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義(精選多篇)

欄目: 思想彙報 / 發佈於: / 人氣:7.15K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義(精選多篇)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聯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發展,聯繫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領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這對於我們堅定改革信心,增強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至關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廣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鮮明體現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史發展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場偉大斗爭肩負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確保用今後幾年時間到2014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須打贏的一場攻堅戰。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階段既有別於過去30多年,也與過去10年有明顯不同。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大台階,中華民族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另一方面,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更為艱鉅複雜,這些矛盾和問題躲不開繞不過,解決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到2014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看我們在改革上能否邁出新的重大步伐,越過這道大坎。

面對這樣一個重要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有沒有邁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氣,打開新的局面,廣大幹部羣眾充滿期待,國際社會普遍關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兩個全面”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貫徹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鮮明立場,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勇於改革創新、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巨大勇氣。從這個意義上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歷次三中全會都聚焦改革。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主題是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十三屆三中全會主題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價格改革、企業改革,十四屆三中全會主題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屆三中全會主題是農村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主題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七屆三中全會主題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由此可見,這6次三中全會基本上都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或者某個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而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協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整體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領域之多、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可以説,這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部署。正因為這樣,全面改革就成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重大歷史特點。

從現實情況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遠比以往更為敏感和複雜,任務更加艱鉅而繁重。35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破解了許多影響和制

約發展的重大難題,但還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僅如此,隨着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我國發展又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老問題新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國際因素相互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外艱鉅,需要攻克的是體制機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就是對改革所處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的一個形象而又準確的重大判斷。基於這一判斷,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都特別提醒全黨,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和勇氣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從推進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現階段,隨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匯不斷深化,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領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後、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而不能各自為政、畸輕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應。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舉措。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將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最廣泛、最深刻的一場變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帶來新的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

黨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等。這與十六大提出的“六個更加”(即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和十七大提出的“五個方面的新要求”(即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應當説,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條件下系統地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所謂全面提升,概括起來説,可以叫做練好“四大內功”或叫“基本功”。

一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而顯著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總量雖已達到世界第二,但創新創業活力不旺,大而不強的問題非常突出,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短板。究其原因,一是在於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二是在於經濟體制改革不到位。這就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同時加快體制改革。而體制改革的根本一條,則是進一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而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現代服務業、前瞻性戰略性產業聚集。二是通過改革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完善生產力發展的區域佈局。城鄉、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的又一個重大問題,突出表現在優勢產業、優質生產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東部地區,廣大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基礎相對薄弱。而如果不在今後幾年內從根本上扭轉這種狀況,就不可

能真正達到全面小康。因此,只有通過改革加大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力度,推動更多優質生產要素和先進生產力向農村和中西部地區轉移,使國民經濟佈局更加均衡、更加合理,才能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大局”(即鄧小平同志1988年提出的:“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本站推薦:)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方針,東西並舉、共同富裕。

三是通過改革,推動社會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利於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衡量一個社會的現代文明程度,不僅要看經濟發展,還要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全體人民,人民各方面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在邁向全面小康的決戰決勝進程中,在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大發展和堅持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社會分配和社會保障問題,從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一件大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實際上,這也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前人早就提出但從未真正實現的一項反映最廣大人羣心願的社會理念。

四是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所謂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質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社會的和諧穩定,二是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而這兩方面問題,都直接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正是圍繞這兩方面問題,《決定》系統提出了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和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的舉措,同時系統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及健全促進就業創業機制等重大任務。由此可見,《決定》關於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改革的佈局,是與整個國家制度體系和各方面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密切聯繫的。正如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談話中提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理解,這裏所説的“一整套”就包括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帶來新的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而所有這些新的重大突破,實質上都離不開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更加成熟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提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決定》精闢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學習《決定》,可以體會到《決定》通篇充滿着改革精神、改革思維、改革勇氣,圍繞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方面改革提出了大量新論斷、新舉措,在許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還應當説,《決定》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生動體現。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三個進一步解放”,極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這篇重要著作中鄭重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我們今天理解全面改革的重大意義,根本一條就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對於解放和發展中國人民的社會生產力的重大意義。《決定》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鮮明提出“三個進一步解放”,即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這“三個進一步解放”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有機統一的。解放思想是前提,是總開關和原動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基礎。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質上就是圍繞以人為本,解放和發展人的創新活力、創業活力以及承受、抵禦和應對巨大風險的能力和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重大創造,就是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又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增強發展活力。這是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的一個偉大創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深化經濟體制和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充分解放出來,把人的思想活力和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增強黨和國家發展活力。當然,我們又清醒看到,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國社會生產力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發展很不平衡,先進生產方式和落後生產方式並存,要趕上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仍是最緊迫最根本的任務。我們同時清醒看到,當前制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觀念因素、也有體制機制因素,有發展基礎較差問題、也有社會活力不足問題。《決定》如此鮮明強調“三個進一步解放”,歸根到底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來的。

我們講增強“三個自信”,自信從何而來?就要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在發展社會生產力上更有效率,在實現人民權益上更有保障,在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社會活力上更有辦法,從而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強調“三個進一步解放”,也使得改革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任務更加全面、更加明確,有利於進一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增強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緊緊抓住今後幾年全面深化改革戰略機遇,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新篇章

從現在起到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爾後再經過30年奮鬥,基本實現現代化,這無疑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動。新的大變動必然帶來新覺醒,而新覺醒又必然造就新的大變動。這就要求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包括我們的軍隊,對我們的光榮傳統和今天的理論、道路、制度有新的自信,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上有新的自覺,在看世界上有新的眼界,從而能夠抓住新條件下的新的戰略機遇。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聯繫這種形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的重大意義更加突出。

一是時間節點特殊。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從改革開放開始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大體是70年時間。這70年的前35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幹成了一番大事業,順利實現了第一、第二步戰略目標。能否如期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那就要看後35年我們怎麼幹。而這後35年當中,又首先要看今後這幾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我們怎麼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好擔負起啟動今後幾年決戰決勝偉大斗爭的光榮使命。

二是思想條件具備。正因為在這樣一個關鍵點上,全黨上下和社會各方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呼聲和期待非常強烈,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總體一致,這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整個社會來看,人心思安、人心思進、人心思富是主流。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但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中國繼續向前蓬勃發展的大勢。

三是改革基礎紮實。改革開放35年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對改革開放的方向、路徑、目的之把握以及實際駕馭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能力達到了新水平,創新活力、創業活力和抵禦風險挑戰能力顯著提高。

四是國際環境總體有利。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全球合作和利益匯合點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力增強等因素,又為我國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當然,形勢複雜,正面和負面因素相交織,這

樣的“兩重性”將長期存在,對此我們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準備。

五是歸根到底,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全面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這為我們偉大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總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可説是正當其時、機遇難得。我們有信心在黨的十八大總體綱領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具體綱領指引下,打贏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進一步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決定》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2014年11月15日 19:25:19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123

??? 關鍵詞: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發佈,《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鋭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決定》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2014年11月15日 19:26:00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64

??? 關鍵詞:指導思想

???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發佈,《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

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決定》明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2014年11月15日 19:26:24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75

??? 關鍵詞:市場化改革

???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發佈,《決定》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着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決定》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

2014年11月15日 19:26:51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58

??? 關鍵詞:形成改革合力

???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發佈,《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

??? 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鑑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羣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

和發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編輯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癸巳年)10月29日召開會議,決議十八屆三中全會於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1]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4-2014年工作規劃》、《關於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意見》。主要包含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五個體制的改革和中國共產黨黨內建設制度的改革。

會議共有中央委員204人、候補中央委員169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有關方面負責同志、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專家學者出席。[2]

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2]

目錄

1會議背景

2會議進程

3會議提要

經濟體制

政治體制

文化體制

社會體制

生態文明體制

4會議評價

5前期期待

6宣傳活動

1會議背景

改革的七大亮點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10月29日召開會議,討論十八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審議並同意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並決定於11月9日至12日召開第十八屆三中全會。

通常一中和二中全會主要集中在人事機構變動上。到三中全會,推出中國深層次改革政策。同時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等工作。[3-4] 2會議進程

2014年11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開始舉行。會議的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2014年11月9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2]

2014年11月12日,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5]2014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閉幕。[5] 3會議提要

2014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

經濟體制

1.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6]

2.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2]

3.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

政治體制

1.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6]

2.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6]

3. 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障。[2]

文化體制

1.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

2.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2]

社會體制

1.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6]

2.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6]

3. 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2]

生態文明體制

1. 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2]

2.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2]

4會議評價

1. 經濟改革固然是外界關注三中全會的重點,但是中國官方媒體近月針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倡行政審批改革、簡政放權做了一系列報道,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議題。——新加坡《聯合早報》

2. 預計中國新領導層的改革可能包括轉變政府在經濟中的職能,讓經濟從依賴投資轉向依賴

消費和服務,從而實現再平衡,將城鎮化作為下一個重要經濟增長驅動力,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創新能力。——美國《華爾街日報》

3. 話語必須轉化為行動。中國沒有那種奢侈的條件,能夠讓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時機成熟才啟動。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得不承擔起更大的風險,加緊推動亟需的改革。應該認識到,中國政府的謹慎或許反映了其經濟和政治智慧。——英國《金融時報》

4. 中國的開放,從上海自貿區到澳門的橫琴模式,都是試驗性質,摸着石頭過河,看似大膽,但又兢兢業業,如履薄冰,要不斷總結經驗,將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才向全國推廣。它和運動型的政策,有本質上的差別。——香港《亞洲週刊》

5. 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領導人高頻率地總結改革、強調改革、部署改革,無疑具有極強的政策定調意義,同時也極大地穩定和提升了國內、國際對新一輪改革的預期。——香港《大公報》

6.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歷史任務與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將“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繼續下去,“開放尚未徹底”的開放繼續下去。所以,還是改革開放,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實施。——台灣《經濟日報》[7]

7. 本次三中全會的意義堪比十四屆三中全會。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二是,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均為黨領導下的組織機構,在機構建設方面的力度非上兩屆可比。[8]

8. 全會的改革目標明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當前中國面臨的重大和緊迫問題作出系統改革部署。[8]

9.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後公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歐洲時報網刊文分析稱,這與三中開幕之前“闖險灘”之類的表述一樣,既體現了對改革難度的預見,又宣示瞭解決困難的決心。[9]

10. 國內著名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中國政通教育顧問魯尚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0]是中國道德建設的一個信號,給中國以後的市場經濟指出了一條道路。

5前期期待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各方對新一輪改革充滿期待。企業普遍關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企關係,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

企業的期望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進一步加快土地、礦產、金融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加快壟斷行業改革;

2. 進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放鬆審批、加強監管、改善服務,建立新型政企關係;

3. 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通過税收政策、教育培訓、政府採購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改革,塑造有利於企業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外部環境;[11]

2014年11月2日,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慶論壇上表示: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意在打造2.0版市場經濟,核心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此次會議有望出台包括具體措施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產整體改革方案,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競爭性的市場體系,消除行政壟斷和行政干預,使其成為更接近現代國家的市場體系。[12] 6宣傳活動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中央宣講團成立[13]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0日 04 版)

本報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倪光輝)為推動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

神熱潮,中央決定,由中宣部會同中央有關部門組成中央宣講團。據瞭解,中央宣講團成員有: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陳希,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雒樹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黨組書記蔣建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科技部副部長、黨組書記王志剛,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曉暉,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金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中央政法委副祕書長姜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祕書長沈春耀,全國政協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劉佳義,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韓文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施芝鴻,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研究員林兆木等28位同志。

11月21日劉先明在中原油田宣傳三中全會

從19日起,中央宣講團成員進行集體備課。大家將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宣講工作的重要批示和中央宣講團動員會精神。圍繞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圍繞當前幹部羣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存在的思想困惑,進行深入思考和研討,認真準備宣講稿,力求更好地聯繫實際、研機析理、解疑釋惑,增強宣講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宣講團將於22日在京舉行首場報告會,23日起赴全國各地宣講。

第三篇:如何充分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如何充分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新華網北京11月21日電新華社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共16個部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指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是指導中國改革發展里程碑式的綱領性文件。本社從21日起開設“新華社信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專欄,對《決定》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進行解讀。(編者按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35年來的偉大曆程,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些重大論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回顧35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沒有改革開放,我國不知還要在封閉半封閉和停滯不前的狀態下徘徊多久。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羣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決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並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反覆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必將開啟我國新一輪改革浪潮,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着在未來7到8年的時間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全面提升,涉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勢頭,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問題,等等。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旺盛活力。

第四篇: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1、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場偉大斗爭肩負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確保用今後幾年時間到2014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須打贏的一場攻堅戰。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階段既有別於過去30多年,也與過去10年有明顯不同。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大台階,中華民族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另一方面,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更為艱鉅複雜,這些矛盾和問題躲不開繞不過,解決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到2014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看我們在改革上能否邁出新的重大步伐,越過這道大坎。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里程碑意義

面對這樣一個重要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有沒有邁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氣,打開新的局面,廣大幹部羣眾充滿期待,國際社會普遍關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兩個全面”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貫徹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鮮明立場,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勇於改革創新、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巨大勇氣。從這個意義上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從現實情況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遠比以往更為敏感和複雜,任務更加艱鉅而繁重。35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破解了許多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重大難題,但還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僅如此,隨着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我國發展又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老問題新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國際因素相互影響,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外艱鉅,需要攻克的是體制機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就是對改革所處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的一個形象而又準確的重大判斷。基於這一判斷,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都特別提醒全黨,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和勇氣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從推進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現階段,隨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匯不斷深化,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的配合。不

同領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後、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而不能各自為政、畸輕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應。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舉措。

3、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全面提升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將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最廣泛、最深刻的一場變革。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帶來新的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所謂全面提升,概括起來説,可以叫做練好“四大內功”或叫“基本功”:

一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而顯著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二是通過改革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完善生產力發展的區域佈局;三是通過改革,推動社會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利於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四是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4、十八大後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聯繫這種形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的重大意義更加突出:

一是時間節點特殊。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從改革開放開始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大體是70年時間。這70年的前35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幹成了一番大事業,順利實現了第一、第二步戰略目標。能否如期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那就要看後35年我們怎麼幹。而這後35年當中,又首先要看今後這幾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我們怎麼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好擔負起啟動今後幾年決戰決勝偉大斗爭的光榮使命;

二是思想條件具備。正因為在這樣一個關鍵點上,全黨上下和社會各方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呼聲和期待非常強烈,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總體一致,這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是改革基礎紮實。改革開放35年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積累了豐富經驗;

四是國際環境總體有利。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全球合作和利益匯合點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力增強等因素,又為我國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

五是歸根到底,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全面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往開來,與

時俱進,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這為我們偉大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第五篇:羣眾路線對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羣眾路線對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展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整風肅紀、取信於民的堅定決心,這對於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全面實施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羣眾路線從來都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改革的堅實基礎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羣眾路線”這個概念。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和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

回顧我們黨90多年的發展史,正是黨依靠“羣眾路線”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和強大起來的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