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子生平事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05W

孔子生平事蹟(精品多篇)

.魯國內亂 篇一

孔子拜師的故事 篇二

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是他還是認為自己的知識並不是那麼的淵博。於是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曲阜,來到洛陽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陽並不是那麼的近的,之間的距離恐怕有上千米,於是孔子到洛陽的過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幾個月後,終於來到了洛陽城。準備進洛陽城的時候,他瞧見一架馬車,在馬車的旁邊站着一位將近七十多歲的老人。身穿長袍,頭髮和鬍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的樣子。於是孔子猜測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訪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禮詢問:“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嗎?”老人見這位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就有些納悶。孔子見老人神情疑惑,於是上前説:“我是學生孔丘,特地前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你就是仲尼,聽説你要來,我特地在這裏迎你,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可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説:"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這以後,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師身旁,有不懂的就隨時問,而老子也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知道的傳教給他。

.聖人降世 篇三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讓她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樑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徵求三個女兒的意見。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顏徵在)願嫁叔梁紇。 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曆公元前551年,格里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yú dǐng,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説。

孔子名人故事 篇四

《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裏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説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説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歎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説:“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説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説:“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五

在魯國,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這一家三代魯國大夫。

一次,孔子問漆雕馬人道:“先生曾事奉過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説説,哪個要更賢明一些呢。”

漆雕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塊很名貴的龜殼叫‘蔡’。如遇有什麼大事不能定奪,就會用‘蔡’來占卜決疑。在文仲主事時期,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一次。在武仲主事時,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內,用‘蔡’占卜過三次。這都是我親眼所見。至於這三位大夫誰最賢明,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聽完笑着説:“先生真會説話!”

孔子回到家裏,跟弟子們談及此事,讚歎不已地説:“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願在別人面前議論主人的賢愚,但卻很巧妙地舉了一個實例,將事情的真相,表露無遺。他的意思是説:一個人,因智識無力察遠,德慧無足見機,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問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説,一個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覺洞悉,事物變化的規律。”

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六

戰國時期,孔子及他的弟子經常到其他國家遊學。

那次,孔子到晉國遊學。途中,天空烏雲密佈,大雨就要來臨。於是,子路就去向附近的一户人家借傘,可是,這户人家生活貧困,如果是雨天,要麼不外出,要麼摘蓮葉或芋葉擋雨,根本用不起雨傘,更別説有雨傘可以借給別人了。子路一臉無奈,只好無功而返。

子貢聽説子路借不到傘,便自告奮勇地再次去借傘。他來到另外一户人家,見房舍整齊,牛羊成羣,雞鴨繞户,心中暗暗自喜,這下肯定能借到了。可是這家主人看到是陌生人,語言又不通,只是一個勁兒趕他走,子貢根本沒有機會與他交流,只好失望而歸。

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子路突然説:“先生,子夏家就在附近,咱們到他家去借傘吧。”孔子一聽,連忙搖搖頭説:“不要去!不要去!”子路着急地説:“先生,我們連續去了兩家,都借不到傘。子夏是你的弟子,肯定能借到。”孔子捋着鬍子,微微一笑,説:“我們還是到另外一家去借吧。”説完,孔子帶領子路他們,繼續向下一户人家走去……

事後,子路請教孔子,孔子感慨地説:“子夏是個護財的人,如果看到是老師來借傘,就會勉強借給我,但他內心會很痛苦;如果他不借,別人就會説他吝嗇,説他不尊敬師長。我不去借傘,既可以讓他不痛苦,又可以保全他的名聲,何樂而不為?”子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在與人交往時,寧願自己多受點苦,也不勉強他人做其不願意做的事,也要維護別人的聲譽,這正是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聖人”的原因之一。

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七

有一天,孔子師徒從衞國返回魯國,在橋上停車觀賞河上風景。河上的瀑布高懸,水流旋轉,魚鼈不能遊動。這時,他們卻看見一個男子正要從那裏泅渡過河。孔子擔心,趕忙讓人去阻止。男子卻堅持泅渡,最後遊了出來。孔子感到奇怪,問:“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麼技巧嗎?”男子説:“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措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也。”意思是説遵循水性,順從水流,沒有任何差池,這就像用“忠信”託着身軀,在急水湍流中平穩前進一樣,所以能遊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這一場景,連見多識廣的孔子都感到吃驚。於是,他告訴弟子説:“你們記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來親近水,更何況人呢?”這裏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規律,順勢而為,不可不盡心竭力,不可偏離規則。這就是“忠信”的本義。

弟子謹記孔子的教誨,並在為政生涯中加以實踐。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後,孔子經過那裏説:“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誠信。”進入城邑,孔子説:“好啊,仲由忠信而寬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説:“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斷。”子貢拉着韁繩,疑惑地問:“夫子還沒有看到仲由怎樣施政,就如此稱讚,説來聽聽?”孔子説:“進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溝渠都得到了深挖,這説明他為政恭敬而誠信,因此百姓盡力勞作。進入蒲邑,看到城牆房屋都很堅固,樹木很茂盛,這是因為他忠信寬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進入蒲地,看到官署內很清閒,手下人都聽從命令,這説明他明察而果斷。”子路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僅自己恭敬誠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們毫不懈怠,盡心竭力。

.早年經歷 篇八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 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着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九

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已經五十五歲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魯定公13年)。他不能往東走,因為東邊正是齊國,剛用美人計把孔子轟走。他往西到衞國去,因為衞國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聲]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衞國的寵臣彌子瑕和子路是聯襟。孔子到了衞國,住在彌子瑕家裏。衞靈公[衞獻公的孫子]給他的俸祿跟魯國給他一樣。可是有人在衞靈公面前説,孔子不是衞國人,帶着這許多門生到這兒來,是替魯國做事的。衞靈公就派了一個心腹跟着孔子進進出出,監視着他的行動。

孔子在衞國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陳國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辭,就帶着門生走了。他們路過一個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長垣縣西南],那邊的人把他當做陽虎,就把孔子和他的門生包圍起來。因為陽虎早先壓迫過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孔子的相貌有點像陽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時候打算報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孔子攔住他,説:“我和匡人沒冤沒仇,他們為什麼把我圍起來吶?這一定是個誤會。”他坐下來彈琴,讓人家知道他是個心氣沉靜的文人,不是陽虎。恰好衞靈公派人來請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們自己弄錯了,直向孔子賠不是。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孔子又回到衞國。這回給衞靈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孔子,屢次打發人去請他。孔子推辭不了,只好去拜見南子。子路可在外頭撅着嘴、氣哼哼地等着。一見孔子出來,就挺生氣地怪孔子不應當跟這種女人見面。他還疑心老師也許改變了主意,急得老人家衝着天直起誓,説:“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爺罰我,老天爺罰我!”

自從孔子見了南子之後,衞靈公就待孔子特別好。衞靈公出去的時候,叫南子一塊兒坐在車裏,還叫孔子陪着。衞靈公帶着美女和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過,覺得挺體面。可有一樣,衞國的老百姓見了,一個個都覺得噁心得要吐。

孔子離開衞國,上曹國去。曹國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國去。到了宋國地界,在一棵大樹底下,和幾個門生研究學問。宋國有個挺得寵的臣下,怕國君重用孔子,對他不利,就想辦法要把他轟出去。宋國人倒挺能夠顧全面子,先給孔子一個警告:他們把那棵大樹砍倒了。孔子沒法,只好離開宋國,上鄭國去。

他到了那邊,跟他的一些門生失散了,自己沒有事,垂頭喪氣地在東門口站着。他的門生子貢沿路找他老師。有人告訴他説:“東門口站着一個老頭兒。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聲yao二聲],肩膀像子產,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喪蕩得好像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師。”子貢到了東門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師。他就把剛才那個鄭國人所説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聽了反倒笑着説:“皋陶、子產、大禹我都不像。要説一隻無家可歸的野狗,這倒挺像,挺對!”

後來孔子到了陳國,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裏住了三年。這時候,晉國和楚國爭奪陳國,緊接着吳國又來攻打。孔子就打算還是回到衞國去。他們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長垣縣]以後,可巧蒲城打起仗來了。兵荒馬亂地把孔子夾在當中,急得他進退兩難。幸虧蒲城有個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孔子的門生,帶着五輛車馬,來保護老師。可是蒲城的貴族提出一個條件。他們説:“我們跟衞國有怨仇,您答應我們不上衞國去,我們就讓您出去。”孔子答應了。他們還怕他説了不算,非要孔子起誓立約不可。孔子就跟他們衝着天起了誓。公良孺這才保護着孔子和他門生們逃出來了。孔子一逃出蒲城,馬上就上路往衞國去。子貢問孔子,説:“老師不是剛立了約不上衞國去嗎?您怎麼不遵守盟約吶?”孔子説:“強迫着立的約不算數。這種約就是不遵守,老天爺也不管。”

孔子到了衞國,住在蘧伯玉家裏。衞靈公正在發狠心想把衞國弄得強大點兒,一聽説孔子又回來了,挺高興地歡迎着他。他抱着一肚子的希望向孔子討教操練兵馬和打仗的計策。孔子對他説:“我就懂得關於禮節和道德這些事,沒學過打仗。”衞靈公一聽這話,心裏就涼了。孔子又離開衞國。接着衞靈公的兒子,太子蒯瞶[kuai三聲kui四聲]為了反對他母親南子,給衞靈公轟了出去。衞靈公一死,蒯瞶的兒子當了國君,就是衞出公。他不讓他父親回國。蒯瞶借了晉國的兵馬來奪君位。孔子聽到兒子跟父親爭地盤,非常討厭。他越走越往南去了。他到了陳國,又想到蔡國去。

楚昭王聽説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一帶呆着,就打發大去請他。這時候,陳國和蔡國正恨着楚國,一見楚國派人來請孔子,就把孔子當作敵人。兩國的大夫發兵把孔子圍住。好在孔子的門生當中有好些人是能打仗的。他們拿少數人抵抗着多數人,保護着孔子。孔子給人家圍在裏頭,三天沒吃的。他就餓着肚子彈彈琴,解解悶氣。有時候還給門生講書。可是有幾個人已經餓得病倒了。子路發了脾氣。他問孔子:“君子也有倒黴的時候嗎?”孔子説:“君子、小人都會碰到困難,可是君子碰到困難不變節,小人碰到困難就亂來了。”

孔子一面和學生們談論,一面派子貢到楚國去接頭。到了第四天,楚國的兵馬到了,總算把孔子他們接到楚國去。楚昭王打算封給他一塊土地。楚國的令尹子西反對這件事。他説:“大王千萬可別小瞧了孔丘。他不像個當臣下的人。跟着他的那班人裏頭有文的、有武的,都是頭等人才。要是他們有了地盤,慢慢地往大里發展,到那時候,大王想管他可就管不住了!”楚昭王一聽,對待孔子的那一片熱心,可就涼下去了。

孔子知道楚國也不用他,他決定還是回到衞國或者魯國去。孔子在回到衞國去的路上,瞧見兩個人正在耕地。他叫子路去問他們渡口在哪兒。子路問路的時候,他們反問子路説:“坐在車上的是誰?你是誰?”子路告訴了他們。他們説:“現在的世道到處亂哄哄的,哪兒不都是一樣?與其跑來跑去,找這個、投那個,還不如像我們這樣不去管它的好。”他們説了這話,就不再理子路,繼續耕他們的地。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告訴給孔子。孔子想了一想,説:“正因為到處亂哄哄的,我才跑來跑去呀!要是天下太平了,我何必到處跑吶?”

孔子回到衞國,已經六十三歲了。衞出公請他做大夫,他推辭了。魯國的相國季孫肥[季孫斯的兒子,也叫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和冉有回去。孔子就回到本國,不打算再上各處去奔波了。他的門生當中,子路、子羔留在衞國做官,子貢、冉有在魯國做官。打這兒起,孔子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擱在編書上頭。他編了好幾本書,其中最主要的一本叫《春秋》,批判地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14年:就是公元前722一481年的大事。這一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就叫“春秋時期”。

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莊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