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濟全球税務改革(精選多篇)

欄目: 整改措施 / 發佈於: / 人氣:1.02W

第一篇:經濟全球税務改革

經濟全球税務改革(精選多篇)

伴隨着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及國際分工的不斷擴大和深化,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之勢。經濟全球化意味着企業跨國經營活動日益增多,交易複雜程度大大提高,市場在全球的資源配置中將發揮基礎性作用。新的經濟環境客觀上給各國税收制度帶來了重重壓力。我國已加入wto,作為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經濟中的一員,研究符合經濟全球化要求的税收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對一國税收制度的內在要求

1.税制法治化要求。在經濟全球化下,市場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允許商品、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的跨國自由流動要求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各國必須遵循公認的貿易規則。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國際貿易組織,同時也是世界上惟一處理國與國之間貿易規則的國際組織。為促使國際貿易自由化,它制定了國民待遇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公平競爭原則、透明度原則。根據透明度原則要求,一國税制必須符合:(1)統一性要求,即在成員國領土範圍內管理貿易的有關法規不應有差別待遇,即中央政府統一頒佈有關政策法規,地方政府頒佈的有關法規不應與中央政府有任何牴觸;(2)公正、合理性要求,即保證税務行政管理行為的公正與合理,規範執法,建立一套對税務行政行為的審查和糾正機制,使税務行政管理相對人在税務機關發生爭議,能得到切實、有效的法律救濟。隨着税制透明度的加強,不但國內納税人將更多地利用税法保護自身的利益,國外納税人也將對依法治税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依法治税本身就是國際市場準入原則的要求,因為只有依法治税才能保證非歧視原則和公平原則的實施。

2.税制的國際化要求。經濟全球化下允許商品、資金、技術、勞動力等更自由地出入,使各國經濟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這種貿易自由化的國際傾向,對一國税收制度的國際化、標準化提出了客觀要求。所謂國際化、標準化税制就是在税制結構及税收管理等方面充分尊重國際慣例,在保證財政收入的同時,強調税收公平和“國民待遇”原則,確保較高的税收效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專家對國際化、標準化的税制提出了若干指標。其一是集中指數,即絕大部分的財政收入要集中到幾個主要税種來體現,主要包括進口税、貨物税(有選擇地徵收)、一般銷售税(包括增值税)、個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財產税;其二是税率消失指數,即實際的税率與法定税率儘可能接近;其三是明確性指數,税率檔次要少,邊際税率不宜過高,税率明確;其四是成本指數,即税收優惠和減免應儘量地減少,以減少税收管理成本;其五是實施指數,即税種覆蓋要儘可能全面,税制的實施應是徹底和具有效率的。國際標準的税收徵管制度應符合:第一,納税人應根據税法規定自覺、切實履行納税義務,對納税事項自行計算、自行申報和自行繳納。第二,税務機關執行嚴格的納税監督和檢查,並有權採取合適的強制措施對納税人實施徵收管理。第三,徵收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第四,納税人對税收徵管產生異議時,有權要求複議乃至訴諸.法律。政府有責任保護納税人依法納税的權利。第五,建立廣泛的信息網絡,加強國際税務聯繫與合作,防止國際逃避税行為,保持税務信息的相互提供。

税收國際化的基本內容體現了一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税收優化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税收改革的過程中應更多地考慮與國際通行的規則和慣例接軌。

3.税制建設的市場化要求。經濟全球化要求市場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要求商品、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能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這就對各國税收制度設計提出了“中性化”的要求。税收應儘量減少對經濟的扭曲作用,充分消除阻礙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税收障礙。但是,實踐證明,市場機制儘管對資源有效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市場自身存在的缺陷並不能實現各種要素資源的最、優配置,因此,税制不可能完全中性,它又需要發揮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利用税收槓桿來矯正市場的缺陷,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特別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往往處於不利的地位,這就更需要主權國家加強税收對經濟的調控職能,更加倚重運用税收工具減弱經濟全球化對本國內部經濟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謀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各國税制改革趨勢

1.逐步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為消除高税率對投資與生產的干擾,提高公司投資能力,加速資金流動,從80年代中期開始,各國開始降低所得税税率。在進入21世紀之際,美國的減税方案,又一次在其他國家產生了強烈反響,各國相繼公佈了連續幾年的中期性持續降税計劃。如德國2014—2014年,將把公司所得税率從40%降至25%,法國自2014年開始降低公司所得税實際税率,主要是降低公司所得税10%的附加税率,2014年降到6%,2014年降到3%,2014年全部廢除。另外這種降税浪潮同樣涉及到發展中國家。

2.降低個人所得税的税負。個人所得税從80年代起也一直處在下降通道。各國的做法大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直接降低邊際税率簡化税率級次;二是提高個人所得税的扣除額,縮小税基。美國國會2014年5月通過布什總統提出的減税法案,宣佈未來10年內將減税1.35萬美元,全面降低個人所得税税率,並簡化税率級次,最低税率當年由15%降到100/o;到2014年最高税率從39.6%降到35%,未成年子女的税收抵免額從500美元,提高到1000美元。德國2014—2014年間,最低税率由22.9%降到15%,最高税率由48.5%降至42%,基本免税額由年收入13499馬克提高到15011馬克。

3.實行公司所得税和個人所得税趨於一體化。目前多數國家對個人和公司實行獨立課税,即對公司税和個人税並行徵收,對股息的經濟性雙重徵税基本上沒有消除,這也是美國、荷蘭、盧森堡和瑞士等國家的現行做法。在“合併課税論”尤其是“單一個人税派”的觀點影響下,世界各國紛紛採取措施緩解或消除這種重複課税,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公司所得税與個人所得税一體化。

4.普遍開徵增值税。在世界税制改革運動中,各國在以“降低税率”為主要措施對所得税制進行改革之外,還集中討論並採取一些謹慎的步驟改變税種組合。這種税種組合的改變,通常是指所得税向一般消費税如增值税轉變。據imf統計,截至2014年,世界上開徵增值税的國家已達100多個。而且大多數國家傾向於選擇税基較窄的“消費型”增值税,基本税率也有提高的趨勢。有關專家認為,這種趨勢倘若持續下去,那就不是整個消費税種內部的此消彼長的問題而可能真的變成增值税對個人所得税的削弱甚至取代。到目前為止,儘管美國尚未實行增值税,但是美國目前正在醖釀的對企業課徵的統一税就是間接加法的增值税,而對企業課徵的儲蓄無限減免税.正是直接減法的增值税。如果這些方案在美國付諸實施,在聯邦政府層次上,美國有可能成為一般消費税占主導地位的國家。

5.社會保障税發展迅速。從發達國家看,oecd國家的社會保障税佔國內總税收的平均比重;1955年為14%,1965年為18%,1975年為22%,1985年為23%,1995年為25%;1995年以後此項比重超過30%的有法國43%,荷蘭42%,德國39%,日本、奧地利西班牙36%,比利時33%,意大利32%,另外oecd國家社保税在總税收中比重變化顯著,1965年社保税(19%)比個人所得税(26%)低7個百分點,到1994年,前者(27%)幾乎趕上了後者(28%),其中16個成員國的社保税超過個人所得税。美國從1993年起社保税已成了聯邦税收的頭號税種。從發展中國家看,社保税發展也非常迅速。

6.反避税條款更趨嚴密、科學。經濟全球化意味着“傳統意義的國家”不再存在,資金、技術、資源在全世界範圍內流動,哪裏成本低、利潤高就流到哪裏去生產。公司的設立有了更多的自由,特別是有形和無形的跨國交易可以在國際互取網上進行,使按交易發生地課税變得複雜和困難。這意味着對政府來説徵税將越來越困難。對公司和個人來説,逃避税收變得越來越容易。國際逃避税的經常發生迫使各國税務當局,從税收立法到税務徵管都不斷推出新的反避税措施。可以想象,在各國政府都不遺餘力地加強反避税工作後,各國税制中的反避税條款將更趨嚴密、科學。

三、中國現行税制存在的問題

對照經濟全球化對一國税制的內在要求和世界各國税制改革趨勢,比較和分析我國現行税收制度,尚存在以下問題:

1.税制結構不合理。首先表現在直接税與間接税比例不合理,間接税比重過大,負擔過重,直接税特別是個人所得税所佔比重偏低,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其次,税種功能缺位,社會保障税至今沒有開徵,使經濟全球化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公民權益缺乏保障。再次,税種設置重複現象仍存在,企業所得税、房產税、車船税等目前仍實行兩套税制,税種重複設置不僅造成徵税複雜增加税收成本,更重要的是導致內外税負不公。

2.税收制度設計上與國際規則和慣例存在差距。一是現行不規範的生產型增值税,與世界上規範的消費型增值税制存在差距,不利於發揮增值税的中性作用,讓國內產品徹底地以無税成本進入國際市場,也不利於固定資產投資;--是內外有別的税收政策,使外商投資企業享受超國民待遇,妨礙了內外的公平競爭;三是缺乏公平的分類課徵的個人所得税與公平規範的綜合税制存在差異,使現行的個人所得税制難以適應全球化過程中跨國納税人的收入增加及收入多元化的要求,削弱了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控功能。

3.税收優惠政策較為混亂。(1)税收優惠政策缺乏統一性,不符合公平原則;(2)優惠政策導向不明,不符合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3)優惠手段單一,間接優惠政策少;(4)優惠政策散亂,變動頻繁,穩定性差,缺乏系統性和穩定性,透明度低,不利於操作和執行。

4.税收法律體系不健全,税收立法級次偏低,税收法制建設不完善。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税收基本法,目前實行的税收法律、法規大部分都是由國務院、財政部或國家税務總局制定的暫行條例或草案,這不僅直接影響税法的等級效力和穩定性,而且容易造成各種規定相互牴觸和税法的不嚴謹,導致執法的隨意性。另外法律虛置問題嚴重,對某些問題雖有規定,但規定不明確,執法者難以掌握,造成執行不統一;或者規定與現實脱節,在執法實踐中難以操作,造成執法不嚴肅,直接影響税收執法的透明度。

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中國税制改革建議

1.建立適應國際規範的税制結構。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主體税種為增值税、所得税和社會保障税。增值税主要體現組織收入功能,所得税主要體現經濟調控功能,社會保障税主要體現穩定社會的功能。我國應適當降低流轉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比重,開徵社會保障税逐步建立以增值税、所得税和社會保障税為主體的税制結構。

2.深化流轉税改革。(1)增值税:擴大徵税範圍,把原來徵收營業税的建築安裝、交通運輸等勞務劃為增值税徵收範圍,以解決增值税和營業税的交叉徵收和税負失衡問題;儘快實行消費型增值税,以徹底解決重複徵税和因資本有機構成不同而引起的税負失衡問題,使國內產品真正以無税成本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公平競爭。(2)消費税:調整消費税的徵税範圍,非消費品和普通消費品應停止徵税;提高奢侈品、高檔消費品和高消費行為的税率;改價內税為價外税,由生產環節改為零售環節徵收。(3)關税:逐步降低關税水平,合理調整税制結構,適應國際貿易發展需要;取消不適當的減免税,擴大税基;正確、靈活的運用關税手段,既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競爭,又要適度保護國內產業。

3.按國際規範完善所得税制。(1)企業所得税制:統一內外企業所得税,按國際慣例,以法人為標準界定企業所得税納税人,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納税人,一律徵收個人所得税,避免重徵漏徵現象,考慮到世界各國降低所得税税率的大趨勢,我國企業所得税率明顯偏高,應適當降低。統一內外企業的税前列支標準和優化税收優惠政策,以利於企業間公平競爭。(2)個人所得税:實行按年課徵的綜合所得税制;逐步擴大徵税範圍,對股票轉讓等金融交易所得和農業所得納入徵税範圍;費用扣除實行税收指數化;根據世界税制改革趨勢,實行適度的超額累進税率,級距不宜超過6級,降低最高邊際税率;建立規範、嚴密的個人收入監控和納税人自行申報納税體系,完善代扣代繳制度。

4.調整税收優惠政策,營造公平競爭的税收環境。(1)對税收優惠政策單獨立法,增強政策的透明度和規範性。c)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導向,從區域優惠、直接優惠向產業優惠、間接優惠轉變,鼓勵對先進技術企業、知識經濟產業以及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資,鼓勵對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的投資。(3)借鑑國外規範化的税式制度,把税收優惠納入國家預算的總體規劃,在一定數量總額限度內調整税收優惠的結構,使税收優惠規模更趨合理,減少其對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宏觀調控能力造成的不利影響。

5.深化税收徵管改革。(1)加快税收徵管現代化建設,使税收徵管跟上經濟國際化、現代化的步伐。加強研製開發網上税收徵管系統,實現徵管業務網絡化操作,推行電子申報、網上申報、非現金結算等方式,提高徵管效率。(2)建立健全反避税制度,提高反避税水平。(3)加強國際間税收合作與情報交換,共同防範和打擊國際逃税避税活動。(4)優化納税服務體系,實行公開辦税,加大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和依法治税的力度,為投資者提供明確的信息和優良的税收環境。

6.加強税收法制建設。儘快制訂税收基本法,完成税收基本法立法程序;規範税收實體法,儘可能通過法律來固定成熟的税收實體行政法規,提高税收立法的層次和效力;完善税收程序法,明確對市場經濟中有關行為税務處理,防止因税法規定不當而導致税收流失。完善立法的同時,儘快清理廢除或修訂與國際規則或慣例不相符的税法,並做到税法透明公開。

《2014年經濟全球税務改革》來源於,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盡在。歡迎閲讀2014年經濟全球税務改革。

第二篇: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地方税收改革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地方税收改革

江澤民主席2014年2月27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上指出:“人類已經邁入了新的世紀和新的千年。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正在向縱深發展。亞洲各國國情雖不相同,但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是我們共同面臨的課題。”隨着我國加入wto的日期愈來愈近,我國將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一過程,這是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地方税收體制改革面臨的大形勢

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弊

所謂全球經濟一體化,就是各國之間的貿易額不斷增加,國際間資金流動日趨頻繁,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迅速壯大,各國在經濟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程度逐漸增強,國家、地區疆界對經濟活動的約束力相應變小,經濟活動越來越具有全球的性質。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我國而言,機遇和挑戰並存,利與弊同在。一方面,有利於我國吸引外資,充分使用世界經濟資源,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超越;有利於我們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我們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由於世界各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自然處於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始終處於弱勢。如果沒有必要的防範措施,美國等就會推行

二、我國地方税收現存問題分析

1.對我國更深入地參加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思想準備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經濟、税收往來雖然發展較快,但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已經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自1999年11月同美國達成相關協定之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度大大加快。但許多人尚未重視瞭解和研究全球經濟一體化問題,研究和佈置工作不能放眼世界,仍然只看到本國甚至本地區的情況。這是影響我國改革深化,儘快把我國地方税收推上現代先進水平的最大障礙。

2.地方税税制改革滯後,不能適應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首先,現行地方税有的税種,其税收法規是50-60年代出台的,如農業税(1958年)、契税(1954年)、屠宰税(1950年)等,時過境遷,至今仍按當時的税法執行顯然不盡合適。其次,現行地方税內、外税制存在較大差別,導致税收不統一。內資企業適用企業所得税、房產税、城鎮土地使用税、車船使用税暫行條例等;外資企業適用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税法、城市房地產税、車船使用牌照税暫行條例等。這不僅有損於地方税制的統一性,不利於公平税負和平等競爭,也不利於我國税制與國際税制接軌。再次,城市維護建設税以增值税、消費税和營業税為計税依據,隨三税附徵,不僅不具備獨立税種的應有特徵,而且隨着税務機構的分設,城市維護建設税屬於地税局徵收管理,而作為其計税

3.現行地方税税收管理權限過於集中,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和完善分税制的要求

分税制的改革不僅要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劃分收入,同時還應將以税收立法權為核心的税收管理權限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合理劃分。現行地方税税收管理權限過多集中於中央,地方只有徵收管理權和制定一些具體的徵收辦法和補充措施的權限。地方税税收管理權限過於集中,很難適應我國各地複雜的經濟情況和千差萬別的税源現狀及進入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如地方税中由中央統一立法要求地方統一開徵的有些税種,地方未必有相應的

税源,或因税源太小而難以開徵;而隨着地方經濟的發展相應具備的某類税源,地方卻無權開徵相應的税收。這既不利於調動地方組織税收收入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地方因地制宜處理當地的税收及其他經濟問題,無疑會妨礙地方經濟的發展。不僅如此,地方税税收管理權限過於集中

4.徵管方式與手段落後,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

目前,有些地税機關仍然沿用舊的徵收方式與落後的徵管手段。納税人申報納税分散在各個税務所進行,納税人需要往返税務所和銀行之間才能完成申報納税全過程;計算機技術運用於税收徵管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了,但由於計算機功能開發不夠齊全,計算機網絡不夠暢達,計算機硬件不足和計算機操作技能參差不齊的問題,使目前計算機在税收徵管中只是處於輔助開票、統計階段,未能真正擺脱手工操作的局面。

電子商務和網絡貿易的出現,使商業活動在虛擬中進行,經營活動不再受時間、地域、經營場所的限制,整個商貿活動呈現出快捷性、多國性、流動性和隱蔽性的特點。電子商務的產生對各國傳統的税收制度和國際税收慣例尤其是“屬地”“屬人”原則、常設機構原則提出了挑戰,如不注意調整,税收流失勢必日益嚴重

三、改革和完善我國地方税的若干設想

1.加強思想教育,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税務幹部隊伍

萬事以人為本,隨着知識經濟的大潮撲面而來,面對人類發展的新時代,迫切要求我們加強思想教育,把地税幹部隊伍建設成政治敏鋭、作風嚴謹、業務過硬、執法嚴明、能出色完成我國進入經濟全球化後各項任務的文明威武之師。我們要儘早動手,培養一批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全能型、複合型税務專家。

2.積極推進地方税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地方税制體系

統一內外有別的地方税制。在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房產税、城鎮土地使用税和車船使用税基礎上,將適用於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外籍人員的城市房地產税、車船使用牌照税,分別併入適用內資企業和我國公民的房產税、城鎮土地使用税和車船使用税。同時,儘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税。為了避免税制變動過大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衝擊,此項改革可考慮分步實施。

改革城市維護建設税。改變城市維護建設税附加税的地位,擴大其徵收範圍,納税人不分國外國內的企業和個人,凡有經營收入都應以其銷售收入、營業收入和其它經營收入為計税依據進行徵税。

改革農業税制。在整頓農民的非税負擔,徹底取消對農民的社會攤派及其它不合理社會負擔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農業生產發展水平,適當調整農業税税負。

第三篇:經濟全球化與改革開放的關係 部分感想

誠然,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機遇,以改革開放為實際行動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發展我國經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貫徹而且明智正確的決定。但是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應看到與其並存的挑戰。

參與到經濟全球化中必然會對我國經濟安全造成威脅: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衝擊較大;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的經濟主權;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面向世界開放的中國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政治上,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中國讓西方國家深感疑慮,提出“中國威脅論”,以懷疑的眼光看中國。在權威被中國的崛起而挑戰的情況下他們一定會採取手段對中國又打又拉,使中國成為他們全球政治的附屬品,畢竟他們不希望中國來分享他們在全球一體化中的既得利益。還有文化方面,西方價值觀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出了挑戰,道德觀的淪喪,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追求都是在嶄新一代年輕人中常見的文化悲劇。此外還有軍事上的包圍,環境的惡化等,自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也從各個方位引起中國人民對解決困難的無盡探索。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並沒有進入到安全的避風港,反而必須面對驚濤駭浪。那麼如何面對這場風浪,讓中國充分發掘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呢?筆者認為歸根結底,還是“改革開放”四個字。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人民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為方向迎接經濟全球化在新時代的新挑戰。具體來説就是要擴大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向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轉變;深化改革,通過完善國內市場機制,加快貿易體制改革步伐,調整產業結構體系,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職能等,沉着應對經濟全球化。最後,經濟全球化使得一國的體制改革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受到強烈擠迫,如何掌握其與開放的平衡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關鍵所在。改革與開放之間關係密切相聯,不可分割,應在改革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開放的功能,在開放的進程中推動改革的深化,正確認識和恰當處理改革和開放的關係。相對於國內改革,“超前”或“滯後”的開放都會引起經濟體制的不協調。因此,我國應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建立國內新體制,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制度結構,推動和保證對外開放,使改革和開放之間真正形成一種深度的良性互動,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對外開放利益,以充分的準備迎接全球化,並且利用好全球化。

第四篇:2014全球經濟展望

??花旗預計2014年將是一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分歧較大的一年。經過連續六個月的下調,我們再次調降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從2014年的4.2%,2014年的3.0%至2014年的2.5%,小幅低於長期平均值。我們預計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明顯放緩,但亞洲仍將主導全球經濟增長。歐元區陷入經濟衰退而美國僅維持温和增長。

??於2014年歐洲央行可能降息至0.5%,推動隔夜拆借利率接近零。另外,英國可能積極的擴大量化寬鬆政策。預計主要工業國家會進入長期超低名目利率(和負實際利率),預測第一次加息時間點,美國將在2014年,英國將在2014年,歐元區在2014年。在中國,春節前可能發生貨幣政策微調其中包括存款準備金率削減。即使在低利率期間,我們也並不預期美國經濟增長足以拉低2014-13年的失業率。花旗預計,歐元區gdp增長在2014年之前不會恢復至2014年經濟衰退前的高峯。

??花旗預估在未來2-3個季度里歐元區內更多的國家可能被降級, 其中包括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希臘、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預計在未來2-3年主權債務降級範圍可能擴大,比如美國,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在2014年政治風險可能重新升高,主要經濟體的選舉,以及在北非中東和亞洲的區域性政治風險上升可能惡化經濟增長問題並且增加風險。

第五篇: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一、對各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國際金融秩序,嚴重影響了世界各國經濟協調。這種負面影響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這種危機對各國造成了不同的影響。

1、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降低了對美國的依賴度。二是降低了對華爾街的崇拜。三是降低了信用卡消費的魅力。

2、國際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日韓兩國為例,國際金融危機使金融制度相對成熟的日本和韓國也造到了重創。從對日韓大企業的影響看,一是實體經濟收益率整體下滑。二是虛擬經濟大幅縮水。日本股市一路爆跌,嚴重打擊了日本的外向型經濟。韓國各大銀行和企業,也出現了“美元枯竭”現象,嚴重影響着韓國金融業的穩定性及經濟實體的發展。

3、國際金融危機對東歐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因國際金融危機對資本市場造成了巨大影響,在外界看好的東歐經濟體,也捲入危機並遭受重大沖擊。目前東歐國家的外債累計達1.6萬多億美元,很大部分是從西歐銀行借的,但在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歐洲經濟增長速度變緩,信貸緊縮,股市下跌,大批外資撤出東歐市場,經濟出現了明顯困難。如匈牙利的經濟危機非常嚴重。

4、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由於中國的國情不同,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的直接影響不大,關鍵是中國金融體制還沒有完全與國際接軌,資本項目還沒有完全開放。但從理性預期看,對中國造成影響不可低估。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造成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能造成中國流動性不足。有數椐表示,在中國近2萬億外匯儲蓄中,約有1萬億美元左右投資美國國債。在美國金融危機條件下,必然導致資產抵押品的價格縮水,這種支付性危機就會轉變為流動性危機。二是明顯衝擊中國的出口貿易。

二、國際金融危機發展趨勢及其國際影響

金融動盪仍將持續第一,預計次貸危機造成的金融動盪將持續到2014年。只有當次貸危機最終傳染源的美國房地產價格企穩、同時房地產的資產淨值能夠為出現問題的抵押貸款證券提供支撐時,這場危機才會結束。從歷史經驗看,美國戰後5次的房價調整平均幅度為15%,最大的一次超過了20%,市場普遍預計此次的房價調整應該會超過歷史平均水平,此輪實際房價調整要累計下降30%-35%才能達到合理水平。從目前情況看,美國實際房價仍有一定的下跌空間,我們認為本輪房價調整有望在2014年底接近底部,因此預計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動盪至少會延續到2014年。

第二,金融機構倒閉、重組仍將持續。基於美國房價仍在下跌,美國房貸相關資產的損失還將進一步顯現,尤其是隨着大量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利率重臵期的到來,潛在的風險可能會在2014年底和2014年內再次有所暴露,持有美國房貸相關資產的金融機構可能還會再爆鉅虧。再加上信用危機和流動性危機短期內難以緩解,近期

看,預計在美國以及受次貸危機影響嚴重的歐洲,金融機構倒閉、重組的“悲劇”仍將繼續上演。

第三,銀行將成為繼投行後受衝擊的主要金融機構。投行在美國房貸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擔任承銷、融資顧問等多種角色,且投行的槓桿率很高,也直接持有大量房貸證券化產品及其相關衍生產品,因而在次貸危機爆發後投行首先受到衝擊。美國原五大投行目前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且也已轉為銀行控股公司。某種意義上講,華爾街投行已基本“全軍覆沒”。

第四,市場信心的恢復是關鍵。在金融危機爆發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急劇上升,市場信心缺失,導致信用危機惡化,金融市場功能癱瘓。在金融市場上,投資者信心對金融市場的安全起着決定性作用。一旦投資者對市場喪失信心,他會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儘量減少自己的損失,從問題銀行提出存款、賣出危機金融機構的股票和債券等,紛紛將自己各種金融資產變現,這必然會導致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短缺,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對金融市場的打擊十分巨大,一些無辜的金融機構也會深受其害。

當前市場並不是在意資金成本,而是在規避風險的情緒籠罩下惜貸及信用違約導致的資金鍊條的斷裂。如果銀行等金融機構沒有信心,不願將資金貸出,無論多低的資金成本和多大的流動性,資金也難以到達有生產投資機會的資金需求者手中。這也是美聯儲等各國央行多次降息和大規模注資仍然收效甚微的原因。

世界經濟前景堪憂

隨着美國次貸危機不斷縱深蔓延,世界經濟增長步伐明顯放慢。反映世界經濟增長的各項先行指數都普遍下降,預示着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形勢將持續惡化。

(一)美國經濟衰退概率增大。美國的次貸危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危機主要發生在房地產市場,主要表現是房地產市場萎縮,房屋的交易量和價格下降;第二個階段:危機主要發生在金融市場,主要表現是大量金融機構陷於危機或倒閉;第三個階段是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經濟產出下降,失業率上升,經濟出現衰退。可以説,目前美國大致處在危機的第二個階段末和第三個階段初。

美國實體經濟已現衰退跡象。不管現在採取何種救市措施,次貸危機已造成了眾多金融機構的倒閉和從事實業的企業的銷售和投資下降,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損失已成事實,金融危機已經並將繼續向實體經濟傳導。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經濟步入了衰退邊緣:一是美國勞動力市場疲軟。二是個人實際消費增長乏力。三是美國出口的增長面臨風險。

在金融加速器作用下美國經濟將大幅萎縮。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與格特勒一起在1996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加速器理論。該理論認為,因信貸市場存在摩擦和代理成本,從而在微觀層面上,企業資產負債表的狀況成為企業投資支出的函數;在宏觀層面上,外生衝擊會被放大,進一步揭示了金融市場對經濟週期波動的影響。國外學者關於金融加速器理論的相關實證研究也發現,股市持續下跌,將導致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企業能獲得的資金減少,企業的投資支出將更大比例地下降,經濟產出將大幅減少。金融加速器效應的重要特徵是它的雙重不對稱特點:資產負債表對公司投資的影響在經濟下降時期比在繁榮時期大,對小公司的作用比對大公司的作用大。

自次貸危機以來,美國股市以及其他主要股市均大幅下挫,因此,可預計美國等經濟體的投資和產出將受到更大的衝擊。美國8月份公佈的《2014年7月高級經理貸款行為調查報告》顯示,二季度美國銀行繼續提高對企業的工商貸款標準,約60%的國內銀行提高了對大中型企業工商貸款的標準,約65%的銀行提高了對小企業工商貸款的標準。由於目前美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已基本喪失,9月份在美國股市上ipo的公司為零,再加上從銀行獲取貸款的難度加大,因此,美國企業的投資和(更多請你搜索)產出必將大幅下降。

本次金融危機不會發展到大蕭條那麼嚴重。經濟史告訴我們,政府的干預雖不能完全改變經濟週期的走勢,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熨平”經濟週期的波動,有效的政府幹預可以減輕危機。總體上看,儘管次貸危機影響深遠,並極有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但不會發展到大蕭條那麼嚴重,預計在今後幾年美國將可能經歷較長時期的温和衰退。

非常時期需要非常舉措,預計美國政府將會推出更大膽激進的行動,着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恢復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主要是恢復市場信心,以有效緩解金融市場上的信貸危機和流動性危機;二是救助已受損的實體經濟,可能主要採取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採取各種手段救助企業和購房者。上述兩個問題必須同時解決才能緩解當前危機,並且已刻不容緩。

歐洲經濟或將陷入深度衰退。歐洲市場受到次貸危機的直接、顯著的影響。首先,歐洲與美國在金融和經濟方面的關係密切程度超過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和信貸危機很容易迅速傳到歐洲。其次,由於很多歐洲投行和銀行直接投資了美國資本市場,而且絕大部分次貸資產都是由歐洲和美國的銀行共同投資的,因此,歐洲的銀行等金融機構蒙受了鉅額的直接損失,一些大銀行已倒閉。隨着次貸危機的發展,歐洲銀行業的危機正在急速惡化。由於銀行資金的緊張,歐洲銀行間拆借市場一度陷入凍結。

與美國相比,歐洲可能將陷於更嚴重的衰退。由於歐洲各國的經濟結構不完全相同,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在治理危機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一致的難度很大。另外,現任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過於固守控制通貨膨脹的目標,不利於採取減息等刺激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儘管通脹形勢並不嚴峻,但在7月份歐洲央行還是提高了歐元利息率,次貸危機以來也很少降息,錯失了一些救市的良機。最後,歐洲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彈性也不如美國經濟。可以説,美國和歐洲只是處在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美國經濟已陷於危機,歐洲經濟才剛剛步入危機。

日本或將“因禍得福”。一方面,日本經濟受次貸危機影響嚴重。今年二季度,gdp環比下降0.7%;外需曾是帶動近兩年日本經濟回暖的主要因素,但二季度同比跌幅達2.5%;國內需求依然疲弱,私人消費下跌0.5%。在公共投資和私人住房投資持續回落的同時,企業投資也開始萎縮。預計在金融危機作用下,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將進一步減緩。

另一方面,日本或將“因禍得福”,次貸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金融形勢格局的變化將給日本帶來難得的機遇。一是隨着美元國際地位受損,日元的國際地位相對將上升。從美國政府的救助方案對美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影響來看,“救市”計劃會推高美國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長期看,“雙赤字”將導致美國面臨新一輪的通脹壓力和美元貶值的風險,對美元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戰。二是日本金融業面臨難得的海外擴張機遇。在次貸危機爆發前,日本剛剛經歷了十多年的經濟低迷時期,經濟中的

泡沫和問題相對較少,日本金融機構的經營比較穩健,所以,在發達國家中,日本可能是受次貸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或許也是這場危機中發達國家裏的最大贏家。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和歐洲的眾多大型金融機構陷於危機給日本金融機構提供了抄底良機,近期野村證券和三菱銀行去華爾街完成的兼併收購很可能只是日本金融機構進行海外戰略擴張的一個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