(反覆、許多次)

他為什麼這樣做?(因為他面對的是亞里士多德,他不能因陋就簡。)

①自由讀課文,想一想:從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試驗? 結果如何?

(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説的這句話是錯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麼結論?(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着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

3、減上兩個字就是伽利略的觀點。(同時補充板書)

四、給課文劃分結構段並概括段落大意

(伽利略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⑤過渡:這樣的宣佈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啊!因為等於公開向人們心中的亞里士多德挑戰。

3學習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實驗部分:

①出示比薩斜塔的照片。

師述:比薩斜塔在意大利比薩城內,塔共8層,建到第三層時,地基入手下手傾斜,該塔由於“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開試驗,該塔名聲更大。

公開試驗的消息一傳開,前來看試驗的人很多,人們是怎樣議論的?

②找出書上描寫人們議論的句子。(人們來的目的,人們的立場)

集體讀,個別讀。(讀出人們對伽利略責備、嘲諷、譏笑、奚落的語氣)

c讀反問句,讀出責備的語氣。

④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體現怎樣?(驚訝)為什麼?

(因為,人們疑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料想之外。)

⑤人們清楚明明瞭一個什麼道理?(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全是對的。)

⑥這句話對你有什麼開導?(告訴我們,這個人無論他地位多高,學問多大,説的話也不可能是全對的,所做的事都是對的。不能輕易的相疑別人。敢於思考,找出名人的錯處。)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突出懷疑是多麼的不易,他勇敢懷疑,打破迷疑,獻身科學的精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獻身科學、打破迷疑)

五、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第二課時

2假如書上有錯,你們敢於提出疑問嗎?

a.出示句子: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着地。

1、伽利略是一位敢於提出疑問的人,同學們要不要學習他的這種精力?

做兩個試驗:第一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並同時放下。

第二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處,小的放在稍低處,再同時放下。

②提問: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着地。

過渡:一位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一位是25歲的數學教授,他們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呢?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檢查在預習中解讀生字詞的情況。

這句話正好與亞里士多德的話相反。把“速度與重量有關”劃掉。

板書假想:

25、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試驗 一慢一快

6、學生能從伽利略敢於斗膽懷疑大哲學家的説法,並經由過程反覆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熟悉到權威的話往往不全是對的,教育學生學習伽利略破除迷疑,獻身科學的精力。

打破迷疑 獻身科學

後記:學生能從伽利略敢於斗膽懷疑大哲學家的説法,並經由過程反覆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熟悉到權威的話往往不全是對的,教育學生學習伽利略破除迷疑,獻身科學的精力。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悟課文內容,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領悟“膽大妄為”、“固執”、“驚訝”等詞語,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説的話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弄清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根據,即由一個事實推導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進而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提出任務

1、複習: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篇課文,你們知道了什麼?(學習回憶,教師小結,重點讓學生説説人們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

2、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請大家自讀課文,待會兒請你們説説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

二、自由讀悟,初步感知

1、學生讀悟第三、四段,教師提醒學生邊讀邊畫,邊讀邊議。

2、學生簡要複述課文內容,教師適時梳理並板書:“產生疑問──反覆試驗──公開驗證”。

三、細讀課文,引導感悟

1、細讀第三自然段,領悟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根據和“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

⑴默讀課文,劃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⑵扣緊中心句設問,引導學生讀悟:

①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a、讀讀這句話並填空:

這句話是説物體落下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沒有)關係,物體越___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______。

b、引導學生根據話意,劃出示意圖。(出示課件)

②對這句話伽利略有什麼疑問?他是怎麼想的?

a、教師引導學生讀讀課文有關句子,並邊複述邊畫示意圖。

b、再讀課文,並按課文內容填空:

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就可能產生兩種結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對於這兩種不同結果,伽利略提出了什麼疑問?(“這怎麼解釋呢?”)説明了什麼?(善於思考,不迷信權威)

2、細讀第四自然段,領悟伽利略“試驗結果”和“求實”的科學態度與方法:

⑴伽利略“試驗”的結果怎樣?讀讀課文,用“~~~”劃出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

⑵這個結論可靠嗎?你是從什麼地方知道的?用“△”標出有關詞語(反覆、許多次、都、的確、總是、同時)

⑶再讀課文,按課文填空:(思考練習2,⑵)

伽利略帶着……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兩個不同……總是,鐵球往下落的跟鐵球的__________沒有關係。

3、細讀第五、六自然段,領悟伽利略“公開驗證”的意義和“敢於追求真理”的勇氣。

⑴讀讀課文,想想人們在觀看試驗前後的態度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並聯系第二自然段填表:

試驗前膽大妄為,固執,會讓他丟盡了臉。試驗後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態度變化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思想變化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説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⑵組織學生討論(思考練習3):

“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聯繫生活實際説一説這句話給你的啟示。(小結並板書“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權威”)

四、朗讀昇華,讀寫結合

1、結合板書,簡要小結,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產生疑問

反覆試驗不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勇於追求真理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新課:

出示課文插圖,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世界聞名的——比薩斜塔。它之所以聞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它在建築過程中就已經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個原因是在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是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實驗——“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板書)

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主要寫什麼。

2、讀後交流:

(1)出示第一組詞:着地 當作、膽大妄為 不容更改的確、違背

發現了什麼?(多音字)

(2)出示第二組詞語:辨辯辮    (     )論家     不尋常    解答

你覺得應該填哪個?怎麼區別這三個字?(一點一撇仔細辨,中間有言來爭辯,找根絲線紮成辮)

用這三個詞,説説讀書時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組詞語:伽利略、疑問、試驗、比薩斜塔

用上這四個詞來介紹一下課文主要講什麼?

三、聚焦“膽大妄為”

1、當伽利略宣佈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時,人們有什麼反應?

出示:有的説:“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説:“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2、自由讀這兩句話,説説你讀出了人們對伽利略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從哪些詞看出?

3、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出當時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嗎?

4、過渡:當時的人們對伽利略的評價是“膽大妄為”、“固執”,請你再細細地品讀全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膽大妄為”,極其固執,用浪線畫出有關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讀“膽大”,感受“懷疑”之勇敢

1.出示語句:“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2.研讀。通過圖解、數學算式理解伽利略通過假設推出的兩個不同結論。

3.深思。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大膽地懷疑,會遇到什麼麻煩?請自由讀第二自然段來回答。

(1)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責備”等詞語感悟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經到了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地步。

(2)補充資料: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他把科學分為理論的科學、實踐的科學、創造的科學。他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他還被人們稱為“人類的百科全書”。

(3)引讀:難怪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生接讀),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接讀)  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接讀)

漫漫2千多年,誰都不會違揹他!誰都不會懷疑他的話——(接讀)但25歲的伽利略卻這樣想——(接讀)這難道不是膽大妄為,固執透頂嗎?

(二)品讀“妄為”,體味“試驗”之嚴謹

1、出示語句:“伽利略帶着這個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説錯了。”

2、朗讀感受“反覆試驗”。

(1)換詞比較:用“重複”換“反覆”行嗎?兩者有什麼不一樣?

(2)設境想象:伽利略反覆做試驗,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麼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質量不同、試驗地點不同、天氣、風力等試驗條件不同……)

(3)你從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中感受到什麼?(感受伽利略治學的嚴謹。)

(三)對話“固執”,感悟“真理”之堅守

1、出示句子:他向學生宣佈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佈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2、語言轉換:如果你是伽利略,請你現場向你的學生宣佈——(訓練)

3、情景對話:如果你是伽利略的學生,聽到教授這樣的宣佈,你會對他説什麼?

4、體會“固執”:伽利略堅持要公開試驗,遭受的僅僅是嘲笑譏諷的壓力嗎?

屏幕閲讀有關布魯諾的資料,追問:面對人們的嘲諷,面臨懷疑權威將要受罰的危險,伽利略為什麼還是要堅持試驗?

5、想象補白:當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時,人們有什麼表現?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們        。剛才還嘲笑他的人説:          ;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研究人員説:         ;曾勸阻伽利略公開試驗的學生説:             。”的句式選擇一句來説説當時的情景。

(四)小結:此時,如果還用“膽大妄為”“固執”來評價伽利略,你覺得這兩個詞的內涵應該是什麼?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勇於探索、執着追求)

五、品味文本主旨

1、出示句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説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2、自由讀,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説什麼呢?請你用一兩句話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4、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仔細讀讀課文中第4段中寫伽利略試驗結論的話,你會發現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同時從高處落下”應該改成“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

5、結語:伽利略説:“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聖人的蒙着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科學在不斷地進步,許多新的領域等待着我們去探索,願我們都能像科學家們那樣,做勇於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