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孔子的故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7W

孔子的故事【通用多篇】

孔子的小故事 篇一

孔子乘着馬車周遊列國,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裏面不動。孔子坐車行到跟前就問:你看見馬車來了,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

孔子乘着馬車周遊列國,在路上,看到一個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裏面不動。孔子坐車行到跟前就問:“你看見馬車來了,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説:“從古到今,只聽説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聽這孩子講得很有道理,便問:“你叫什麼名字?”

那孩子答:“我叫項橐。”

孔子的小故事 篇二

孔子有一個兒子,出生時正逢魯昭公賜給孔子一條大鯉魚,孔子感到很光榮,便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以示紀念。伯魚是孔子唯一的兒子,但是孔子並不溺愛他,從小就教導他、督促他要勤奮學習。

有一天,孔子把伯魚叫到身邊,問他説:“《詩經》中的《周南》、《召南》這兩部分你學過了嗎?如果不學這兩部分,就如同面抵牆壁時走路,根本邁不開步子一樣啊!”伯魚連連稱是。

有一天,孔子一個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魚從孔子旁邊快步走過,孔子忙叫住他問:“你學了《詩》嗎?”伯魚回答説:“沒有。”孔子就教導他説:“不學《詩》,你就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別人就無法明白你的意思。”伯魚退下去後就遵照父親所説的話,開始專心學習《詩》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獨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魚又快步從旁走過,

孔子又問他説:“伯魚,你學《禮》嗎?”伯魚回答説:“沒有學。”孔子便對他説:“不學習《禮》,你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啊! ”伯魚退下去後又去認真學習《禮》。

孔子認為,不學禮便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更談不上為社會、國家盡力了。孔子要求兒子懂禮貌、遵紀守法,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對人對家對社會都應當有愛心,與人為善,和睦相處,而且應當重義輕利,不要斤斤計較。在家孝敬父母、勤儉持家,在外謙虛誠實,遵守公德。這樣,禮義統領天下,社會才會穩定,國家才能興旺。

孔子的故事 篇三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説: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説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孔子的故事 篇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一位知識淵博、才華出眾的哲人。在他長達14年周遊列國的生涯中,他曾率領弟子到過衞、陳、宋、曹、鄭、蔡、楚七國,四處遊説,但卻始終沒有得到諸侯的重用。晚年的孔子,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其教學內容以仁學為中心,以周禮為規範,着重培養忠、恕、孝、悌等倫理道德。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使許多過去根本無權受教育的平民子弟首次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還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注重複習、言教身教並重等。

逆境中勤學不止

孔子幼年喪父,受盡磨難,卻一直有慈母顏徵守護在身邊,儘管環境困苦,母親卻一直都教導孔子要做一個心存理想、不斷進取的人。

母親日夜為家務操勞,終因體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親卧牀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親逼着上學去了。但每天放學後,他都會早早回家,一進門就忙着刨地、澆園、墊豬舍、餵雞、燒火、掃地,夜間則和養病的母親一起編草鞋。母親責怪他學習沒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釋説,在鄉校裏讀了一天書,腦子裏混得像一盆糨糊,現在正需要休息,再説,幹着活也能思考問題,也能背書。

孔子雖然年紀輕,但幹起活來非常細緻,幹什麼像什麼,速度有時比那些經常做家務的老手還快。母親的重擔被孔子接去了許多,得到休息的身體也一天天在恢復。

母親顏徵在病中也未閒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撐着坐起身來,給兒子做了一件新上衣,準備過年穿。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學回家,剛想抓起扁擔去挑水,顏徵就扯着兒子的手進了裏屋,喜形於色地説:“來,丘兒,試試娘給你做的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見母親今天特別高興,乘機告訴她説:“娘,從明天起,孩兒不再上學了。”

“這是為什麼?”顏徵吃了一驚,臉上的笑容頓時消失。

“鄉學裏的先生盡是些迂腐老頭,”孔子解釋説,“滿腹空空,教起書來比娘也相差很遠……”

“胡説!”母親顏徵打斷了兒子的話,“小小年紀,就這樣驕傲自滿,竟然連先生也不放在眼裏。”

“就是嘛,先生還特別懶,根本不讓提問,你一問,他就吹鬍子瞪眼睛。自打進了鄉學,孩兒什麼新知識也沒學到,盡是自己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氣地辯解着。

母親不相信孔子的話,於是找來鄰居家的孩子曼父,詢問鄉學教書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歡鄉學裏的教書先生,就把學校裏的情況講給顏徵聽,顏徵於是相信了兒子講的話全是實情。

即便是這樣,母親也不同意兒子的請求,她心平氣和地對孔子説:“不上學怎麼能精通‘六藝’呢?不精通‘六藝’,將來何以能出人頭地呢?”

孔子告訴母親,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學趕馬車,跟吹鼓手學音樂,到校場去練習射箭。這些才是實實在在的本領,不像在鄉學裏,先生盡是紙上談兵,什麼也不會幹,連長鞭都甩不響,更不用説駕馭烈馬了。他還打算到叔孫氏家裏去放牛,因為他們家裏有好多好多的藏書,可以借來閲讀。白天的時候,把牛趕到牧場裏,讓它們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為課堂,讀書學習。曠野裏的空氣新鮮,又沒有同學吵鬧干擾,學習效果將比在課堂上好得多。再説,從事這些活動,也可以體驗人生哲理,為將來入世做事奠定基礎……

顏徵靜心地聽着兒子的講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熱浪,眼圈濕潤。她知道,兒子這是為賺錢餬口,為自己分擔憂愁,使自己今後少吃苦,才將輟學説得這樣天花亂墜——兒子長大了,知道體貼疼愛母親了,她心裏感到無限欣慰……兒子的話確有道理,如果這樣做,自己的處境,這個家庭的狀況,將會有所改變,有所好轉。然而,這是斷然使不得的,她説:“丘兒,娘知道你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樣做。咱孔門是貴族出身,雖説後來敗落了,可你父親還是個陬邑大夫,他的兒那樣做。咱孔門是貴族出身,雖説後來敗落了,可你父親還是個陬邑大夫,他的`兒子怎麼能去幹那些卑賤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將來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裏(本站★)也甜呀!……”母親邊説邊扯起衣襟擦那濕潤的眼角。

孔子的故事 篇五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衞國從政期間,曾經對一個人用個砍斷腳的刖(yue)刑。

衞國君臣發生**的時候,子羔要逃走,來到城門,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守門的人就是那個曾經被子羔砍斷腳的那個人。

那人説:“在那邊城牆上有個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説:“君子不能從缺口過去。”

那人説:“另外那一邊有個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説:“君子不能鑽洞逃走。”

那人説:“這裏有一間房子可以躲避。”

於是,子羔進入了那座房子。追兵過去之後,子羔要離開,對那個受刑的人説:“我不能損害國君制訂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斷了您的腳。我現在逃難,這是您報仇報怨的好時候,您為什麼還會幫助我逃避災難呢?”

那人説:“砍斷我的腳,本來就是因為我犯了罪,那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當初您審判臣的時候,一開始先根據法律尋找減輕臣刑罰的方法,是想要讓臣免於法律的懲罰,這是臣很明白的;在審判完了定罪的時候,要確定刑罰了,您很莊重傷感,都可以從表情上顯現出來,這個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為私情而要對臣徇私舞bi,只是因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做。這是臣要使您逃避災難的原因。”

孔子聽説之後説:“善於做官吏的人,盡力樹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於做官的人,總是會多構成怨敵。用公正之心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説子羔做到了。”

孔子的故事 篇六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説:“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説:“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説:“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説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孔子的故事 篇七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説“可以了”,孔子説:“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説“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説“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