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3.11W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一

對葉嘉瑩而言,更沉重的打擊在52歲那年到來。她曾對大女兒説早點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幫你帶。這是她對自己晚年的另一種設想。

1976年3月,52歲的葉嘉瑩在美國東部參加亞洲學會。她收到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消息,立即飛往多倫多。回到温哥華後,她把自己關在家裏,接連數十天閉門不出。

她在《哭女詩十首》裏,寫“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為”,“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參加完葬禮,她回來學校工作。見到同事朋友學生,最多眼圈一紅,就低頭走過去了。“她的喪女之痛,似乎都用學問和詩詞撫平了。”葉嘉瑩的朋友劉秉鬆回憶。

導演組問她,這種撫平,是因為葉嘉瑩不敏感嗎?

“我覺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對詩詞中那些幽微的情感體會得那麼透徹,怎麼會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詩詞救了她。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那麼高的層次。她的苦痛都被詩詞溶解了。”在劉秉鬆看來,“人生最難就是把自己退到一個位置,用相同的態度去接受一切去輕而化之。”

女兒的離世幾乎徹底改變了葉嘉瑩的後半生,家庭已經不再是她所謂的牽絆了。

“她覺得上帝聽到了她的心願,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務,所以帶走了她的女兒。”《掬水月在手》副導演沈禕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她要這樣去説服自己或這樣去相信自己接下來的使命,其實是以他的親人的離去為代價的。”

詩詞幫助她緩解喪失親人的痛苦,提醒她還有詩詞傳承的使命。

女兒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國探親。那時,結束。在火車上,她看到年輕人捧着《唐詩三百首》,高興得不得了。在長城參觀時,買到《天安門詩抄》。

“我當時覺得,中國真的是一個詩歌的民族,儘管經歷了那麼多劫難,還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她覺得“平生學的這點東西”,還可以報效祖國。

1978年,葉嘉瑩給國家教委寫信,申請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回南開講學之時,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只是幫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與中國,她都自費坐經濟艙,講課也分文不取。

陳洪坦言,當年葉先生還是有些“囊中羞澀”。自己跟着葉嘉瑩去水果攤,3堆橘子價格不同,葉先生一定買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跑來聽這位北美教授的課。她回憶葉先生講《古詩十九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看到了另外一個智慧的女性師者的美”。戴錦華説,“葉先生是我當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未來要做教師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動力。”

葉嘉瑩寫豎排繁體的板書,一邊説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她的手指總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總貼有膠布。

一些聽過她的課的朋友,常常告誡她,講得不要太大聲,要節省點精力,注意身體。但她一講起課來,就什麼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聲聞過情,君子之恥”的古訓,葉嘉瑩不喜歡過分熱鬧的鋪排。但只要邀請方以弘揚古典詩詞傳統的重要性勸説,她都答應了。

“雖然我知道國內有不少才學數倍於我的學者和詩人,傳承的責任也不一定落在我頭上。可是我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不能自已之情。”她給大學生講,也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密集的時候,隔一天一講,每次3小時。

有的課程錄像中能看到她輕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語調沒有降低或減慢。“如果用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常説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講課,就是,‘餘雖不敏,然餘誠矣’。”

她的講稿被整理出來,有學理工的學生看了一個通宵。

1990年,葉嘉瑩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退休。她決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在南開大學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駝庵”是顧隨的號,“永言”則從她已故的大女兒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個字。

前幾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變賣房產收入。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有記者來採訪,葉嘉瑩説,我本來也沒有要他們公佈。本來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會他們説出去了。

“我本來要跟你講學問,看樣子你對於學問是沒有興趣的。”面對記者的追問,她很直接地對着鏡頭回答。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二

網絡上有個熱詞叫“歲月靜好”,代表着人民對美好、恬靜、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在如今的幸福時代,沒有戰爭沒有紛亂,江山社稷一片歡聲笑語,在即將實現2020年全國脱貧工作之際,人民擔心的不再是是否吃得飽、穿的暖,而是如何住的更好、享受更好。但是,在美好生活的背後,總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81192,我已無法返航,你們繼續前進”。這是來自王偉最後的聲音。在2001年4月1日,為了阻止美國EP-3偵察機對我國領土的無端入侵,王偉駕駛着它的殲8II戰機執行驅逐任務,殊不知,在EP-3偵察機的一次轉向中,王偉的戰機被猛烈撞擊,王偉和他的戰機消失在了南海上空,2001年發生的這次南海撞機事件應該説是中國軍隊發展壯大進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南海撞機事件發生後,中國空軍(也包括海軍航空部隊)痛定思痛,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和裝備升級,中國的海空國防力量由此產生了轉折點。如今,擁有各類先進武器的祖國,擁有讓美國聞風喪膽的“東風”-21D航母殺手導彈,擁有自主生產的“遼寧號”航母等。我們不崇尚武力,不熱愛戰爭,但是我們堅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如今,在18年後,我們仍懷念那些為了祖國國防事業奉獻熱血乃至生命的戰士,是他們的血肉之軀築起了祖國國防線上的“鋼筋水泥”。

“對不起,以這種方式認識你們”。“截至4月1日18點30分,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森林火災滅火中失聯的30名撲火隊員的遺體,已全部找到。”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官方消息,我們寧願他們只是暫時失蹤了。為了撲滅山火,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小夥子們,冒着生命危險,投入到救火任務中,當他們對羣眾説“快走”時,自己卻對自己説“快上”!明知危險,甚至可能一去不再回。但是為了一份信念,一份保家衞國的執念,一份擔當精神,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與火斗爭,與死神搏鬥,留給他們的是一張張燻黑的臉,留給人民的是放心和安心,只不過這一次,對不起,以這種方式認識你們,我們寧願,永遠不曾認識你們。

除此之外,和不法分子做鬥爭的執法者、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默默奉獻的各服務行業工作者,在各行各業都有人在默默的為你我及這個社會所付出,負重前行,凝聚社會力量,安能歲月靜好。感激,感恩。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三

盧麗安,女,49歲,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

盧麗安1968年生於台灣高雄,從小受家人影響對大陸有着特殊感情。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盧麗安和丈夫英國完成學業回到台灣任博士後研究員。當時的台灣“綠化”跡象嚴重,島內形勢愈發複雜,反觀大陸,改革開放初見成果,香港迴歸在即,整個社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面貌。盧麗安夫婦對現狀不滿,有了去大陸發展的想法,並毛遂自薦,向祖國表明希望回大陸服務、進入高校任教的意願。

1997年,盧麗安夫婦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幾年下來,盧麗安就成為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

2013年7月,盧麗安當選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為身在上海的台灣同胞們服務。2015年,盧麗安加入中國共產黨,2017年,被選舉為十九大黨代表。

“我以台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盧麗安在今年“黨代表”通道上如是説。十九大會議結束後,“盧麗安效應”在慢慢蔓延。很多台胞朋友為她點贊,因為她説出了廣大台胞們的心聲。還有她的學生,默默地留言支持老師,向老師學習回報社會。盧麗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兒做的是對社會、民族、國家有益的,能夠促進我們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島內同胞在大陸的發展,都會支持。

談到兩岸關係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沒有台灣夢的中國夢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時,沒有融入祖國的台灣夢,像打個盹,黃粱一夢。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四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後,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裏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裏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着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並在村裏打了3口用於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製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範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後,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幹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鬥。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説:“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願,把戰鬥經歷寫下來,讓後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鬥的。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於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麼勸、家人怎麼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並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説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説,朱彥夫就是活着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台上。經搶救治療後,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着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説《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模範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説,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五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__頒獎典禮》終於在__年2月10日晚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了,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獲獎者,有為了國家核潛艇研製而隱姓埋名的英雄;有幾十年自己拾破爛,從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卻把錢給了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的老人;有的為親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華夏兒女。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着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他人。’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他們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們卻充滿着微笑來到頒獎典禮舞台上。他們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多麼大的正能量。觀後心理暖烘烘的。熱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圍很多人,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在這些人的事蹟面前,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今後怎麼活着。

看着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蹟介紹,看後我非常感動,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捨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世界上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親默默的付出只為能夠讓孩子過的更好,她從未想過你能回報她點什麼,她的一生都在為你擔憂和操勞,從來不會抱怨“累”,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媽媽我愛你!

今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蹟都讓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從__年開始,中央電視台就開始製作《感動中國》了。看了這麼多年,發現評選出來的人物和他們的事蹟都有共性。

1、科學家: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忘我工作為國家;

2、醫生:醫術高超,人格高尚,為患者省醫藥費;

3、教師:為教育放棄家庭,放棄前途,堅守在貧困山區;

4、見義勇為者:很多獲獎者為救別人,失去生命或者健康;

5、民間慈善貢獻者:生活簡樸,心繫慈善公益;

6、警察或軍人:堅守崗位,不顧個人安危;

7、母親:平凡的母愛,但是很偉大;

不説了,雖然每一期的感動都大同小異,但是這仍然是一檔傳播正能量的好節目。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材料 篇六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03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07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16年,運20列裝部隊。2017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感動中國人物偉大事蹟 篇七

他站在起跑線的前沿,沉靜自若,信心滿滿,白雲似在他的頭頂飄浮,此起彼伏的掌聲縈繞在他的耳旁。這是於20__年在夏季舉行的亞運會,千萬名觀眾一起翹首而望、神經緊繃的一剎那。

腳踩助跑器,身體前驅,姿勢到位,只見蘇炳添右腳一蹬助跑器,人就像一匹黑馬,“嗖”地向前邁進。一瞬間,他那健壯的身體猶如一隻開了弓的箭,一個健步向前奔去,襯着藍天白雲,酷似徐悲鴻筆下的馬。

緊接着,是向前跨欄,動作快速敏捷,又瀟灑自如。很快,蘇炳添不費吹灰之力就越過了第一個欄杆。原來與他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七個運動員,現在也只有四個能跟上他的步伐了。同時伴隨着如雷貫耳的掌聲與加油聲,蘇炳添在第一個欄杆與第二個的欄杆的間隔處,起先他是助跑,到了離第二個欄杆半米處,只見蘇炳添右腳一蹬,右腿一跨,身體就躍了過去,“嗖”的一聲就向第三個欄杆跑去。

9秒92的成績彷彿對他特別慷慨,讓他有充分的時間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當在跨最後一個欄杆時,蘇炳添順利超過其他選手,奪下金牌。當跑完賽程後,蘇炳添又跑了一段距離,咬緊牙關,輕舒雙臂,向上舉起,彷彿像一位英雄一樣。

“精彩,太精彩了。”一位日本觀眾説到。蘇炳添奪魁是使整個田徑場都沸騰了。中國觀眾及教練紛紛站起,滿面春風。

當蘇炳添站在百米跨欄的領獎台上時,伴隨着中國國旗的升旗,與國歌音樂的瀰漫,裁判宣佈蘇炳添獲得亞運會男子百米跨欄金牌。

蘇炳添身披國旗,掌聲如雷貫耳,他接過獎牌,那一刻,他無比激動,向全國人民展示着他努力的成果,創下了百米跨欄的記錄——9秒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