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鄉愁教學設計(整理14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6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4篇《人教版鄉愁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鄉愁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鄉愁教學設計(整理14篇)

篇1:《鄉愁》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木蘭縣第二中學     馮佰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充滿感情的朗讀詩歌,準確地把握詩歌感情的發展變化,並學會作者運用鮮明的意象表達情感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採用學生自讀、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陶冶學生對詩歌藝術美情感的薰陶。體會作者強烈的懷鄉思國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母親,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意象,通過情境體驗來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方法: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談話法,探究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課前欣賞佟鐵鑫演唱的《鄉愁》)

一曲鄉愁唱出了許多遊子的心聲。是啊,每個在外求學的學生,在每個日落的黃昏,月圓的夜晚,總是會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勞的父母,想起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神,想起父親佇立遠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門前屋後的小樹,總是思緒萬千,涕淚漣連。我們想家的時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特別是台灣同胞,因為海峽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台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感受他那斷腸人在天涯的遊子之痛。

二、簡介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台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台。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於1972年,當時,大陸與台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

三、學習詩歌(分四個樂章來學習)

第一樂章 深情朗讀(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飽含深情讀鄉愁)

朗讀吟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聽配樂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語速和朗讀節奏。

這首詩的朗讀基調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帶哀傷的。

我們朗讀時的速度應該是--緩慢的。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

指生朗讀,讀後評議

學生齊讀。

第二樂章 想景悟情(明月別枝柳梢頭,斟滿一杯鄉色酒,讓我們細細品味詩歌的情感,再現詩歌的意境,下面進入第二樂章:再現意境詠鄉愁)

學生朗讀詩歌,體味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情感。

思考問題: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2、詩人運用什麼順序藉助什麼具體事物表現濃濃的鄉愁?

3、這些事物分別寄託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發展的?

學生們各抒己見,感受詩歌的意象與情感。

4、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詩是精練而含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的意境,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再現詩的意境,用語言表達出來。)

老師想景悟情,想象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情景。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裏,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 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湧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分小組討論、聯想後再現詩歌意境。

第一節 :生:小時候,作者外出求學,當夜深人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起筆寫信,把離家的思念獻給母親,看到母親寫的信會哭,穿上母親縫的衣會哭,想起母親翹首的期盼更會哭……望着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第二節: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後赴美讀書,要見妻子,便要坐輪船返台。

生:長大後,娶了嬌妻又別了嬌妻,曾經的纏綿化作辛酸的記憶,腦海中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時,妻子的揮手別離,淚容悽悽,如今,分隔兩地,每當要回家時,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着,在渡口徘徊想念妻子,卻無法相見……

第三節:生: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看到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他只能在母親的墳前跪倒,痛哭流涕:母親呀母親 ,你在哪裏,不孝兒回來了。他在悔恨母親臨終前也未能盡孝,母親魂歸後也未能送母親迴歸故土,任兒子怎樣悔恨與自責,也無法把您從土層中喚醒,真的再也無緣盡孝了嗎?

師:此刻,兒子滿是悔恨與自責,真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呀,可當我們的母親還健在的時候,誰又知道,我們的母親在想什麼呢?請看一位母親寫給自己孩子的話。

老師深情朗讀,屏顯:當我老了,不再是當年的我,不要悲傷,有一天我終會離去,而你將是我永遠的牽掛;當我老了,對新事物開始遲鈍時,不要嘲笑,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耐心回答你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麼”;當我老了,繫鞋帶的手已開始哆哆嗦嗦,不要惱怒,請想一想,當初我是怎樣手把手地教你;當我老了,在我們談話時已漸漸答不上話,不要生氣,對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談話的內容,你能陪着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當你看着老去的我,不要悲傷,請耐心地陪我走完最後的路,就像我引你走上最初的路。我最後的幸福啊,就是你綿綿的愛意……

其實,不用等母親老了,現在,我們的母親何嘗不想聽一句貼心的話,讓他們感受到你們的關懷和感恩呢?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對母親説嗎?

生1:我想對母親説:媽媽,您辛苦了,我永遠愛您!

生2:媽媽,我想請您放心,我會在這裏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來回報您!

生3:媽媽,此時此刻,我很後悔以前對您的頂撞,我想真誠的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諒我的幼稚。

生4:現在,我很想我的媽媽,她是最疼我的人,我想對媽媽説,媽媽,我會讓您永遠幸福的。

第四節:生:我彷彿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枴棍,站在海峽邊的礁石上,用飽含滄桑的眼神,遙望對岸的祖國我的大陸!我多麼想手挽起褲腳,在您的牽引下,赤着腳,趟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多想在您的懷裏深情的叫您一聲:母--親!可現在卻不能夠啊!

第三樂章  研讀賞析(美麗的語言,憂傷的鄉愁,我們採一朵海棠紅,飄一片雪花白,讓我們踏着臘梅的芬芳,進入本節課的第三樂章:含英咀華品鄉愁)

從整體上發現、總結詩歌的藝術美

1, 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2,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説出來。欣賞詩歌

學生髮現、總結

整齊的結構美:美在富變化於統一的結構。每節詩句數,句式,字數完全相同,每一節中三短一長,長短交錯,富於變化,四節結構一樣,給人以美感。

深沉的意象美:美在作者從悠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概括詩人漫長生活歷程和對故園深沉的懷念。

和諧的音樂美:美在運用重章疊句,迴旋往復,一唱三歎,韻律優美,節奏感強。

第四樂章 佳句訪寫(鄉愁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麗的戀歌,不同的人表達鄉愁的方式不盡相同。我們在感受詩人這種真摯的情感之餘,何不來嘗試一下仿寫。下面進入第四樂章:放飛心靈抒鄉愁)

1、佳句仿寫

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模仿“鄉愁是--”這一句式來寫鄉愁。

學生們仿寫展示

生1鄉愁是王維登高的茱萸,是李白牀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

生2:鄉愁是鄉書的封面,鄉愁是鄉音的呼喚,鄉愁是鄉情的思念

生3:鄉愁是飄漾記憶中母親做的飯菜的香味,鄉愁是童年笑在嘴角邊那甜甜的滋味,鄉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生4: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5: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生6: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生7:鄉愁是一滴淚水,酸酸的,澀澀的。

生8: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髮,理也理不清。

生9:鄉愁是一縷清煙,飄忽不止。

生10: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生11:鄉愁是家鄉的小路,讓人留戀忘返。

生12:鄉愁是家鄉的河,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流淌。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葉,一條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處潛伏着的隱隱的痛--這就是鄉愁。)

2、各領風騷話説愁

愁,有鄉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顛,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説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最好能夠説出作者。

馮佰珍

[《鄉愁》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篇2:《鄉愁》教學設計

《鄉愁》教學設計分享

一、教學目標

1 把握詩中的意象

2 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 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麼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説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説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台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導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説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着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台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1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台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説:大陸是母親,台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 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裏頭 大陸∕在那頭

3 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 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 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説:“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説一説,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説,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着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篇3:《鄉愁》經典教學設計

《鄉愁》經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2.指導學生學會抓住詩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詩歌

3.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情、情中理:兩岸溝通、祖國統一是人心所向,是歷史的必然

教學重點:學會抓住意象去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理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國中階段我們學過哪些表現鄉愁的古詩詞?(學生當場回憶背誦馬致遠的《天淨沙&8226;秋思》)是啊,鄉愁就是遊子想家時那種牽腸掛肚的思念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一首膾炙人口的現代抒情詩

二.揭示目標,明確任務

三.整體感知,誦讀欣賞

1.齊讀註解①,瞭解作者

補充背景:1928年餘光中出生於南京,1949年隨國民政府軍到台灣,台灣與大陸由於人為的長期隔絕,有近四十年不通來往,漂流到孤島上去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辦公室靠着台灣東海岸,他説:“我看太平洋和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我憑窗而立,就可以直視海峽,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陸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這一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園情結是多麼的濃烈!1972年,飽嘗了23年鄉愁之苦的余光中終於按捺不住,在台灣的寓居內,用了僅僅20分鐘時間創作了《鄉愁》,唱出了兩岸人們共同的思鄉曲1992 年餘光中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圓了43年來的思鄉夢;2004年春節,余光中在中央電視台親自朗誦了這首詩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聽這首詩的配樂朗讀,感受詩人的濃濃鄉情

2.朗讀悟情:

(1)指導朗讀:在詩中註明重音,朗讀時語調舒緩,感情深沉,節與節之間要有起伏

(2)學生展示朗讀,其他同學做好評價

四.自主學習,合作鑑賞

(一)賞析意象,感悟詩歌的情感美(着重指導學生學會抓住意象理解抽象情感的方法)

1.鄉愁本是十分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是通過什麼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的?為什麼選取這樣的事物?

【明確】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郵票——寫信可寄相思 (初涉人生,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的家書上)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張船票雖然窄小,卻凝結着對妻子的不盡相思)

墳墓——生死隔絕哀思難訴(墳墓矮小,卻將慈母與我天人相隔,既無家書傳達,又無船隻抵達,其間的酸楚似乎已成了鄉愁的全部

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海峽雖然淺淺,卻將台灣與大陸分隔多年,遠望大陸,這思鄉之情就融進了這一灣海峽之中)

【小結】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每個階段的鄉愁是否一樣?這首詩的四個意象是按照什麼關係排列的?它們之間又有着什麼關係?

【明確】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概括了詩人的一生的鄉愁

小時候——母子之情

長大後——夫妻之愛

後來 ——喪母之哀

現在 ——戀國之思

【小結】層進關係前三節都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感情愈來愈強烈,過去的鄉愁是為了襯托現在的鄉愁,在最後一節詩人將個人的悲歡與愛國之情,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鄉愁詩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唱出了時代的共鳴

3.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明確】“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4.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明確】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小結】詩人用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闡明抽象的鄉愁,這就是創設意象意象是理解和賞析詩歌的主要途徑,寫詩也要善於創設意象

(二)賞析形式,感悟詩歌的音樂美((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加以點撥,不作重點講)

詩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這首詩形式完美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引導歸納)

【明確】

(1)結構美: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勻稱,每節詩人又注重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充分體現出自由詩的特點

(2)音樂美: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與疊詞的運用,如“小小”“窄窄”“矮矮”“淺淺”等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一種低迴悵惘的氛圍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泣如訴,加強了詩的音韻之美

五.課時小結,拓展延伸

¨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他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實物化,變成具體可感的東西,表達了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結束分離之苦的強烈願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 拓展延伸:席慕蓉的《鄉愁》詩是如何表現纏綿悱惻的思鄉之情的?

鄉愁(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 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明確】這首詩共三節七行,但作者卻別出心裁,運用奇特新穎的比喻通過月夜的笛聲,霧裏的揮手別離和沒有年輪的樹這三種形象來表現濃郁的鄉愁,就像是三幅畫面,使詩句更具形象性,尤其是“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這個創造性比喻説明故鄉依舊,鄉愁在心中永遠揮之不去(這兩首詩有着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台灣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比較鑑賞:根據分析現代詩的方法,學習這首詩,並説説 兩者之間的 同異

同:詩人都是選擇幾個深意的形象或畫面來表達同樣的主題,兩篇都是通過創造性的比喻來書寫心中的愁,兩首都是抒情詩

異:餘詩主要是通過形象來推進詩情,席詩主要通過畫面和比喻表達對故鄉的懷念;餘詩的思想深度比席詩要廣和深;餘詩的結構比較對稱,在表達的情感上,席詩相對細膩和纏綿。

拓展閲讀:《鄉愁》的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説:“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 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篇4:鄉愁教學設計

《鄉愁》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把握詩中的意象

2 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 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麼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説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説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台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導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説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裏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着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台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1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台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説:大陸是母親,台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 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 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裏頭 大陸∕在那頭

3 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 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 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着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着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着少年的臉,悠悠地説:“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説一説,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説,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着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 當堂記憶

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麼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

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後,我們試着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髮,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着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裏,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湧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余光中《鄉愁》原文欣賞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啊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篇5:《鄉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3、體會台灣同胞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營造氛圍,讓學生走進自己所不熟悉的鄉愁世界。

2、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篇6:《鄉愁》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課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鄉愁》,創設情景)

據説毛啊敏在中央電視台一次大型晚會上演唱這首歌時,曾使全場觀眾潸然淚下。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讓我們帶着這一疑問一起走進《鄉愁》

作者余光中簡介(大屏幕顯示)

二、誦讀鄉愁

1、生自由朗讀,根據課文提示劃分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2、師示範朗讀後,師生共同總結朗讀要求(感情深沉 語速舒緩)

3、生朗讀(齊讀、分組讀或指名個人讀)

三、解讀鄉愁

(一)、欣賞圖文並茂的錄音朗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他是通過哪些具體事物來表現這種情感?

2、分析四種意象,每種意象各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鄉愁?

3、想景悟情,通過想象,演繹詩歌內容,感受表達詩人情感。

(二)、欣賞詩歌

這首詩美在哪裏?從結構、修辭、意境等去欣賞。

(三)背誦詩歌

四、拓展訓練

1、仿句,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

鄉愁是 。

2、詩詞積累,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名詩名句。

附:板書設計

郵票- 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 家愁

鄉 船票 - 夫妻分離對妻子的依戀 |

愁 墳墓 - 母子死別對母親的追念 |

海峽 - 離開大陸對故土的眷戀 國愁 | |

託物 寄情

篇7:鄉愁教學設計

《鄉愁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 :

通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教學角度:

語言品味課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入 。

二、 朗讀

1,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説出來。

篇8:《鄉愁》教學設計

預習積累:

1、蒐集余光中及其詩作的有關文學知識。

2、朗讀《鄉愁》並加以賞析。

相關課程標準:

1、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體會和推敲重點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目標:

1、誦讀全詩,感受作者的思鄉愁緒和愛國情懷。

2、鑑賞詩歌,把握詩歌“超現實想象”的特點。

評價任務:

1、開展閲讀、朗誦活動,把握詩歌朗讀方法和技巧。

2、反覆吟詠,體會詩歌獨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過程:

一、《鄉愁》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過郭風的《長江》和袁鷹的《筏子》,這兩位作家分別借長江和漂浮於黃河之上的筏子讚美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勇敢機智的勞動人民,在這“千古濤聲”裏,更有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濃濃的思鄉愁緒和深沉的愛國情懷。(板書: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母親原籍江蘇,故有“江南人”之稱。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48年餘光中隨父母遷香港,第二年赴台灣。主要詩作有《鄉愁》《當我死時》《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藍色的羽毛》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的抒發了遊子殷切的思鄉之情並富有時代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

播放朗讀視頻《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請説出你的感受。

學生回答後歸納過渡:作者把濃濃的思鄉愁緒物化為可觀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抒發了詩人濃郁的思鄉愁苦之情。當這種愁苦之情達到極致而無以釋懷的時候,詩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葬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下面我們共同學習余光中的《當我死時》。(板書課題)

瞭解寫作背景:1966年的一個寒夜,受聘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當任副教授的台灣詩人余光中,抑鬱寡歡,臨窗西望,思念着遙遠的祖國,想起自己的經歷:自從1948年7月離開大陸遷居香港以後(第二年又到台灣求學),秋風落葉已經有十七回了。二十歲離國,三十七歲懷鄉,還不知何日是歸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後葬身在祖國的土地中,於是他寫成這首《當我死時》。

展示並解讀學習目標:

1、誦讀全詩,感受作者的思鄉愁緒和愛國情懷。

2、鑑賞詩歌,把握詩歌“超現實想象”的特點。

二、朗讀感悟:

1、範讀,播放朗讀視頻《當我死時》,感悟思鄉之苦:

以觀看祖國地圖代替回鄉,以埋葬於祖國大陸而滿足。

2、朗讀,體會題目的含義和詩的層次:

“當我死時”是一種時態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點和抒情的前奏。

詩的前半部分屬於虛寫,後半部分寫實,虛實結合。

3、賞讀,把握賞讀基調:

全詩宜使用低沉的語調誦讀,感情豐沛,語氣舒緩,重點副詞、形容詞重讀。

在感情處理上,虛寫部分還要讀出一種滿足感,寫實部分還要有一種傷感。

4、吟讀,領悟詩歌的節奏之美:

以詩行為朗讀停頓的基本單位,讀出詩歌的節奏美。

5、書寫、積累以下生字詞,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3題。

三、誦讀賞析:

1、賞葬地之美:

詩人為什麼選擇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長江與黃河是祖國的象徵,滔滔的長江水、黃河水是祖國靈動不息的聲音,長眠於地下能夠聆聽祖國脈搏的跳動,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葬在最美最母親(名詞用作形容詞,温暖慈愛的意思)的國度裏,實現了自己迴歸祖國的願望,思鄉之切溢於字裏行間。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一。

2、賞葬態之美:

“白髮蓋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對比鮮明的特寫鏡頭,葬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猶如睡在母親的懷抱裏,視死如睡,把整張大陸視為坦然睡去的大牀,這是從視覺寫睡去的悲壯美;把滾滾長江、滔滔黃河朝東不息的濤聲視為永生的兩管(量詞)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樂觀,抒寫出了深邃的眷戀家鄉之情,這是從聽覺寫睡去的坦然美。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二。

3、賞滿足之美:

死亡本來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這裏卻變成了一種滿足,條件是什麼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安葬在祖國大陸。活着的時候不能夠回鄉,只指望死後的安葬,寄託於死後的落葉歸根,所以,死成了一種幸福,一種滿足,把大陸視為“最縱容(動詞用作形容詞)最寬闊的牀”,寫出了極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三。

4、賞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魘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是作者用味覺形容視覺的貪婪,把無形的思鄉愛國之情化為可觀的看地圖來代替回鄉,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葉落歸根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再現了語言藝術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四。

5、賞典故之美:

作者生於南京,而寫回家卻落腳於重慶。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的江北悦來場曾讀過中學,更主要的是重慶是一個多山多樹多鷓鴣的地方。鷓鴣常在春霧迷濛的林中啼喚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詞人辛棄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表達思鄉愁緒,作者正是利用“鷓鴣”這一特定物像表達了“啼鳥喚人歸”的回鄉情懷。

――這是詩歌“超現實想象”之五。

歸納主題:作者寫葬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是“我”的體魄,而更是“我”的一顆思鄉愛國之“心”。(完成板書)

四、朗誦詩歌

完成《語文助學》“感知探究”第1、3、4題。

篇9:《鄉愁》教學設計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説,“回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於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後半生是在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着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三、品味鄉愁

1、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板書)。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着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麼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麼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後,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於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裏的人聽。(學生髮言後,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遊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裏,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遊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藴涵着飽滿的詩情。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託物寄情(板書:託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

6、下面,我們帶着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後,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遊子來説,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並稱為祖**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遊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回到祖**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悦,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蒐集並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篇10:《鄉愁》教學設計

通過反覆誦讀,體味詩中包含的濃烈的思鄉之情;通過揣摩品味,理解詩歌中意象之美;通過點撥指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用詩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本課擬用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樂。(創設情境,教師以飽滿的激qing介紹這首曲的作詞人)

曾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責任感的詩人,他於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台灣,從此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祖國大陸到寶島台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期間他多次想回到大陸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鄉無望的時候,他於1972年寫下了一首詩,一首生離死別般灼人心痛的詩──《鄉愁》。他是誰?──台灣著名的詩人余光中。我們在傾聽的這首歌曲就是根據他的《鄉愁》譜曲改編而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

板書:鄉愁 余光中

二、誦讀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師美讀(語調緩慢、深情,期望中凸顯深沉)。

問1:你從中聽出了什麼?

可能有以下説法:內容方面:思鄉、惆悵;

形式方面:形象、整齊。

2、再讀:讓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3、三讀:指名兩位同學誦讀並要求他們説説如此處理的原因。

教師明確:當時,大陸與台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作者抒寫的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千千萬萬的遊子對親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情懷。

4、歸納並投影朗讀的方法:

劃分朗讀的節奏:每節詩之間停頓二拍,句與句間為一拍,句間停頓要長一些。

確定朗讀的重音:抓住關鍵詞語(表示形象的詞語)以及富有表現力的修飾語。

把握感情基調:

感情:深摯 綿長的思念

語調:低沉略帶哀傷

語速:舒緩

5、動畫展示音樂響起,全班齊讀。

三、研讀中感悟

1、這首詩是現代詩歌的上品,曾撥動了千萬人的心絃。它究竟好在哪裏呢?我想聽一下同學們的意見。

小組合作討論並作圈點批註,可出示兩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⑴ 將每節相同位置的語句進行歸類賞析,看看哪一處最美?

⑵ 你對作品中哪一節印象最深?試作評析。

學生暢所欲言並美讀相應的詩句。

教師評價,歸納整理。

如:

⑴ 美在意象。詩人精心擷取和提煉意象,以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可感的具體對象,把四個人生階段中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表達出來:單純、集中、豐富、含蓄。

板書:小時侯→長大後→後來→現在

↓   ↓  ↓  ↓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⑵ 美在情感。主題逐步深化昇華。第四節“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表達的`不再只是個人情感,而是千千萬萬海外遊子的戀國思家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感。可謂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

板書:個人 國家

2、根據大屏幕提示背誦: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外頭,_______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四、拓展遷移

1、探究中國文人的鄉愁情結。

詩中化抽象的鄉愁為形象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寫法在我國古詩詞中是經常使用的。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和課前收集的資料,説一説含有“鄉愁”的詩詞句。

可能有以下詩句,如:

⑴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⑵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⑶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教師點撥: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動感,如同洶湧澎湃而綿綿不絕的春水;“愁”如影隨形,漫空飛舞。“愁” 無處不在,有多少遊子,就有多少離愁──

2、説説“我”對鄉愁的感悟。

在剛才的品味中,詩人、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詩句生動地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讓“愁”更可感。請學生們選取一物象抓住特徵,展開聯想和想象,用 “鄉愁是……”這一句式表達,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幾句。(音樂響起,充滿鄉思的秋夜畫面出現──)

教師舉例:鄉愁是綿綿的長城,歲月綿綿,情也綿綿。

參考示例:

鄉愁是一彎如鈎的殘月,

鄉愁是故鄉的小溪,永遠流淌在心頭。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辛辣而醇香,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

(説明:學生只要能用恰當的物象表示鄉愁即可,長短不拘。可以在全班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將這些句子優化,連綴成篇)

五、延伸練習

閲讀于右任的《望大陸》,試品味兩首鄉愁詩的異同。

望大陸

于右任(1879~1964)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巔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參考答案:

相同點:兩位詩人經歷相似,都用詩歌闡述了一種濃濃的鄉愁,都表達了一種叫“愛國”的哲學。

不同點:餘詩把自己富於力度的情感傾注於新奇的意象之中,藴藉含蓄;於詩則直抒胸臆。《鄉愁》語言簡練,雖運用口語,但意味深長,各個詩節形式整齊,全詩結構勻稱,節奏明快。尤其疊詞的反覆運用,造成一種徐緩、悠遠而又沉鬱的情調。《望大陸》各句“頓數”較少,詩句短促,具有急驟、昂奮、“慨而慷”的激憤。

相關鏈接:

這是元老於右任先生因眷戀大陸家鄉,於去世前病中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2003年3月18日就任總理後,在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及台灣的問題時,就提及並朗誦了這首詩。並評價為“這是多麼震憾中華民族的詩句”。

篇11:《鄉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現代詩朗誦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體味詩人濃烈的懷鄉思國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鮮明的意象表達情感的寫法。

篇12:《鄉愁》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着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着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遊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4、老師作示範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藉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通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着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後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餬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着;後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裏,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麼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裏?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並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着背誦(三分鐘後,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嚮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麼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裏會想些什麼?你又想對大陸説些什麼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説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説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説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板書設計

鄉愁

於光中

小時侯:郵票、思鄉

長大後:船票

後來:墳墓、懷親

現在:海峽、愛國

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

1、課堂導入設計新穎,歌曲《想家的時候》渲染氣氛,配以詩意的導言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奠定感情基調。

2、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激情——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情揚、遷移”這堂課這四大塊很清晰: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情環節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並抒發盼歸深情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各領風騷話説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3、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歌曲欣賞《想家的時候》再加上如泣如訴的《思鄉曲》作為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薰陶和藝術的享受。

篇13:《鄉愁》教學設計

《鄉愁》教學設計初稿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藴;體味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結構美等特點,把握詩歌的象徵手法。

2、過程、方法:

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的意藴美,通過美讀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通過品讀回味,欣賞詩歌的語言。

3、態度、情感、價值觀:

體味詩人所表達的鄉愁,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激,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侯郵票故鄉之思

長大後船票|逐層

後來墳墓(託物寄情)↓推進

現在海峽家國之思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導入

同學們,從小到大,你們離開過爸爸媽媽嗎?當離家三五天,或半個月的時候,你們回想家嗎?

我們想家時,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原離祖國,漂泊在異鄉的遊子,特別是台灣同胞,因海峽兩隔,長期不能見到親人們,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一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勾起遊子對故鄉的眷念。

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余光中那濃濃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資料助讀

1、余光中(1910~)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台灣。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錄音磁帶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停頓、重音)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

教師作簡要點評。

4、齊讀課文。

其餘學生聽讀,準備點評。

四、研讀詩歌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感情,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2、學生合作研討:

⑴《鄉愁》一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的情感。説説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時間推移而一步步加深、昇華的?

⑵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

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⑶詩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緊扣了事物的特徵。但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麼詩人説是“淺淺的”?

3、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4、比較閲讀。

5、台灣當代女詩人席慕容的《鄉愁》也是抒寫鄉愁,説説它與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6、背誦課文:

⑴有感情朗讀課文。

⑵自由背誦。

⑶指名背誦。

7、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長新的主題,古詩中有許多象余光中的這首“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首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詩人的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分組合作討論。

自由背誦課文。

五、課堂反饋練習

閲讀舒蘭的《鄉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你

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人也圓

三十年後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1、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分別指什麼?

2、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3、鑑賞詩歌。

六、作業佈置

《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悽美的離別,都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寫清楚。

拓展閲讀:《鄉愁》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説:“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裏,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藴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後,在閲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後説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昇華,學生這麼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説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於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篇14:鄉愁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過程與方法

運用品讀詩歌的已有知識,從多角度理解詩歌,以培養學生鑑

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以及渴望統一的美好願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鑑賞詩歌

難點    學習本詩的寫法,自寫詩歌。

教學方法

朗讀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分析點撥法   創作理解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按照本期語文教學的程序,課前背誦古詩引入

相見歡         黃鶴樓

二、展示課題         《鄉愁》

三、簡介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灣十大現代詩人之一。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餘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故而被人們稱為“鄉愁詩人”。代表作有:《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

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説:“隨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四、展示學習目標

1、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能較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運用品讀詩歌的已有知識,從多角度理解詩歌。

3、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以及渴望統一的美好願望。

4、學習本詩的寫法,能夠寫作詩歌

五、新課

A:朗讀詩歌

朗讀技巧提示:語氣語調舒緩深沉,感情思念而又憂傷,語速稍慢,

要注意節奏,要抑揚頓挫,要飽含感情,層層遞進,感情越來越深,第4小節達到頂峯。

(自由朗讀,聽讀,自由朗讀,齊讀)

B:理解詩歌 (我們理解詩歌,可以從哪些方面或角度去理解?)

合作探究,交流意見後學生漫談從哪些方面理解了詩歌的哪些內容。

(學生漫談時,老師適當地補充)

六、小結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1、內容方面;                        2、愁的內涵

七、主旨昇華:改寫最後一小節

例:而現在,鄉情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你來這頭,我往那頭

齊讀所改的詩句後,再讀背全詩,看誰背得最快

八、再次回憶本詩的構思技巧

作者寫這首詩,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將鄉愁 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鄉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歎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九、學生自定一個主題或一個內容,自由作詩

十、作業:下面這首詩,也是抒發鄉愁,説説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課後作業四)

思彬

[鄉愁 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