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命,生命》説課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6W

《生命,生命》説課新版多篇

《生命,生命》説課 篇一

四基達標1.根據拼音寫漢字小________(q@) 糟________(t4)________(g&)負 ________(s1o)擾2.用下列詞語造句(1)擎天撼地:________________(2)肅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3.將下列語句補完整(1)一隻________不停地在________飛來旋去,騷擾着我。(2)________是禍是福,或喜或憂,________。4.本文作者杏林子,本名________,女作家。能力提高晨劉白羽 淡淡的朝陽剛把樹梢照亮,順了石柱攀援到三層樓上來的老藤樹比來時茂盛多了,有些柔韌的枝蔓伸展開來,帶着綠葉,向人輕拂,似在表達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瑩的樹葉叢中,一隻小蟬用稚啞的嗓門,輕輕嘶叫。愈來愈明亮的陽光卻顯示:將要來臨的又是十分炎熱的一天。但,不論回頭怎樣火熱,甚或會從燠(y) 悶熱)熱之中來一陣風掣電閃,現在這早晨卻如此清新、寧靜。如若仔細地分析一下,這清晨之可愛究在何處呢?是這清涼,是這朝露,是這潮濕泥土的芬芳,是這雲霞爛漫的寧靜,是的,我想是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新的起點。在一個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經歷多少曲折複雜的道路——他焦灼,困難,輕鬆,歡樂。而千千萬萬早晨之中的每一個早晨,當它到來的時候,都使你感到是第一次和它接觸一樣新鮮。它永遠那樣清新澄碧,而又永遠那樣鼓舞人意。人們在日常談論中,常常用“朝氣”與“暮氣”這兩個極端相反的字眼,評判一人一事,來説明那是生氣勃勃的,還是氣息奄奄的。這個朝氣就是從永遠給人清新之感的早晨發展而來的。朝氣——使人想到:精力充沛,雙眸明亮,兩頰鮮紅,向新的未來邁開腳步,——也許這未來之中充滿不可測的事變,而那早晨總還是那樣令人欣喜,令人振奮,以無限情意督促人們起步。今天早晨就是這樣可愛,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幾片朝雲,給陽光照得像嫩紅的玫瑰花瓣一樣輕柔、綽約、縹緲、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覺到,愈是在困苦的時候,愈覺得清晨之可貴。因為我們戰鬥過了一天,而又展開一天新的戰鬥了。這一天的逝去與一天的來臨,便標誌着一次新的勝利。我現在浸沉於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這個清晨像什麼?很像朝霞中升起來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個早晨都在我們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樣潔白,它是那樣漂亮,但它標誌着永遠向前,而且標誌着堅定不移的方向。在我沉思默想時,不知不覺的,那一片片的雲由紅色變得發白發亮,像給強烈光線照得透明的、輕柔的羊毛卷一樣,它們朝着藍天遠處冉冉飛去,就如同白帆朝遠天航去一樣。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變得出奇的寧靜,蟬聲沒了,人聲沒了,那赫然閃耀的宇宙中充滿一種莊嚴肅穆之感,一個真正的早晨開始了。1.本文抒寫了作者對於“晨”的思索與感悟,是以________的變化為線索貫穿全文的,這可以從作者對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繪中看出。2.在作者看來,“晨”的可愛及可貴之處是什麼?答:________________。3.請從本文中摘出一個你喜歡的比喻句,並説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4.本文末尾説:“一個真正的早晨開始了。”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請簡要談談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5.本文表現、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答:________________。開放探究閲讀《談生命》,回答問題我不敢説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説生命像什麼。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最高處發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過了懸崖峭壁,衝倒了層沙積土,挾卷着滾滾的砂石,快樂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時候他遇到巉(ch2n,山勢高險)巖前阻,他憤激地奔騰了起來,怒吼着,迴旋着,前波後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過了,衝倒了這危崖,他才心平氣和地一瀉千里。有時候他經過了細細的平沙,斜陽芳草裏,看見了夾岸紅豔的桃花,他快樂而又羞怯,靜靜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輕輕地度過這一段浪漫行程。有時候他遇到暴風雨,這激電,這迅雷,使他心魂驚駭,疾風吹捲起他,大雨擊打着他,他暫時渾濁了,擾亂了,而雨過天晴,①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有時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帶些幽幽的温暖:這時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進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終於有一天,他遠遠地望見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終結,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頭,她多麼遼闊,多麼偉大,多麼光明!大海莊嚴地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流入她的懷裏。②生命又像……江流入海,葉落歸根,我們是大生命之一葉,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們是多麼卑微,多麼渺小,而一滴一葉的活動生長合成了整個宇宙的進化運行。要記住:③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於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我曾讀到一個警句,是“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世界、國家和個人的生命中的雲翳沒有比今天再多的了。1.畫線句①“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中,“新生的力量”指________________。2.畫線句③給人深刻的啟示,下列各項中對其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揭示出生命的真諦,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奮鬥中才能體現b.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進取,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干擾c.成了死湖和空殼,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不必遺憾d.只有不斷流動,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斷生長,生命之樹才能常青3.對全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描繪出奔流入海的壯觀畫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b.生命的歷程應當有歡樂和痛苦,這樣才能使人走向成熟c.作品結尾暗示人們,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為編織美麗的人生創設了機遇d.我們個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麗的4.畫線句②“生命又像……”省略了一段話,請聯繫上下文思考、推斷:(1)“生命又像”什麼?生命又像________。(2)圍繞這一比喻可以寫哪些內容?請用簡潔的語言敍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請用“生命像……”開頭,寫幾句話(30—50字),表達你對生命的理解。(文中的比喻和上題中推斷的比喻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四基達標]1.憩 蹋 辜 騷2.(1)略 (2)略3.(1)略 (2)略4.劉俠[能力提高]1.時間 陽光 雲彩2.①清新、寧靜 ②是一個新的起點 ③鼓舞人心,督促人們進步,標誌着永遠向前,標誌着堅定不移的方向3.如:(清晨)很像朝霞中升起來的一片白帆。將清晨比喻為白帆,生動、形象、催人奮發和進取4.這裏是指一種新的學習、工作、生活的開始,一段新的生命歷程的起點和新希望的誕生5.表達了作者對晨由衷的熱愛、讚美之情,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開放探究]1.雨 2.c 3.d4.(1)一顆種子或一棵小樹;(2)如:它在生長中伴隨着快樂和痛苦。春天抽葉開花,夏天蔚成濃陰,秋天果實累累,霜葉似火,冬天落葉歸根5.可用如下比喻,如:生命像一支蠟燭,流着痛苦的淚,燃着快樂的光。再如:生命像秋天的紅葉,經霜色愈濃。又如:生命像燦爛星空,愈是黑暗,愈能顯出繁星的璀璨。

《生命,生命》説課 篇二

教學內容

《生命  生命》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抓住主題或關鍵詞,細緻地研究課文,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2.在薰陶感染中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學生:反覆閲讀、熟悉課文;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可從網上查閲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以用於課堂交流。

教師:查閲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屏幕投影: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

師: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願每個人珍視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今天,我們要藉助散文《生命生命》,再次感受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先由學生簡介作者及其作品,然後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作者杏林子,本名劉俠,中國台灣女作家。陝西扶風人,1942年生,北投國小畢業。12歲時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至今全身關節均損壞,但寫作不輟,先後出版多部文集,讓灰心的人鼓足勇氣,使畏縮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當選為中國台灣十大傑出青年;1990年獲吳三連社會服務獎。1982年她創辦了伊甸園殘障福利基金會,為全中國台灣一百萬殘障朋友服務,把自己的愛心實踐出來。她的主要作品有《另一種愛情》、《生命之歌》等,《生命  生命》一文選自《杏林子作品精選》。)

三、分析課文。

(一)整體感悟。

1.教師範讀課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2.請學生放聲自由讀課文或模仿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3.請學生在讀課文過程中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生命  生命》講述了哪三個事例?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思考?請從文中指出相應的主題詞。

②三個事例為什麼這樣排列?為什麼前兩個例子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

③三個事例、三點思考的側重點有什麼區別?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結合生活體驗,鍛鍊學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以上問題,在學生讀文後,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並參與討論。然後由學生髮言,同學之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引導。

教師小結:

1.三個事例分別是:a.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b.香瓜子在牆角的磚縫中長出一節小瓜苗;c.“我”靜聽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它們的主題詞分別是:a.生之慾望;b.生命力;c.生命。

引發三點思考的相應的主題詞分別是:a.意義;b.價值;c.奮鬥。

2.這説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頑強的生命力,更何況人。(學生談不透時,教師可引導:作者舉的動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為什麼不舉獅子、大象等龐然大物,只説小飛蛾?不舉參天大樹,只説一棵小瓜苗?這樣排序説明了什麼?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三個事例分別側重於生命自我珍視、生命的誕生和生命活動。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對生命的三點思考:a.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使用生命;b.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c.珍惜生命、時間,不懈努力。(舉例要切合課文內容,例如雷鋒的例子切合第二點思考;張海迪、桑蘭等又較切合第一點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張海迪又較切合第三點思考。)

(二)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1)由學生質疑,教師可參與討論,適時指導。(2)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來,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點撥。

大屏幕投影問題(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1.課文中先説小瓜苗“長出小苗,茁壯成長,昂然挺立”,後邊卻説“它僅僅活了幾天”,兩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導回答時,有兩個切入點:①為什麼能“茁壯成長”?②為什麼死了?)

2.作者開頭寫小飛蛾的例子,強調其“小”,目的是什麼?

(再小的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

3.如何理解“從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是短暫的,人們要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儘量多做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事,使生命更有價值。)

4.“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願意為它奮鬥,勇敢地活下去,”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具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

四、比較閲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同題文章《生命生命》(美國克倫·沃森的作品)。

思考問題:兩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學生讀文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進行比較,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愛好。要求回答“為什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藉此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緻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

2.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的結合。沃森的文章文學色彩比較強。

五、小結。

身患頑症的杏林子從尋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學習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鼓勵學生多結合自己的實際共同探尋人生的哲理,教師多給予激勵性評價,儘可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

《生命,生命》説課 篇三

學習目標

1.認識“擾、診”等5個生字,會寫“擾、欲”等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衝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課前準備

1.蒐集自己喜歡的人生格言。

2.預習課文,並以小組為單位,製作生字生詞卡片。

第 一 課 時

暢談生命,激發情感

1.談話導入:小時候,在小院的牆角丟下幾顆葵花子,不料過了一些日子,竟然長出了兩棵葵花秧苗。我不禁驚歎起向日葵那頑強的生命力。相信同學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能列舉一些嗎?

學生自由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説一説從這些生命現象中感悟到了什麼?

2.簡介作者:中國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在12歲時,因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但是殘而不廢的她,憑着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成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杏林子對於生命的感悟。

初讀課文,讀通讀準

1.自主學習:輕聲讀文,注意把生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想讀幾遍就讀幾遍,達到目標為止。

2.小組合作學習:搶讀生字生詞卡片,比一比誰認的生字又快又多,請優勝者介紹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輪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3.全班交流:請一個小組向全班同學介紹識字成果,再請一個小組朗讀課文,其他小組進行評議。

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主學習: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共寫了幾個事例,

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指導學生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請學生將三個事例以小標題的形式寫在黑板上。

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自讀自悟: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把自己的感悟寫在旁邊。

2.小組交流: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每位同學暢談自己的體會,可以互相交流、質疑、辯論、研討,教師參與部分小組的學習,掌握情況,並予以個別指導。

3.全班交流:請學生先讀一讀自己選擇的段落,然後聯繫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感悟。教師抓住每一部分中含義較深的語句提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之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飛蛾強烈的求生欲,讀出瓜苗頑強的生命力,讀出作者積極的人生觀。

《生命,生命》説課 篇四

教學目標 :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教學設想:

七年級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很深刻,因此本課採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並採用講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教學難點 :揣摩詞語的表現力,能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整體感悟

1.精心導入  (放音樂《命運》輕微播放)

同學們,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説”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症少女張默然的故事。張默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鬥着。她感人的事蹟,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儘管大家並沒有挽留住張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

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文章,作者杏林子從小病魔纏身,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反而更強烈的呼喚生命,她寫的文章將再次帶給我們對生命對人生的震撼。讓我們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靈。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生命,生命

目標: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以上內容用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學生朗讀或默記目標內容。

2.感知內容

(過渡)要學習理解解決一些問題,首先應當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因此請學生聽讀課文。聽配樂朗讀(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問題組:①本文寫的是什麼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可以用簡潔的話概括)

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後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帶領大家朗讀,幫助學生進行第一次感知。為了對文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必須親身去體驗一下,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㈡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具體的研讀,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的品味,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①這篇文章共寫了幾個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

⑧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

④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

學生自讀課文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同時,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教師引導學生朗讀。

3.學法指導

對以上問題大屏幕投影后認真閲讀,並教會學生自讀和自學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朗讀方法:①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的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如:文章共寫了幾件事:三件飛蛾求生、瓜子抗爭、傾聽心跳。

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並品味賞析:允許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説,言之有理即可。劃出最精彩、最好的、最能表達感情的語句:用朗讀方法進行朗讀。學生可以互評,互相觀摩學習。

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如“瓜子抗爭”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裏的詞?為什麼?以此來品味詞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肅然起敬”是從心底裏產生的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進一步研討文章,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學生同位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可以互評,可以討論,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教師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性總結:

第一點思考,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㈢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後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①閲讀本文後,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己對生命有哪些認

識?

②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見解?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質疑,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教師將本堂課做總結:著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一奧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對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好好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堅定的回答。我們的雷峯也用他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頌歌。

學生也可以就我們應如何生活,對生命是否有不同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請學生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並與本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閲讀,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學生速讀討論後發言爭論。教師評點並總結,指導學生能談談為什麼喜歡,要求講出喜歡的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教師總結: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㈣延伸作業

寫一則讀後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如:人生的啟迪

讀有感

(板書設計 習)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飛蛾求生 應當珍愛生命

瓜子抗爭} 讓人生更有意義}

傾聽心跳

點評:

此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為主旋律,顯著的特點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求知、有創新精神的良好學習品質。

從教學目標 上看,本課“目標明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齊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目標3:聯繫生活體驗,暢談對人生的理解。同時,三個目標之間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可操作性強。

從教學流程看,本課“清晰流暢”。突出了青島市國中語文教學中推行的“三板塊、五環節”教學模式,又不拘泥於模式。除了“導、學、練”三板塊的主體滲透外,五環節的流程緊密相連,過渡自然,嚴謹有序。精心導入  中,張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體感悟又將學生帶入了對生命的理解;研讀賞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學生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更加明確;體驗反思,在教師的疏導中,提出了對生命的三點思考,得出珍愛生命、熱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情感體驗;拓展延伸是對主題的昇華和靈魂的深化。學生從中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

從教學方法看本課“靈活多樣”。聽讀、齊讀、竟讀、品讀、評讀等,各種讀書方法,意在教會學生學習。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把握了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靈活而有力的語文課程的一個極好的範例。

《生命,生命》説課 篇五

教學目標 :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教學設想:

七年級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很深刻,因此本課採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並採用講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教學難點 :揣摩詞語的表現力,能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整體感悟

1.精心導入  (放音樂《命運》輕微播放)

同學們,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説”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症少女張默然的故事。張默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鬥着。她感人的事蹟,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儘管大家並沒有挽留住張默然的生命,但 她勇敢的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

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從小病魔纏身,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反而更強烈的呼喚生命,她寫的文章《生命,生命》將再次帶給我們對生命對人生的震撼。讓我們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靈。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生命,生命

目標: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以上內容用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學生朗讀或默記目標內容。

2.感知內容

(過渡)要學習理解解決一些問題,首先應當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因此請學生聽讀課文。聽配樂朗讀(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問題組:

①本文寫的是什麼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可以用簡潔的話概括)

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後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帶領大家朗讀,幫助學生進行第一次感知。為了對文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必須親身去體驗一下,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㈡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具體的研讀,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的品味,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①這篇文章共寫了幾個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

③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

④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

學生自讀課文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同時,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教師引導學生朗讀。

3.學法指導

對以上問題大屏幕投影后認真閲讀,並教會學生自讀和自學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朗讀方法:

①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的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如:文章共寫了幾件事:三件飛蛾求生、瓜子抗爭、傾聽心跳。

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並品味賞析:允許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説,言之有理即可。劃出最精彩、最好的、最能表達感情的語句:用朗讀方法進行朗讀。學生可以互評,互相觀摩學習。

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如“瓜子抗爭”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裏的詞?為什麼?以此來品味詞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肅然起敬”是從心底裏產生的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進一步研討文章,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學生同位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可以互評,可以討論,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教師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性總結:

第一點思考,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㈢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後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①閲讀本文後,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己對生命有哪些認識?

②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見解?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質疑,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教師將本堂課做總結:著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一奧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對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好好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堅定的回答。我們的雷峯也用他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頌歌。

學生也可以就我們應如何生活,對生命是否有不同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請學生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並與本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閲讀,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學生速讀討論後發言爭論。教師評點並總結,指導學生能談談為什麼喜歡,要求講出喜歡的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教師總結: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㈣延伸作業

寫一則讀後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如:人生的啟迪

點評:

此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為主旋律,顯著的特點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求知、有創新精神的良好學習品質。

從教學目標 上看,本課“目標明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齊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目標3:聯繫生活體驗,暢談對人生的理解。同時,三個目標之間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可操作性強。

從教學流程看,本課“清晰流暢”。突出了青島市國中語文教學中推行的“三板塊、五環節”教學模式,又不拘泥於模式。除了“導、學、練”三板塊的主體滲透外,五環節的流程緊密相連,過渡自然,嚴謹有序。精心導入  中,張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體感悟又將學生帶入了對生命的理解;研讀賞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學生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更加明確;體驗反思,在教師的疏導中,提出了對生命的三點思考,得出珍愛生命、熱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情感體驗;拓展延伸是對主題的昇華和靈魂的深化。學生從中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

從教學方法看本課“靈活多樣”。聽讀、齊讀、竟讀、品讀、評讀等,各種讀書方法,意在教會學生學習。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把握了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靈活而有力的語文課程的一個極好的範例。

《生命,生命》説課 篇六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瞭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説《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後來,她瞭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説:“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後,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彷彿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後來病情惡化,她忍着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範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題

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藴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後,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覆。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着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着——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説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於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鬥,“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於為生命而奮鬥,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濕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強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學生討論明確:

飛蛾 生之慾望 生命意義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價值

心跳 生命 珍視 奮鬥

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麼?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慾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麼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裏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裏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説“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願意為它奮鬥,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麼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着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着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體驗與反思

朗讀課文最後三段,説説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

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閲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後的選文的異同。

點評

《生命生命》列舉了一隻飛蛾、一棵小瓜苗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説明這些小生命無論怎樣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從人的生命現象説起,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嚴肅的思考。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是按新課程標準設計的,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設計了科學的教學流程,呈三大板塊: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由與作者經歷極其相似的張海迪的事蹟導入  ,能毫不費力地設置一種情景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重視結果,忽略過程,是語文課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結果往往是簡單明瞭的,過程才是複雜漫長的。諸多的東西都隱藏在過程當中。“找一找哪個詞用得好——換一換行不行——讀一讀,讀出情”,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側重於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體驗與反思”,這一板塊,是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實際中,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高層次——應用,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珍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

《生命,生命》説課 篇七

一、説教材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是一個很寬泛抽象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

小飛蛾在生命面臨着嚴重的威脅時極力掙扎——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是值得珍視的;

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生命的誕生,生命力是強大的;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識,生命是應當嚴肅對待的。

文章結尾作者直抒胸臆,寫下了自己對生命的深層思考,表達了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這篇課文要儘可能的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將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與生命之中,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温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初步培養學生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生命的短暫與可貴。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閲讀課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多角度地體驗生命的真正內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獲取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培養自覺探究意識,激發創新的慾望。

三、教學重點

理解三個事例中藴含的道理。

含義深刻的重點句子: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四、教學難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能聯繫生活實際談對生命的感悟。

五、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本文前,可讓學生蒐集一些有關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為領悟本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做好準備。

六、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查找有關資料:收集有關“生命”的名言。圍繞“生命”的主題,舉出一個實例。

2、教師課前準備:思考聯繫生活實際多角度地選取有關對“生命”的感悟的內容,設計幾個有梯度的主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悟生命的內涵。以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使用生命,這一主旋律烘托氛圍,創設情境。製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幻燈片。

(二)説教學方法

一、教法

1、課前做好較充分準備。蒐集與生命有關的名言和事例,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語和評價語。

2、採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對學生進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薰陶和感染。

二、學法

1、通過品讀課文、交流討論感悟生命力的頑強,理解生命的真諦。

2、通過暢談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抒寫對生命的感言,提升對生命的認識,昇華文本內涵。

3,根據蒐集的資料,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對話引入,鋪墊情感基調

二、品讀課文,感悟生命頑強

三、理念指導,精心設計:

(一)抓住語文本色,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閲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教學本課力求達到在賞析語言中感悟生命內涵,在感悟生命中習得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遵循閲讀教學的規律,重視體驗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體驗感悟,正成為閲讀教學新的增長點。

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力求通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達成三維目標,促進學生髮展。

(三)教學流程統覽

1.創設情境,感知生命。(導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體把握,梳理脈絡。(符合學生先整體感知的閲讀心理)

3.導讀賞析,品味語言。(領悟生命的堅持,體會生命的頑強,感悟生命的價值)

4.迴歸整體,昇華情感。

5.閲讀推薦,課外延伸。

四、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課題,引出問題:生命是什麼?

2.動畫課件,創設情境:(師配音)嫩芽從土裏鑽出來,綠葉舒展,生命的誕生是多麼神奇!五彩繽紛的花兒欣然怒放,生命多麼美好!花叢中蜜蜂嗡嗡,辛勤採蜜,生命的價值在於勞動,在於奉獻。

(通過直觀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引導學生入其境,輔之以教師詩意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讓學生對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發出由衷的讚歎)

(二)整體把握,梳理脈絡:

回憶課文寫了哪三個事例,並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梳理課文脈絡,體現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導讀賞析,品味語言:

學生朗讀課文第四段,找出寫重點的句子,畫下來,體會體會,在書上做上批註。

交流讀書的體會,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1)扣緊“糟蹋”“好好使用”,

先讓學生説一説:也可以白白糟蹋它的含義,用身邊事例來理解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剛開始學生不能很好舉例,只是籠統地説到為祖國做貢獻就是好好地使用,浪費時間就是白白地糟蹋。經過討論和引導終於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捐錢捐物給需要幫助的學生、在公車上讓座等是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上網、無所事是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然後再理解:也可以好好使用它,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首先交流“飛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麼?

“但它掙扎着,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在學生交流完自己的體會之後,教師適時引導: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飛蛾那強烈的求生慾望的?(引導學生迴歸文本,找出關鍵詞語——極力鼓動雙翅)再通過動作表演,比較體驗:鼓動雙翅和極力鼓動雙翅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感悟到:“極力”這個詞,生動地刻畫了飛蛾求生的強烈渴望。

當然,教師並不滿足於此,而是進一步通過換位體驗,引導學生思考:飛蛾外表那麼醜陋,又是那麼渺小,它何必苦苦掙扎呢?如果你是那隻飛蛾,你會怎麼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極力掙扎的飛蛾,她又會怎麼想?

從以上兩處巧妙的點撥,引導着學生從文悟情到體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實現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的移情。再如:研讀“作者靜聽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

(2)教師進一步點撥:

杏林子全身癱瘓,她如何珍惜生命,對自己負責的呢?

隨即出示杏林子的資料介紹幻燈片,生前筆耕不輟,出版的系列作品,怎樣為社會服務,進一步驗證:怎樣叫好好使用生命。

(3)入情入境朗讀,讀出對生命的感悟。

(4)讓學生自讀最後一自然段:體會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或者蒐集的資料説説,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以多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課文。

(四)迴歸整體,昇華情感

此時的迴歸整體,不是簡單的內容上的重複,而是以討論、感悟“生命因為什麼而美麗”為切入點,進一步豐富生命的內涵,感受生命的真正價值。

1.杏林子全身癱瘓,行動不便,你覺得杏林子的生命美麗嗎?你認為她的生命因為什麼而美麗?(也許學生會説,她的生命因為頑強的毅力而美麗,也許學生會説,她的生命因為執着,因為堅持而美麗……)那麼飛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師再引導:讓學生聯繫身邊的普通人,認識的名人、偉人,來説説生命還因為什麼而美麗。在學生對生命的內涵有了自己個性化的感悟之後,教師深情小結:生命的美麗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視生命,活出意義和價值。

3.朗讀名言、詩歌,昇華情感:

引進的名言和詩歌,都與課文的內容直接相關,都是為了促使學生深化對生命的領悟,活而不濫,活而有序,基於教材,又適度地超越了教材。生命的長河永無止境,讓我們繼續走進一個個珍視生命的靈魂深處,去了解他們的生命歷程,感受他們動人的生命故事。

《生命,生命》説課 篇八

1、教學目標

①揣摩詞語,品味語言,理解內容。

②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③聯繫生活實際,正確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2、教學重點

①通過反覆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語文的表現力,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充分預習,並查閲有關生命的資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三個有關生命的事例引發的三點思考;以小見大的寫法;對我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啟迪。

二、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精心導入

(放音樂《命運》,輕微播放)同學們,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説”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張默然的故事。張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地搏鬥。她感人的事蹟,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儘管大家並沒有挽留住張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作者杏林子。她從小病魔纏身,*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反而更強烈地呼喚生命。她寫的文章《生命生命》將再次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讓我們用心來品味這篇文章,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認識生命的真諦。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過渡)要學習、理解一些問題,首先應當從整體上感悟,因此先請學生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配樂朗讀(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是放錄音)。

a.本文寫的是什麼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b、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後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帶領大家朗讀,幫助學生整體感知。為了對文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必須親身去體驗一下,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a、這篇文章共寫了幾個事例?

b.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體悟文章的。

c.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

d.賞析語段中好詞語的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

學生自讀課文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同時,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教師引導學生朗讀。

③學法指導

對以上問題,認真閲讀大屏幕投影,並教會學生自讀和自學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朗讀方法: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地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有關提示]

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如“瓜子抗爭”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裏的詞?為什麼?以此來品味詞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肅然起敬”是從心底裏產生的一種敬意。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進一步研讀文章,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學生同位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可以互評,可以討論,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教師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性總結: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3、體驗反思

①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後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a.閲讀本文後,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己對生命有哪些認識?

b.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見解?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4、教師小結: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對怎樣看待生命,怎樣好好享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堅定的回答。我們的雷峯也用他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頌歌。

學生也可以就我們應如何生活,對生命是否有不同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

②拓展延伸

請學生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並與本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閲讀,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學生速讀後討論。教師評點並總結,指導學生談談為什麼喜歡,要求講出喜歡的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5、教師總結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6、延伸作業

寫一則讀後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如:人生的啟迪

讀《生命生命》有感

7、信息反饋:

《生命,生命》説課 篇九

1、教學目標

①揣摩詞語,品味語言,理解內容。

②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③聯繫生活實際,正確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2、教學重點

①通過反覆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語文的表現力,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充分預習,並查閲有關生命的資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三個有關生命的事例引發的三點思考;以小見大的寫法;對我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啟迪。

二、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精心導入

(放音樂《命運》,輕微播放)同學們,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説”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張默然的故事。張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地搏鬥。她感人的事蹟,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儘管大家並沒有挽留住張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作者杏林子。她從小病魔纏身,*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反而更強烈地呼喚生命。她寫的文章《生命生命》將再次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讓我們用心來品味這篇文章,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認識生命的真諦。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過渡)要學習、理解一些問題,首先應當從整體上感悟,因此先請學生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配樂朗讀(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是放錄音)。

a.本文寫的是什麼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b、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後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帶領大家朗讀,幫助學生整體感知。為了對文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必須親身去體驗一下,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2、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a、這篇文章共寫了幾個事例?

b.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

c.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

d.賞析語段中好詞語的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

學生自讀課文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同時,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教師引導學生朗讀。

③學法指導

對以上問題,認真閲讀大屏幕投影,並教會學生自讀和自學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朗讀方法: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地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有關提示]

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如“瓜子抗爭”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裏的詞?為什麼?以此來品味詞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肅然起敬”是從心底裏產生的一種敬意。

④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進一步研讀文章,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學生同位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可以互評,可以討論,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教師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性總結: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3、體驗反思

①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後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a.閲讀本文後,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己對生命有哪些認識?

b.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見解?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4、教師小結: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對怎樣看待生命,怎樣好好享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堅定的回答。我們的雷峯也用他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頌歌。

學生也可以就我們應如何生活,對生命是否有不同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

②拓展延伸

請學生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並與本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閲讀,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學生速讀後討論。教師評點並總結,指導學生談談為什麼喜歡,要求講出喜歡的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5、教師總結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6、延伸作業

寫一則讀後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如:人生的啟迪

讀《生命生命》有感

7、信息反饋:

《生命,生命》説課 篇十

青島 吳樂琴

教學目標 :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教學設想:

七年級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很深刻,因此本課採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並採用講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教學難點 :揣摩詞語的表現力,能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整體感悟

1.精心導入  (放音樂《命運》輕微播放)

同學們,中央電視台的“實話實説”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症少女張默然的故事。張默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鬥着。她感人的事蹟,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儘管大家並沒有挽留住張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

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從小病魔纏身,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反而更強烈的呼喚生命,她寫的文章《生命,生命》將再次帶給我們對生命對人生的震撼。讓我們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靈。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生命,生命

目標: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以上內容用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學生朗讀或默記目標內容。

2.感知內容

(過渡)要學習理解解決一些問題,首先應當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因此請學生聽讀課文。聽配樂朗讀(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問題組:①本文寫的是什麼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可以用簡潔的話概括)

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後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帶領大家朗讀,幫助學生進行第一次感知。為了對文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必須親身去體驗一下,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㈡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具體的研讀,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的品味,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並體味。

①這篇文章共寫了幾個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

⑧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並體會其作用。

④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

學生自讀課文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同時,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教師引導學生朗讀。

3.學法指導

對以上問題大屏幕投影后認真閲讀,並教會學生自讀和自學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朗讀方法:①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的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如:文章共寫了幾件事:三件飛蛾求生、瓜子抗爭、傾聽心跳。

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並品味賞析:允許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説,言之有理即可。劃出最精彩、最好的、最能表達感情的語句:用朗讀方法進行朗讀。學生可以互評,互相觀摩學習。

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麼用得好:如“瓜子抗爭”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衝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裏的詞?為什麼?以此來品味詞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肅然起敬”是從心底裏產生的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進一步研討文章,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學生同位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可以互評,可以討論,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教師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性總結:

第一點思考,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㈢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後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①閲讀本文後,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己對生命有哪些認

識?

②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見解?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質疑,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教師將本堂課做總結:著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一奧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對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好好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堅定的回答。我們的雷峯也用他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頌歌。

學生也可以就我們應如何生活,對生命是否有不同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請學生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並與本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閲讀,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學生速讀討論後發言爭論。教師評點並總結,指導學生能談談為什麼喜歡,要求講出喜歡的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教師總結: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説:“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願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㈣延伸作業

寫一則讀後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如:人生的啟迪

讀《生命,生命》有感

(板書設計 習)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飛蛾求生 應當珍愛生命

瓜子抗爭} 讓人生更有意義}

傾聽心跳

點評:

此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為主旋律,顯著的特點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求知、有創新精神的良好學習品質。

從教學目標 上看,本課“目標明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齊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目標3:聯繫生活體驗,暢談對人生的理解。同時,三個目標之間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可操作性強。

從教學流程看,本課“清晰流暢”。突出了青島市國中語文教學中推行的“三板塊、五環節”教學模式,又不拘泥於模式。除了“導、學、練”三板塊的主體滲透外,五環節的流程緊密相連,過渡自然,嚴謹有序。精心導入  中,張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體感悟又將學生帶入了對生命的理解;研讀賞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學生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更加明確;體驗反思,在教師的疏導中,提出了對生命的三點思考,得出珍愛生命、熱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情感體驗;拓展延伸是對主題的昇華和靈魂的深化。學生從中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

從教學方法看本課“靈活多樣”。聽讀、齊讀、竟讀、品讀、評讀等,各種讀書方法,意在教會學生學習。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把握了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靈活而有力的語文課程的一個極好的範例。

(青島普通教育教研室牛錫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