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八年級語文上冊《消息二則》教學設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4.24K

國中八年級語文上冊《消息二則》教學設計多篇

國中八年級語文上冊《消息二則》教學設計範文一

1.熟悉課文內容,瞭解渡江戰役的規模和意義,感受作者體現在消息中的情感與立場。

2.瞭解消息的要素和結構,分析消息的特點。

3.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及情感鮮明的特點。

2019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第1課《消息二則》教案 新人教版

第1課時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一、導入新課

1949年4月21日,中國大地上打響了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影響着整個中國的未來走向,

關係着中國廣大勞動人民能否戰勝官僚、地主等資產階級而獲得翻身的幸福。這場戰役是什

麼呢?它具體是怎樣打響的?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篇新聞來了解這場戰役的動態。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瞭解渡江戰役

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潤之。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

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

和領導人,同時也是優秀的詩人與書法家。

渡江戰役:1949年,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

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

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該日凌晨發起渡

江戰役。

文體鏈接:“新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

絡等一切傳媒上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即用概括敍述的方式和簡明扼要的文

字對國內外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社會典型事實所做的準確簡短的報道。

目標導學二:根據新聞文體特點,把握文本內容

1.明確新聞要素:

新聞的五要素(五個W)是: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

故)。有的還加上How(如何),即“五個W 加一個H”,成為新聞“六要素”。

練習:找出這則新聞的“五要素”。

明確:在這則新聞中,“五要素”分別是:何時:(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

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時);何地:蕪湖、安慶之間的長江水面上;何人:三十萬人民解放軍;何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何故:國民黨反動政府拒籤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堅決

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2.明確新聞基本結構:

新聞中最常用的文體是消息,即狹義的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

背景和結語五個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

標題: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引題:揭示消息的思想意義或交代

背景,説明原因,烘托氣氛。正題:概括與説明主要事實和思想內容。副題:提示報道的事實結果,或做內容提要。

導語:一般指新聞開頭(即“電頭”)後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聞的核心內容。

主體:是消息的主幹部分,緊接導語之後,對導語做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導語所概括的內容,表現全篇消息的主題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寫新聞有時要交代背景,目的在於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襯托、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後一句話或一段話。新聞的結尾有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結語有時也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3.練習:閲讀課文,找出它的導語、主體和結語。

明確:導語: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主體: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結語: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4.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樣説?如果要比較完整地告知,你會怎麼説?如果要具體地告知?你又會如何説呢?

明確:(1)迅速告知: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2)完整地告知:大約三十萬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已於二十一日勝利渡過長江;(3)具體地告知: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目標導學三:品讀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1.揣摩下面句子具體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1)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

明確:“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中毫不隱諱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經營了三個半月”極言準備的充分,按理説長江防線應當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後面緊接着説國民黨軍潰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對比中愈顯我軍攻勢迅猛、鋭不可當,敵軍不堪一擊。

(2)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

明確:“風平浪靜”“萬船齊放,直取對岸”表現了我軍穩操勝券的心態。這可以説是消息中難得一見的抒情筆調,渡江戰鬥如有天助,江景美麗,軍威壯觀,猶如一幅景物畫,令人賞心悦目,透露着樂觀輕鬆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

明確:“不到”“即已”“正向”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突破”“佔領”“進擊”這些表示行為的詞語恰當地配合,把我軍攻勢迅猛、鋭不可當的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2.朗讀課文,説一説本文的朗讀基調應該是怎樣的。(抽生朗讀,大家評議)

明確:朗讀的基調應該高亢豪邁、充滿勝利的喜悦和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讚美。

3.試着用播音員播音的方式,把這則消息讀給全班同學聽。

國中八年級語文上冊《消息二則》教學設計範文二

一、教材簡析:

第一課兩則消息選自《毛澤東新聞作品集》(新華社出版2014年版)。兩則消息分別刊載於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初步學會運用新聞的基本知識寫新聞,體會新聞的特點。

【2】學習新聞寫作中將感情藴含其中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

【1】賞析課文簡明、準確、精煉的語言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 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到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蹟,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賞析課文簡明、準確、精煉的語言

難點 :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到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四、教學方法

運用默讀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五、教學用具

本文是一篇標準的新聞模板,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進行實播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相關紀錄片段,解説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毛澤東同志“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這兩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的鼓舞,對於瓦解敵軍鬥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二) 檢查預習略

三)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記敍的六要素。

【1】學生自由朗讀第一則消息,從中圈出記敍的六要素。

【2】明確:

人物:人民解放軍30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午夜——21日

地點:蕪湖、安徽之間

起因: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

結果:渡過長江

2.聽新聞錄音,瞭解新聞的結構。

【1】思考、討論、交流

a.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b.用一小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c.用一大段話或幾小段話説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新聞的結構是什麼?

標題,導語,主體。

3. 找出電頭簡要分析內容和作用。

【1】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報社)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表明消息來源可靠,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體現了新聞的真實準確和迅速及時的特點。

【2】)文章還有哪些內容能體現新聞的真實準確的特點?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一句中的“大約”兩個字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3】文章還有哪些內容能體現新聞的迅速及時的特點?

“不到”“即已”説明時間短,説明了新聞的及時性。

小結:這則消息文字簡潔,語言有力度,準確報道了三十萬大軍橫渡長江的事實。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點:用事實説話。[三、

四)用相同的方法畫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電頭、導語、主體、結語及新聞的六要素

五)精讀課文,小組探究。

1.文章主體部分為什麼按照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來介紹解放軍渡江?

明確:

【1】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後。

【2】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後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後,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並進的戰略部署。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3】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後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敍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後相承、緊密銜接。

2.文章主體部分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那些部分寫的細緻,為什麼這樣安排?

【1】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於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2】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3】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為易,故作詳細報道。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4】作用: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複雷同。

3.找出文中體現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鋭不可當的詞語。

“衝破”“橫渡”用詞非常準確,表明了在有敵軍防守的情況下,我軍所向披靡、鋭不可當的氣勢。

4.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分析其作用。

(1)學生找出文中議論性的語句。 [來源:學|科|網Z (2)體會議論性語句的作用。

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兩個原因。讚頌我軍的英勇氣概,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拒絕和平的反動本質,分析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於讀者瞭解文章內容。

六)總結歸納。

1.主題思想:

【1】《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報道我30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的情況,表現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直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人民解放 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我百萬大軍勝利橫渡長江的情況,分析了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的原因,表現了我軍戰士鋭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寫作特點:

【1】《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語言簡潔,言簡意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備了“五要素”和消息結構的導語、主體、結語三個部分,沒有一個多餘的字。

@層次清楚,一目瞭然。

【2】《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詳略得當。

本責消息報道各戰線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墨,對東路軍的戰況寫得比較詳細突出。這是因為東線敵人的防線比較堅固,其次“此處 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係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東路軍進軍情況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敍議結合。

在報道中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一段簡要的言論,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原因。這種議論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進一步瞭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運用一系列動詞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

運用一系列動詞,語言精當,極富表現力。如作者選用“突破”“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地表現出我軍英勇善戰、節節勝利的英雄氣概和戰鬥豪情。

七)課堂練習

依據前面所學的方法找出下列新聞的電頭及新聞六要素。畫出標題、導語、主體。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電 前線記者閻吾報道 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 天動地的雷鳴,從解 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着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於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着,從各個港口湧出了無數只大小船隻。它們立即散佈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揮員,大家都屏息凝視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出一片歡呼 :“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隻繼續從各港口湧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髮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後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着。漸漸的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着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着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佈滿着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原載1949年4 月25日《東北日報》,有改動)

八)作業:

仿照文章的寫法,寫一篇消息,報道我校8月31日報道情況。

結構:標題+導語+主體

九)附板書設計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一、標題: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二、導語:概括主要內容:我軍順利渡江

三、主體:闡述具體內容:我軍渡江情況

四、結語:概括全文內容:英雄式的戰鬥

人民必勝 敵軍必敗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氣勢磅礴)

二、導語:人員、人數、戰線、區域、結果(簡明)

三、主體:

1. 中路軍

國中八年級語文上冊《消息二則》教學設計範文三

1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瞭解消息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閲讀新聞的能力。

2、掌握新聞的特點、結構形式。

3、理清新聞的內容、要素、結構,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情感目標: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新聞這一體裁接觸的比較少,因此要先把新聞的文體知識向學生介紹清楚,然後理論和文章相結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重點難點

重點: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瞭解導語的作用。

難點: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係,體會新聞語言的準確性、簡潔性。

4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消息。

俗話説: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依靠什麼知曉天下大事呢?生答:“新聞聯播”、《人民日報》等。

是的,我們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途徑知道天下大事,瞭解世界變化。那第1課屬於哪種類型的報刊文章?生答:新聞、消息。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則新聞:《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明確學習目標

二、瞭解新聞知識,把握結構特點。

(一)新聞的概念

新聞是滿足人們信息傳播與交流需求的一種實用性文體,是新聞作者對新近發生、發現的事實的報道。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

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絡等一切傳媒上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

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即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及時迅速地向公眾告知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

(二)新聞的結構

新聞的結構由五部分構成,即標題(分為:正標題、副標題、引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標題:高度概括已經發生的新聞事實。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一般包括主標題、副標題、引標題。主標題:概括和説明主要事實和思想內容。引標題:提示消息的思想意義或交代背景,説明原因,烘托氣氛。副標題:提示報道的事實結果,或作內容提要。

導語:是新聞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導語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讀者看下去。

主體:是新聞的主幹部分。承接導語之後,對導語作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導語的所概括的內容,表現新聞的主題思想。

背景:是新聞的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結語:是新聞的最後一段落或最後一句話。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三、朗讀新聞,把握結構

(一)分析本消息的結構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標題)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電頭)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導語)

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着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主體)

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結語)

(二)新聞的電頭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屬於新聞的什麼?在新聞中起什麼作用?

答:是新聞的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名稱、發電地點和發電時間。

電頭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三)著名通訊社名稱

新華社(中國)美聯社(美國)路透社(法國)

塔斯社(俄羅斯)共同社(日本)

(四)新聞的要素

1、六要素(也就是記敍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2、分析新聞的六要素。

這是一篇動態消息,請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個要素。

時間:二十一日。

地點:長江前線。

人物:敵我雙方。

事件起因:解放軍渡江解放全中國。

事件結果: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

(五)新聞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以記敍為主,可適當議論。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字斟句酌,體會新聞的特點。

1、據瞭解,渡江戰役要有百萬大軍渡江,那麼,標題中的“三十萬大軍”改為“百萬大軍”行不行?

不行。因為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那麼,等所有大軍渡江勝利以後再寫新聞發表,不可以嗎?

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二)品析語言,領悟情感。

從理論上説,新聞只是向讀者提供最新的事實,好像是中立的、純客觀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觀的,不帶主觀價值判斷的“事實”是不可能存在的,請你判斷記者傾向哪一方,從哪些傾向詞句可以看出?這其中藴含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等詞語描繪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防線崩潰。萬船齊放、直取(對岸)、突破(地陣)、佔領、進擊、英雄式的戰鬥等描述了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英勇”流露出作者對人民解放軍的讚美之情。

拓展延伸。

1、介紹作者: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卓越的領導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毛澤東被視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

2、2、欣賞名句

毛澤東最廣為流傳的幾句話: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邁最傲氣的一句話--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

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最謙虛的一句話--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滿信任的一句話--你辦事我放心!

最無奈的一句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當堂檢測

一、填空。

1、新聞的主要結構有:標題、導語、主題

2、新聞的特點:傳播性、真實性、時效性

3、這則消息的題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內容,“三十萬大軍”突出了:人民解放軍的宏大氣勢

“勝利南渡”點明瞭:渡江已取得勝利

二、語言運用。

用一句話概括新聞的主要信息。

為了引導學生文明健康上網,目前由成都市教育局、共青團成都市委和清華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三方主辦的“綠色上網”萬人簽名活動,在成都三原外國語學校舉行。活動當天,三原師生製作了1600多件徵文作品和電腦軟件。參加活動的同學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網,遠離精神污染。有“綠色上網”萬人簽名活動在三原外國語學校舉行。(意思對即可)

三、作業。

請你就校園內發生的事情擬寫一則消息,200字左右。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準確認讀並理解“鋭不可當、業已、綏靖、阻遏”等詞語。

2.瞭解新聞消息的特點,明確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3.培養學生閲讀探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課文,把握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2.通過朗讀,體會本文語言的準確、簡潔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瞭解,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精神。

2.認識渡江勝利與解放南陽的歷史意義,認識人民解放軍為中國革命事業所作的貢獻,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內容,瞭解新聞消息的一般特點。

2.分析文章的謀篇佈局,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後內容的聯繫。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2.培養學生閲讀探究的能力。嘗試新聞寫作。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走進新聞

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你們都是通過哪些方式來了解世界的風雲變幻、國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羣眾的街頭巷議呢?(學生回答廣播、網絡、電視、報刊以及他人的傳話等,教師引出新聞。)新聞縮短了你、我、他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尋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瞭解國內外時事,獲取各種生活的信息。好的新聞是可以穿越時空,供人們品讀與回味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研讀兩篇來自於解放戰爭時期的新聞佳作,重温那段蕩氣迴腸、青春激揚的硝煙歲月。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朗讀第一則新聞,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氣勢,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表現了我軍戰士英勇善戰、鋭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快速默讀第一則新聞,理清結構和要素。

(1)新聞的結構: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主體:二十日夜起,……課文最後。

第一層(二十日夜起……已渡過三十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並加以評價。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結束):寫東路軍渡江的情況。

(2)新聞的要素(即記敍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事件發生的原因——解放軍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經過——分三路橫渡長江;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渡過35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

3朗讀第一則新聞,回答問題。

(1)標題中的“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百萬是實數。其中東路軍、西路軍各35萬,中路軍30萬。可見新聞的真實性很重要。

(2)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從渡江的作戰兵力、詳細區域和戰役的全局情況三個方面來總領了全文。

(3)三路大軍為何不以地點為序從東往西或從西往東?採用現在的順序有什麼考慮?

本文依時敍事,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説。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説,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後詳説東路激戰,文勢湧起高潮:東路軍的戰況直接關係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東路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4)本文中的議論句(此種情況……都很泄氣)有何作用?

這處議論透徹、精闢地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發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三、品讀課文,品味語言

1比較閲讀甲、乙兩句話,體會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了三十萬人。

乙: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越過”只寫出了“經過”,“突破”表現了經過戰鬥所取得的進展。“到達”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達”之意,“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總結性的統計,“二十四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語言更加準確恰當。

2比較閲讀甲、乙兩句,結合加點詞説説表達效果。

甲:現在,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餘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現在”與“至發電時止”相比,後者時間概念更確切,且有“戰勢發展迅速,我軍勝利進軍”的豪邁之情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產生誤解,是人員,還是物資?“餘部”是軍事術語,在這裏指還未渡江的部隊,這個詞用在報道戰況的消息中,既確切,又得體。所以,乙句的語言準確,語言色彩恰當。

3比較閲讀甲、乙兩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時間。而乙句則充滿了嘲諷,湯恩伯本是來“督戰”的,結果不但無戰可“督”,而且全軍覆沒,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出了我軍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語言愛憎分明,褒貶有別。

四、進入演播廳,角色體驗

如果你來當《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新聞的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如何處理?

全文的朗讀基調為慷慨激昂、豪情萬丈。“衝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鋭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悦。“控制”“封鎖”“切斷”應乾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學習了本文,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