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孔子的經典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94K

關於孔子的經典故事(多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 篇一

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説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後,大罵這個學生,説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説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

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孔子的故事 篇二

魯國有父子兩人打官司,季康子説:“殺掉他們。”

孔子説:“不可殺。民眾不知道兒子狀告父親不是好事,已經很久很久了,這是上級官員的過錯啊。如果上級官員有道義,那麼這樣的人也就不會有了。”

季康子説:“治理百姓以孝道為本,現在殺掉一人而懲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嗎?”

孔子説:“不先用孝道來教化就採用殺戮的方式,這是暴虐地殺害無辜。三軍打了敗仗,不可因此而殺掉軍兵;訴訟之事處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罰進行懲罰。上級官員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從善政,那麼,百姓就會順風而從。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順從善道,然後再設置刑罰來加以懲治,那麼,百姓就能知罪了。幾尺高的牆,百姓不能越過;幾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兒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頂。這是因為循序漸進。如今的情況是,仁義已經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會不違背仁義呢?《詩經》中説:‘使民不會迷心性。’當初,君子引導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嚴暴戾之法,設置了刑罰卻可以不使用。”

於是,狀告父親的兒子聽説了此話之後,就請求放棄狀告了。

孔子的故事 篇三

在春秋的時候,孔子經常會帶着自己器重的幾名弟子周遊別國,來傳揚他的思想還有政治主張。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打算去晉國,在路上行走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擋住了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説:“小朋友你是不應該在路中間玩石子的,這樣會擋住車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對孔子説:“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麼了嗎?”孔子轉過頭去看了一眼,發現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説:“現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麼了,那到底是應該車讓路給城,還是城讓路給車呢?”孔子一下子被問的不知道怎樣回答了,他發現在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禮貌的問答,就問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實告訴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歲,孔子轉頭就跟自己弟子講:“這孩子如此小就能夠懂得禮數,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啊。”

.孔子誤會了顏回 篇四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説: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説: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歎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孔子的故事 篇五

孔子請教桑雽“我屢遭非難,親朋故交越發疏遠,弟子更加離散,這是為什麼?”。桑雽給他講了一個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假國人林回逃難時,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只揹着自己的嬰兒逃跑。有的人問他:‘是因為他的價值嗎?嬰兒的價值顯然比寶璧小;是因為重量的原因嗎?嬰兒的負擔又比寶璧重。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而揹着嬰兒跑,這是為什麼呢?’林回回答説:‘那是因為利益的性質不同。’寶璧是身外之物,迫於戰亂災害時,只能拋棄;因為嬰兒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必須倍加保護。林回的觀點:互相保護是親情的天性,不會因為任何災難禍害而互相拋棄。親情貴於金錢。”

然後又説:“君子的交誼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血緣關係而為利益結合的,遇到災難時就會瓦解離散。”

孔子聽後突然醒悟,説到:“我會由衷地聽取你的指教!”於是慢慢地離去又悠閒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一個侍學於前。但這個求道舉動也只是做了個樣子而已。這其實也是孔子的老毛病,從孔子多次問道於老子也可以看出,雖然表面上顯得很虔誠,對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裏卻還是不以為然。

孔子的故事 篇六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説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説:“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説:“都記住了。”

媽媽説:“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説:“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説:“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説:“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着他那均勻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着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孔子的故事 篇七

在孔子被圍困於陳蔡之地時,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幹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舉着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於世,你為什麼偏偏喜好名聲呢?”

孔子聽後內心受到極大震憾,於是辭別朋友故交,離開眾多弟子,逃到山澤曠野,穿獸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樹和慄樹的果子。曾達到進入羣獸不亂羣的地步。這次經歷可謂是孔子的“壯舉”。因為在此之前,孔子認為君子是恥於與禽獸為伍的。但為了能夠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亂投醫,棄禮歸野,在與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