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63K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什麼情況下物體受浮力;知道與浮力大小有關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能力目標:

能用已掌握的知識,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完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並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歸納、概括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愛科學,探求真理的願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

2、難點:浮力產生的原因;設計實驗,歸納出實驗定律。

三、教具:

1、演示用:彈簧測力計、溢水杯、水、圓柱形金屬物(鉛塊)、石塊、細線、小桶、槓桿、籃球、打氣筒、氣針、氣球、長圓柱形玻璃筒。

2、學生用:兩人一組。每組配備器材有彈簧測力計、燒杯、水、石塊、細線、小桶。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五、課時:1課時

六、課型:實驗探究課

七、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講述:萬噸巨輪,在水中為什麼不下沉?熱氣球為什麼能騰空而起?這些現象都與浮力有關。這是一個有關浮力的問題。那麼什麼是浮力?它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來學跟浮力有關的阿基米德原理。

(二) 進行新課:

1、什麼是浮力?

設置情景:如圖1所示。

置疑:為什麼金屬塊沉在水底,木塊浮在水面? 充分讓學生猜想假設,學生可能會有如下想法:

① 木塊受到水對它的浮力,所以浮了起來。

② 金屬塊比木塊重,不受浮力。

③ 金屬塊比木塊密度大,不受浮力。

④ 金屬塊沉在水底,所以未受到水的浮力。

釋疑:實驗探究1(探究過程如圖

2、圖

3、圖

4、圖

5、圖6所示。) 圖2彈簧測力計有示數;圖3木塊放入水中後,彈簧測力計無示數; 圖4木塊比金屬塊重,卻浮在水面; 圖5金屬塊沉入水底,金屬盒卻浮在水面; 圖6加水前後彈簧的形變不同。

2、圖3探究説明猜想①正確,木塊在水中受浮力; 圖4探究説明猜想②錯誤; 圖5探究説明猜想③錯誤;

圖6探究説明猜想④錯誤,金屬塊在水中也受浮力。

探究表明,無論物體是沉是浮、是輕是重、密度是大是小,在液體中都受到一個向上 的託力。

結論:物理學中把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的向上的託力叫做浮力。 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歸納出兩個實驗結論:

①液體和氣體都會對浸在其中的物體產生豎直向上的浮力;

②稱重法測浮力: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測力計示數,即F=G-F’。

再置疑:不同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由死海不死及日常經驗引發學生思考,再提出猜想與假設。

教師在這裏要注意學生髮散性思維,學生除了提出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 體的體積有關以外,還可能提出浮力和物體的重力、體積等有關,教師應予以鼓勵。

進行課本中P125實驗探究2階段,一定在先使學生弄清實驗目的和方法,然後再動 手實驗。

①對雞蛋加鹽上浮實驗,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力和運動狀態變化的關係來認識,雞蛋由 靜止到運動是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於加鹽導致液體密度增大的結果。

②觀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時,浮力是否變化的實驗,教師要向學生講明什麼 是物體浸入部分的體積、排開液體的體積。(學生動手實驗)

師生共同歸納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僅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還與物 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3、探究浮力的大小

課本中P126實驗探究3是在前面兩個探究實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定量分析,從而進 入更高層次的研究。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應發揮指導作用,由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體的體 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浮力的大小應和排開液體的重力有關 ,這樣才能使學生 有目的地進行實驗探究。

由於學生第一次使用溢水杯,教師也應作一介紹,並示範使用溢水杯的方法。 為了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總結規律應具有普遍意義,課本中安排了石塊和金屬塊的兩組 實驗。有條件的還可以用不同的液體及體積相同的不同的金屬塊去進行比較實驗。

教師巡視並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評估、分析在探究過程中哪一環節出現問題,並及時 糾正。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成了實驗探究過程後,由學生完成自己的實驗結論。教師要 全面準確地介紹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對學生實驗及時進行肯定與表揚,使學生充分感受 探究的發現並獲成功的一種愉悦。

(三)、小結:引導學生歸納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1、什麼是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及相關因素

3、求浮力的方法——彈簧測力計法(稱量法),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

(四)、佈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裏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 m液·g=ρ液·g·V排 3.適用條件: 適於液體、氣體。

九、課後反思:

八年級下冊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二

(一)教材:《物理通報》編國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標 (用小黑板展示)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和運用範圍。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會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簡單的浮力問題。

(三)教學過程

1 診斷性目標測試

1.1 什麼叫浮力?它的方向朝哪?

學生:浸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託的作用。這種作用力叫浮力。它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1.2 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壓力比向下的壓力大,這個上下的壓力差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2 新課教學

2.1 通過實驗觀察、提問、引入新課。

教師將一個癟的空牙膏管放進一個盛水的容器裏,則見它沉入水底(課前佈置學生帶一個空牙膏管和一隻杯子,進行邊教邊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時教師提問:這個癟的空牙膏殼為什麼沉不下去呢?學生答:因為這個牙膏管比水重。

教師對於學生這樣的回答,即不肯定也不否定。接着將癟的牙膏管整成鼓狀,再放進水裏,鼓的牙膏管卻浮於水面並未下沉(圖1)。這時教師提問:為什麼同一個牙膏管(其重力不變),癟的就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

學生面對這種“矛盾”的事實,思想活躍,開動腦筋尋找理由來進行解釋。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有些學生想到:鼓的牙膏管體積變大了,它受到的浮力也變大了,所以上浮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牙膏管浮在水面時,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它們之間的關係怎樣?

學生答:受二個力作用,即重力和浮力。接着教師在空牙膏管中加一些細砂粒,並引導學生觀察牙膏管將隨着加進去的重物的增多而逐漸下沉。

這時教師問:一個浸在水中的物體,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呢?讓學生從上述一系列的事實中,通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開始時,學生回答的不準確,不完整,再讓同學們討論補充,然後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浸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浸入的體積越大,它受到的浮力越大。

2.2 根據實驗、推理導出阿基米德原理。

通過上述實驗、觀察、分析、討論,學生對浮力的大小有了初步認識,接着教師提出問題:浸在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究竟有多大呢?讓我們通過下面的兩種方法去研究它。

①實驗法導出阿基米德原理。

根據教科書(物理通報雜誌社編北京出版社出版)118頁,演示圖2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溢水杯中盛水,使水面跟溢水杯管口相平,彈簧秤甲吊着鐵塊,彈簧秤乙吊着一個小容器,並使溢水杯中溢出的水能流入小容器中。

將鐵塊部分浸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比較知道:彈簧秤甲減小的示數與彈簧秤乙增大的示數相等。再將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引導學生觀察甲、乙彈簧秤示數的變化。發現甲彈簧秤示數減小的仍等於乙彈簧秤示數增加的。這時教師進行分析:甲彈簧秤示數減小的原因是因為鐵塊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大小就是彈簧秤甲的示數減小數值,彈簧秤乙示數增加的原因就是因為溢水杯中流出的水使其重力增大。溢水杯溢出的水就是鐵塊在水中所排開的水。通過實驗、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鐵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總是跟它排開水的重力相等。

然後提出把上述的鐵塊換成石塊和鋁塊等其他物體,把溢水杯中的水換成煤油或鹽水等其他液體,得出的結論仍相同。最後教師進行總結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裏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上述通過實驗法已導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應用阿基米德原理。教師對阿基米德原理又做了幾點説明:a.物體在液體中,不論是部分浸入還是全部浸入,均受到浮力作用;b.浮力的大小和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相等;c.本原理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d.原理的教學表達式為

F浮=G排液

或 F浮=ρ液V排液g

或 F浮=ρ液V物浸g

②推理法導出阿基米德原理

為了使學生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達到熟練應用。教師又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推理法,導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過程如下:

如圖3所示,一圓柱體浸入某液體中,上下底面都為S,高為h,則其體積為V=Sh,設圓柱體上底面的壓強為p0,則液體對上底面的壓力p0S,液體對下底面的壓強為:p0+ρ液gh,則下底面所受液體對它的壓力為:p0S+ρ液ghS。由浮力產生的原因可知: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是由上下兩底面的壓力差產生的。即F浮=F下底-F上底,而F下的方向豎直向上,F上的方向豎直向下,且F下>F上。故浮力的方向與下底面所受壓力的方向一致,豎直向上。浮力大小為

F浮=F下-F上=p下S-p上S

=p0S+ρ液ghS-p0S=ρ液gsh

=ρ液V物浸g=ρ液V排液g=m排液g

=G排液

③例題:有一邊長為10釐米的正方體,完全浸入水中,它的上表面離水面10釐米,且與水面平行。計算正方體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對上述例題教師採用了計算壓力差和應用阿基米德原理兩種方法講解(過程略)。

3 鞏固新課(略)

4 佈置作業 (略)

(四)教學説明

這節課在引入新課時,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學生對牙膏皮的沉浮即感到迷惑,又覺得有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接着教師又用實驗法、推理法兩種不同的方法導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實驗法直觀、簡明、易懂,推理法邏輯思維性強。通過兩種不同的方法導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學生認識由淺入深,由知道到理解,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接着教師又舉了一個例子,用兩種方法解答了它,使學生掌握了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題的思路和方法,達到了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阿基米德原理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

二、課型與課時:科學探究型課 2課時

三、重點:在探究浮力的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猜想。

難點:設計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

四、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溢水杯、燒杯、水。

五、教學思路:本節課的教學順序沒有按照課本的順序來,因為在“什麼是浮力?”後,探究比較好。從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問題,再教學生進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題,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實施。中間可以不要對“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進行過渡。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內容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可以作為第二課時的內容進行。

本節內容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內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關於浮力的大小要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與收集證據、評估、交流等環節。

第二課時,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和無關。這要經歷分析論證、實驗驗證兩個環節,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平時都喜不喜歡聽故事呀!

生:喜歡。

師:今天,在上新課之前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相傳,2000多年前古希臘 的亥尼洛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但是,這個國王相當多疑,t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王冠中的金子。國王便要求阿基米德查出王冠是否是由純金製造的,而且提出要求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着這頂王冠整日苦苦思索卻找不到問題的答案。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當他跨入盛滿水的浴桶後,隨着身子進入浴桶,他發現有一部分水從浴桶中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馬上意識到了什麼,便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他忘記了自己還光着身子,便從浴桶中一躍而出奔向王宮。一路上高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科學家們發現真理時的喜悦是讓人無法想象的,他這一聲高呼便宣告了的誕生。同學們想知道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嗎?

生:想。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我們都見過萬噸巨輪能夠載貨遠航,巨大的熱氣球能夠騰空而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現象的發生呢?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説一下呢?

生: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浮力。

師:這位同學解釋的很好!那麼究竟什麼是浮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什麼是浮力。在進行實驗探究之前,請同學們聽清老師的要求,明白自己在實驗中應該做些什麼:

第一, 同學們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

第二, 將石塊完全浸入水中,記下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數據記錄在125業藍筐內。看一看,示數到底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第三, 將鈎碼拿出水中,看看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達到與第二步相同的結果。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的實驗都做完了嗎?

生:做完了。

師:實驗做完了,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你用什麼方法能夠使空氣中彈簧測力

記的示數與第二步相同。

生:用手向上託物體。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能夠得到一個怎樣的實驗結論呢?

生:我得到的實驗結論為: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託力。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一個豎直向上的託力,那麼,

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是否有託力的作用呢?現在同學們一起來跟我看一下這個實驗。

(教師演示書上124業實驗7-20)

師:在剛才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把氣球的氣針插入籃球后,氣球膨脹,而此時的槓桿為什麼不平衡呢?

生:是因為左邊籃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師:通過剛才的這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的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也有豎直向上的託力。

師:這兩個實驗都做完了,通過這兩個實驗同學們又能夠得到怎樣一個實驗結論呢?

生: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託力。

師:這位同學總結的很好,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託力,物理學中把這個託力叫做浮力(buoyancy force)

現在我們仍然回到剛才第一個實驗中,我們作實驗時可以看到把石塊放入水中時,彈簧測力記的示數變小了,是因為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浸入水中的石塊到底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生:石塊受到重力G、浮力 和拉力 ,

師:很好,這個物體在這三個力的作

用下處於靜止狀態。所以 。

這便是我們學習測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種方法,

稱之為用稱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種呢?

生:是。

師:它是否滿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滿足。

師:因此,浮力也有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由力的平衡的知識可知,物體在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在向下的重力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因此浮力的方向與重力的方向相反,是豎直向上的。而這三個力都作用在物體上,所以浮力的作用點在物體上。

師:以上便是我們這堂課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浮力,以及如何用稱量量法計算物體的浮力大小。

剛才通過實驗得到的稱量法計算浮力的公式:

應用這個公式計算浮力是相當有限的,因為萬噸巨輪的重力是不可能用彈簧測力記來測量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計算。

師:上課前,給大家講的故事,就是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發現計算浮力大小的另一種方法。在阿基米德發現中,他發現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它排開液體的重力有一定的關係。那麼,今天我們就要通過實驗來重温阿基米德的發現。首先,請同學們來認識一下這個特殊的杯子,它被稱為溢水杯,當向溢水杯倒入水後,水高於溢水口時,水便會從溢水口向外流出,等溢淨後。將物體放入溢水杯,用燒杯將水接住,就知道物體放入溢水杯後有多少水被排出。那麼,哪位同學能大膽的猜想一下,物體所受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生:我的猜想結果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師:我們的猜想究竟是否正確呢?我們就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在這個實驗中,我們要驗證物體所受浮力與此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係。

八年級下冊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會求浮力的大小;

2、嘗試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浮力有關的物理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培養探究意識,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能力,發展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3.經歷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動,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

2、通過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探究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係,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實驗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用的實驗器材包括: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溢水杯、大燒杯、小桶、空飲料瓶、水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1、提問:(1)什麼是浮力?(2)怎樣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3)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直接提出浮力的大小究竟與哪個或是哪些物理量有怎樣的定量關係?從而引出阿基米德這個科學家,進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阿基米德原理》。

二、新課教學

1、阿基米德的靈感

(1)展示阿基米德鑑別王冠真假的故事和阿基米德的頭像,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從故事中得到: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就等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這個等量關係。並猜想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學生通過“想想做做”進一步驗證“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他所受的浮力越大”這個猜想。

(3)對猜想進行推理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的重力有關。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係。 (1)學生討論並設計實驗方案。

(2)教師出示實驗過程圖片並介紹溢水杯和注意事項。 (3)學生進行實驗並記錄數據。 (4)各小組進行數據展示。

(5)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2)數學表達式:F浮=G排液=ρ液·g·V排。

(3)適用範圍:液體和氣體(F浮= G排= ρ氣 gV排)

4、例題:有一重7N的鐵球,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受的浮力多大?(g=10N/Kg)

三、課堂練習:

1、比較下列物體受的浮力

(1)如圖所示,A、B兩個物體的體積相等,哪個受到的浮力大?

(2)如圖所示,A、B兩個金屬塊的體積相等,哪個受到的浮力大?

2、傳説有一天,阿基米德跨進盛滿水的浴缸時,看見浴缸裏的水向外溢,澡盆的水溢出給了阿基米德啟發,由此他鑑別出了國王的王冠是否由純金所制。若阿基米德坐進去後排開400牛的水,則他受到的浮力為

N。

3、2011年7月,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體積約為50m3的潛水器蛟龍號,順利完成5000米級海底試驗主要任務,求那時蛟龍號受到的浮力為多少牛?( g=10 N/kg

ρ海水=1×103kg/m3)

四、談談收穫:

五、課後作業:課本56頁

3、4題

六、板書設計

第2節

阿基米德原理 求浮力的方法

(1)稱量法:F浮=G物-F示

(2)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液=ρ液·g·V排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五

一、教學設計思路

二期課改物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為本,倡導物理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體驗和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並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逐步養成敢於質疑,善於交流,樂於合作,勇於實踐的科學態度。本節課是《阿基米德原理》這節內容的第2課時,希望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經歷《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歸納結論。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多維的,就知識和技能包括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重點放在探究過程;此外要求能夠正確使用溢杯。過程和方法包括通過情景觀察體驗,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和科學猜想的能力;通過交流討論、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同桌和小組的討論,培養學生實驗歸納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包括以學生自身體驗,猜想的引入,激發學生分析研究物理問題的強烈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究;通過對實驗數據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為了很好落實上述的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對教材及學習活動卡的內容做了調整。教學的開展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謎的動畫引入,讓學生體驗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模擬實驗,根據手的感受和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測“浮力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繼而進一步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於排開液體的重力”,進行實驗設計和驗證。而如何讓學生順利提出猜想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課堂小實驗和問題的設置起了關鍵性作用。

考慮到班級裏學生的學力和個性的不同,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自我設計實驗,因此在設計教學中先讓全班討論,請同學發言介紹、演示實驗方案,其他同學補充、完善,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幫助部分學生清楚實驗過程。並且在實驗過程中分兩人一桌,八人一組,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向的探究,每一組都有不同的要求,分工合作。在各組活動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實驗,可以相互交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實驗結束後各小組請代表彙報他們的實驗結論,全班交流,與其它各組分享,最後進行相應的總結。這樣的設計在平等、輕鬆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也做了改變,不是一味地由老師判斷誰對誰錯,而是把“評價權”交給學生。從最初將他們提出的猜想都羅列在黑板上,適度的點撥,由學生判斷確定最合理的猜想;之後的實驗設計,也由學生來補充、完善;最後歸納實驗結論,也由各小組共同完成。

二、教學過程設計簡述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設計由動畫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謎;小實驗,如右圖在滿水的燒杯中,將泡沫塑料塊向下壓;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體驗到的感受,提出初步猜測“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水的多少有關”;通過設問,進一步提出猜測“浮力的大小可能等於排開液體的重力”;接着全班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猜測;最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阿基米德原理,並交流學習收穫。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過程中,我先後在三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通過一次次的實踐,一次次的反思,對最初的教學設計許多方面做了相應的修改。在第一次教學實踐後,發現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學生沒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學生提出跟泡沫塊浸入的深度有關;有提出跟燒杯中的水有關;也有提出跟泡沫塊的體積有關等等,就是沒能提出跟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課後反思中,就教師的啟發提問做了調整。第一次上課時問,(1)“你把物體慢慢浸入水中時,你有什麼感受?觀察到什麼現象。”;(2)“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感覺第2個問題問得太快,學生不能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手上的感受與浮力聯繫起來進行猜想。於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將問題細分了,並且將第1個問題中的“浸入”換成“按入”,(1)“請你把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體驗你手的感受,並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看似不經意的換了一個詞,但實際上是強調了手上的感覺,以及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方向明確。隨後問(2)“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這説明了什麼?”“手受到的力有什麼變化?”“這又説明了什麼?”,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當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在變大”。最後再問(3)“通過剛才的實驗和同學的描述,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有關?”。在第三次上課時,又將最後一問改成“通過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有關?”在層層深入的問題後,學生順利的提出了猜測。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個個都處於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會使學生思想分散、矇頭轉向、無所適從、甚至打亂教學過程。因此,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加強對課堂提問的設計。

二是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頭緒,不清楚需要測量比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開的水等,花了很多時間,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自主探究並不是無向的,並且對於國中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通過一定的提示,進行有方向的引導。這同樣離不開恰當的設問。最初只有籠統的一句“請大家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這個問題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學生給問蒙了,學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證明。後來改為“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測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開的液體並測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在有序的三個問題後,學生踴躍回答,並上台來演示具體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時,其他同學跟着糾正,優化操作。在明確了實驗方案後,在接下去的學生實驗過程中,分成四組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驗證,第一組:鈎碼浸沒在水中;第二組:鈎碼浸沒在濃鹽水中;第三組:鋁塊或銅塊浸沒在水中;第四組:鈎碼部分浸在水中。 在學生交流彙報實驗結果和歸納結論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兩次上課時,小組的位置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很難達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課時,從新安排,將前後左右的四桌學生為一組,這樣能夠做到小組交流的目的,所選代表也能反映小組的實驗結果。此外,板書的設計也做了改進。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由於時間緊張,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時沒有在黑板上做記錄,因此之後的實驗歸納存在一定困難;在第二次課堂教學時,先將每一組的實驗前提寫在黑板上,然後在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時填寫完整。第一組:浸沒在水中的鈎碼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水的重力;第二組:浸沒在濃鹽水中的鈎碼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濃鹽水的重力;第三組:浸沒在水中的鋁塊或銅塊所受的浮力等於排開水的重力;第四組:部分浸沒在水中的鈎碼所受的浮力等於排開水的重力。每一組同學的實驗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把第一組與第二組的實驗結論綜合起來,可以得出結論1:是浸沒在液體中的鈎碼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1與第三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2: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2與第四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3: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後同學們在小結自己的收穫的過程中,不僅是知識上的獲得,更是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收穫。

三、磨課、改進的過程(盧灣區教師進修學院 成曉俊) 本節課教師的設計意圖是希望學生通過對小實驗的觀察和體驗,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使用工具蒐集證據、處理數據解釋問題、表達與交流實驗結論等科學探究的過程,並在探究過程中逐步落實三維目標。在試教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通過對教學設計的不斷優化,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圖2 (a) (b) 圖1 (a) (b)

在第一次試教中,教師讓學生先模仿阿基米德做小實驗[如圖1(a)、(b)所示],然後設問“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麼?”,希望學生能發現浮力有大小,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並進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於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做完實驗後,學生提出了許多看法,如:浮力可能跟泡沫塊浸入水的深度有關;可能跟燒杯中的水有關;可能跟泡沫塊的面積有關„„等,還有一些看法並沒有結合實驗,如:浮力大小可能與液體密度有關„„等,課堂上的實際情況並沒有按老師事先設計的方向發展。課後,通過教研員、執教教師和學校教研組的反思、討論和交流,我們發現之所以學生的探究方向發生偏移,與教師創設的情景和問題的設計有關,一方面實驗的設計沒有將“排開的液體”凸現出來,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客觀上是有差異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所設計的問題也應該是有差異的。於是,我們重新設計了小實驗[如圖2(a)、(b)所示],讓學生感受到浮力會增大的同時又看到了排開的水越來越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設問分為以下幾個層次:(1)“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覺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2)“手受到的力有什麼變化”,“這説明了什麼?”;(3)“結合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有關?”。在第二次試教中,學生非常順利地進入到老師事先設計的方案中。這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啟示,情景具有誘導功能——創設恰當的情景(問題情景)不但可以激發興趣,引發問題、引導思考,同時也能誘導探究活動的方向。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們還發現了這樣幾個問題:(1)雖然學生能夠根據情景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但很難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於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2)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來驗證假設,限於學生的能力,只有極個別小組能順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組連實驗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別的小組,動動手而已,這樣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又無法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在我們又對原先的教學設計作了這樣的處理:(1)在學生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後,由教師直接設問“那麼浮力大小是否就等於排開液體的多少?”,通過對“多少”應該是指哪一個物理量的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於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2)在實驗前安排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一方面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思維碰撞,可以逐步優化實驗方案;另一方面也為一部分存在困難的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改進方案確實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動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從有序到無序,探究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讓學生一步進入較高的探究要求,就會使學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決不應該是一位旁觀者,應該是參與者、學習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的探究應當是在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下進行。

在試教中,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每一大組實驗情況各不相同,而每個大組中的各小組的實驗情況相同,想通過對小組交流和大組交流的形式,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讓學生感悟“合作”的重要性,經歷完全歸納的科學過程。但由於大組中各小組間的位置安排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使小組交流的目的很難實現,學生所歸納的結論只代表個人意見,無法感受合作的作用,也無法體會科學歸納是需要多次實驗的。這樣一個細小的環節就導致這部分設計的目標得不到落實,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細節決定成敗”,在活動的設計中,應關注細節問題。

八年級下冊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學要求:

1、知道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的目的、方法和結論。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

3、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計算有關浮力的簡單問題。

(二)教具: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水、小桶、彈簧秤、細線、石塊。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浮力是怎樣產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2、如何用彈簧秤測出浸沒在水中的鐵塊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學生説出方法,並進行實驗,説出結果。

3、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麼?物體浮在液麪的條件是什麼?

二、進行新課

1、引言:我們已經學習了浮力產生的原因。下面來研究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係?下面我們用實驗來研究這一問題。

2、阿基米德原理。

學生實驗:實驗1。

②按本節課文實驗1的説明,參照圖12-6進行實驗。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燒杯”。教師簡介實驗步驟。説明注意事項:用細線把石塊拴牢。石塊浸沒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塊觸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乾淨,不要有水。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⑤總結:

由幾個實驗小組彙報實驗記錄和結果。

總結得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跟它排開的水重相等。

3、學生實驗本節課文中的實驗2。

①明確實驗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塊受到的浮力跟它排開的水重有什麼關係?

②實驗步驟按課本圖12-7進行

③將實驗數據填在下表中,並寫出結論。(出示課前寫好的小黑板)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⑤總結:

幾個實驗小組分別彙報實驗記錄和結果。

教師總結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塊受到的浮力等於它排開的水受到的重力。

説明:實驗表明,木塊漂浮在其他液體表面上時,它受到的浮力也等於木塊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4、教師總結以上實驗結論,並指出這是由2000多年前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發現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書:“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體裏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説明: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計算浮力大小的數學表達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紹各物理量及單位:並板書:“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強調物體全浸(浸沒)在液體中時V排等於物體的體積,部分浸入液體時,V排小於物體的體積。

例1:如圖12-3所示(教師板圖),A、B兩個金屬塊的體積相等,哪個受到的浮力大?

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由於,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體,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節課本中的例題。

提醒學生注意:

(1)認真審題、弄清已知條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確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個符號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號右下角寫清角標,以示區分:

(3)解題過程要規範。

5、教師講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適用於氣體。體積是1米3的氫氣球,在空氣中受到的浮力等於這個氣球排開的空氣受到的重力。

板書:“2.阿基米德原理也適用於氣體。

浸在氣體裏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它排開的氣體受到的重力。”

三、小結本節重點知識: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計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佈置作業:本節課文後的練習1~5各題

八年級下冊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篇七

一。 教學設計思路:

阿基米德原理這節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理論,第二課時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第一課時中分析結論的數據是選擇績優學案練習冊中的習題,據此引導學生掌握這節課中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因為本節課的實驗需要採集數據,如若先做實驗,學生實驗中不注重細節,採集了錯的數據,就很難推理出正確的結論,首因效應的影響不得不得到關注。所以改進措施是直接借用正確數據分析結論,然後做實驗,另外,學生在明白了結論的基礎上做實驗時,自己就會注意細節。如先測量小桶的重力呢還是先測量桶與排出液體的總重,然後倒出其中液體再測量小桶的重力呢?學生自己就會思考到桶上會留有殘餘液體,排出液體的重力將會減少。實驗最終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學生可以自己判斷。失敗的話,建議他們重新做實驗,自己找問題。

本節課中的實驗如果直接用手提彈簧測力計,手容易晃動,影響實驗效果,所以改進成在鐵架台上固定彈簧測力計,升降台升降液體,從而達到物體穩定浸入液體中,方便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在第一課時中數據僅有一組,可以提問:一個實驗的普遍結論,僅做一次實驗能不能得出?介於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物理學實驗的基礎,會自己判斷出,不行。一個普遍結論的得出,至少要做三次實驗,然後分析,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進一步提問:實驗如何做三次,也就是説三次實驗中是在改變什麼物理量呢,改變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根據本校學情,學生對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等於排開液體的體積這一知識難以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複習舊知中的圖片展示。

二。 學情及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八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感性認識豐富,記憶能力良好,理性認識、邏輯思維能力初步形成,但仍需直觀事物進一步引導。我們班學生理解能力弱,學習自主性較差,佈置作業才做,不佈置不做,依賴性強,講的學,不講的不學,

1 學習興趣不濃厚。

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國中物理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上節課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已經使學生明白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液體的密度的定性關係。本節是對上節課探究結果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本章教學內容的核心。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實驗過程。 2.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數學表達公式。 3. 能利用公式:F浮G排m排g液V排g

四。重點難點

重點: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推導。 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五。教法

講授法、實驗法

六。學法

觀察法、練習法

七。教具

彈簧測力計、鐵架台、升降台、物體、溢水杯、小桶、適量水

八。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

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回答:2個因素 ①液體的密度;②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2 圖片展示:

若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為V,那麼小桶中溢出的液體的體積為 V 即: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於排開液體的體積。

也就是説: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大小與①液體的密度、②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引入新知:

想想:液體的密度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的乘積為排開液體的質量。而我們知道排開液體的重力與排開液體的質量成正比,因而我們可推想: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是否有關?

帶着這個問題我們開始學習我們本節課:阿基米德原理

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係(即對浮力和排開液體所受重力進行比較,實驗中想辦法得出浮力和排開液體所受重力這兩個物理量) 設計實驗方案: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所受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先測出物體所受的重力G,再讀出物體浸在液體中時測力計的示數F示,兩者之差就是浮力的大小(視重法:F浮GF示)。

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G排可以用溢水杯和測力計測出:溢水杯中盛滿液體,再把物體浸在液體中,讓溢出的液體流入一個小桶中,小桶中的液體就是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用測力計測出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G排。

3 實驗器材:

彈簧測力計、鐵架台、升降台、物體、溢水杯、小桶、適量水

實驗步驟:

1、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桶和物體所受的重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2、把被測物體的一部分浸在溢水杯中,讀出這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同時,用小桶收集物體排開的水。

3、測出小桶和物體排開的水所受的總重力G總(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4. 改變被測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進行

2、3次實驗

4 採集數據:

注: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每組4-5人,每組中有一個或兩個物理相對優秀的學生(組長),對本組實驗進行指導,實驗中相關簡單的操作由本組的後進生完成,如,此實驗中有彈簧測力計讀數的相關操作,後進生讀數,但是組長需同時監督是否正確,避免數據記錄錯誤而影響整個實驗的成功。

分析數據得: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表達式:F浮G排m排g液V排g 課後練習(練習使用阿基米德原理的表達公式):

5 板書:

九。 教學反思

一次好的舊知識鋪墊對學生是否理解新知識非常重要,它會影響到整節課中的聽課狀態,乃至整節課能否聽懂。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能使全班同學個個都處於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另外,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在探究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在感覺簡單的同時又上一個新台階,發現問題的同時又能及時的解決問題,互幫互助,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從用詞的準確性(例如:體積、排開液體的體積)充分感悟科學的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