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42W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家鄉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説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並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提出的問題作出合理推測,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語言較清晰準確地描述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能利用表格整理記錄有關研究結論。

2、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象的重要性。

3、能將魚類特點與池塘環境相聯繫,知道魚的外形及行為特點與它生活的環境是相適應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與他人合作與交流,通過探究,討論歸納魚類共同特點。實際生活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魚類及相關行為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重點:

1、認識家鄉池塘中的常見魚類,能説出它們的名字。

2、觀察、實驗、記錄並歸納典型魚類的外形及行為特點。

教學難點:

知道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解答問題,能將自己研究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證據、邏輯推理、想象建立假設和推斷、理解事物及現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1、池塘魚類的種類、外形特點、生活方式等相關掛圖或課件。

2、水槽(或玻璃魚缸)、瓷盤、鑷子、紗布條、塑料繩、木片、滴管、水、家鄉池塘中的典型魚類(如鯽魚)、毛巾或衞生紙。

3、各種水生動物(不一定是魚類)的圖片或課件。

4、家鄉池塘中的小型魚類活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蒐集信息資料

(1)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同學們,這是我們家鄉的池塘中生活的幾種魚,誰知道這是幾種什麼魚?

(2)在我們家鄉的池塘中,還生活着哪些魚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有爭議的動物板書在黑板一側,在後面的學習中重新歸類)。

(3)各種魚的大小、形態、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可為什麼人們把它們都叫魚呢?關於魚你還知道一些什麼?

2、提出研究問題

⑴教師出示並簡介魚類活體,安排學生觀察鯽魚的'外形特點,為下一步研究活動做準備。

師述:鯽魚是魚類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麼特點呢?請各小組認真觀察魚的外形、身體表面長有什麼、魚鰓的形態等。同學們若對鯽魚其它外形特點感興趣也可以進行觀察,觀察之後將結果記錄在“我們的發現”表格裏

⑵分小組進行觀察、討論、記錄。

⑶小組彙報觀察記錄結果。

⑷教師小結,然後出示圖片、展示課件或讓學生對照水槽中的鯽魚閲讀課文26頁上圖內容,認識魚的各種鰭。

⑸你能根據魚的外形特點,對魚如何運動、怎樣呼吸和運動,大膽做出自己的推測和設想嗎?怎樣證明自己的推測?

3、制定研究方案

⑴教師出示並簡介各種學具,告訴學生這些學具主要用於觀察研究魚的運動和呼吸方式。

⑵各學習小組制定“魚靠什麼游泳”、“魚如何呼吸”的研究計劃和步驟,預測研究結果。

⑶各學習小組彙報研究方案和預測,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開展科學探究

⑴分小組按照研究方案先進行“魚靠什麼游泳”、“魚如何呼吸”的觀察研究,並將結果記錄下來,在“我們的發現”表格中。

⑵小組彙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

⑶教師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簡要小結和講評。

第二課時

1、(接上節課)開展科學探究

⑴你對魚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用什麼辦法研究解決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表述進行板書)。

⑵根據實際,各小組選擇一項大家都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同時制定研究計劃和步驟。

⑶分小組彙報研究方案,相互質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⑷分小組對選擇的研究觀察項目進行研究,並將結果記錄下來。

⑸小組彙報實驗觀察記錄結果,集體討論,統一意見。

2、總結與交流

(1)分小組歸納整理:“作為魚類代表的鯽魚在外形和生活、行為方式上有哪些特點?”

(2)拿鯉魚與草魚、團頭魴、鮎魚等家鄉水池中常見魚類進行對比,看看鯉魚有什麼特點是它們共有的?

(3)分小組彙報“魚類共同特點,”各小組進行交流、辯論,將大家共同的觀點記錄在課本空框中。

3、應用與實踐:

(1)出示各種水生生物圖片實體或展示課件,辨別出其中的魚類,並能分析説出其中原因。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增加一點相關內容供學生辨別。(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許多動物,有的名稱中還有一個“魚字”,如甲魚、鯨魚、鱷魚、娃娃魚等,可它們不是魚類;有的名稱中沒有“魚”字,可它們屬於魚類,如泥鰍,海馬等)。

(2)課外在家長的帶領下觀察家鄉池塘中各種魚類的生活情況,看一看除了課堂上所瞭解的魚類特點外,還有哪些特點是魚類共有的?與此同時通過現場觀察、比較、取回水樣研究、查閲資料、請教專家等方法,瞭解池塘水質對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麼影響(詳見課本41頁),填寫“自由研究”調查表。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二

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課文大體由四個版塊內容組成:第一版塊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認識生活中的斜坡、發現斜坡可以省力;第二版塊引導學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的關係,這是本課的重點,是進行科學探究技能培訓的重要環節;第三版塊引導學生認識斜面的變形螺旋,這是本課的難點;第四版塊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的應用,逐步使學生樹立“學科學”是為了更好的“用科學”的思想。

本課結構遵循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數據、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這幾個階段,以觀察、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認識斜面、瞭解斜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看見過“搭建斜坡”推車、搬糧食、運貨物,而且學生也有過在“斜坡”上向上推車很省力的體驗。生活中對於“斜坡”的感性認識,為本課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結合教材內容、要求和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學中,教師所要關注的並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這些知識點的教學,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親歷“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關係”的全過程。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利用控制變量設計對比實驗的技能,養成了記錄的好習慣,但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強,對實驗獲得的數據不善於進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學生對斜面的變形螺旋沒有認識基礎,而且學生在認識“直線斜面”到“螺旋”有一個思維的跳躍,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很好地認識螺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本課教材設計了“認識生活中的斜面”、“發現斜面能省力”、“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探究斜面的變形”、“討論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等教學內容。結合本冊教學重點和本課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設計為一課時。

本着“用教材教”,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刪減和整合的理念,本節課整合了“發現斜面能省力”與“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在“發現斜面能省力”一環節加入“比較垂直提升小車與斜坡提升小車”的體驗活動,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數據發現“斜面能省力”,“發現不同斜面省力還不同”,同時引導學生提出“為什麼不同斜面省力不同?”進行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從實踐到發現、提出猜想、討論做法、實踐驗證”等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蒐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在“探究認識斜面的變形”一環節,將“怎樣才能爬上陡峭的山?”的探究活動重點放在讓學生運用所學內容設計上山公路。

教學設計理念

1、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有機結合”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自主設計實驗,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體驗其中的樂趣。

2、體現探究活動的整體結構效益。本節課力爭通過良好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發揮結構的整體效益,有利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3、教學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通過兒童身邊的一些現象進行科學探究,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課堂拉近,儘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關係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記錄等。

◆能夠蒐集數據並發現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瞭解斜面的基本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知道斜面的變形螺旋及其作用。

◆瞭解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結構:以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新課,逐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穫,本課教學採用五個環節實施教學:“創設情境引入――實踐體驗――科學探究――聯繫實際——延伸課外”。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測力計、小車、木板、三角形紙片、多媒體課件等。

分組實驗器材:測力計、小車、木板、記錄圖(表)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研究主題

1、圖片引入: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小麻煩,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一下。今天晚上我要參加一個宴會,於是決定把電動車放在學校,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幫我把電動車推進教學樓呢?

2、學生交流解決方法。(找男老師幫着推,可以用木板鋪成斜坡……)

3、介紹斜坡,揭示斜面。

4、出示南京古塔和金字塔的圖片,介紹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斜面來搬運石頭和泥土的。

5、根據你的經驗,運用斜面往高處搬運重物,它有什麼作用呢?(省力、方便)

二、動手實踐,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問題:運用斜面搬運重物真的能省力嗎?你有辦法證明嗎?

2、學生設計實驗:

要研究這個問題首先要搭建一個斜面。

(1)用什麼做斜面?怎樣做?(用木板和木塊搭成)

(2)只測量出物體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證明斜面能省力嗎?(不能)

(3)我們還必須測量出什麼?(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兩者之間進行對比)

(4)實驗只做一次夠嗎?(不夠)為什麼?(不準確)

3、學生動手實驗注意事項分析:

師:實驗怎樣做已經知道了,在做實驗之前誰還能説説我們在做實驗時要注意什麼?怎樣拉?怎樣讀數?

(1)拉動木塊時要勻速、緩慢。

(2)拉動方向需與斜面平行。

(3)在拉動的過程中讀數,視線要與刻度一致。

温馨提示

用測力計垂直提起小車,讀出讀數。測力計在使用時要注意些什麼?(檢查指針是否在“0”位,讀數時眼睛要平視指針)

4、學生分組實驗,做好有關數據記錄。

5、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6、觀察實驗數據,你有什麼發現?

7、交流發現,得出實驗結論:使用斜坡能省力。

三、實驗探究,發現斜面省力規律

1、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斜面省力。現在老師又碰到了一個難題:剛才我也是按照同學們的主意,讓門衞的張爺爺幫我找木板,搭建斜坡。但是張爺爺給我找了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同學們你們認為我選哪個木板搭建斜面比較好呢?(學生髮表意見)

2、談話:今天在每個實驗桌上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和一個盒子,現在我們就來做實驗,那麼在做實驗之前你們認為應該注意什麼?(學生提出注意事項)

3、實驗要求:(注意分工合作、記錄數據、分析研討)

(1)控制條件:斜面的高度一定。

(2)反覆實驗取平均數,確保實驗準確。

(3)實驗結束後,請及時整理好實驗器材。

(4)組長組織分析數據,準備彙報實驗結論。

4、學生分組開展課內探究實踐活動。(教師巡視,提示定時記錄,填寫記錄表。)

5、組織彙報、交流並分析實驗數據。

6、彙報實驗結果。

小結:當高度相同時,斜面越長坡度越平緩越省力。簡單地説,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四、拓展應用,結合生活實踐

(一)認識變形的斜面

1、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2、師:(課件出示一座高山)今天小明想去登山,這不遇到了一個難題,你瞧前面的山路太陡,太危險了,下面請大家來做工程設計師,在這樣一座陡峭的山上建築一條公路到山頂。幫助小明很輕鬆、很平安的到達山頂,試着在記錄紙上畫一畫。

3、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4、出示盤山公路圖:你們真是太聰明太偉大了,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盤山公路。原來盤山公路是根據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

5、實踐操作活動:請大家取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紙片,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後將紙圍着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麼?

6、出示螺釘,組織觀察並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麼關係?

7、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盤山公路(s形)和螺釘上的螺紋都是變形的斜面。

(二)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1、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小組討論,相互説一説,組長彙報)

2、出示斜面應用圖片: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斜面和螺旋,你能找到並指出來嗎?並説説它的作用。

(1)引橋

(2)斧頭、鑿子

(3)立交橋

(4)旋轉樓梯

(5)開瓶器

(6)騎自行車上比較平緩的斜坡

五、課堂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請你用一句話來説説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2、課後思考:同樣長的螺釘,其螺紋圈數越多越省力,還是越少越省力?

六、板書設計(略)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特徵;能應用已有經驗對星座變化規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記錄、分析資料並對科學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

2、能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

3、瞭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户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律;瞭解不同季節、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律的。

拓展性目標:

使學生能持之以恆地進行觀察星座。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觀星記錄表、蒐集有關星空的文字及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

有關四季星空的音像資料、圖片。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談話引出問題:四季星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

活動一:

1、學生交流各自的觀察記錄,談談自己觀察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2、引導學生將北斗七星的樣子畫下來。

要求:在畫圖的時候要注意用方向標進行標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或者自由組合成合作學習小組進行整理。

3、觀察結果進行初步整理。

4、對觀察記錄進行分析:從東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5、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活動二:

1、提出問題:無限的宇宙藴藏着無數的奧妙,讓我們繼續將觀察活動進行下去。在繼續觀察中,你有什麼問題嗎?

2、引導學生彙報實際情況。

3、問題:你有興趣研究一下別的星星嗎?讓我們選定新目標進行探索好嗎?

請同學們預測:從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會發生什麼變化?春季其他星座會發生什麼變化?將預測的結果畫出來。

展示學生畫的預測圖案。

自由活動:

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麼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拓展活動:

用激勵性語言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持之以恆地進行觀察。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製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製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製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錶(小組)、鐵架台、棉線、一根寬1釐米長30釐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複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

2、閲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並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麼?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麼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並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並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製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後記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第五課《食物鏈與食物網》。本課是生態系統知識學習的第一課,意在通過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與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進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的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整體”的認識。其中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關係進行重點研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自然界動植物之間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2.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繫——食物鏈。掌握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科學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找出生態系統中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正確書寫食物鏈,通過分析討論,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羣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複雜的食物能量轉移(交換)關係。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養成善於聽取別人意見,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形成食物網中的生物間存在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科學觀,意識到保護食物網中生物穩定性的重要性,從而去熱愛大自然、關愛小動物。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會找食物鏈、並學會正確書寫,意識到生產者、消費者通過食物網反映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食物聯繫。

二、難點

動植物的食物關係與食物鏈之間的區別。

教學準備

一、教具準備:課件。

二、學具準備:薔薇、草、樹葉、蚜蟲、瓢蟲、蚯蚓、鳥等生物小圖片,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合作完成一次“自然之旅”,為了合作愉快,希望大家能向陳老師我與在座的所有老師介紹一下你自己,説説你的興趣愛好?

師:剛才同學們説了很多自己的愛好!其實我也有個愛好,那就愛看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動物世界”的節目,你們喜歡這個節目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動物世界”裏的視頻,我們來欣賞一下吧!

(播放視頻:羊吃草,獵豹蓄勢待發)

問題:請誰説説,你都看到了些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現相關的動植物的視頻)

問題:獵豹為什麼要捕殺羚羊?羚羊又為什麼要吃草?

(獵豹吃羚羊,羚羊吃草都是為了填飽肚子)

師:為了生存羚羊與獵豹都需要食物,獵豹的食物是——(羚羊),而羚羊的食物則是——(草)。這就是自然界裏動植物間為了生存而表現出來的食物關係。

(由生物間的食物關係入手,揭示食物鏈的概念)

問題:下面哪位同學能用誰吃誰,或者誰被誰吃了這樣的句式完整地描述一下獵豹、羚羊、草三者之間的食物關係嗎?

(這位同學用了哪種句式?換一種句式怎麼説?)

師:同學們都很棒,很快就描述出他們三者之間的食物關係了。(鞏固加深)那麼,下面這幾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你們還能説出來嗎?

(多媒體出示以下動植物)

水稻田鼠蛇鷹/水稻田鼠鷹

浮游植物蝦米小魚大魚鯊魚

(讓每位發言的學生找出例子其中兩者的食物關係,視課堂時間進度情況,在這裏讓學生初步接觸我們身邊的動植物間的食物關係可能不是單純的一條,“水稻田鼠蛇鷹/水稻田鼠鷹”)

(呈現食物關係組合成食物鏈的過程)

師:大家説得很好,看得出來,這與同學們平時生活中仔細觀察和閲讀課外書是分不開的。説到書本,你們知道這些食物關係,在我們的書本上是怎麼記錄書寫的嗎?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

(在研究中,我們的科學家也經常接觸到食物關係。為了能簡單地表示“誰吃誰或誰被誰吃”的關係,他們會在兩種生物之間畫上一個箭頭,箭頭由食物指向捕食者,被吃的是食物,吃食物的是捕食者,以此類推)

問題:草、羚羊、獵豹的食物關係該怎麼表示?

(學生回答,補充例子裏的食物關係怎麼表示)

師:(指着已經書寫完成的食物鏈)同學們,你們看,我們加上了這些箭頭,把這些生物連接了成長條,這就是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食物鏈。(板書課題)

師:你們知道它為什麼要叫食物鏈嗎?現在大家看一段資料,從資料中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多媒體出示食物鏈概念的説明文字,學生自由閲讀)

課件:自然界的生物間總是存在吃與被吃的關係,這種關係像鏈條一樣把各種生物緊密聯繫在一起,環環相扣,我們把這種關係稱作——食物鏈。

(學生反饋)

小結:假設每一種生物當作一個小環,按照我們的食物關係將有關係的小環扣在一起,最終便會形成一個像鏈條、鏈環一樣的形狀,所以才給它起名為食物鏈。

(多媒體出現一根鏈條與橢圓環扣成的食物鏈相對比)

師:明白了什麼是食物鏈,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與食物鏈有關的小遊戲,這個遊戲的名字叫做“猜猜我是誰?”

(讓四個學生扮演“小草”“毛毛蟲”“鳥”和“鷹”四種角色。首先在全班不知情的情況下,只告訴四位學生他們分別扮演什麼角色,然後讓他們左手牽右手面對大家站成一排,站在右邊的同學是左邊同學的“食物”,問他們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

師:你們能猜出來嗎?怎麼猜出來的?給你們2分鐘,小組討論一下吧。

(學生回答,發現錯誤,全班辨析,説明理由)

師:同學們現在清楚每個生物在食物鏈中的位子,你們能用剛才學的。知識,把這條食物鏈寫下來嗎?請各組小組長取出你們抽屜裏那張實驗紙,在上面寫出這條食物鏈。

(練習鞏固)

師:我們會書寫食物鏈了。現在來對比一下這些食物鏈,看看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

(學生討論後回答——共同點)

問題:1.為什麼食物鏈都以植物開頭,而不能以動物開頭呢?(科學家們習慣這樣規定)

2.動物需要吃食物,那植物的食物是什麼?(植物是利用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食物)

小結:我們把像植物這樣能夠自己生產食物的生物稱它為生產者,而動物是不能自己製造食物的,它們只能通過吃植物或動物為食,像羚羊吃草,或者像獵豹吃羚羊,把這些動物稱為消費者。

師:下面請同學們説説屏幕上的食物鏈中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

(多媒體出示例子)

問題:我們的食物鏈中缺少生產者或者消費者會怎麼樣?

(學生討論、回答,老師解釋生物間由於食物鏈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與相互制約的關係)

小結:食物鏈是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終結。

師:同學們,“我們來看看稻田裏的食物鏈”。稻田裏有多種生物,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他們吧?

(多媒體放映稻田裏的多種生物)

師:請同學們動動手,找出圖中的生物,它們叫什麼?先寫下來,然後用畫箭頭的方法寫出你所找到的食物鏈。小組為單位,最後來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出的食物鏈又多又正確。

(多媒體出示“温馨提示——1.連線前,認清紙上每一種生物,找到他們之間的食物關係。2.每一種生物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鏈中重複出現。3.每寫出一條食物鏈後,確認食物鏈的完整性,接着立刻用彩筆畫箭頭將食物鏈中的生物圖片連接起來上”)

(學生小組活動,彙報,老師根據彙報加以完善)

小結:同學們,稻田裏的生物之間就有這麼多條食物鏈,那麼,自然界多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就更加複雜了,食物鏈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

問題:這麼多的食物鏈相互交錯,你們看像什麼?

師:食物鏈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結構,我們把這個網狀結構稱為食物網。食物網也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另一個知識。

二、知識拓展

提問:我們經常會在電視裏看到宣傳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人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一條生物鏈中,某中生物滅絕了,會發生什麼事?

(這裏列舉具體例子:草—>羚羊—>獵豹,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回答)

總結:食物網較食物鏈的結構複雜,一種生物會成為不同種動物的食物,同一種動物也會吃多種食物,從而提高了食物網中生物的抗災能力。一種生物滅絕了,以此類生物為食的動物們還能依靠吃其他食物繼續存活。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食物網內一種生物滅絕、一種動物或植物的缺失好像暫時不會對“下一個鏈”產生影響,但長此以往,勢必影響生態、環境的變化。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的發生變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製成的計時儀器。

過程與方法:觀察太陽光影在一定時間內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製作簡易的圭表或日晷進行計時。討論太陽光影是怎樣被用來記錄一天的時間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古人研究時間的成果產生敬佩之情,感受人類對時間測量的探索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對時間的探究興趣和習慣。

【教學重點】

有關時間測量儀器的發展歷史及日晷和圭表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日晷和圭表的計時原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你們是通過什麼知道現在的時間?”“那麼在古代,還沒有手錶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古人最早利用什麼計時?

二、探究新知

(一)用太陽來計時:

1.現代社會中,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生產等等都離不開對時間的準確把握,想一想:我們有哪些時間單位?

提問:想一想,最早出現的兩個時間單位是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認為?

講述:自然界有許多週期現象,如太陽從東昇起後又從西邊降落,經過一個黑夜之後又從東邊升起。古人最早用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2.確定出一天後,慢慢地需要對一天的時間進行劃分,那古人又是怎麼劃分一天的呢?

閲讀課本P52資料。

提出問題:白天和晚上每小時的時間怎麼不一樣長?

因為古埃及人在確定時間時,是把從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確定為白晝,從天黑到天亮這段時間確定為夜晚,白晝和黑夜各被分為12小時。但是,例如夏季的白晝比夜晚要長,而此時的白晝和夜晚仍然分別被分為12小時,所以白天和晚上每小時的時間經常會不一樣長。

(二)用光影來計時:

1.師:後來古人又學會了更準確的計時方法——用光影來計時。

2.引導思考回憶:在太陽下,將一根木棒豎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會有一個木棒的影子。隨着時間的變化,影子會發生變化嗎?影子的什麼和什麼會發生變化?是怎樣變化的?有沒有規律?

3.認識日晷

(1)大家可真厲害,古人也是像我們一樣,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了日影的變化規律,利用這個規律就有了一個偉大的發明——日晷,其他人就可以利用日晷來判斷準確的時間。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日晷(學生閲讀67頁資料):日晷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呈南高北低,傾斜地安放於石台上,使晷針指向北極星。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王國,一直沿用了幾千年。

(2)那麼該怎樣使用日晷來判斷時間呢?

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根據學生彙報,師生共同小結方法,重點介紹水平式日晷的使用方法。

課件出示方法:當太陽光照射到晷針,晷面就出現晷針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晷針的影子投在晷面上,並隨太陽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動。人們據晷針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來確定時間。在中國古代,人們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圭表的計時原理是陽光下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

小結:無論圭表、還是日晷,它們都是利用了太陽光影來計時,所以把它們統稱為太陽鍾。(板書課題)

四、製作太陽鍾

1.學習了那麼多關於太陽鐘的知識,那麼大家想自己來製作一個太陽鍾嗎?

2.課件演示製作方法:利用錘子,將釘子垂直釘於圓心處。

3.確定刻度

利用指南針找到正北方向,將太陽鍾鐘面上的字母“N”正對北方,平放於地面。這時,在鐘面上就會出現小竹棒的影子,將影子與圓心連上一條直線,並在直線處記錄下此刻的準確時間。

4.課外活動

利用相同的方法,確定一天中每個整點時小竹棒影子的位置,繼續完成日晷的製作。

四、延伸:

1.在白天人們是怎樣利用太陽來計時的?

“太陽鍾”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哪些問題?

2.討論交流

陰天又怎麼知道時間?晚上有怎麼知道時間?

五、課堂檢測:

一、填空題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為()小時,其中夜晚()小時,白晝()小時。我國古代則把一天分為()時辰。

2、隨着時間的變化,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的()和()也會慢慢地發生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太陽鍾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製成的。

二、判斷題:

1、太陽自西向東的位置移動造成了一天中物體影子的變化。

2、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3、只有在陽光下物體才有影子。

4、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由長變短,再由短變長。

5、太陽位置的變化影響影子的變化。

【板書設計】

2.太陽鍾

日晷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圭表

【教學反思】

古時常用的太陽鍾至今似乎越來越少見,利用太陽鐘的製作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後意識到科學技術在不斷髮展,正確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這節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古代的一些計時工具,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並利用這一原理自己動手製作一計時器。課前為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特質疑:在古代,還沒有手錶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初步建立學生對太陽鍾認知,切入主題,介紹太陽鍾後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利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實踐體驗後,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學生認識更為深刻。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介紹手掌日晷,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迅速提高。學生實踐驗證後談談啟發,幫助學生正確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學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

2、科學知識:瞭解凸透鏡的應用;

瞭解凸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初步瞭解望遠鏡的構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於用所學到的知識改變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對象及其學習需要分析

該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可塑性強,有較強的求知慾望,愛動手、動腦,但思考不夠深入。通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帶着好奇心進行探究學習,完全能滿足其學習需求,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通過實驗,分組學習,討論交流彙報達到知識互補,形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當光線從空氣射入另一種透明的物質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偏折,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孩子們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一滴圓形的水珠、一隻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一個凸起的水面都和放大鏡一樣,能將物體放大,但對其中的道理可能還沒有做過認真的思考,本課就將帶領孩子們通過玩放大鏡,來探究光的折射現象。

1、觀察並探究水滴、水杯對物體的放大現象,目的是使孩子們發現當水面為球形和弧形時,會象放大鏡一樣將物體放大。

2、觀察放大鏡的鏡片是什麼樣的。目的是使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都是凸透鏡。

3、研究放大鏡有哪些作用。放大鏡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這三大作用。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而對成像作用瞭解較少,因此,它的成像規律是本課探究的重點、難點——通過孩子們的實驗和測量認識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像距﹥物距呈放大、倒立的實像

像距﹤物距呈縮小、倒立的實像

4、研究凸透鏡的應用。凸透鏡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課本中分別列舉了顯微鏡、照相機、和老花鏡。其中顯微鏡、照相機應用的還是凸透鏡組。

5、研究凹透鏡,並嘗試做一個望遠鏡。這是一個有趣的拓展活動,孩子們會發現凹透鏡與凸透鏡完全相反的形狀與成像特點,透鏡組合實驗會讓他們驚喜地發現遠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而且影像是正立的——這其實就是一個望遠鏡。

●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設計

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許多現象與凸透鏡有關,通過對凸透鏡的學習、瞭解、探究,發現其成像的規律,以及瞭解凸透鏡的用途。在設計過程中課件主要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凸透鏡、蠟燭、凹透鏡、火柴、實驗盤、屏各一,支架三個。

2、學生準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列三幅圖你有什麼發現?(出示媒體課件第一張)[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筆]

(教師出示放大鏡)這是什麼?玩過嗎?課前佈置的放大鏡帶來嗎?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中放大鏡的鏡片,其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玩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學生通過用手去摸、用眼睛觀察、小組的討論來調動他們的各種感知,發現放大鏡鏡片的特點。]

中間厚邊緣薄透明的鏡片(又名凸透鏡)

(判斷)

(出示課件第二張)[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瞭解凸透鏡的特點,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觀,不管其為何形狀,只要符合中間厚、邊緣薄、透明的鏡片這三個特點,她就是凸透鏡(放大鏡),並認識圖5凹透鏡,觀察它有何特點: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為後面望遠鏡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學習新課

1、都玩過放大鏡了,誰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玩的?(放大、聚光)

生:我用放大鏡觀察很小的字,它可以把字放大;

生:三年級時,我們用放大鏡觀察過小螞蟻;

生:老師,我用放大鏡在陽光下可以在白紙上寫字;

生:(手舉的很高)老師,我也玩過,用放大鏡對着陽光,在白紙上會出現一個很亮的光點,過一會兒紙就會冒煙;

師:對,剛才同學們説的是放大鏡的兩個用途:放大、聚光,你知道它還有什麼用途嗎?

教師演示:拿一放大鏡,對着白色的牆壁(或一張白紙),調節好放大鏡與牆之間的距離,這時牆上(或白紙上)就會出現窗外彩色的、倒立的像。(學生表現出非常驚訝的神色。)

生:老師,為什麼是彩色的、倒立的像,你是怎麼“造出”來的,我可以嗎?

師:當然可以啦,不信你試試。(學生玩一玩)

師:誰能告訴老師這是放大鏡的什麼作用?(成像)

2、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它的成像的作用。

今天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凸透鏡、蠟燭、屏,要使在屏上呈現一個蠟燭火焰的像,希望同學們能夠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果你在實驗中有重大發現,請在實驗記錄表上畫上一個大五角星。另外我們實驗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實驗時注意小組成員的。配合,做好實驗記錄;

(2)、三者在一條直線上;

(3)、蠟燭的位置不變,調節凸透鏡和屏之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

(1)、放大鏡學生比較熟悉,也玩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它的放大、聚光作用,在此基礎上認識凸透鏡還具有成像的作用;

(2)、在牆上(或白紙上)成像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為研究凸透鏡成像做好前奏;

(3)、做實驗,必須要求明確、方法得當,小組成員密切配合,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學生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出示課件觀察記錄表)[學生彙報實驗數據,教師記錄,學生根據數據尋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設計意圖:學生在實驗中如果難以發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以讓學生彙報研究的數據,並進行彙總,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去尋找其規律就比較簡單了。

(出示課件凸透鏡成像實驗圖)

觀察記錄表

凸透鏡到蠟燭的距離(釐米)

(物距)

凸透鏡到屏的距離(釐米)

(像距)

屏上像的規律

4、凸透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照相機顯微鏡老花鏡

(透鏡的組合)

三、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讓學生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研究望遠鏡,並討論、交流,學生課後去查閲有關望遠鏡的發明史。

板書設計:

玩放大鏡

物距﹥像距縮小倒立實像

物距﹤像距放大倒立實像

●教學反思:

只有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滿足心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品嚐到探究的樂趣,激發了他們進行探究的慾望。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初步瞭解電動小車的基本構造。

2、運用已有的知識,根據提供的材料嘗試設計和製作小車的開關。

3、鼓勵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嘗試養成與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材料選擇合適的組裝方法進行組裝。

教學準備:

剪刀、尖嘴鉗、螺絲刀等。

四驅賽車玩具

剪刀、尖嘴鉗、螺絲刀等。

電動小車裝配材料、導線、鋁片、回形針、鐵絲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

1、觀察四驅賽車。

2、觀察,使賽車動起來的主要零件有哪些?

1、教師出示玩具四驅賽車。

2、指導學生了解使賽車動起來的主要零件有哪些?

通過對四驅車的觀察,激發學生製作電動小車的興趣。

活動二、觀察分析嘗試設計

1、觀察電動小車的材料包,小組討論這些材料分別可以做電動小車的哪些部分?

2、動手擺一擺,看看這些零件分別放在什麼部位,並在設計圖中畫下來。

3、交流設計圖。主要交流各個零件安裝的部位和作用、導線的連接。

1、出示電動小車材料包。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材料包中的材料分別可以做電動小車的哪些部位?

3、引導學生動手擺一擺,看看這些零件大概可以放在什麼部位,並把它畫在設計圖紙上。

4、指導學生交流設計圖。(主要交流解決兩片金屬片有什麼作用,金屬片上的洞與木車身上的洞有什麼聯繫,前後輪的裝配,兩片銅片有什麼用,怎樣安裝電池盒,導線的連接等)

1、讓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2、增強學生互幫互學、熱愛科學的能力。

3、能表達自己的設想,,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

活動三、製作電動小車

1、根據畫好的設計圖進行按圖施工。

2、在製作過程中,發現問題,並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1、指導學生根據安裝設計圖進行電動小車的組裝。

2、引導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解決相關問題。

3、引導學生觀看汽車生產流水線,知道真正的汽車也有一等的安裝順序。

1、自己的需求設計改進小車。

2、鼓勵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嘗試與同伴交流。

活動四、比賽

1、將自己製作好的賽車進行比賽,要求看誰的跑得快又直。

2、在比賽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並互相幫助解決問題。

1、組織學生進行賽車比賽,看誰的小車跑得快、跑得直。

1、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要求學生能互幫互助,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