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賞析文章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3W

關於賞析文章通用多篇

關於賞析文章 篇一

劉禹錫唐詩《和樂天春詞》賞析

《和樂天春詞》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為友人白居易的《春詞》創作的一首和詩。此詩描寫一位宮女扮好新粧卻無人賞識,只能百無聊賴地獨自數花朵解悶,引得蜻蜓飛上頭來的別緻情景。全詩抒寫宮怨閨情,但與其他同類詩迥然不同。詩人通過對宮女神態的傳神刻畫,表現了她不勝幽怨之情。詩意別出心裁,富有韻味。

和樂天《春詞》

劉禹錫

新粧宜面下朱樓,

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

蜻蜒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詩鑑賞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詞》一詩的,所以,我們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粧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干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詩的第三句説到鸚鵡,這是一種“嘴紅毛綠語仍奇”的鳥兒,常常被養在後宮之中。“坐對朱籠閒理曲,琵琶鸚鵡語相和”。把鸚鵡養在後宮,似乎能給寂寞的宮女增加一點樂趣。不過,對於這種巧嘴饒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慾説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白居易的這首《春詞》,從三四句來看,也是一首描寫宮女生活的“宮詞”。白居易曾在《後宮詞》中説:“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這兩句詩可以説是概括了無數個正當妙齡,卻又失去青春的宮女們的悲傷悽苦。我們發現在反映宮女們這種共同命運的古典詩歌中,不少進步的詩人,不僅對她們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且寫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這種努力表現作品個性的精神,對我們也是很有啟發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詞》,先描繪一個斜倚欄干、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

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則更加委婉曲折、另闢蹊徑。

“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劉禹錫詩中的這位深居後宮的宮女,也禁不住被這四面襲來的春光觸動了,她粧扮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説脂粉塗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説明她打扮得相當認真、考究。這就是詩的第一句所要表現的內容,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是因為這融融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還是這風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朦朧的希望—— 那便是“欲得君王回一顧”。不管怎樣,此刻的心情總是比較輕快的吧!

詩的第二句是説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深深,宮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於是滿目生愁。從詩的發展看,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句。三四兩句就是要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怎麼寫呢?試想這位宮女下樓的本意該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樓”,又何必“新粧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突然變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為什麼要“數花朵”,大概含有對這無人觀賞、轉瞬即逝的春花,歎之、憐之、傷之的情懷吧?她默默地數着、數着。,“蜻蜒飛上玉搔頭”,這確是精采的神來之筆!它含蓄地表現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宮女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於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命運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蜒。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有人説:“詩不難於結,而難於神”。這首詩的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詩人攝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 “蜻蜒飛上玉搔頭”,蜻蜒無心人有恨。它簡煉而巧妙地描寫了不幸的宮女,在春光爛漫之中孤寂淒冷的境遇,構思新穎而富有情韻,可謂結得有“神”。

關於賞析文章 篇二

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

【註釋】

①陽陽:得意的樣子。②簧:古時的一種吹奏樂器③由:同 遊房:同放。由房,遊樂 ④只、且: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⑤陶陶:快樂的樣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遊遨。

【譯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聲唱。

右手招我去遊樂,

盡情歡愛真快樂。

夫君快樂樂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遊玩,

盡情歡愛真快樂。

【賞析】

《國風·王風·君子陽陽》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一説是描寫東周樂官奏樂歌舞的詩,另一説是丈夫邀妻子一起跳舞的詩。全詩二章,每章四句。兩章詩表現君子的快樂在於喜歡音樂,歌舞會為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關於此詩題旨,歷來爭論不一。《毛詩序》説:“《君子陽陽》,閔周也。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説樂官遭亂,相招下屬歸隱,據詩中“招”字為説。朱熹《詩集傳》認為此詩是寫征夫歸家與妻子自樂,據詩中“房”字為説。現代學者餘冠英認為,此詩是描寫舞師與樂工共同歌舞的場面。執簧、執翿與《邶風·簡兮》中伶官執籥、秉翟相似。説明東周王室衰微,苟安洛陽,仍有專職的樂工和歌舞伎以供統治者享樂。

按餘冠英的説法,這是一首描寫歌舞晚會場面的小詩,只有歡樂而已,沒有多深的政治意義。

在一個貴族歡宴的場合,有一個身份高貴的青年男子,在中央為大家起舞助興。只見他一幅少年得志、得意洋洋之態,邊舞蹈邊吹奏笙竽之類樂器,人們歡呼雷動。他得意之際,便左手執定樂器,右手來招呼詩人與他協奏《由房》之樂。受這種氛感染,人人都能感到無比歡欣快樂。接着寫這位男子狂歡之餘,放下樂器,開始跳起舞來,其樂陶陶,令人陶醉。他左手執定羽旄,右手招詩人與他共舞《由敖》之曲。場面歡暢淋漓。

詩共二章,攝取了兩組歌舞的畫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由房”可能是“由庚”、“由儀”一類的笙樂,屬房中之樂。胡承珙《毛詩後箋》:“由房者,房中,對廟朝言之。人君燕息時所奏之樂,非廟朝之樂,故曰房中。”而“由敖”可能即驁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敖,疑當讀為驁夏之驁, 《周官·鍾師》:奏九夏,其九為驁夏。”今天已不知兩舞曲的內容,但從君子(舞師)“陽陽”、“陶陶”等神情上看,當是兩支歡快的舞樂。“其樂只且”恰恰説明其樂之甚。“只”,韓詩作“旨”;《詩三家義集疏》:“旨本訓美,樂旨,猶言樂之美者,意為樂甚。”

詩的格調流美。所演奏的是房中宴樂,樂曲比較輕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樂,《程子遺書):“陽陽,自得。陶陶,自樂之狀。皆不任憂責,全身自樂而已。”想見舞師與樂工是樂在其中。詩人為樂工,故詩中“我”在描寫歌舞場面時也就比較輕快這與《王風》其他篇章那種蒼涼的風格迥然不同。

如果按朱熹的解釋,此詩寫夫妻歌舞為樂。丈夫邀請妻子一起跳舞,由妻子唱出來,表現了他們自得自樂、歡暢無比的情緒。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寫夫妻恩愛、歌舞自娛的情形並不多,多的是征夫愁棄婦怨。因為這樣做,至少要這樣一些前提:兩個人情深意篤,有較高的修養和情趣,以及擁有較多的閒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識的衣夫,恐怕難以歌舞自娛。由此可以推斷,此詩的主人公大概應是殷實人家,或是已經衰落了的世家子弟。這也容易讓人想到,閒暇是人們自娛自樂、吟詩作畫、遊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為生計而忙碌的人,不會有此雅興。

關於賞析文章 篇三

《始安秋日》宋之問唐詩全詩賞析

《始安秋日》這首詩是作者前往欽州途經桂林時所寫的。全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呢?下面一起來看下!

始安秋日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

捲雲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業事黃老,妙年孤隱淪。

歸歟卧滄海,何物貴吾身。

【賞析】

詩人敏鋭地抓住了嶺南物候的特徵,起句就開門見山地直陳其對桂林的獨特感受。次句點題並闡述上句“風景異”的內容:“秋似洛陽春”。洛陽的春日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説,但這是人們所熟悉的,楊柳新綠,繁花似錦,鶯歌燕語。僅“洛陽春”三個字就道盡了桂林秋色佳。這句詩寫得既概括又具體,簡潔而饒有韻味。緊接着的兩句詩寫得更新穎奇警,“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在這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斜陽餘輝傾灑江中,江天雖美非故土,只能使離人更加愁腸欲斷。“分明”二字活潑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惱人的。“捲雲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風襲來,雲霧飛卷而去,山峯忽隱忽現,如同獸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鑽動;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見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間穿梭,發出磷磷的聲音,悦耳動聽。像這樣樸實生動的描寫,已脱盡了綺靡之氣。

自第七八句起,便轉入述志感懷。“世業事黃老,妙年孤隱滄”,黃老,道家祖黃帝老子,故稱道家之言為黃老。讚美隱士研習黃帝老子的學説,脱塵出俗,能悠遊世事之外。宋之問早年曾學道,在陸渾山莊隱居過。這裏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堅持隱居,熱心仕途混跡官場,以致弄到“遷竄極炎鄙”,“百越去斷魂”的地步。他一貶再貶終至流放,於是才產生了不如歸隱的思想。他在這次流放途中寫的《自洪府舟行直書其事》中説道:“妙年拙自晦,皎潔弄文史。謬辱紫泥書,揮翰青雲裏。事往每增傷,寵來常誓止。銘骨懷報稱,逆鱗讓金紫。安位釁潛搆,退耕禍猶起。棲巖實吾策,觸藩誠內恥。”暗示自己欲進不得,欲退不能,心中感到羞恥。宦海的沉浮,他已經深有體會了。“歸歟卧滄海,何物貴吾身”,表現的是急欲隱歸的。心理。意思是:説歸去吧,到那海島上遠離塵世,寄情滄海,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貴重呢?上句感歎,下句反詰,深沉有力,藴含着無限辛酸和無奈。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只能更增添他的煩惱和感傷。不久,他被勒令自殺。《舊唐書》説他“先天中,賜死於徙所”。《新唐書》説他“賜死桂林”,情節十分悽慘:“之問得詔震汗,東西步,不引決。祖雍請使者曰‘之問有妻子,幸聽決’。使者許之,而之問慌悸不能處家事。祖雍怒曰:‘與公俱負國家當死,奈何遲迴邪?’乃飲食洗沐就死。”可見這一次的被流放,詩人早已預感到凶多吉少了。

《始安秋日》詩,是他晚期的作品,感情真摯動人。藝術風格迥異於早年的應制詩。這首詩所寫的山水景物,個性鮮明,是詩人在獨特環境中的獨特感受,給讀者以新穎的美感。

【作者介紹】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時為左驍郎將,東台詳正學士,善文辭,工書法,膂力過人,時稱“三絕”。宋之問受其父影響,亦善詩文,與“善剖決”的韋善心並稱户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舉進士,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遊宴,寫過不少應制詩。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關於賞析文章 篇四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象徵擬人等手法,寫出了時鐘的無情,提醒我們珍惜時間

2、人行秋色之中,腳下踩的,發上戴的,肩上似有意無意飄墜的,莫非明豔的金黃與黃金。——余光中《左手的掌紋》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落葉比作黃金,生動形象。

3、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賞析:這句話運用疊字,展現了文字的音韻美,表現了雪的冷豔與悽麗。

4、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豔奪目,如同一隻奉上祭壇的大鳥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壯烈的悲歌離去。——張抗抗《牡丹的拒絕》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現了牡丹卓越的風姿。

5、桔紅色的房屋,像披着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着雨底洗禮。——張愛玲《秋雨》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寫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時間好比一把鋒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當,會在美麗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紋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消磨掉。——張愛玲《心願》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和象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對時間的看法,時間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個巴掌,鮮紅、鮮紅;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開的鮮花,永不凋謝!——《秋葉》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葉的'顏色形狀和姿態,表現了秋葉和秋色的美好。

8、幾個小夥伴,藉着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畫,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豐子愷《竹影》

賞析:寥寥數筆,寫出了幾個小夥伴作畫的情景,幽默風趣,用筆簡練而獨到,充滿了豐子愷作品獨特的魅力。

9、麗日當空,羣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

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語言精緻優美,富有感染力,言語間充滿了對桐花的喜愛,讓讀者也彷彿一起看到了這漫山遍野的桐花開放的勝景。

10、他悲慼地舉目遙望蒼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靜的湖面上。

賞析:這句話運用比喻的手法寫星星非常傳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乾淨純潔,把夜空比作湖面,寫出它的平靜美好。然而這樣的美景下,我卻要死去了,反襯出我的懊悔。

11、這時,一個鳥兒是一片樹葉,一片樹葉是一個鳴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裏,老槐樹就是一首歌。

賞析:該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將停在樹枝上的小鳥比作樹葉,將鳥鳴比作音符,將老槐樹比作一首歌,生動形象的表現出冬天老槐樹的熱鬧、充滿生機的景象。

12、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説,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夢”,“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説,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13、對於心靈來説,人奮鬥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裏。

14、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現在正在經歷着一場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因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從浩劫中學到很多別人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當你擁有了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東西那你就是唯一。

賞析: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你所走過的路,體驗過的生活,你就會覺得其實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圍圈中。

15、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副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閲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麼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

16、生活是愛的海洋,人人都呼吸着愛,感受着愛。生活就像一片夜空,在流星的精彩瞬間,令人感受到壯麗的美;生活就像一涓細流,在穿石的精彩瞬間,令人感受到堅持的美……但人間最美的,是愛。

賞析:運用了比喻形象的寫出了“愛”的重要。

17、拋不完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幽幽……

賞析:運用了排比,營造出靜謐的淡淡的憂傷的氣氛。

18、我愛“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種舞動的勁,帶動我青春向上的心靈;我思“小橋流水人家”那遊子的鄉愁,牽動我年少的思緒,撥動我心靈的思鄉琴絃;,我悟“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寂靜,那和祥,撫着我年輕狂妄的想法,賦予我冷靜的思想。

賞析: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將詩詞串聯起來,表現出對詩詞的喜愛。

19、夜,好靜謐,柔和的月光灑了一地銀白;夜,好深沉,父親那時起時落的鼾聲猶如一首動人的月光曲,迴盪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親的臉,我的思緒也飄向那片聖潔的夜空……

賞析:運用了比喻,有夜空這一景象引出對父親的思念。

20、這樣的一個開滿了白花的下午,總覺得似曾相識,總覺得是一場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時空裏的聚合。可以放進詩經,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後期印象派的筆端——在人類任何一段美麗的記載裏,都應該有過這樣的一個下午,這樣的一季初夏。——席慕容《桐花》

賞析:優美的筆觸,美妙的想象,()温暖的心情,席慕容的筆端流瀉出一個讓人嚮往的午後。作者擅用排比、聯想、想象、迴環等手法,段落充滿音韻美,充滿感染力。

關於賞析文章 篇五

藝術測評將以分數形式呈現,由三部分組成,其中基礎指標占40分;學業指標50分;發展指標20分,加分項目10分。90分以上為優秀,75至89分為良好,60至74分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

朱自清的《春》賞析一文中有畫,畫中有情《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澀: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j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

屈原拜漁夫為“漁父”的傳説作者:黃祥明在湖南邊城武岡東南方向的滄浪江畔,流傳着屈原拜“漁父”的故事。自古學習楚辭和講述屈原故事中,人們對“漁父”一詞不理解,至今沒有人真正合理的解釋清楚“漁父”一詞的真實內涵,就連

凡高筆下與生活的距離淺談這一學期的收穫1[]凡高筆下與生活的距離淺談這一學期的收穫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從不瞭解美

從發動準備階段開始寫,主要寫活動現場的活動經過,最後寫一下活動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差不多了

你可以去接幾本書看看比如説《西方現代藝術欣賞》,《中國藝術作品賞析》.而且還可以瞭解作者的何背景所作的作品,這樣才能有獨到之處的見解

對於一般人來説,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

臉譜藝術欣賞臉譜藝術綜述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範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

關於賞析文章 篇六

《洞庭湖》(作者:宋之問)唐詩賞析

【原文】

洞庭湖

作者:唐·宋之問

地盡天水合,朝及洞庭湖。

初日當中湧,莫辨東西隅。

晶耀目何在,瀅熒心欲無。

靈光晏海若,遊氣耿天吳。

張樂軒皇至,徵苗夏禹徂。

楚臣悲落葉,堯女泣蒼梧。

野積九江潤,山通五嶽圖。

風恬魚自躍,雲夕雁相呼。

獨此臨泛漾,浩將人代殊。

永言洗氛濁,卒歲為清娛。

要使功成退,徒勞越大夫。

【註釋】

①瀅熒:水流回旋貌。

②海若:海神。見《莊子·秋水》。

③軒皇:黃帝軒轅氏。《莊子·天運》:“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④徵苗:虞舜時,有苗叛亂,舜命禹往征討。事見《書·大禹謨》。

⑤徂:往。

⑥楚臣:謂屈原。《楚辭·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⑦人代:人世。

⑧永言:吟詠。

⑨越大夫:范蠡。輔佐勾踐滅吳稱霸後,易名隱遁,泛舟五湖。事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作者介紹】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説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宋之問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衞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