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赤壁教學設計(共6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1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赤壁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赤壁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赤壁教學設計(共6篇)

篇1:《赤壁》教學設計

一、解題

赤壁,是個地名,赤壁這個地方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三國時期在這裏曾經發生過一場惡戰,即赤壁之戰,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作者杜牧對發生於幾百年前的赤壁之戰的評論,這首詩的題材是詠史詩。(詩歌的題材一般有送別詩 如送杜少輔之任蜀州、邊塞詩、哲理詩、懷古詩、詠史詩等)詠史詩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

故事,來抒發情懷、諷刺時事。一般詠史詩的寫作手法都是借古諷今、詠古抒懷。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和李商隱(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齊名,並稱“小李杜”。

三、請學生朗誦,糾正字音

四、釋義

一截折斷了的鐵戟沉沒於水底沙中還沒有完全腐蝕。

我把它擦洗乾淨認出是三國赤壁的遺物。

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

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台。

1、詩的第一句告訴我們什麼,作者為什麼要從一隻折斷的戟寫起?

因為這是一首詠史詩,所謂的詠史詩是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

故事,來抒發情懷的詩。折戟與古代的戰爭有關,而作者又是在赤壁這個地方發現的這隻折戟,把它洗乾淨辨認之後,很自然的就讓作者聯想起幾百年前曾在此處發生過的那場戰爭,從而引起作者下文對歷史的感歎,為下文對赤壁之戰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在詩的第三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個句子中,“東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還含有一個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軍的典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典故是怎麼回事,播放視頻。

關於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結果,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歷史學家都是對吳蜀持讚賞態度,對曹操則貶低得太多,説曹操驕傲輕敵,赤壁一戰的失敗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但在我們杜牧的這首詩中,作者卻一反傳統的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詩的第幾句可以看出這種觀點?

作者説,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 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台。大喬小喬分別是東吳掌權者孫權和周瑜的妻子,銅雀台是曹操的後宮,裏面有他從全國各地網羅而來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尋歡作樂,什麼情況下大喬小喬會被鎖近曹操的銅雀台呢,對,假設赤壁之戰中東吳滅亡了,孫策和周瑜的妻子,這兩個大美女,就可能會被曹操擄走,所以,大喬小喬的命運其實是暗示了東吳的命運,作者説美麗的大喬和小喬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台,其實意思是説東吳也滅亡了,那麼事實上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東吳滅亡了嗎,作者認為之所以赤壁之戰中東吳沒有滅亡時因為什麼?東風幫助了周瑜火燒戰船,大敗曹軍,也就是説,作者認為,東風的到來為吳蜀聯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提供了一次什麼?機遇!好,從這裏我們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認為,赤壁之戰中吳蜀聯軍的勝利,不是由於他們自身的實力,而是機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東風,沒有那一次機遇,周瑜的火攻之計就不會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

那麼作者在這裏為什麼與其他史學家的觀點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説成是機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為了講清一個什麼道理?一個英雄人物,一個天才,有了機遇的幫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負,才能成功。否則的`話,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沒有機遇,也很難成功,這個道理看上去是在説周瑜,請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實還説了誰?

聯繫作者自身經歷。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因此他從小也是一個非常博學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學上的才華,而且政治軍事才能也很出眾。可就是這樣一個完全具備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卻總是鬱郁不得志,和什麼有關呢,和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有關, 我們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時期的人物,當時的朝廷已經是江河日下,日趨沒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敗,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壓,空有一腔救國救民的抱負而無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詩人在文章的最後兩句説明一個道理,説有才能的人

要想獲得成功也要靠機遇阿,這句話不僅是説周瑜,其實也是在借説周瑜來説自己,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詩人好像還想告訴我們: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一、體裁 七言絕句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2)詩歌開頭為什麼從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3)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尾兩句,這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1)這首詩以地名為題,實為懷古詠史之作。詩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發表對赤壁之戰的看法:當時周瑜如不得東風之助,戰爭的勝敗,吳國政權的存亡都會成為未知數。詩人譏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勝得僥倖,對歷史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了獨特而戲謔的議論。

(2)這一片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但這兩句的主要作用並不在此,它本身藴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3)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這場關係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常常是同情吳蜀,杜牧一反傳統的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發表議論,反映他敏鋭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於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歎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 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後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雲湧,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詩人題詠“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卻從一件“折戟”寫起,這是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兩句,這兩句以兩個美女的命運象徵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別出心裁。抒發了詩人慨歎時勢造英雄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拓展

《赤壁》中杜牧的觀點是對是錯?

杜牧觀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也就是説杜牧認為,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相助,就會敗北。二喬也會被曹操掠到銅雀台中。其實這句詩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來關注歷史興替成敗,對兵法頗有研究。這首詩借三國故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評價:

我們認為,赤壁之戰雖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敗也有某種必然性。江東三世基業,不易撼動,西蜀也是諸葛亮和少數民族關係處理得當。三分天下才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贊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説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李友鬆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篇2:《赤壁》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引導學生分析鑑賞《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課文的朗讀、背誦,通過讀課文、看註釋、敍情形、議特點等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對宋詞的閲讀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蘇軾的創作風格及豪放詞的特點

能力目標:

(1)抓關鍵語句,提高學生鑑賞和評價的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3)在理解詞的內容的基礎上誦讀和背誦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在詞中寄託的情感,感悟詞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審美目標:領悟、感受到蘇詞豪放曠達的特點並作出簡評

教學重點:

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充滿魅力的時代,其中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而且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時光雖然過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為赤壁之戰所激動的人,一旦來到赤壁,當年火光沖天、到處喊殺聲的情形彷彿又縈繞於腦海

赤壁之戰八百年後,一位偉大的文壇泰斗來到赤壁,寫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戰一樣流傳千古的偉大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位偉大人物就是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湖北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讚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詩歌的學習,關鍵在於品味出詩歌之美最根本的辦法是讀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二、朗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

看註釋,敍情形:長江向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衝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説: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軍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祖國的江山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健、英氣勃發手裏拿着羽毛扇,頭上戴着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遊於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髮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上闕:描寫了赤壁奇景

下闋:懷念周瑜,抒發感慨

三、品讀重點語句,探究有關問題: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析:“大”有氣勢“淘”淘汰、湮沒

風流人物無數出色的人才

2、赤壁的景色有什麼特點?如何描寫的?

明確:氣勢磅礴

(亂石)穿空險峻雄偉

(驚濤)拍(岸)――巨浪衝擊巖石

捲起千堆雪聲勢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這幾句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手法描寫赤壁雄偉壯麗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寫,顯得氣勢豪邁

3、但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蘇軾瞭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明確:人生如夢,自己一生算得了什麼,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而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江月,就把這杯酒敬給了千古不變的江月

應該説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脱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脱情懷這就叫做人生短暫,江月永恆,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五、歸納:

1、總結主旨: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着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2、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脱情懷

六、評價《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音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篇3:《赤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

2、比較閲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着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説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着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着哀歎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鑑賞要點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説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類文賞析

後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行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户視之,不見其處。

閲讀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習題: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是歲十月之望

(2)履巖

(3)披蒙茸

(4)適有孤鶴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如此良夜何

(2)顧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時之須

(4)江山不可復識矣

(5)聽其所止而休矣

3、這篇賦渲染的氣氛前後有什麼變化?

4、孤鶴有什麼象徵意義?

5、末段所寫的夢境與《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作方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6、末段所寫的夢境寄託作者怎樣的情思?

關於赤壁賦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可以本文學習的重點。全賦5段,537字,中速誦讀約3分鐘,如用三課時教完,讀10遍也不過半小時。但讀10遍卻不一定能成誦。即令死記硬背強行記住還容易忘記,教師應當在幫助學生自讀註釋,教師釋疑解惑――這還會花太多時間。駢散夾雜的句式,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使全篇適於美讀。朗讀時,可播放配樂錄音,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導朗讀應注意下列幾點:

1、讀出重音

2、讀出節奏

3、讀氣勢

4、讀出情感

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而應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下列教學手段當有助於學生背誦。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句,明確其意義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為四字兩個節奏。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為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

2、根據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須臾,抱明月而長終。

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呂,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貪圖蘇賦對仗藝術的精妙絕倫。

3、根據文賦押韻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其聲嗚嗚然,慕,訴,,縷。,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色,,竭,,適。

《赤壁賦》凡十二換韻,誦讀時注意這一特點,可以提高記憶效果。一首詩,,較之於一篇散文往往空易誦。《顯壁賦》是古代的散文詩,不獨表現於意境的詩化,也表現於變速器方形式的詩化。指導背誦不可不抓住這一特點

4、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討論歸納,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也子之所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懷。議論文字理中見景見情,尤其見高妙。

組織這場計論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並在此基礎背誦。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於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後背誦。

8、隨配樂朗誦跟讀一遍後,聆聽聲,師生一起背誦《赤壁賦》全文

備課資料:

1、烏台詩案

(蘇軾)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託諷,庶有補於國。((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語,並媒孽所為詩以為訕②謗,逮赴台獄③,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十月)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本傳)

①指《湖州謝上表》“不能追陪新進”等語。

②指“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舜無術”“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等指謫新法詩句。

③即御史台監獄。因周遭遍植柏樹,上棲烏雅數千,俗稱烏台、柏台。

2、黃州詩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樂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品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蘇軾《與子明兄書》)

注: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於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前赤壁賦〉表現的胸襟氣度,於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3、巧借山川

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蘇軾《赤壁洞穴》)

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中,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蘇軾《與範子豐書》)

4、文章體裁

作者擺脱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遊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屯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跡的感歎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度自我寬慰,確切具行雲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一、課文悟讀

蘇軾在《赤壁賦》中借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縱情山水、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和生活態度。掩卷而思,這種複雜的情感態度,決定於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綜合積澱。

蘇軾小時候就立下遠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像東漢範滂那樣有學問有氣節,為理想不惜以死相爭的巨人;步人仕途之時,也曾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但由於和新黨政見不同,被小人誣陷入獄,進而被貶黃州,理想與現實再次出現巨大反差,心境和生活境況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所以和朋友遊赤壁時,觸景生情,自然要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知不可乎驟得”的慨歎,發壯志難酬的悲哀。

然而坎坷的經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並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脱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於“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脱,源於《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説過:“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衞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風暴雨面前自我調適,超然曠達而不封閉自虐、怨無尤人。《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

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然而,佛老的超世、避世思想,並沒有使他人世的理想泯滅,“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客之悲蕭之音也恰是由此歌聲引發,或更恰當地説,這正是蘇軾心中的一個“結”。

所以説,《赤壁賦》鮮明地表現出儒道佛三種文化在蘇軾心中的碰撞和雜糅。

篇4:《赤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瞭解蘇東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進入主頁面。)

朗讀全文:

一位同學讀,正音。

齊讀,感受文章。

疏通詞語:

千古:長遠的年代。

風流:有文采有功績。

檣櫓:檣,桅杆;櫓,漿。這裏指北軍的'戰船。

灰飛煙滅:像灰煙那樣消失。

華髮:白頭髮。

酹:以酒灑地,用以祭祀。

課文分析:

説説你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

課堂檢測

1、名稱:詞的全名為,又稱、長短句、琴趣、樂章等。

2、分類:按字數分有、長調(92字)。按節數分有、三疊、四疊。

3、流派及代表詞人:豪放派,代表詞人有蘇軾、代表詞人、姜夔等。

篇5:杜牧《赤壁》教學設計

一、作者介紹

杜牧,字牧之,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具有興邦濟世的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後人稱為“小杜”。《赤壁》寫的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歷史,杜牧借史抒懷,評論當年赤壁之戰周瑜取勝的主要原因是得到東風之助,若非如此,大喬小喬也會被曹操佔有。正所謂: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數二喬,難保銅雀不鎖嬌。”

嗯,有道理啊!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註釋

①折戟:指殘破的戟(兵器)。

②銷:鏽蝕。

③前朝:以前的年代。

④周郎:吳國的年青將領周瑜。

⑤銅雀:即銅雀台。

⑥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三、譯文:

一截折斷了的鐵戟沉沒於水底沙中還沒有完全消融,

我把它擦洗乾淨認出是三國赤壁的遺物。

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

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台。

四、詩歌賞析

1、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 而發。詩中“前朝”指的是 ,“周郎”指的是 ,“二喬”指的是 ,詠懷的歷史事件是 。

答案:一截折斷了的鐵戟

前朝:過去的歷朝歷代

周郎:周瑜

二喬:大喬、小喬

詠懷的歷史事件:火燒赤壁

2、《赤壁》的體裁是七言 ,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一句中,“東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還含有 之意。詩中用典的句子是: , 。

答案:諸葛亮巧借東風的典故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3、這首詩以地名為題,實為 之作。詩歌為什麼要從一隻折斷的戟寫起?

參考答案:懷古詠史 折戟與古代的戰爭有關,這樣寫很自然地引起下文對歷史的感歎,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4、有人説,杜牧的這首詩所歌詠的赤壁並不是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是這樣嗎?對這首詩來説,這重要嗎?為什麼?

參考答案: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而杜牧這首詩中的赤壁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但這並不重要,作者只是要借題發揮,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

5、名句賞析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是議論,是説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不是靠的安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就不會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6、把詩歌的最後一句“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不好,這樣寫就太直白了,而詩是講究意境和含蓄的。本來的“銅雀春深鎖二喬”,就很含蓄地表達出如果沒有東風相助,東吳就滅亡了的意思,因為二喬一個是孫權哥哥孫策的老婆,一個是周瑜的老婆,這兩個人都被曹操所供養在銅雀台,東吳自然是滅亡了。

7、杜牧《赤壁》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抒發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歎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8、根據要求寫一段評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對於這首詩的後兩句,宋代的許豈頁非常反感。他在《彥周詩話》中批評説:孫權的霸業系此赤壁一戰,若這一仗打敗了,那麼國家就要滅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擔憂這些大事,只擔心“二喬”會被捉去,實在是“措大(對讀書人的蔑稱)不識好惡”。你認為這一批評成立嗎?如果把末句改為“國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請就以上問題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許豈頁的評論是一個既淺薄又粗暴的批評。文學創作講究以小見大,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大喬、小喬雖與這次戰役並無直接關係,但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倆決不會被俘;連她們都受到凌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説“銅雀春深鎖二喬”,正意味着“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下東吳的徹底覆亡。

如果按照許豈頁那種意見,我們可以改詩句為“國破家亡在此朝”,但詩味全無了。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因此,杜牧這兩句詩不但沒錯,反而即小見大,富於形象性,顯示了詩人藝術處理上的匠心。

篇6:杜牧《赤壁》教學設計

學習主題名稱:

1.《念奴嬌赤壁懷古》

主題內容簡介:本課是粵教版必修三教材第四單元《古典詩歌2》中的基本閲讀篇目,在學習本課之前,高一的學生有接觸過古典詩詞鑑賞,但都只是初步的鑑賞,有些學生甚至都不能理解詩歌的文意。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學生能夠基本掌握鑑賞古典詩詞作品的能力,能夠準確理解古典詩詞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側重指導學生掌握蘇軾的詩詞風格及思想情感,並進一步學會在詩歌鑑賞中進行遷移、運用。

學習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瞭解蘇軾的生平思想及詞作的寫作背景,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內涵。2.過程與方法:理解、品味詞中的寫景名句,體會作者起筆就營造了一個極為遼闊悠久(曠遠深沉)的時空背景,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從而為下片抒發自己看似消極悲哀實則積極曠達的思想感情的情感抒發之美。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學會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

學情分析

前需知識掌握情況:在學習本課之前,同學們已經學過蘇軾的幾篇作品,對於蘇軾其人及其作品的創作風格應該還是有一定的瞭解。再加上通過對本單元前面的《唐詩五首》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古代詩歌的鑑賞方法,但是在對詩詞寫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體會還難以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對於分析詩人的情感、探究詩歌主旨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微課的認識:學生沒有接觸過微課,根本不知道微課什麼,更不要説主動學習過微課,對微課的認識幾乎為零。

學生特徵分析

學習態度:學生課堂學習還比較認真,但只有少部分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比較積極活躍;但課外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很多學生都需要在教師或者家長的監督下才能按時完成與之能力相匹配的學習任務。

學習風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能力較薄弱,是一種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偏好於教師講授式教學,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特別體現在課前的預習作業沒能按要求完成。

微課用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分析

微課用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本微課是用在突破本課堂教學難點“如何正確把握作者抒發的情感”,引導和梳理學生理解蘇軾的生平及思想,如何通過作品來體現其情感。通過微課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掌握不夠好的學生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再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微課用於學生學習的時機:課堂觀看微課,邊觀看邊做好筆記,然後分組討論,課後學生可以利用微課視頻整理知識點,反覆觀看視頻對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

微課用於學生學習的方式:課堂上 ,學生集體觀看,做筆記,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蘇軾的生平思想,課後學生可以利用視頻整理蘇軾的生平及思想,對知識點進行復習和鞏固。

Tags:赤壁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