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1W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 篇一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資料而獲得的。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觀察、發現和交流知識的機會,促進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教師應盡的義務。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突出主體性。

新課開始,首先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常見的“平移和旋轉”錄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求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類,從而瞭解“平移和旋轉”。然後,繼續讓學生觀察和實踐生活,讓學生親自移一移,轉一轉,進一步突出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練習時,再一次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圖案,並試着創造平移或旋轉的圖案,應用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加深了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繫,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位置,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本課設計了探索性的數學活動,啟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從掌握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規律,把“引與探”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性學習。例如,在創設情境後,提出現象的分類問題,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探索。在如,學習按不同的方位平移時,把所有的問題都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自由活動空間,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對自己所持的見解或觀點才能暢所欲言,個性才能逐步體現出來。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 篇二

平移和旋轉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現象;如 拉抽屜、國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槳、風車的旋轉等,孩子的腦海中儲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轉的具體表象,因此在教學中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學習結合實際,在教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直觀的演示,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拿一個身邊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轉的現象。“平移與旋轉”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學生感受到平移、旋轉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在動手操作中,認識平移、旋轉,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在課程安排中不僅使學生加深體驗圖形變換的特徵,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創新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旋轉是一個教學難點,學生在學習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方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獲得新知。教學中要求我們老師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學習素材,把學生帶到生活中去感悟數學、體驗數學、做數學。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實際教學中,老師還藉助推拉窗户和拉窗簾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了平移是物體整體的移動,平移過程中,物體的形狀、方向都不發生變化。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 篇三

平移和旋轉是新課程標準增加的內容,在二年級學生已經對平移進行了系統地學習,並對旋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旋轉的概念讓學生用語言表達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讓學生構建準確的概念又是必要的。第一次教學這樣的內容,説句實話真是沒有一點把握。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度。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從人教網上下載了相關的教案和課件,在教學時首先從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俄羅斯方塊進行導入,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弄清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再讓孩子們學生觀察鐘錶的指針,獨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針怎樣旋轉的?一定要説清指針是繞哪個點旋轉是向什麼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這三點。第三步再來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最後畫旋轉圖形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剛開始學生有點束手無策,我就從畫圖的工具,畫圖的步驟詳詳細細地進行指導,經過我的講解和示範,孩子們基本上能夠畫出來。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識到只有學生自己體驗到的,才是真實的,才是深刻的,別人無法代替。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吧!

平移和旋轉課後的教學反思 篇四

“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物體運動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在通過學生對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再現和在教學中的活動分類,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

二、創設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移旋轉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呈現出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教室門的開與關、電風扇的轉動、拉抽屜、鬧鐘指針的運動等,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的興趣便更加濃厚。

三、運用多種感官,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是課改中的一個新理念。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雖隨處可見,但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我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景中學習,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對平移和旋轉現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實施課程標準的實踐中,我們不應停留在理念的學習上,還應把內化了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外化出來,但在實踐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我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有些單調,有時不夠確切,激勵性的語言不夠豐富,教學語言還不是很精練、準確,突發事情上,教學機智還不夠等,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學習,注意提高。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 篇五

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之後學習與研究的內容,是從運動變化角去探究和認識空間與圖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邊豐富有趣的實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轉兩種運動的不同特徵及其普遍存在性。通過本節課,我有了以下兩點思考:

一是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而這種發現的最佳途徑則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去獲取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和實踐中去體驗、思考、討論,在數學活動中經歷、感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二是數學來源於生活而服務於生活,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教師要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創設一切條件,設計與學生生活聯繫緊密的素材,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生活實踐中。通過與生活的聯繫,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 篇六

星期四的家長開放日,我上了一節《平移和旋轉》,感受頗深。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兩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他們的作用,並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觀念。教材將平移和旋轉安排在兩課時,本節課把它們安排在一節課上,目的是加強兩種變換的對比。這節課我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利用課件創設活動的遊樂場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同時讓學生藉助肢體動作表演進一步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感知。之後,又讓學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玩具,激發興趣,深化理解。學生在大量直觀形象的操作活動中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課的導入是動態出示學生喜聞樂見、親身經歷過的遊樂項目:小火車、觀纜車、摩天輪、大風車、滑梯、轉椅,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在學生認識了平移和旋轉現象之後,我又啟發學生尋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如:司機開車轉動方向盤師旋轉;開抽屜是平移;拉拉鎖是平移;直升飛機的螺旋槳是旋轉;鐘錶上的針在旋轉等,巧妙的拉進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實際教學中,老師還藉助推拉窗户和拉窗簾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了平移是物體整體的移動,平移過程中,物體的形狀、方向都不發生變化。

三、巧妙突破平移距離的難點。

判斷圖形在方格紙上開始位置至終止位置間的平移格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常常為認為兩個圖形中間空了幾格,就是平移了幾格。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對於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學生是很難想到只要去數某個部分移動的格數就可以了。因此,教學中,我將問題情境化,童趣化,設計了兩隻小鳥的比較,很自然的把學生的注意引向了點的移動。通過兩個點平移的距離相等,啟發到船上所有的點平移的距離相等。發現: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看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

這節課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瞭解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平移和旋轉》教學反思 篇七

平移和旋轉屬於數學課程標準《空間和圖形》這一內容,它主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由於在生活中有很多平移和旋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遊遊樂場的情境,來實現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1、情境圖是靜態的,物體如何運動的學生不能直接感知,只能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認識,效果不好。於是我利用課件進行教學,變靜態為動態,讓學生親身模仿運動,結合講解,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像大門、傳送帶、升降機等的移動是平移現象,像換氣扇、吊扇、汽車輪子的轉動是旋轉現象。引導學生觀察、模仿它們的運動方式,説説它們的運動方式有什麼不同,介紹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辨析平移和旋轉現象,尋找自己身邊的平移和旋轉現象,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這兩種運動現象的認識,體會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的不同特徵,感受它們的普遍存在。出示一些平移和旋轉的畫面,引導學生思考,判斷哪些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將判斷的結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彙報;再説説自己生活中見到過的平移和旋轉現象,然後全班交流。學生舉例時,很多學生認為教室的門是平移運動,為了糾正我親自打開教室的門,讓學生看門是如何運動的,並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牆,門能不能轉一圈”,最終澄清了答案。但是又不同於家裏衞生間的推拉門,那是一種平移運動。

3、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能夠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個表示平移或旋轉的動作,在班內彙報表演。

4、平移與旋轉教學中,平移多少格是個難點,不易突破。先讓學生觀察,看題中的圖形移動了多少格,然後由學生彙報結果,彙報過程中出現了不同觀點,通過讓學生髮表觀點,互相辯論後,最終總結出方法: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數圖形上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而不是看平移前後兩個圖形之間有幾個空格。

《平移與旋轉》數學教學反思 篇八

國小數學《旋轉與平移》按排了關於物體的兩種簡單的運動方式的知識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認識有關的物體旋轉與平移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過程主要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1、用課件,直觀導入

遊樂場是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場景,在導入新課時,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遊樂場的場景,在這一場景中有旋轉的風車、有向前行的火車等旋轉與平移的實例,使學生髮現兩種運動方式的不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2、做動作,加深體會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旋轉"與"平移"。學生們在興致勃勃地互相探討、研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兩種運動方式的特徵。

3、想象中,擴展延伸

學生們之間不斷地交流,不斷體驗,使他們靈活地掌握了知識點。在這節課最後,我鼓勵學生們回想、並大量例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的實例,這樣不僅使本節課的知識融合到生活中,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通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要不斷引導學生的興趣、熱情和理想。僅僅教授一些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行的,課堂上要有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們把數學知識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經驗幫助理解數知識,二者相得益彰。

平移和旋轉的教學反思 篇九

《平移和旋轉》是數學課程標準《空間和圖形》這一模塊中的一個內容,這是一個新的內容,吳正憲是第一次執教,我也是第一次觀看。當我聽説在這次“第二屆吳正憲、潘小明教學藝術研討會”上,吳正憲這次展示的課,除了有我原來觀看過的“平均數”以外,還有一堂新的展示課——《平移和旋轉》時,我感到興奮。同時也直覺地感覺到吳正憲確實是踏着時代的步伐在前進。今天,在實施課程標準的實踐中,她沒有停留在理念上的學習,而是把內化了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外化出來.展示出來。我認為一個人深刻的學習在於把學習到的理念體現在外化行為中。吳正憲不僅把原來她展示過多次的課在今天以課程標準“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重新加以設計,而且勇於選擇過去沒有展示過、又是課程標準新增加的內容來作新的探索。我內心為她這種勇於不斷作出新的嘗試、新的實踐的精神而喝彩。在過去的10年中。她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她能把國小數學教研員這一平凡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這就使得這10年不平凡了。

就《平移和旋轉》這一節課的設計和教學過程來看,我的思考是:

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準確。平移和旋轉,應該説,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從兒童空間知覺的認知發展來説。則是從靜態的前後、左右的空間知覺進人感悟平移和旋轉這一動態的空間知覺。這是培養空間觀念的基礎,而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就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平移和旋轉,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也都經歷過,也應該有一種切實的感覺,只是不知道這兩個專門術語。在國小階段,課程標準也只要求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吳正憲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在通過學生對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再現和在 uawen.c n 教學中的活動和分類,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能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這個目標既符合兒童空間知覺認知發展的特點。又符合課程標準的目標。

其次,她創設了有效教學的情境和策略。科學的教學策略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在本節課中,吳正憲以多元智慧理論作指導,在課堂情境上,一方面採用了個人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讓學生充分應用多種感知通道來感晤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觀看遊樂場中的活動場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和旋轉,進而又通過動手操作和活動進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轉。這裏特別要提出的是,教師呈現一幅帶格的平面圖,兩位小朋友分別在不同位置,學校處在中間,讓學生想像兩位小朋友如何到達學校。這是一個促使學生應用智慧的設計,因為通過學生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的格數,實際上是讓學生更直觀地強化了對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到學校的途中還要有旋轉(轉個方向),再平移,這兩個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現,又很符合實際情況,在對比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在這個環節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顏色的圖形,讓學生通過平移和旋轉來組成有趣的圖形,則會更有童趣。課的最後,教師設計了“樓房會搬家嗎?”、“聰明的設計家”、“巧算長度”等解決問題的題材,又讓學生在初步應用新知中感悟數學與生活的關係。總之。整個情境的創設體現了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化,即學生在一堂課中初步完成了個體在認識上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到感性這樣兩次飛躍。這也是當今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科學教育發展觀的理念的體現。

再次,本節課也體現了吳正憲一貫的教學風格——尊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喜歡教師,喜歡數學課。總之,師生是在民主、友好的氛圍中,通過課堂教學的人際多邊互動活動,高高興興地感悟數學的魅力和價值的。

最後,我想説的是,在吳正憲身上體現了以下這個一、二、三。一是她總有一個目標——明天比今天更美好。在達到這個目標上,她把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前提是,抓住今天,腳踏實地地過好今天。二是兩個翅膀、兩本書。她具備一個人成功的兩個翅膀——“愛”和“會”。她愛生活,愛教師職業,愛數學學科,愛每一個學生。她也會生活,會當教師,會教數學學科,會愛每一個學生。“愛”和“會”的良性循環就促使她總是那麼充滿青春活力和追求。另外,她讀好了兒童需要這本書,同時也用她模範的言行寫好了以身作則這本書。三是三“天”、三個“我”和三句話。三“天”是指她能求實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對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三個“我”是理想中的我、現實中的我、別人心目中的我。這三個“我”,對吳正憲來説,有相當大的吻合度;三句話是: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快樂的。我想這個一、二、三將伴隨着她的人生足跡,讓她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紮實、更光彩——用她的成功去換取年輕教師和學生們比她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