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4.15K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一

一、説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第一節《圖形的旋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充分的經歷與欣賞中感悟旋轉;同時針對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引導學生對比圖形旋轉前後的變化,以滲透剛體變換的思想。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形成複雜圖案的過程,並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運用旋轉設計圖案。

能力目標:運用觀察、操作、歸納、聯想等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感悟數學的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認識圖形的旋轉,解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形成複雜圖案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

教學難點是: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並運用旋轉設計圖案。

三、説教法與學法

學習本單元前,學生只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接觸了兩種圖形變換方式:對稱、平移。本課是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第三種圖形變換——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理解旋轉的中心點、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圖案也不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今後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基礎。

四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在其認知過程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要本着“邊操作邊感悟”的原則,讓學生在經歷中體會旋轉的三要素,感受圖形旋轉帶來的變換美。

四、説教學準備

圖片、小黑板、方格紙 、自制風車

五、流程設計:

(一)遊戲激趣,感受圖形的旋轉

此環節通過創設情景,初步感受旋轉。利用學生比較喜歡的情景,即風車,美麗的圖形等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展示出了單一圖形變成複雜圖案的過程,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美,更激增興趣,使學生產生探索的慾望:怎樣旋轉才能得到這麼漂亮的圖案?真正關注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順利進入對旋轉的探索。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把圖形在表格中的旋轉這一難點融入探究風車是怎樣製作的情景中,然後讓學生自主討論這個活動中研究出的圖形旋轉的三要素,即中心點,旋轉方向,旋轉的度數。在教學中我遵循這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數學活動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三)動手做一做

此環節我設計了一組練習,當55頁1題完成後,我讓學生通過剛才學習的知識,動手在方格紙上,擺一個漂亮的圖案。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圖形旋轉的過程,鞏固新知,建立空間觀念,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啟發引導,拓展思維

拓展延伸,學生利用剛才學過的知識,製作自己喜歡的圖形以及設計出美麗的圖案。進一步突出本課的難點,發展學生的想像、創造能力本。

(五)本課小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問題嗎?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66、67頁。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初步體會圖形旋轉的基本要素。

2.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平面圖形繞一點旋轉90°後的圖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感受數學的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旋轉的三要素,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平面圖形繞一點旋轉90°後的圖形。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方格紙、學生每人一套三角尺、長方形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喚醒舊知

師:課前,我們觀看了遊樂場的情境,(課件出示相應圖片)想一想,這些項目的運動方式是什麼?

二、走進生活,感知旋轉。

1.學生舉例生活中旋轉的現象?

2.課件播放轉杆視頻(例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

師:仔細觀察轉杆關閉和打開的過程,比一比,有什麼發現?(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揭示旋轉的三要素:點、方向、度數)

3.學生親自體驗轉杆運動,感知三要素。

4.小結過渡:通過剛才的觀察和體驗,我們發現,點、方向、度數都是決定旋轉結果很重要的因素。

三、實踐應用,初建表象。

1.完成書中想想做做1。

2.由指針的旋轉過渡到圖形的旋轉,欣賞並想象圖形旋轉的過程,激發學生設計和創造的慾望。

四、實際操作,形成表象。

1.(課件出示例2)提問:把三角尺繞a點旋轉是什麼意思?

(1)想一想,繞a點旋轉90°,三角尺到了什麼位置?

(2)擺一擺,用學具擺一擺,轉一轉,看看自己想得對嗎?

(3)畫一畫,把自己想的畫下來。

2.展示交流。反饋學生畫的結果,展示兩種不同的畫法。

3.畫法演示:你們是怎麼畫出來的?請學生上黑板邊畫邊説。

4.小結過渡:把三角尺繞a點按一定的方向旋轉90°,每條邊都要按同樣的方向旋轉90°。旋轉方向不同,旋轉後的位置也不同。

五、鞏固拓展,昇華表象。

1.課件出示練習,把長方形繞a點順時針旋轉90°。

(1)師:想象一下,把長方形繞a點順時針旋轉90°,會到什麼位置?

(2)學生在紙上獨立畫一畫。如有困難,可拿出學具擺一擺。

(3)反饋矯正。

2.拓展,現在這個長方形繼續繞a點順時針旋轉90°,又會到哪裏呢?想象一下,試着畫下來。

3.師:如果這個長方形再一次繞a點順時針旋轉90°,又會到哪裏呢?(課件演示)

4.小結過渡:一個簡單的長方形,通過幾次旋轉,就形成了這樣一幅精美的圖案。

六、總結欣賞,引導創造。

1.生活中旋轉圖案的欣賞。

2.學生作品欣賞,激發學生設計慾望。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明確含義,感悟特性及性質。讓學生會運用數學語言簡單描述旋轉運動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會畫出圖形旋轉90°後的圖形。

2、以讀講精練教學法為主導,數學言語表達訓練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觀察實例、操作想象、語言描述、繪製圖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積累幾何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數學語言簡潔、準確、嚴謹之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學習活動溝通聯繫,理解旋轉含義,感悟特性及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旋轉過程及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旋轉90°後的圖形。

課前準備:

課件,教材複印紙,方格紙兩張,答題卡,三角尺(學生每人一套)。

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運動嗎?你最喜歡那種運動呢?

第一個環節:複習檢查

師:剛才我們課前説的是身體的運動,在數學裏,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圖形的運動,還記得有那幾種嗎?(旋轉、平移和對稱)

1、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辨認是那種運動。(水車、盪鞦韆、道閘、風車)

師:咱們來看這些物體的運動是屬於哪種運動呢?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瞭解學生的舊知掌握情況,同時選取學生熟悉的又有爭議的實例作為研究旋轉現象的素材,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設疑生趣。

師:今天咱們就進一步學習圖形的旋轉。(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生活實例生疑,對於“鞦韆”和“車杆”學生有明顯的爭議,從此產生認知衝突,引發探究的慾望。既巧妙地向學生提出新的學習任務,又創造出學習探索新知識的最佳情境。]

第三環節:讀講探究。

第一步:讀。

師:下面咱們就一起來自學例1。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請一位同學讀。

2、學生彙報。

(1)請同學們齊讀指針的第一次旋轉結果。

(2)填空。請三位同學回答。

(3)彙報小組討論的結果。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旋轉的三要素。(老師板書:點、方向和角度)

師:綜合大家的彙報,我們發現旋轉與點、方向與角度有關。

【設計意圖:通過讀,讓學生能用規範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旋轉,體會數學語言之美。】

第二步:講。

1、認識中心點。

師:回到剛才這幅圖,這些物體的旋轉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我們把旋轉中繞的點稱為中心點。(板書:中心點),物體繞中心點旋轉時,中心點是不動的。

師:在生活中,圖形的旋轉可以產生奇妙的圖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三個三角形繞着不同的中心點轉到起來)

停下來,問:你們發現了什麼?(我們發現這3個圖形完全一樣)再看一下有什麼不一樣?

旋轉中心不同,旋轉出的圖案就不同。引導學生髮現,中心點不動。

師小結:旋轉中心有可能在圖形上,也可能在圖形外。

3、認識旋轉方向。

師:旋轉第二個要素是方向,看這一幅圖,你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明確旋轉的方向不同。(板書:方向)

與鐘面上指針走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叫做順時針方向。(引導學生手指空中順時針方向轉)

相反的方向是逆時針方向。(閉眼感受)

4、完整的用語言描述指針的旋轉。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咱們發現了中心點、方向與度數是旋轉的三要素。

下面請大家觀察這幅圖,你能不能像例1那樣完整描述指針是怎樣旋轉的?

從“12”到“7”,指針繞點O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了150°。(請2—3名學生回答)

追問:你是怎樣知道旋轉度數是150°呢?

咱們一起來説一説。

師小結:要準確的描述指針的旋轉,就要説清旋轉的三要素。指針是繞哪個點旋轉,按什麼方向旋轉,旋轉了多少度。

【設計意圖:用課件出示兩個鐘面上指針的旋轉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和對比,學生很容易發現旋轉有方向和角度。在觀察過程中,鼓勵學生能夠用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旋轉過程,初步體會圖形旋轉的基本要素。】

第三步:動手操作。

師:咱們剛才看了這麼多物體的旋轉,你們想不想自己轉一轉?

1、課件出示例2:把等腰直角三角尺固定在方格紙上,像這樣在方格紙上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90°,觀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變化的。(引導學生髮現旋轉的特徵)

1)學生在方格紙上操作。(請你拿出方格紙一,等腰三角尺,找到點O,照我這樣擺。每次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再觀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變化的。)

2)課件演示旋轉兩次。

3)引導觀察:咱們來仔細觀察,旋轉前和旋轉後的三角尺,什麼沒變?什麼變了?

中心點位置不變,三角尺的大小和形狀不變,三角尺位置變了。

(強調:三角尺不管旋轉幾次,它的大小和形狀都不變。)

4)課件演示,繼續旋轉到原位置。問:你們有什麼發現?

三角尺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360°,就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設計意圖:幾何直觀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動手轉一轉,看一看,比一比,理解旋轉運動中的變和不變(形狀大小不變,位置變了)

第四步:討論。

師:你們還想轉嗎?(請你們換另一把三角尺,拿出方格紙二)

1)請一位同學讀題。

學生讀討論的問題:兩條直角邊的位置是如何變化的呢?

點A和點B旋轉後的位置在哪呢?(課件出示。)

2)學生操作,然後討論。

第四環節:初步驗證。

誰願意上台説説你們的討論結果?

引導説邊:點A旋轉後的位置在哪裏?(上台來指)你是怎樣找到的呢?

(點A旋轉後的點叫做對應點A′)

(頂點A到O的距離是7大格,旋轉後得到的O與A′的距離也是7大格。)

OB的位置如何變化,頂點B轉後在哪裏?(加上課件演示)

我們來看看AB邊是怎樣旋轉的?它也是繞O點逆時針旋轉了90°。

師小結:其實,三角尺的每條邊都是繞O點逆時針旋轉了90°。邊的的旋轉與三角尺旋轉是一致的。

【設計意圖:根據從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由三角尺抽象到三角形,讓學生觀察體會,三角形的旋轉實際就是三條邊的旋轉,三條邊的旋轉就能確定三角形旋轉後的位置。】

第四環節:系統整理。

集體完成判斷題。(請三位同學讀題)

1)、從“6”到“9”,指針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90°。(大家找一找旋轉的三要素都有嗎?)

2)、從“6”到“9”,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90°。

3)、從“9”到“6”,指針繞點O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了90°。

第五環節:分組精練。

師:看來大家都學得不錯,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從星級題中,選擇一題來完成,如果你的時間充裕可以都做。

第六環節:自批自改。

教師巡視收集學生完成的三星題。

1、一星題。師:左側和右側車杆的旋轉有什麼不同?(中心點不同,旋轉的方向不同)物體的旋轉只要有一個要素不同,它的旋轉就不一樣。

2、二星題。(有兩種不同的答案,進行對比)師:物體繞同一點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180°後,得到的位置是相同的。

3、三星題。讓學生説作圖的方法。

請同學們發現自己的錯誤,把它更正好。

【設計意圖:課標提出: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可以多樣化,本環節注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評價和反思,進一步加深對旋轉的理解,掌握旋轉後圖形的畫法。】

這節課因為容量比較大,學生動手操作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這個選擇題,把學生自己作圖出現的錯誤典型展示了出來,讓學生判斷,找到錯誤的原因,加深對旋轉的理解,從而讓學生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第七環節:概括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感受呢?

《圖形的旋轉》教案 篇四

一、學習目標:

1、能夠按照要求做出簡單的圖形旋轉後的圖形。

2、繼續利用旋轉的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二、學習過程:

(一)、知識準備:

1、在圖形旋轉中,下列説法錯誤的是( )

A、圖形上各點的旋轉角度相同;

B、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形狀;

C、由旋轉得到的圖形也一定可以由平移得到;

D、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2、如圖,是△AOB繞點O按逆時針方向旋轉450所得的。則點B的對應點是點_____。線段OB的對應線段是線段______。線段AB的對應線段是線段____。A的對應角是______。B的對應角是______。旋轉中心是點_____。旋轉的角度是____。

3、通過觀察上面圖形的旋轉,你能發現圖形的旋轉哪些基本性質嗎?

歸納:

①旋轉前、後的圖形______;

②對應點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一對對應點與_________所連線段的夾角等於_______;

④圖形的旋轉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決定。

(二)新知學習:

1、自學教材P57例題,畫出旋轉後的圖形,並寫出畫法,寫出理由。

2、交流探討。

3、練習:

①畫出△ABC繞點D順時針旋轉90後的圖形△A1B1C1

②△ABC繞點D順時針旋轉後的圖形為△A1B1C1,找出旋轉中心點D。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五

活動目標:

1、運用肢體表現的動作。

2、培養幼兒身體的節奏感和能快樂的與同伴合作。

3、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4、初步瞭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5、讓幼兒知道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

活動準備:

八音盒一個。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導入活動。

(1)做第一套廣播體操。

(2)音樂:對列入場

2、基本部分:

(1)教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好聽的音樂和一段優美的舞蹈。請小朋友們看看!(幼兒欣賞)

(2)提問:小朋友剛才看到了什麼?(小娃娃跳舞)那我們也來學學這個娃娃跳舞好嗎?(幼兒開始學跳,提醒幼兒速度要慢)再提問:你做完以後又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因為…)(引導幼兒説出轉)你是怎麼轉的?(…)教師總結:小朋友説的很對,那聽我來説:小朋友和娃娃都是用自己的身體順着一個方向轉圈,這就叫旋轉。(請幼兒再次嘗試)

(3)全體幼兒坐下休息,我們討論一下,除了用身體做旋轉以外,還可用身體的什麼地方旋轉。(幼兒討論,回答,並請幼兒進行示範)。

(4)全體幼兒起立:音樂:教師帶領幼兒跟着音樂,將説出的旋轉動作結合音樂做一遍。(做完後,小結,再來一遍)

(5)啟發幼兒相互結合着做旋轉的遊戲。教師:剛才呀!每一個小朋友都是自己用自己的身體部位旋轉,那如果兩個兩個小朋友,三個三小朋友,或是更多的小朋友在一起,還能旋轉嗎?(我們試一試,請小朋友找一下自己的小夥伴討論一下)教師對每一組小朋友進行指導。音樂:待每組小朋友準備好後,教師放音樂,請每組小朋友而跟着音樂做自己的動作

3、結束部分:每組的小朋友做的都很好。教師:小朋友剛才只玩了其中的一個,還有好多,小朋友都可以玩!(提醒幼兒遊戲可以互換…)延伸活動;各種旋律的物品:球、木棒、橢、螺帽、沙包、瓶子、風扇。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六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生活中的旋轉現象,讓同學們觀察並總結其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熟悉的玩風車的情境開始引入課題,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索線段旋轉,體會旋轉三要素

1、展示地球、盪鞦韆圖片,讓學生思考:

(1)上面情景中的轉動現象,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2)地球、鞦韆在轉動過程中,其形狀、大小、位置是否發生變化呢?

小組內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回答。

2、小結

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繞着一個定點沿某個方向轉動一個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旋轉。

這個定點稱為旋轉中心,轉動的角稱為旋轉角。

歸納定義:把一個圖形繞着某一定點O轉動一個角度的圖形變換叫做旋轉.這個定點O叫旋轉中心,轉動的角叫做旋轉角.

如果圖形上的點P經過旋轉變為點P′,那麼這兩個點P和P′叫做這個旋轉的對應點。

敍述一個旋轉過程要注意旋轉的三個要素:

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

3、議一議

如圖,如果把鐘錶的指針看做四邊形AOBC,它繞O點旋轉得到四邊形DOEF。在這個旋轉過程中:

(1)旋轉中心是什麼?

(2)經過旋轉,點A、B分別移動到什麼位置?

(3)旋轉角是什麼?

(4)AO與DO的長有什麼關係?BO與EO呢?

(5)∠AOD與∠BOE有什麼大小關係?

4、總結旋轉的性質:

(1)旋轉不改變圖形的大小和形狀.

(2)圖形上的每一點都繞旋轉中心沿相同方向轉動了相同的角度

(3)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中心的連線所成的角度都是旋轉角.

(4)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三、講例

例1、如圖,O是△ABC外一點,以點O為旋轉中心,

將△ABC按逆時針方向旋轉90°,作出經旋轉

變換後的像。

思考題:

1、如圖:△ABC是等邊三角形,D是BC邊上的一點,△ABD經過旋轉後到達△ACE的位置。

(1)旋轉中心是哪一點?

(2)旋轉了多少度?

(3)如果M是AB上中點,那麼經過上述的旋轉後,點M到了什麼位置?

2、香港區徽可以看作是什麼“基本圖案”通過怎樣的旋轉而得到的?

3、本圖案可以看做是一個菱形通過幾次旋轉得到的?每次旋轉了多少度?

拓展提高

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是斜邊,將△ABP

繞點A逆時針旋轉,能與△ACP,重合,如果AP=3,

那麼PP,的長等於多少?

2、正方形ABCD的BC邊上有一點E,∠DAE的平分線交CD與點F,求證:AE=DF+BE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七

《圖形的旋轉》一課知識較抽象,必須藉助教具和學具才能完成。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簡單易做的學具,我為學生也準備了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學具。我也準備一張與書上一樣的圖案,再把它分成相同的四個基本圖形。課上,我讓學生交流,即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我覺得在教學時,因材、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既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又有同學的合作體驗,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很成功,學生在活動中動口、動手、動腦,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感覺上這樣的課輕鬆多了,效果也好多了。但課堂秩序的把握仍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

《圖形的旋轉》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

圖形的旋轉

教材分析:

旋轉也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二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見到很多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比較感性的平移和旋轉意識,受生活經驗的限制,對於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更無法想象,不能透過現象用數學的眼光來抓住運動方式的本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藉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轉現象,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直觀認識旋轉圖形,培養同學們的空間想象能力,發揮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藉助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體會旋轉的特徵。例如:通過製作陀螺並使之轉動,感受旋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生活事物鐘錶,旋轉門等,使學生感受相關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並辨別旋轉圖形,並能判斷旋轉點或線以及旋轉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入新課

老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移的內容,接下來我們就來複習一下關於平移的知識。(播放課件PPT,展示圖片複習近平移)

老師:誰能説説生活中常見的的平移現象嗎?

同學:觀光電梯,推拉窗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看來大家對平移的內容掌握的都很好。那麼,現在請大家看看這幾幅圖是什麼現象呢?

同學:給出自己的答案。(不是平移,因為方向發生了改變。)

老師:既然這些圖片不屬於平移,那應該叫什麼呢?下面我們就共同研究一下這種特別的運動方式。(PPT翻頁)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的娛樂項目,仔細看看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待會兒告訴我你發現了什麼?

二、探求新知,感受旋轉

同學:他們都是圍繞中心運動,都是旋轉現象。

《圖形的旋轉》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認識繞點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 的含義,能在方格紙上畫出把簡單圖形旋轉90 後的圖形。

2、通過學習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在認識旋轉的過程中,產生對圖形變化的興趣,並進一步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掌握圖形旋轉的三個要素。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把簡單圖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 後的圖形。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關風車和摩天輪的課件。

提問:遊樂場的摩天輪和風車的運動是一種什麼現象?

追問:你能説説它們是怎樣旋轉的嗎?

它們都是繞着中間的點順着旋轉的。

2、導入新課。

對於旋轉,你還想了解什麼知識?今天我們要繼續研究旋轉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認識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90 的含義。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播放課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費站,各種車輛進出場面的錄像。為了維持秩序,收費站口設置了轉杆。

引出問題:圖中的轉杆打開和關閉分別是怎樣的運動?它們的運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2)模擬操作,認識含義。

同桌合作,拿出活動角模擬轉杆打開和關閉,討論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

結合學具演示交流,明確轉杆打開和關閉都屬於旋轉。

小結: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同的是順時針旋轉,相反的是逆時針旋轉。轉杆打開是逆時針旋轉,轉杆關閉是順時針旋轉。

(3)深入探討:轉杆打開和關閉,分別是繞哪個點按什麼方向旋轉的?旋轉了多少度?

引導學生結合例題2的轉杆圖進行思考。

學生觀察、交流,得出:轉杆打開是繞O順時針旋轉90 ;轉杆關閉是繞O逆時針旋轉90 。

(4)全體活動,深化理解。

聽口令做動作:讓學生先平伸右臂,用動作表示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再平伸左臂做一次,親身體驗順時針、逆時針旋轉。

2、在方格紙上進行圖形的旋轉。

(1)課件出示教材第3頁例題3圖。

(2)指名説説:你是怎樣理解題目的要求的?

引導學生進行審題:中心點:點A;旋轉方向:逆時針;旋轉角度:90 。

(3)動手操作。

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三角形紙片在方格紙上進行旋轉操作。

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操作情況。

指名學生利用實物投影進行旋轉演示,鼓勵學生髮表不同見解。

(4)在方格紙上畫出旋轉後的圖形。

提問:如果不借助具體的實物,該怎樣畫出三角形逆時針旋轉90 後的圖形?(出示教材第4頁上方情境圖)

學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繞點A逆時針旋轉90 ,再畫出另外的線段,最後連成相應的圖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繞點A逆時針旋轉90 ,再連成相應的圖形。

③藉助手、筆等工具一轉後再畫一畫。

讓學生在方格紙上嘗試畫圖。

(5)組織交流。

投影展示學生畫的圖,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畫出來的。

(6)師生共同小結。

提問:我們在方格紙上進行旋轉操作時,要注意什麼?

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條線作為標準,再按“定點、定向、定角度”三個步驟進行操作。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頁“練一練”第1題。

這道題是利用鐘面的時針、枱秤的指針、轉盤的指針等實例來鞏固旋轉的方向和角度。教學時切不可草率對待這些習題,它們都是旋轉平面圖形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口答,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4頁“練一練”第2題。

這道題實際上是例題3的補充,它是將一個長方形繞點A順時針旋轉90 。教學時可以為不同學生設置不同要求,如空間想象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紙上畫出旋轉90 後的長方形;而直接畫圖有困難的學生可以照樣子先做一個長方形,按旋轉的要求在方格紙上轉一下,再離開實物畫出旋轉後的圖形。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還有哪些疑問?

《圖形的旋轉》教學設計 篇十

選題內容

《圖形的旋轉》

教材分析

《圖形的旋轉》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學期的內容,這部分教學要努力體現旋轉的理念與思想,是傳統教材沒有涉及的內容。《圖形的旋轉》是一節新授課,是在三年級下冊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研究旋轉對稱圖形的特點。明確基本圖形在旋轉形成美麗圖案的三要素:點、方向、度數。學生分析我校學生一部分是陝西師大教師的孩子或孫子,家長的素質較好,有一定的教育學生的條件。一部分是外面的學生,學生的家長大多數對學生的學習很關心,學生對計算機有一定的操作基礎,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也製作一些簡單的積件,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生的學習狀況較好。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通過實例觀察,認識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2)瞭解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知道圖形旋轉的三要素(點、方向、度數)。

2、技能目標:

(1)對基本圖形旋轉形成的圖案能作積極的反應,會運用圖形旋轉的知識解決問題。

(2)欣賞美麗的圖案,能運用簡單的基本圖形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3、情感目標:

(1)體驗自主學習、探索操作過程中成功的積極情感,形成認真觀察、注意傾聽、積極發問、善於交流的良好學習品質。

(2)通過小組協作和主題研究活動,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鋭的視覺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讓學生體驗一個簡單的圖形經過旋轉製作複雜圖形的過程,知道圖形旋轉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難點:通過電腦的演示使學生感受到,可以選擇離旋轉點較近的邊做參照,觀察圖形旋轉的度數,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個簡單的圖形旋轉製作複雜圖案的過程。工具應用意圖和方法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平時解答、理解過程中感到有一定困難、一定難度的內容,因而我們藉助了計算機工具軟件來輔助教學,我們自己開發了一些圖形旋轉的課件和交互工具軟件,主要強調藉助這樣一些課件和工具軟件,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嘗試,讓他們產生更多直觀、形象的感受。從觀察、探索、猜想到驗證、創作,都充分運用課件和交互工具,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對圖形的旋轉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主要層次和步驟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我會欣賞)

2、師生互動、探索新知(我會探索)

此環節學生充分操作學具,發揮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體課件和學具有機結合,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感受圖形旋轉的三要素:點、方向、度數,引導學生完整地説出基本圖形旋轉形成複雜圖案的過程。最後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擴展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新知,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大膽想象、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3、啟發引導,拓展思維(我會做)學生在電腦上利用交互課件操作,創造並提出一些新問題,解決問題,電腦隨機演示學生的答案給予驗證,實現人機互動。

4、人機互動、欣賞圖案(數學萬化筒)

一個簡單的橢圓,通過輸入不同的角度、選擇不同的旋轉點,最後形成美麗的圖案,而且圖案的奇妙變化在剎那間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帶給學生強有力的視覺、思維衝擊,時刻激發學生想迫切欣賞圖案之美,在圖案變化的過程中有猜測、有想象、有驗證、有興奮,促進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更進一步理解。而計算機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動手實踐、設計圖案(我會設計)學生設計美麗的圖案,設計完之後和同伴交流自己的作品準備如何使用?同時召開作品展示會。同時讓學生在網上欣賞一些老師所在學校的起他班級同學設計的基本圖形旋轉形成的圖案,欣賞一些圖形的旋轉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欣賞其他設計師設計的圖案,這是信息技術帶來的豐富的資源,並帶給學生另外的學習方式。

6、回顧反思、效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