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蟋蟀的住宅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7W

蟋蟀的住宅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蟋蟀的住宅教學設計 篇一

語文課堂教學要擺脱危襟正坐,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語文教學走出課堂並不是擺脱課堂,而是以課堂為依託,向課外發展,向校外延伸,觸及生活,觸及社會,觸及自然。

語文課教學改革的嘗試我是這樣做的。我在講《蟋蟀的住宅》一課時,首先和學生做了兩項準備工作:一是讓每一組同學找到一隻蟋蟀,二是我和學生一起找到一個蟋蟀的洞穴。然後我依託課堂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讀,瞭解課文內容,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並提出他們不懂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有的學生提出:“蟋蟀的住宅算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而建造住宅的工具又是那麼柔弱,柔弱到什麼程度呢?”我發現學生將信將疑,就請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活蟋蟀拿出來,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有的學生説:“小東西還沒有手指大呢。”有的學生摸摸蟋蟀的觸鬚和嘴,有的學生邊數蟋蟀的足邊進行比較,有的同學竟把它的腿拽了下來,並且折斷,還説:“真好玩,太柔弱了,如果它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是無論如何也建造不出這樣的工程的。”當學生們看到蟋蟀被扯碎時,都面面相覷,課堂上鴉雀無聲。這時,我點了點頭,當即表揚道:“我很佩服你的這種勇敢精神。沒有嘗試,就沒有這麼深刻的體會;不敢冒險,也就不會有發現。”這種及時的表揚,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成功的喜悦,更加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強化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正如巴甫洛夫所説:“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恐怕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給學生及時的引導和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句成語叫做觸景生情,只有接觸到實際景物,學生才有物可看、有事可想、有感可發、有話可説,這可比死抱書本去談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這種紙上談兵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因為語文課文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只有不斷走出課堂,走向五彩繽紛的生活,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夠再現一個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反映出事物的本質,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

蟋蟀的住宅教學設計 篇二

一、在質疑中創新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因為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陶行知先生説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確實,發現、創新都是由疑問開始的。有疑才有進步,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閲讀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質疑中藴含着創新的萌芽,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藴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但這個“問”並不是讓學生提一些機械地再現課文中的語句的問題,而是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有所“發現”、產生思維創新的“問”,讓學生大膽“問”,並樂於發表獨立見解。

例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教師可從題目上引發學生提問:為什麼不叫蟋蟀的窩而叫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是怎樣的?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學生自己提出了問題,便會在讀中努力地尋找答案,質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從而訓練了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這是提高閲讀能力的一種好手段。

二、在探究中創新

當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誘導學生圍繞問題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釋疑。學生在釋疑的過程中,不僅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求知的滿足,體會到了成功的愉悦,而且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思考價值等有了更深的體會更實在的認識,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質疑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例如一位教師在上《給顏黎民的信》時,學生質疑:“給魯迅寫信的青年為什麼要用假名?”教師避而不答,反問學生:“誰知道這封信寫在何時?”“舊中國。”“三十年代。”教師藉此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啊,那是中國最黑暗的時期。魯迅以筆為武器同敵人鬥爭,敵人就瘋狂地迫害魯迅,哪怕是別人寫給他的信,敵人也要檢查。”“老師,我懂了。那寫信的人是怕自己用真名會被敵人發現,會受到迫害。”學生稍作思考後説。“你真聰明。儘管寫信人署的是假名,魯迅也照樣覆信。從這裏你又知道些什麼?想一想,再互相説一説。”學生們便七嘴八舌地説開了:“魯迅對青年人十分關心、愛護。”“魯迅是個胸懷寬廣的人。”……

在這一教例中,教師對學生的質疑並非採用“答記者問”的形式,而是巧妙地繞開,看似不管,實則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悟自答。這麼一繞,學生既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又增長了一些歷史知識,同時,進一步瞭解了魯迅的人格,感受到他對青年人的火熱的心,感受到他那顆愛國之心。

三、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

想象是創新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因為它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對此,列寧曾評價説:“幻想是很重要的品質。”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閲讀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別的任務。因此課堂中的問題設計,應當特別具有培養想象力的功能,體現創新教育的價值,而不是老在重複課文情節上設問。

根據國小語文教材圖文並茂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教材、教學圖片、實物以及學生的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着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啟發學生或繪聲繪色地敍事,或栩栩如生地寫景,或神形兼備地寫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蟋蟀的住宅教學設計 篇三

關鍵詞:教學細節 捕捉 預設 生成

一、捕捉細節,閃動智慧的靈光

教學細節是一個包含着現實的或潛在的師生互動的語言和行為單位,具有獨立的教育學價值和意義。它形成和產生於特定的教學現場(情境)中,並推動和促進着教學現場(情境)的進一步發展;它可能是教師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也可能是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互動。無疑它是一個局部甚至於是一個細部,但卻具有分析和評判的意義和價值。透過教學細節,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

課堂中正是有了這樣靈動的“細節”,我們的教學才那樣充實飽滿。但成也在此,敗也在此,如果在實踐中操作中,我們沒有及時發現或妥善處理這一個個小小細節,那反而會適得其反。請看下面一則案例:

【案例】聽一位老師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請學生思考蟋蟀的住宅的可取之處是什麼、不足之處又是什麼?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個個暢所欲言,教師臉上閃耀着興奮和自豪。這時候,又有一個學生舉手,教師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讓他站起來回答,這位學生説:“老師,黑板上”蟋蟀“少了一點。”教師臉上頓時暗了下來,“哦”了一聲,轉過身把黑板上的字改了過來。(可能因為是公開課)這位老師忽然又想起了什麼,説:“XX同學雖然平時上課不太積極,可是今天卻很細心,我們表揚他。”學生聽着老師的口令,機械地“啪啪啪”,響起了幾聲掌聲,XX臉上也不知是什麼表情坐下了。應該説,這位學生是個細心的人,而這位老師雖然及時對他進行了激勵性評價,可這表揚的背後是否帶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評判味呢:你平時學習是不認真的,今天也沒有動腦筋。學生聽後的感想如何呢?如果換一種評價:XX同學發現了一個大家不太注意的細節,真不簡單!或者是:XX,你敢於指出老師的錯誤,真佩服你的勇氣!這樣效果是否更好呢?

細節是機遇也是挑戰。就像這位老師的激勵性評價,它並不是秀一秀、演一演,它是一種理念,一種必須時時滲透在老師的教育思想中,處處落實在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的理念,只有這樣,我想“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們的教育中,細節雖小,但內涵深遠啊!

二、預設細節,生成精彩的瞬間

文本是由細節組成的,把握細節是解讀文本的鑰匙;文本又是靠細節支撐的,解讀教材,其實就是通過對文本諸多細節的析讀把握全文。如一個生動傳神的詞語、人物個性化語言、畫龍點睛的句子等,對這些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為解讀文本的突破口。對文本細節的處理,一般來説,教師可以在備課時預先設計好,也有一些需要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生成。對細節的關注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重視,也體現了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我們教師應該關注文本細節,因為這些細節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可感的東西,可以通過對文本的反覆閲讀發現細節,並以細節為基礎,從細節突破,容易使教學落到實處。而忽視細節,貪大求全,無法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

從某種意義上説,細節決定成功。“窺一斑而知全豹”,把握細節是洞悉全文的窗口。當然,強調文本細節也並不是面面俱到,處理文本細節,仍舊要有“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果斷,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善於抓住文本典型的細節來組織教學。學語言、品語言、用語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和目的。只有將文本解讀細化、精化,才是真正的語文。

精彩的教學細節不僅可以使教學過程具體、豐富而充實,而且可以使教學過程充滿詩意和靈動,充滿智慧和創造。其實教學的細節就是一句話、一個表情、一次錯誤,教師只有敏鋭地發現這些精彩的細節,耐心扣問,靜靜傾聽,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會走進學生心靈,走進文本教材,實現精彩生動的課堂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建華。讓教學細節更有價值。教育在線。

2.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

蟋蟀的住宅教學設計 篇四

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想象能力。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結合,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互補,是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的交融。創新思維表現在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中,使思維的“新”與“活”。“新”就是在理解中的獨特見解,在表達中有真情實感,在與眾不同中透漏出新意,也就是標新立異。“活”就是在理解、表達時,思路要寬,思維要活,講究方法突進的多樣性,體現出靈活與機智。

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和健全主體意識,這就是國小語文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只有把它們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創新教育的目標才真正實現。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創新教育?我的體會是:

一、情境設置,激發學生的創新願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而疑則發端於問題情境,即教師要千方百計的提供給學生想問、敢問的課堂氛圍和質疑機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精心設置,才能讓學生大膽想,在明確問題上產生強烈的釋疑願望,進入主動學習狀態。例如:《濫竽充數》這則寓言,當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偷偷的逃走了,我就此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南郭先生剛要逃走遇到吹竽的同行,這時兩人會怎麼説呢?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會怎麼對他説呢?讓學生暢所欲言,説出心裏話,這樣創設情景,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加深了對語言的理解。又如:在理解“澠池之會”的結局時,我發現學生們的認識趨同,於是我引導他們討論“澠池會上,秦王和趙王是打成平局,還是分出了勝負?”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的思維由發散到輔合,由淺入深,也悟出了讀書方法——“讀細想深”。

二、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當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和自信心的感召中,他們往往會萌生熱切的探究慾望。而好奇心的火花沒有探究的燃旺就不可能成為燎原之火。情景教學處處藴含着有趣的問題,吸引孩子們去探索。例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課文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點,知道蟋蟀的住宅有一座門,一個平台,一個隧道,還有大廳、卧室,接着,用多媒體手段呈現蟋蟀的住宅,並請他們假想參觀,學生會驚奇的發現,其實蟋蟀的住宅只不過是一個小洞,洞口的草就是所謂的門……,於是學生很自然的發出疑問:為什麼作者要把這麼簡單的建築説的這麼複雜?這麼説又有什麼好處?進一步學習後明白了,作者運用這種比擬手法,一方面使文章生動有趣吸引讀者,另一方面也強調了對於只有柔弱工具的蟋蟀來説,這項建築的確是偉大工程,在情境中讓學生髮現問題,並通過思考解決問題,使他們為探究而要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滋養了主體意識。

三、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一定的創新感念,讓學生首先知道到底什麼是創新行為和表現。目前的課堂中還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講得多,學生想得少,教師問得多,學生問的少。學生的學習還保持着“被動的吸取、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模式。笛卡爾曾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課堂教學中,學生獲取學習的方法不是靠老師的牽,而是通過他們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在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盡興提問,大膽質疑來實現的。因此,“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使我們每個老師都應該做到的。也只有這樣,課堂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紛紛提問,活躍而充滿激情,才能使學生藴含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得以閃現,才能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提問,學生不惟書,不惟師,不惟人,敢做課堂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我先出示課題,然後提問:“大家看到這個課題後想知道些什麼?”全班同學馬上展開討論,紛紛提出了問題:“為什麼我的花讓別人看?”“哪裏的人會這樣做?”……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通過聯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聯想是從已知事物聯想其他相關事物,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關的思維方法,世界上總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他們之間總有這樣或那樣的關係。如果把未知事物相聯繫進行觀察、類比,發現其特點,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變未知為已知,從而有新的發現和發明。如學了《兩隻鳥蛋》,學生由此聯想到喂狗雞蛋、鵝蛋;學了《白楊》一課後,老師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粉筆頌》、《松樹的風格》,既真實地描述事物的外形,有聯繫相應的品格精神,表達了思想志向。通過聯想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豐富開闊了學生眼界。

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的主觀體驗就是情感。情感能夠驅使一個人無條件地衝破困難,不懈努力地去達到他所想達到的目的。失去情感則失去興趣,失去興趣則失去推動求知的力量。美國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對正在學校學習的學生進行試驗。實驗證明: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情感,那麼思維、理解、記憶等認識機能全會受到壓抑和阻礙。培養情感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理解、記憶和想象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筆者在教《蘭蘭過橋》時,以“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模式進行教學,課後許多學生都按自己想到的與眾不同的橋樑或建築物進行實踐創造,一個叫李明的同學已經用木板、鋁片、泡沫等作為原料做成了一個叫“海上浮樓羣”。現在正擺放在他家樓頂露天游泳池上,一陣風春來,“樓羣”隨着波浪遊動。看上去有點粗糙,但畢竟是學生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