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1W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寓”字裏面有“道理”,“言”字裏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説)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着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説一兩句話嗎?彆着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麼説,怎麼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着讀一讀。

3、指一組讀。 追問:你為什麼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着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 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隻鷸?你就是這隻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麼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説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説些什麼?(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説些什麼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裏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説?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麼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續寫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二

作者:鄭 梅    轉貼自:吳老師工作室    點擊數:651

《鷸蚌相爭》教學實錄

教學過程:

一、談話:

學生做“快速搶答”遊戲(猜出圖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訴我們什麼?)

(2)掩耳盜鈴(看誰能告訴我們它的道理。)

(3)鄭人買履(什麼意思?這是我們剛剛學習過的。)

生:告訴我們做事要動腦筋。

師:這些道理你們都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課文中。

師:課文中的故事裏。寓言就是通過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學習課文

齊讀課題:鷸蚌相爭

師:要注意“蚌”這個字怎麼寫,師板書“蚌”字,在田格中寫,邊寫邊講要領。“第三橫最長,要感謝誰給它留出了位置?”(生:蟲)

師:你們想不想寫一寫?要注意“蟲”字旁寫在左邊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寫字的姿勢。

學生在作業紙上寫“蚌”字。

再讀課題。

試着講一講這個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爭執,誰也不讓誰。

師:你們見過鷸嗎?(看圖片)

師:蚌生活在哪兒?

生:生活在河裏。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從課文中的“河蚌”一詞。

師:你們真聰明,能聯繫課文中的詞語來理解。

把課文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讀文。

兩個夥伴互相讀一讀、評一評。

師:誰能讀一讀?

指名學生讀文。

生1讀。(師打出課件全文。)

生:“誰”字讀成“誰”了。

師:兩個字音都可以。

師:鷸和蚌相爭,結果怎麼樣了?

生:一起被魚翁捉去了。(師板書:一起被捉)

師:你有什麼問題嗎?

生:它們倆為什麼不放開?

生:它們倆為什麼一起被漁翁捉走了呢?

師:你們都會用“為什麼”來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鷸和蚌是怎麼爭的,一起來標畫下來吧!

學生默讀,標畫有關句子。

指名彙報。

生: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一個漁夫走來了,就把他們一起捉去了。

師:這是他們怎麼爭的語句嗎?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結果。

生:“你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

師:他找的是完整句嗎?

生:不是。

師:畫句要畫完整,大家幫他補充出來。

生:鷸生氣了,説:“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餓死。

指名學生讀。

師:你從哪兒聽出它們在爭?

生:從“今天”和“明天”聽出來的。

師: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嗎?那後天呢?這是什麼意思呀?——永遠不放,直到對方被幹死、餓死!

指名再讀一讀。

自由地再讀一讀。

師:誰有不同的讀法嗎?也能讀出它們各不相讓。

生讀。

生評:她在每個“不”字那裏讀得重。

師:你聽出什麼了?

生:誰也不放開誰。

師:誰都不服誰。(師板書: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創造一種讀法。(生讀。強調“乾死”和“餓死”)

師:它們互相之間都想爭出個什麼來?

生:用生命在爭,非爭出個你死我活來。

師:(染紅兩個“活活”)

自由讀文。

指名學生再讀這句。

指名學生和教師互相讀。(師讀鷸,生讀蚌。)(很生動)

師:兩個夥伴演一演吧。

學生小組練習。

指名兩人讀一讀。

師:鷸和蚌太温柔了,它們爭起來了嗎?

再指名讀。

師:它們倆誰贏了?

生:鷸贏了。

師:實際上它們都沒贏,讓我們來幫一幫蚌吧。

齊讀蚌的話,那位讀鷸的同學再讀鷸的話。

師:你們怎麼反映有些慢呀,人們鷸都讀完半天了,你們才説。再來一遍。

再齊讀。

師讀一遍。(聲輕)我像你們那樣大聲喊了嗎?我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了嗎?可以選擇短適合自己的聲音,不一定要大聲嚷。再試一試。

師:誰能不用大聲喊,就能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來。

指名二生表演。

師: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爭的呀?

生:從第一句話中看出的。

生:從第二句話中看出的。

師染紅課件前兩句。

師:它們相爭時想到會被一起捉去嗎?

生:沒有。

師:你們想到了嗎?

生:沒有。

師:現在想到了嗎?

生:想到了。

師:為什麼呀?

生:先要看看周圍有什麼情況再爭。

生:要隨時警惕。

師:警惕什麼?

生:危險。

師:什麼樣的危險。

生:我候告訴它們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師:你真有一顆寬容的心,連漢字都懂得謙讓,何況人呢?

生:

師:結果被第三個人得到好處了吧。那你想對他們説什麼?

生:如果

師:如果它們要像同學們這樣聰明,那就不會被捉走了。

師:你知道這個故事從哪兒來的嗎?

生:戰國策。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媽媽讓我背過一本書,書上説的。

師:書真是我們的好朋友的。

師:想聽聽嗎?(師伴着課件讀這個故事。三個人物:趙王,大臣,蘇代出謀。)

(故事略)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寓言故事演變成了一個成語,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

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最後説……

師:你真聰明。能從故事中就知道這一成語。

師:這個成語還有其他説法呢,出示: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師:你們想把這個故事變成課本劇嗎?

小組排練。

指名小組台前表演。

組一。(只是分角色讀,沒有表演。已下課。)

專家質疑:

婁湘生:

今天在這節課上,為什麼讓學生花了這麼多時間讓學生讀。你為什麼讓學生反覆讀?

鄭梅:

我是想讓學生讀出不同的層次,來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覆的讀中來體會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而不僅僅是進行説理,語文課還是應該以“讀”為主的。我今天設計的課件可能有些內容沒有展示出來,我在想,假如今天學生讀得不好,我該怎麼辦呢?我可以把重點詞語出示出來,逐字逐句地讀,讓學生提高,來體會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婁湘生:

“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活活把你餓死”其實它的讀法是多元的,還可以帶着一種氣人語氣。不一定就像課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樣,有可能是故意氣它的語氣。閲讀課不一定只讀夠量,還要讀出質。讀法應是多元的。

另外關於寓意:

鷸蚌該不該爭?什麼該爭?什麼不該爭?小日本鬼子佔了我釣魚島我該不該爭?.......

來源:吳老師工作室  作者:執教:一師附小 鄭 梅 筆錄:吳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範文首頁>>>>>>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9個生字和相關詞語,並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通過觀察字形特點、聯繫上下文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通過觀察字形特點和聯繫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漣漪”、“心曠神怡”等詞語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藴含的哲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1、老師講《戰國策·燕策二》的故事,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藉助圖片認識鷸和蚌,瞭解蚌的兩種讀音。

3、指導書寫“鷸”和“蚌”。齊讀課題。

二、運用推想,理解詞語

(一)朗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二)檢查自學情況,抽生讀課文片段,推想詞語的意思。

1、重點指導學生推想“漣漪”的意思,學習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漣漪”和水有關。

(2)聯繫上下文,推想“漣漪”在這段話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細小波紋。

(3)帶着理解讀課文片段。

2、運用學習的推想方法嘗試推想“心曠神怡”、“無計可施”、“懊悔”等詞語的意思。

3、帶着理解讀課文相關片段。

(三)讀課文中的四字詞語,為概括課文內容打基礎。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用學過的方法推想詞語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內容

出示學習要求: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

1、學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全班交流。

概括關鍵詞並板書。

2、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抓住關鍵詞,完整簡練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結合課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總結回顧,佈置作業

1、教師結合板書做總結,並提示下節課的學習內容。

2、推薦閲讀寓言故事。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四

【設計思路】

幼兒園的音樂活動應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題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給幼兒播放了一部由中國傳統經典寓言故事製作的動畫片《鷸蚌相爭》時,發現幼兒很感興趣,我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理解鷸蚌相爭含義的基礎上學習用小手感受音樂結構及表演。活動的難點是兩人合作表演。

【教學目標】

1、幼兒在理解鷸蚌相爭含義的基礎上能用小手感受音樂結構。

2、嘗試用手指動作跟音樂進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處、互相謙讓”的內涵,體驗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教學準備】

1、幼兒已看過《鷸蚌相爭》動畫片;

2、音樂 ;

3、布幕 ;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觀看錶演。

1、師:小朋友已經看過鷸蚌相爭的動畫片了,動畫片都有誰?它們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請3——4位幼兒講講,感悟“友好相處、互相謙讓”的內涵)。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小朋友明白了一個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處、互相謙讓。

2、今天老師要用小手來講這個故事,你們可要認真仔細的看(老師走到布幕後進行表演,讓幼兒在觀看的同時,初步感受音樂)。

二、欣賞音樂、感受結構。

1、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手指講故事的本領。我們一起聽聽音樂,音樂一共有幾段?(老師有表情地帶領幼兒傾聽)

2、蚌在第幾段音樂出來的?鷸又在第幾段音樂出來的?它們爭鬥是那一段音樂?老師帶手指跟音樂進行表演,讓幼兒再次傾聽和感受。

三、分段欣賞,創編動作

1、分析第一段音樂,引導幼兒創編小河蚌的動作;(師幼共同討論並創編小河蚌蚌殼打開、跳舞、合上等動作。兩遍音樂)

(1)師:小河蚌是在第幾段音樂出現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請出來。小河蚌跳舞時蚌殼怎麼樣?(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蚌殼一張一合的動作)。

(2)師:音樂裏小河蚌睡着了,聽到小鈴鐺響它打開蚌殼一張一合的跳起舞,請小河蚌跟着音樂跳一跳。

(3)師:小河蚌跳的時候聽到什麼聲音打開蚌殼跳起舞?(小鈴鐺響)我們再來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樂,創編鷸的動作;(師幼共同討論並創編鷸跳舞、點頭、飛等動作。兩遍音樂)

(1)師:第二段是誰?(鷸)把你的鷸請出來,鷸有長長的脖子,它可以怎麼跳舞?(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鷸跳舞、點頭動作,幼兒講一講練一練),師:鷸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麼樣做動作?(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鷸扇一扇,幼兒講一講、練一練)。

(2)師:音樂裏鷸在河岸上也跳起舞來,搖搖脖子、點點頭、飛呀飛,讓我們的鷸跟着音樂跳一跳。

(3)師:剛才鷸在跳舞時,我發現有的鷸脖子伸得不夠長,所以不好看,這一次再跳我們把鷸的脖子伸長很神氣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樂,創編鷸蚌相爭的動作:(師幼共同討論並創編鷸啄蚌時的鷸和蚌相爭的動作。兩遍音樂)

(1)師:河蚌爬上岸曬太陽,鷸看見了蚌,鷸要去幹什麼(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鷸啄蚌的動作),蚌怎麼樣(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蚌合上殼的動作),鷸又去捉蚌,蚌又合上殼,一共幾次?教師做孩子創編的動作 ,請幼兒數一數鷸啄蚌一共幾次?(四次),請幼兒做一做。師:接下來蚌用殼夾住了鷸的嘴,它們拉來拉去互不相讓,(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蚌殼夾住鷸嘴的動作)一共幾次?(三次)請幼兒做一做。

(2)師:這次我們一隻手當蚌,一隻手當鷸,跟着音樂來表演這一段。

四、完整表演  體現快樂

1、請幼兒跟音樂集體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兩遍)

2、請一名幼兒和老師示範兩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幼兒結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請一對幼兒在布幕後面表演,其餘幼兒觀看。(在觀看前,老師提要求,看後能説出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

5、幼兒結伴在布幕後進行表演;結束時,老師扮演老爺爺,道白:看它們互不相讓,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幼兒全部兜起來,走出活動室,活動結束。

【設計與教學反思】

我國是世界寓言三大發源地之一,中國傳統經典寓言故事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它以單純而奇妙的情節給人以雋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啟迪。本次活動以故事情境表演導入,在理解鷸蚌相爭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傾聽音樂,感受音樂的結構,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在師幼共同討論並創編動作的基礎上,嘗試跟音樂用手指動作進行故事表演,通過幼兒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領會“友好相處、互相謙讓”的內涵,體驗手指表演的樂趣。用這樣的方法來進行活動對幼兒很有誘惑力,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瞭解中國傳統經典寓言故事。由於本次活動的音樂是民族樂器合成的樂曲,幼兒對這樣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活動中應該用不同形式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充分理解音樂的內涵。這樣才能讓手指表演更符合音樂結構,體現音樂的藝術思想。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讀會課文。

2、能借助譯文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聯繫實際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重點: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能聯繫實際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PPT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聽説咱們四班的同學特別喜歡聽故事,老師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歷史故事: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它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隨時準備一統天下。有一次,趙國與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十分生氣,調兵遣將準備攻打燕國。燕王聽説了,急忙派遣當時著名的説客蘇代,去出使趙國。到了趙國,蘇代心平氣和地給趙王講了一個小故事,趙王聽完,恍然大悟,立刻決定罷兵,並與燕國和好如初。

同學們,一個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場即將要爆發的戰爭,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西漢著名學者劉向在他的著作《戰國策》中記錄了這個故事,同時它也被編進我們的語文教材。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寓言二則之鷸蚌相爭》。

請大家看看題目,注意“鷸”字的寫法。(板書課題)

二、解題。

1、請大家齊讀課題,注意讀準字音。

2、鷸和蚌分別為何物呢?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請一兩名同學介紹自己的資料)

3、在瞭解了鷸和蚌之後,我們再來讀一遍課題吧!(生齊讀)

4、古人云:“為學患無疑。”圍繞題目中的關鍵詞“爭”你又有哪些疑問呢?(生質疑,師評價。)

5、就讓我們帶着自己的疑問走進這則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讀,讀通:

1 請大家先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請一兩名學生是讀課文,引導正音。

4、看來我們都會讀了,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吧!(生齊讀)

四、再讀,讀懂內容:

1、俗話説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再讀一讀,用自己的辦法理解生詞,讀懂句子。

2、哪個小組先來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穫?

3、文言文的詞語的含義很多都是跟現代漢語不一樣的,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字和詞嗎?

4、在掃清了字詞的障礙後,相信我們已經初步讀懂了這個故事。那誰來用自己的話試着講講這個故事呢?

5、基本情節講清楚了,已經很難得了!為了幫助我們理解故事內容,編者想得很周到,為我們準備了譯文。讓我們對照譯文再來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間互相考一考。

6、讀懂了嗎?那老師來考考大家?我讀原文,你們讀相應的譯文,好嗎?

7、看來你們是真的讀懂了!相信在譯文的'幫助下,你們能把這個故事講得更精彩!誰來試一下?

8、故事內容讀懂了,那麼剛才我們自己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

五、精讀感悟寓意:

1、那誰來説説故事的起因呢?

2、一個用嘴啄,一個用殼夾,為了生存他們就爭鬥起來,那他們又是怎樣爭的呢?

3、生回答,相機出示相關句子。

4、鷸和蚌在相互鉗制的同時還不忘鬥嘴,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心裏的暗戰。聽了它們的爭論你有什麼感受? 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號裏可以填上那些語氣詞,然後帶着這種語氣跟同桌讀一讀。

5、師:鷸緊緊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鷸嘴,它們誰也不肯放躲過對方,都一門心思要致對方於死地,這是一場生死之爭,鷸曰(引讀),蚌亦謂鷸曰(引讀);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它們倆都不放開對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時鷸氣急敗壞地説(學生接讀)蚌亦針鋒相對地説(學生接讀)。

6、鷸和蚌爭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放過對方,文中是用哪個詞語來描述的?(乘機板書“不肯相舍”)那麼鷸蚌相爭的結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後説:鷸和蚌爭了半天讓誰獲利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這個漁翁,不費吹灰之力就撿到了一隻鷸和一隻蚌,如果你是他,你會説些什麼呢?

8、漁翁樂了,我們的鷸和蚌卻悲劇了——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漁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在被漁翁帶回家的路上,他們的心情肯定不會平靜,它們又會有一番什麼樣的對話呢?請同學們拿起筆來試着寫一寫,最好能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語氣來!

9、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鷸和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一下他們的肺腑之言吧!(請 2、3 名學生讀一讀)

10、這場悲劇能避免嗎?作為悲劇的目睹者,你又會對鷸和蚌説些什麼呢? (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完成板書 )

11、對蚌和鷸來説這個故事絕對是個悲劇,但對燕趙兩國來説卻是個天大的福音。回到我們開頭的故事,趙王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恍然大悟,那麼他到底聽出了什麼言外之意呢?(燕趙相爭——秦國得利)如果只顧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虧了!

六、拓展

1、其實,生活中也經常會發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説出一兩個嗎?

2、師介紹: 1934 年,當國共兩黨爭得不可開交時,日本帝國主義乘機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這就是“鷸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七、總結昇華:

同學們,在領會了這個故事的寓意之後,相信我們能把課文讀得更加有味道了!(齊讀)

同學們,區區幾十個字就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爆發;短短一則寓言則讓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正是:“字字珠璣化干戈,句句精煉藴真知。”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也是寓言的魅力,這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這節課就上到這裏,請同學們課外閲讀《戰國策》的其他篇目。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六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閲讀文章都包含着濃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這樣。古人創造出的寓言故事,內容雖然淺顯,但其中都藴涵着深刻的道理。閲讀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藴含的大道理”呢?本課引導學生溯本求源,解讀寓言故事的出處,力圖幫助他們較為深刻的理解寓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除了充分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幫助他們理解寓意外,還通過表演、想象、練筆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充分挖掘課文隱含的人文價值,創設輕鬆、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在反覆誦讀及想象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鷸蚌相爭》是北京版國小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六冊26課《寓言二則》中的其中一則寓言,重點是通過對寓言故事的解讀,理解其中藴含的深刻道理。因為完成本則寓言教學任務只用一課時,所以,指導書寫難字“鷸”,理解重點詞語“互不相讓”,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都要融入其中。

學生情況: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説,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於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藴含的深刻道理也並非易事。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説明:

(1)  溯本求源,在創設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歷史故事導入,抓住問題的生成點,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並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後,引導學生融入歷史故事當中,通過體會歷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點詞語,幫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點詞語“互不相讓”,通過朗讀,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理解詞語內涵,幫助學生理解“鷸蚌相爭”造成兩敗俱傷的真正原因,從而鍛鍊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想象,體驗情感。

(3)片段練筆,落實情感目標

通過想象填補文本的空白,通過敍説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化寓意。讀寫結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使情感目標的滲透不落痕跡。

技術準備:由“鷸”、“蚌”圖片各一張和戰國七雄分佈圖製作成的演示文稿。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創編故事的能力。

教學流程示意(可選項)

教師            環節                 學生

故事導入

自讀課文

激發興趣

熟讀概括

瞭解內容

初讀指導

合作表演

指導朗讀

體會角色

迴歸歷史

角色換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創編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歷史故事導入

戰國時候,中原大地並立着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裏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願以償。於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裏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當時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説了這件事後,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呢?

(教學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這就是説,濃厚的學習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國小生愛聽故事,開課伊始,教師用故事導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緊接着提出問題“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呢?”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將故事與文本很自然地結合起來,為下面學生深入學習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1.指名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空並數出筆畫。

(出示“鷸”圖片)認識鷸。

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

(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出示“蚌”圖片),認識蚌。

(3)齊讀課題。

2.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1)生自己練習朗讀。

(2)夥伴間互相讀,幫忙指出錯處。

3.指名讀:提出建議或表揚。

4.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説説文章主要講了個什麼故事。

完成板書:          鷸        蚌

↘   ↙

相爭

↓↓

漁夫

(教學意圖: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讀懂”。因此,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導融入其中: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識記生字,把識字方法的選擇權交給學生;通過圖片認識並瞭解“鷸”和“蚌”的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由“複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就像及時雨一樣點點入地,潤物細無聲。)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

(1)鷸生氣了,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這蚌就要活活幹死!”: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2)蚌毫不示弱,説:“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的餓死!”: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

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

生1讀:河蚌毫不示弱,説:“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地餓死!”(生氣的語氣)

師:你為什麼這麼生氣呀?

生:那鷸啄住我的肉,居然還威脅我,我才不怕它呢!

師:你從哪兒看出蚌不怕鷸?

生:從“毫不示弱”這個詞知道的。

師:誰跟她讀得不一樣?

生2讀:河蚌毫不示弱,説:“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地餓死!”(慢條斯理,但很堅定)

師:你為什麼要這樣讀呢?

生:我覺得河蚌還會想:你不是要把我乾死嗎?我就不放開你,看你能怎麼樣?氣死你!

(學生們都笑起來。)

師:哦,看來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輸的勁頭,還很會氣人呢!那鷸豈不是更生氣了!我們再一起讀讀鷸和蚌的對話,感受它們各自的心理。

(教學意圖:閲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學生對閲讀內容必然有個性化的反應,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積累,聯繫生活閲讀體驗,使自己學得更自由,讀得更精彩。)

2.表演體會鷸蚌相爭的過程。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

學生們兩個人一組,合作表演鷸蚌“互不相讓”的爭鬥過程。

看完幾組同學的表演後,同學們紛紛提出意見:

生1:它們不能説完話就放開,應該“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

生2:那個鷸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對的,因為説的是“互不相讓”,就説明鷸並沒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3、對,應該是一個啄住不放,一個夾住不放!

……             ……

板書:互不相讓

(教學意圖:因為本則寓言的主旨就在於雙方的“互不相讓”,因此,理解課文的重點就放在理解這個詞上。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度;然後,利用表演的形式強化理解“互不相讓”,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讓”這個詞語的意思,同時利用學生好説、好動,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

生1:它們這樣一直僵持下去的話,鷸會被活活餓死,蚌會被活活幹死,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師:這就叫——

生:兩敗俱傷!

生2:如果有漁夫走過來的話,它們一個不能飛,一個跑不了,就會被漁夫一起抓走……

生3(搶着説):漁夫把它們抓走後,很可能會把鷸賣掉,把蚌用來煮湯喝……

生4:鷸也可能會被吃掉……

(這一問題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想象的慾望,而且,他們的想象超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課文中原有的結果——漁夫得利,想到即使漁夫不來,鷸和蚌也會兩敗俱傷;其次,延伸了課文中的句號,想象出鷸和蚌被漁夫捉走後的悲慘遭遇。同時,學生在想象過程中,也經歷着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情感體驗”:惋惜、痛恨、替它們感到後悔等)

4.回顧歷史故事

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生1:我會想:如果我和燕國打起來,還不得跟“鷸蚌相爭”一樣,最終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

生2:我不能去打燕國,一旦我們打起來,一定會勞民傷財,秦國再像那個漁夫一樣乘虛而入,把我們都消滅了,那就慘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國,而且我們還應該和好,團結起來共同對付秦國……

(教學意圖:這種角色體驗,使學生很自然的穿越時空,走出文本,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總結寓意,也不必再去尋找現實中的實例“上綱上線”。從“趙王們”的“反思”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鷸蚌相爭》的道理,孩子們懂了!)

5.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 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

(教學意圖:此前,學生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覺到了它所藴含的道理,但是,讓他們説出這個道理,仍然有難度。所以,此時,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結合起來,與文本對話,既幫助學生通過“趙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講大道理的弊病。使教學“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統一,水乳交融。”)

(四)創編故事,發散思維

師:“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出示圖: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教學意圖:想象力是一種認識能力,是構成學生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識更重要。因此,設計了這一讀寫結合的訓練。這一訓練,不僅是對寓言的一個深化,同時又能培養學生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且通過學生續編故事,達到讓學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謙讓的目的。這比通過教師之口説出來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業超市

選擇一項適合你的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藴含的道理。

(教學意圖:這些作業的佈置包括訓練學生“説”、“寫”、“蒐集課外資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主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做。目的就是為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達到“興趣作業”的目的。)

[板書:]      鷸        蚌

↘    ↙

相爭

(互不相讓)

↓↓

漁夫得利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

1、概括説出《鷸蚌相爭》的故事。

2、檢查評價學生所寫的續編故事。

3、講一講蒐集來的寓言故事,並説説它的寓意。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説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課文不長,孩子們讀起來困難不大。但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讓他們真正理解故事中藴含的深刻“寓意”,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他們讀完後興味索然,機械談寓意。

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改變了以往學習寓言“讀故事____談寓意 ____聯繫生活舉實例”的教學模式,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個性體驗、聯繫生活,角色轉換、創編想象等多種學習方式,將故事與歷史事件巧妙結合,於小故事中自然體會出大道理。

實踐證明,這節課新穎的設計,不同方式的學習,給了學生不同的感受,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對於課上發生的一個“小事件”的處理我一直耿耿於懷:一個孩子站起來説:“如果我是趙王,我就聯合其他五國,一起去攻打秦國!”當時我一愣,別説,我還真沒想到這一説法!我心裏暗暗叫苦。這説法與教學目標不相符啊!原本是想讓學生明白“和平相處”的皆大歡喜,怎麼他會跳躍到“羣起攻之”上去了呢?我一直心裏明白,憑我這資質,不可能像名師們一樣,面對每一次課堂上的“生成”都能靈活處理的恰到好處,甚至精彩連連。我一直相信“生成的精彩源於課前充分的教學估計”,所以,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儘量多去設想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然後想出相對的辦法。可是,這孩子的説法我還真沒估計到!怎麼辦?讓學生討論嗎?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出於本能,我只好提示學生聯繫當時趙國面臨的問題去想。好在,後面的學生回答又轉入“正軌”,我趕緊進行下面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