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7W

七年級下冊語文《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設計 篇一

《共工怒觸不周山》

知識與能力:

1、認讀理解文章中出現的生字詞;

2、積累文言文知識;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翻譯文章,

過程與方法:

1、六讀法: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懂內容、讀到知識、讀美文章、讀出疑惑;

2、獨立思考與互動交流相結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學會質疑,通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情感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堅強,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

2、學習古人認識自然,探求奧祕的積極精神。

重點難點:

1、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常用文言字、詞、句式,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第一課時:

活動設計一:

1、導入新課:

在西方神話中天地是這樣創造的: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説,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神説,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説,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説,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麼中國神話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希望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與老師一起翱翔於中國古代神話世界。

2、板書課題:《共工怒觸不周山》

3、文學常識:

(1)、《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據《漢書·藝文志》雲: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説,現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説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2)、劉安:(前179—前121年)西漢文學家。他學術修養較為深厚,後密謀叛亂,被漢王朝平定。劉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謀反罪”,自殺。淮南國被廢除。漢武帝在這裏設立了九江郡。

(3)、神話:古代先民以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為基礎,集體創造的部落故事。神話主要通過超自然的現象和幻想的形式,表達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及人與自然的理解。傳説中的歷史內容、寓言中的道德訓誡、宗教中的勸箴意味都極少在神話中出現。它起源於遠古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無法作科學的解釋,一定程度上表達出古代先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話學者將神話分為獨立神話和體系神話兩種。所謂獨立神話,又叫“原始的、單個的神話”,所謂體系神話,又叫“文明的、綜合的神話”。

4、解釋課題:

(1)、共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説他是二人首蛇身,滿頭的赤發,坐騎是兩條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與顓頊爭帝死後,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斬斷鰲足以作天柱。此外還有一説,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堯流放於幽州。

(2)、觸: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句話的意思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無論如何,這個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觸不周山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徵着不完整、災難。

5、背景介紹: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據傳説,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説,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麼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説,但是説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己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説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説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崑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峯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鉅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繫着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説“蒼天后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至於傳説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儘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説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像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活動設計二:

1、自由閲讀課文,認讀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詞:

顓頊            折          星辰             水潦             塵埃

2、指名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朗讀的時候,其他同學指出其讀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後根據情況,教師可範讀)

3、運用六讀法,理解翻譯文章:

明確六讀法:

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懂內容;讀到知識;讀美文章;讀出疑惑;

明確學法:因文章內容簡單,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總結時提出,由其他同學或是老師解決。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昔(            );為(              );觸(              );折(              );

維(            );絕(              );故(              );滿(              );

歸(            );

(2)、畫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①、共 工 與 顓 頊∕爭 為 帝;

②、怒 而 觸∕不 周 之 山;

③、故∕日 月 星 辰∕移 焉;

④、故∕水 潦 塵 埃∕歸 焉;

4、結合素材圖片,展開豐富的想象和幻想,複述文章內容:

5、展開想象翅膀,提出有價值的疑難問題:

(1)、你認為共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正面:勇敢堅強、敢於挑戰、自我犧牲精神,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計後果

(2)、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為什麼要怒觸不周山?

略:

(3)、為什麼天傾其西北而地其陷東南?

略:

6、鑑賞品讀體味,暢談感受體驗。

教師總結:本文通過敍述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大敗發怒撞擊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文章行文簡潔,全文雖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節完整,層次分明,想象豐富,氣魄宏大。

7、想象能力培養:

假設你擁有萬能的力量,要什麼東西就可以有什麼東西,要什麼能力就可以有什麼能力。那麼你最想要什麼,你擁有了它,你願意幹什麼?

教師總結:

活動設計三:

1、教師總結:

2、  佈置作業

原因:二雄相鬥爭帝

經過:敗後怒觸不周

結果:日月星辰移位

共工怒觸不周山

板書設計

課後小結: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説,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瞭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説,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儘管他們都是神話傳説中的人物,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讀理解文章中出現的生字詞;

2、積累文言文知識;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翻譯文章,

過程與方法

1、六讀法: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懂內容、讀到知識、讀美文章、讀出疑惑;

2、獨立思考與互動交流相結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學會質疑,通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情感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堅強,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

2、學習古人認識自然,探求奧祕的積極精神。

重點難點:

1、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常用文言字、詞、句式,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第一課時

活動設計一:

1、導入新課:

在西方神話中天地是這樣創造的: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説,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神説,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説,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説,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麼中國神話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希望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與老師一起翱翔於中國古代神話世界。

2、板書課題:《共工怒觸不周山》

3、文學常識:

(1)、《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據《漢書·藝文志》雲: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説,現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説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2)、劉安:(前179—前121年)西漢文學家。他學術修養較為深厚,後密謀叛亂,被漢王朝平定。劉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謀反罪”,自殺。淮南國被廢除。漢武帝在這裏設立了九江郡。

(3)、神話:古代先民以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為基礎,集體創造的部落故事。神話主要通過超自然的現象和幻想的形式,表達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及人與自然的理解。傳説中的歷史內容、寓言中的道德訓誡、宗教中的勸箴意味都極少在神話中出現。它起源於遠古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無法作科學的解釋,一定程度上表達出古代先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話學者將神話分為獨立神話和體系神話兩種。所謂獨立神話,又叫“原始的、單個的神話”,所謂體系神話,又叫“文明的、綜合的神話”。

4、解釋課題:

(1)、共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説他是二人首蛇身,滿頭的赤發,坐騎是兩條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與顓頊爭帝死後,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斬斷鰲足以作天柱。此外還有一説,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堯流放於幽州。

(2)、觸: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句話的意思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無論如何,這個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觸不周山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徵着不完整、災難。

5、背景介紹: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據傳説,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説,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麼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説,但是説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己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説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説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崑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峯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鉅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繫着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説“蒼天后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至於傳説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儘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説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像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活動設計二:

1、自由閲讀課文,認讀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詞:

顓頊折星辰水潦塵埃

2、指名朗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朗讀的時候,其他同學指出其讀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後根據情況,教師可範讀)

3、運用六讀法,理解翻譯文章:

明確六讀法:

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懂內容;讀到知識;讀美文章;讀出疑惑;

明確學法:因文章內容簡單,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總結時提出,由其他同學或是老師解決。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昔( );為( );觸( );折( );

維( );絕( );故( );滿( );

歸( );

(2)、畫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①、共工與顓頊∕爭為帝;

②、怒而觸∕不周之山;

③、故∕日月星辰∕移焉;

④、故∕水潦塵埃∕歸焉;

4、結合素材圖片,展開豐富的想象和幻想,複述文章內容:

5、展開想象翅膀,提出有價值的疑難問題:

(1)、你認為共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正面:勇敢堅強、敢於挑戰、自我犧牲精神,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計後果

(2)、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為什麼要怒觸不周山?

略:

(3)、為什麼天傾其西北而地其陷東南?

略:

6、鑑賞品讀體味,暢談感受體驗。

教師總結:本文通過敍述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大敗發怒撞擊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文章行文簡潔,全文雖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節完整,層次分明,想象豐富,氣魄宏大。

7、想象能力培養:

假設你擁有萬能的力量,要什麼東西就可以有什麼東西,要什麼能力就可以有什麼能力。那麼你最想要什麼,你擁有了它,你願意幹什麼?

教師總結:

活動設計三:

1、教師總結:

2、佈置作業

原因:二雄相鬥爭帝

經過:敗後怒觸不周

結果:日月星辰移位

共工怒觸不周山

板書設計

課後小結: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説,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瞭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説,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儘管他們都是神話傳説中的人物,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教學設想: 篇三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教學時應重在誦讀。再結合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誦讀直至成誦。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滲透,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他們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