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課評課(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4W

語文課評課(通用多篇)

語文課聽課評課 篇一

沉痛的悼念

(紀念張建國先生去世一週年)

張良彩

前幾年就想寫點東西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提筆,最近我的思緒總是在圍着爸爸的影子翻滾,腦海裏反覆出現那些令我無法抹去的往事,迫使我不得不起筆,隨着記憶的閘門慢慢打開,沉痛的心變得異常沉重。

寫的有些晚了,太晚了,原本是想爸爸鍵在的時候就寫了,讓他修改、補充和證實,現在這一切都無法實現了,但我還得寫,不虛構、不誇張,爸爸跟我説過的點點滴滴早已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

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是個大忙人,有時候一個月回家一兩天,有時候幾個月還見不到他一面,天天都在盼爸爸回家,總是在盼、盼、盼中慢慢長大。記得有一次我大概三、四歲吧,我想讓爸爸抱我一會兒,我就裝病,結果被當赤腳醫生的二姐打了一針,後來再也不敢裝病了,我們兄妹五個爸爸從來沒有抱過或背過我們,不是因為他不愛我們,是因為太忙了,那時候哈喇河鄉、海拉鄉、清水鄉、秀水鄉、果化鄉、觀風海鎮統稱觀風海區。整個觀風海區只有一個派出所,所長民警、指導員、當官的、當兵的就我爸爸一個人,大事小事、打架鬧事、偷牛盜馬、刑事案件都落在他一個人身上。那時的派出所沒有警車,爸爸那雙不算大的腳每天都丈量着觀風海區的山上水水。那家兒子是當兵的、那家兒子會小偷小摸、那家兒子好賭博他都瞭如指掌,爸爸在外面忙,媽媽在家裏也很辛苦,忙裏忙外,我們不生病還好,要是那個孩子生病了,五、六點鐘放工回來丟下農具背起孩子就朝十二、三裏外的醫院趕,看完病回來已是深夜十一、二點,一個人走那麼長的夜路,可我們又不爭氣,經常生病,可媽媽從來不向爸爸訴苦,也從來不埋怨爸爸,對爸爸的工作十分理解,十二分的支持,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我們經常問媽媽,爸爸到那裏去了,媽媽總是告訴我們然後盯着我們千萬別告訴外人,怕有壞人在路上加害於他,那時候沒有電話聯繫,爸爸在家走時説是去這裏,其實過幾天不知到哪鄉、哪鎮去了,媽媽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在牽掛中度過。

爸爸每次回來都有説不完的故事,那時沒有電燈、電視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火旁聽爸爸講他在外面的所見所謂是我們最大的享受,講到驚險處我們都嚇得往爸爸媽媽身邊擠,媽媽總是説你爸洪福高嘞,能逢凶化吉、遇險呈祥,我們也堅信媽媽的這句話是真的。

最苦最累的要數去海拉鄉了,山高路陡,沒有公路還要過牛瀾江,江面沒有橋,雨季更糟,洶湧澎湃的江水一浪接一浪,只有過溜才能過去,什麼叫“過溜呢”?很多人都沒有見過,就是江面上橫着一根結實的繩子,人倒掛在繩子上手腳並用在繩子上慢慢溜過江去,當地人叫它過溜,爸回來講給我們聽我們還很興奮的説:“那才好玩呢!有機會我們也去溜溜”,爸説:“不好玩,人在繩子上懸着,心在半空中懸着,不小心或者體力透支掉下去連屍首都找不到的。”哪路更是難走有時在半山腰繞,有時又順着講走,有的路上還有梭腳石,一不小心踩在上面摔下去不死也殘廢,旱季江水也有兩尺左右深,流得也很急,不會走的把腳抬離地面,身體馬上失去平衡,倒在水裏全身濕透,腳要順着地面拖着走才不會跌倒,我爸在牛瀾江上過了無數個旱季和雨季。有一次差點回不來了,遇到山體滑坡,江面的路被沖塌了,十七、八米,天快黑了,若要後退萬萬不行,要退三十幾裏才有人家,並且海拉鄉還有案子等着必須前進,我爸鼓起勇氣一路小跑噌、噌、噌就跑過去,驚魂未定的他回過頭來看了一下,每一步都滑了二、三十公分,只要一跌倒身體就掉進滾滾大江了,嚇得他心裏呯、呯直跳,腦子裏只有一句話,過來了、過來了,撿了一條命。

爸爸破案很有一手,通公路的地方遇到殺人或搶竊案都是由刑偵大隊和法醫協助破案,不通公路的地方都是由我爸獨立完成。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兩起兇殺案,兩個人結伴上街買牛回來路上有一片樹林,又是傍晚被歹徒宰在路上然後拖到樹林裏,我爸接到報案就急忙趕去了,是用大刀宰的脖子,氣管都宰了伸出一大截,在那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沒有目擊證人,公安局刑偵大隊皮大隊長一行馬不停地趕來了,和我爸一起仔細勘察現場,尋找蛛絲馬跡,第一現場只有混亂的腳印和大灘的血跡,沿着血跡找到第二現場,倆位死者衣兜褲兜全被掏光了,經過二十幾天走訪、調查,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還有施醫生被殺案,施醫生是個十分小心謹慎的人,晚上決不外出,要他十分信任的人晚上他才會和他出去,單憑這一點就大大縮小了兇手範圍,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成功告破並抓着了兇手,真是神速,我爸特佩服皮大隊長,他説:“皮大隊長那潑辣的性格和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也是促進工作進度的一個因素,但我爸也是功不可沒的,只有我知道,因為他從來不誇自己。

爸爸一生對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忙忙碌碌,總是經常看見他寫,在辦公室寫、在宿舍裏寫、有時在家裏還在寫,恐怕連他自己也算不清他到底用了多少筆、墨、紙張。

爸爸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他經常走夜路,也很愛打獵,一個人拿着一支三節電池的手電筒,揹着一支槍夜裏兩三點鐘還在李子溝那大山裏打獵,一次走到一個墳盤邊,很亮的手電筒突然不亮了,一閃一閃的像個螢火蟲,但他並不害怕按了按、甩了甩還是不亮,他就氣得一下子把他甩到山下去,又慢慢摸回觀風海鎮的宿舍裏已是夜裏兩三點鐘,還有一次更離奇,他去海拉鄉回來要經過二十多公里荒無人煙的山坡,樹林也不少,太陽快下山了,萬籟俱靜,只有我爸一個人的腳步聲,突然前面不遠處發出一聲令人毛骨悚然的一聲怪叫,我爸吃了一驚,心想不會真有鬼吧,這叫聲怎麼從來沒有聽見過,哼,要過去看個究竟,他就把槍掏出來輕手輕腳走過去,走了兩百多米後看見一隻狐狸在原地打轉轉,頭向我爸叫的那一聲就像在他的前面叫,尾巴向我爸叫的那一聲就像在對面的坡上叫一樣,我爸看了個真真切切,向那狐狸開了一槍沒打着,嚇得它夾着尾巴逃跑了。

爸有一手好廚藝,也很會吃,稱得上是一個美食家,可惜要他帶朋友回家他才下廚,我們很難吃到他做的美味,年輕的時候老爸喜歡打籃球,喜歡唱歌、跳舞,每次回來進進出出都在唱,八大京劇每一段他都會唱,六十年代初,村村寨寨都有宣傳隊,我爸就是宣傳隊唱歌跳舞的骨幹,七十年代中期露天電影很是流行,有一次在秀水放電影,我爸“就社會治安問題”去講話,不知是什麼喪盡天良的拿一個一斤多重的石頭狠狠地砸向他,結果沒有砸到他卻砸到秀水鄉政府的一個女孩,頭部立刻鮮血淋漓,天又黑人又多兇手逃之夭夭,當時我也在場,馬上意識到那一砸是針對我爸的,嚇得我大氣不敢出,生怕兇手就在我身邊並認出我,不知道會對我做出啥舉動,可我爸還在話筒裏大喊大叫,站着指着石頭飛來的方向説:“有種就站出來,別當縮頭烏龜,要對付我姓張的就明目張膽地説,別跟老子來這一套傷及無辜,”我真擔心又對站着的老爸來一石頭,提心吊膽看了幾分鐘,老爸罵完又繼續看電影,老爸最擔心的不是他自己的生命安全,是怕犯罪份子及家屬對我們進行報復,記得我十四、五歲吧,我爸教我和姐姐女子防身術,因為沒時間多教,只教了幾招,我練了幾個月,姐姐不知是不懂爸的意思還是懶惰不肯練,一天也沒有練到。我親自看見老爸一個人抓四個人的場面,有一天我和幾個姐妹去趕場,看見我爸迎着我們走來,忽然鑽進路邊的包穀林裏面,我們很是好奇,跟着去看個究竟,只見四個人坐在那裏正在打丁、八、九賭博,説時遲,那時快,只見老爸向前一撲,就按着了兩個小黃棕繩一繞就捆着一個,又一個,剩於兩個還想跑,老爸大吼一聲“站住,”奇怪乖乖站住了,四個栓成一串從包穀林裏帶了出來,我真想大喊一聲“老爸你真棒”。

1980年派出所總算曾加了一個警員小趙,我媽可高興了説“這回好了,你爸走路有個伴了不愁人了”1983年又曾加了警員小謝,我爸更是如虎添翼,治安狀況一片大好,人多了可還是忙,他們是新來的沒有工作經驗還是要我爸帶着。就在這一年,我媽卻害了一場大病,在也做不起農活,每天都在吃藥,隔幾天就要輸一次液,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又給爸爸帶來了重重的一擊,爸爸的身體本來也不好很小的時候就患上了支氣管炎,也不藥不離身,只要稍稍有點感冒氣管炎就範,這一年老爸蒼老了許多,我媽的病並沒有絆住他下隊的腳步,忙、還是忙。

1985年海拉鄉要修公路了,上級領導派我爸去海拉擔任修公路的總指揮,我爸別提有多高興了説“以後去海拉有車坐了,不用翻山越嶺了”,可一去就是四個月直到公路修好才回來,每天遇山開炮、遇水架橋,碎石滿天飛,竟然沒有一個人受傷和死亡,也沒有一根鋼釺或大錘丟失,更沒有一棵雷管或炸藥被盜,除了技術人員其他的施工人員都是當地農民,可見他們對我爸的尊敬和熱愛,不給我爸曾加一丁點麻煩,他們雖然生長在那從來沒有見過車子的山旮旯裏,他們的整體素質還是不錯的。

1989年爸爸終於調進了公安局,我們全家比過年還高興,一至認為從此爸爸不用下隊了,天天坐在辦公室裏享清閒按時上下辦就行了,其實不然,剛調去時是在打拐辦,八幾年的時候正是拐賣婦女兒童最猖獗的年代,打拐辦又經常派他和其他同事去外地出差,解救被拐賣的婦女和兒童,忙、還是忙。

1999年辛苦了一生的老爸退休了,拖着病央央的身體閒下來了,每天吃大把大把的藥,我看見心裏直髮麻,心裏不斷禱告“老爸健康吧,老爸長壽吧”,好好享受享受想幹啥就幹啥的清閒日子,快快樂樂安度晚年吧”。上蒼總是捉弄人,失去親人的痛一樁又一樁砸向我們家,老爸徹底被擊垮了,老慢支突然引發哮喘,看着老爸上氣不接下氣的痛苦沒樣,我恨不得一把幫他把病抓掉,心被撕裂一樣痛,我卻像個廢物一樣拿不出一分錢為老爸治病,作為兒女總是欠父母太多太多。

與犯罪分子鬥爭了三十多年的老爸,和犯罪分子屢戰屢勝的老爸沒能戰勝與病魔的抗爭,於2000年6月1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一年過去了老爸的所作所為不斷在我腦海裏浮現,我認為爸爸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他雖然沒有老一輩共產黨員的豐功偉績,雖然沒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可他做到了和平年代一個共產黨員應做的一切,有人經常送他好煙好酒他一丁點也沒有收過,送東西的人説“我是感謝你絕對不是賄賂你,這點東西拿來賄賂你未免太寒酸了,”老爸説“有共產黨給我工資那是我的職責範圍我應做的不用你謝,”還告誡我們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寧願人欠我,切莫我欠人,人啊形形色色的都有,不要捧紅踏黑,不管他是瘸子、盲人還是瘋子,都不許歧視他們,要尊重、理解和幫助他們,平凡而偉大的老爸,雖然你嘴上不説但我知道你的心裏很有成就感吧。 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黨和人民工作了一輩子的老爸,從我弟進公安局那天起就要求他必須入黨,還説“你入了黨你就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為共產黨辦事就是為人民服務要堅信黨的方針政策,堅信共產黨的領導不會錯。”你的諄諄教誨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世代相傳。

如何評析一節語文課評課 篇二

如何評析一節語文課評課(謝濤) 聽課是教育管理者檢查教學質量和教學方法、教師互相學習的一種手段;評課是評估一節課的優劣、相互磋商、經驗交流、取長補短的重要途徑。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教育教學方法的水平,踴躍參加聽課、力求多學習一些別人的長處的教師大有人在,可是評課的現場,就顯冷清,往往是少數人發言或只有管理者的一言堂。有發言者亦多為三言二言,只限於“教態好,有重點,課堂活躍„„”等套話。究其原因,是不知如何評課。尤其是語文課,聽課者通過對執教教師在課堂上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觀察,應對本節課作出客觀的評價,這樣既使執教者受到鼓勵,得到提高,又能使聽課者學到東西。下面就怎樣分析評價一節語文課談三點看法。

一、有無明確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包括字、詞、句、段、篇和聽、説、讀、寫基本功訓練。教學目標是否明確,主要指語文基本功訓練的目標是否明確,需要傳授哪些知識,進行哪些語文基本功訓練,每一項知識、訓練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要十分明確、具體。

例如對一節閲讀課的評價,主要看讀寫訓練是否落實,讀寫的訓練目標是否集中、具體,是否能緊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根據內容來體會語文文字的作用,在紮紮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不失滲透思想教育。下面是一位教師教授《珍貴的教科書》的片段。

“„„指導員趴在離我不遠的地方,一動不動,那棞書完整無缺地壓在他的身子下面,被血染紅了。”

師:文中説指導員趴在地上一動不動説明了什麼?

生:説明指導員或者是受了重傷,昏迷不醒,或者是犧牲了。 師:“完整無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那棞書“被鮮血染紅了”又説明了什麼? 生:“完整無缺”在文中指那棞教科書一點兒沒有損壞、散失;“被鮮血染紅了”説明了指導員用自己的身體保護教科書,被敵機炸彈炸中,流了很多血。

師:這“一點沒損失”和“流了很多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讀這一部分,談談自己的感想。

生:在危險出現的一剎那,指導員首先想到的是那棞教科書,他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毅然用身體保護書,在他看來,書比他的生命更重要,讚揚了指導員的獻身精神。

生:這些教科書是用指導員的鮮血和生命保護下來的,所以更顯出它的珍貴。

評價一節閲讀課,不單要看學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對學生讀得怎樣,讀得熟不熟,讀得準不準,都要重視。另外還要看是否讓學生在課堂上動動筆,練一練,以達到對所學內容加深理解和鞏固的目的。如果有的老師做到了這一點,評課時一定要給予肯定。

二、教師是否做到了正確理解教材

教師對所教教材內容的正確理解,是教好這一節課的基礎。正確理解的內容主要包括:把握教學要求,教材重點、難點,詞句的含義,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目的,理解文章的層次結構以及寫法上的特點。這些能否正確理解,反映了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語文能力。定準教學要求,找準重點和難點,這是教師鑽研教材的基本功。對詞、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點詞和句,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對語文主要內容和寫作目的的理解,是指在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觀點。如《小馬過河》這篇課文,它滲透了事物是相對的觀點(松鼠認為很深的水,老牛卻認為很淺);講禮貌的觀點(小馬對長輩很有禮貌);關心他人的觀點(松鼠怕小馬淹死,極力阻止小馬過河)等。但如果教師教學時把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上述幾個觀點或其中的某個觀點上,那就偏離了課文的中心。因為本課的中心集中表現在老馬對小馬説的話裏:“光聽別人説,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 教師教一篇課文,要能根據課文的中心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中、低年級不要求學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師卻要明確中心,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體現中心的重點詞和句。對課文層次結構和寫作特點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層次,明確寫作特點。段落層次分得清,有利於指導學生分段和理請思路;寫作特點明確,有利於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從讀學寫。

三、是否能恰當的處理教材

恰如其分地處理教材是教好一節語文課的關鍵。處理教材,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處理教材,主要指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以及據此設計的基本教學思路,處理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能否合理地取捨教學內容。如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不要求學生掌握語法、修辭之類的知識,只要求部分地在實際中運用,如果教師根據文中的某些句子,向學生講授主語、謂語、擬人、比喻等語法、修辭知識,顯然違背了大綱的要求。又如教學大綱規定六年制三年級學生“能分析自然段,能歸納主要內容,”如果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這也不符合大綱要求。如此情況,均屬對教材取捨的不合理。

2、能否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所謂語文課的重點、難點,一是指對突出課文中心起關鍵作用的和學生不易理解的課文本身內容;二是指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進行字、詞、句、段、篇和聽、説、讀、寫的基本功訓練過程中, 選擇一兩項着重進行訓練的內容。如《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怎樣用腳來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課文按作者觀察的順序分為三段:第一段(1自然段)講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第二段(2自然段)講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第三段(3—5自然段)講爬山虎腳的特點。從課文內容看,第三段具體講爬山虎的腳的顏色、樣子、怎樣向上爬以及和牆的依賴關係,這一段應作為課文的重點;在語文基本功訓練方面,可根據本組的“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把引導學生學習怎樣才能做到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為重、難點,再通過細讀課文重點段,做到理解文中的重點和訓練的重點統一起來。

3、是否能從實際出發,即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設計出既符合教材特點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思路。首先,教學思路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設計的。其次,教學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學生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應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將其納入教學中,使之更加適合教學需要。

語文課聽評課反思

9月28至10月14日,我聽了低年級組13位語文老師的課,確實讓人耳目一新,感觸很深,受益匪淺。課堂最大的特點在於創設情境,寓學於樂,使學生在美的薰陶下,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

一、注重課堂情境的創設,陶冶學生的情操。

杜愛蘭老師的課,課前通過《幸福歌》的音樂營造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了學習拼音的枯燥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王麗娜老師的課以帶學生去旅遊來創設情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在旅遊中結束課程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和藹可親,面帶微笑,聲音甜美,循循善誘,極具親和力,女教師的母愛在課堂閃耀,學生不同程度地感到快樂,感到賞心悦意趣盎然,得到精神上的和諧。

二、努力貫徹新課程理念,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老師們都在努力嘗試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作為課堂主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好地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都要經過學生的內化才能形成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思想和個性,一切活動都應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在這些方面作了許多努力和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的注重指導學生鞏固運用生字和識字方法;有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讀喜歡的段落。有的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語句、場面進行互動討論,然後彙報展示。還有的老師將教學融入遊戲之中,寓教於樂,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妥善完成了教學任務„„所有的這些,表明教師們開始關注學生的需要、興趣、個性,力圖幫助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學生正逐漸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注重學習方式、方法的滲透與指導

聽了這幾位老師的課,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新理念給我們的課堂帶來的勃勃生機。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動口、動手、動腦,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一句教育名言説得好:“什麼是素質,那就是學生把在學校所學的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東西。”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

四、形式創新,課堂開放,寓教於樂

各位老師在教學形式上,突破了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把文本內容融入生活中不僅使文本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也為學生營造了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在這種情景裏,學生不但樂於表達,勇於表達,而且個性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

這使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天堂,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才能擁有一方明淨的天空,只有這樣新課標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只有這樣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春風才能吹綠祖國各地,我們才能用雙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陽,當然,這也為我以後的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我堅信,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這股清泉一定會源源不斷地奔湧而出!

在這一次的教研活動中,我對語文課堂的教學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註重在課前的備課會考慮學生,注重課堂的實效性。願這樣的活動多舉辦。

理想課堂,教師何為-——也談談語文課的評課標準(一)近來,聽了不少老師的公開課,有名師宿將的示範課,也有普通教師的隨堂課,頗受啟發。特別是參加了縣優質課評比的預選,雖然未能出線,但對教材的處理、課堂環節的問題的設計、課堂的調控和評價等方面有了更深的體會,不禁也想談談對一堂好課的標準的粗淺理解和點滴感悟。

筆者以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從教師的角度,應該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明確而有效的目標。明確,就是每一堂課教師要知道自己要落實哪些目標,達到怎樣的效果。並且要落實單元教學目標,符合分冊教材目標,指向學段教學目標,甚至體現語文課程特點。這就需要教師要有鳥瞰的眼光,深入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根據學生的特點有步驟、有系統地細分目標,落實在每一堂課上。有效,就是教學目標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切實地解決幾個問題。不能在一節課中想落實太多的目標,什麼都想做到,多頭出擊,結果往往是蜻蜓點水,什麼都沒能落實,甚至導致課堂教學的雜亂無章。有些老師上課就不夠務實,特別是在公開課上,往往羅列了許多的目標,給人一種作秀的感覺。如有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就有6條之多:掌握多角度發散構思的內涵、本質特點、方法、好處;掌握多角度發散構思進行作文;加強思路的開闊性;加強認識事物的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感悟人生;情商的提高,體會寫文章多角度的發散之美。目標多而龐雜,而且本身邏輯不清,表述多有歧義。試想:一節課45分鐘,能完成這麼多“大”目標嗎?

二、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有創意地處理教材。教師要能深入地研讀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驗。然後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對文本進行有目的的處理:取捨、剪裁,突出重點、淡化枝節;或長文短教,或短文細教。用一種最適合的方式作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創意處理,實現教學目標。如張金紅老師上《我的第一本書》,就通過默讀、精讀、朗讀、配樂讀、品讀、齊讀等方式的十次讀書,把方法的演練、字詞的落實、文章的理解、人生的感悟串聯起來了,簡潔而有效。再如夏軍老師上《人,又少了一個》這篇文章,就用“文題填字法”來處理文章——“人,又___了一個”。通過學生的猜測、品讀、分析、對比,指出填這一個字的理由及藴涵的深刻意義,就用一種方法完成了文章內容的梳理、句子品讀,內涵的挖掘,思路清晰,而又環環相扣,真是巧妙。

三、教學環節的安排、問題的設計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體驗”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關鍵詞。累計出現15次,涉及體驗的內容、形式方法和過程等各個方面。體驗,已成為新一輪語言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種導向,閲讀教學的新航標。

但是,當今的閲讀教學,重認知輕體驗是普遍的現象。教師恨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一股腦兒塞給學生。這些概念知識不僅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而且閉鎖了學生的思路。由於知識本身未經主體大腦篩選、過濾與存儲,很快就會遺忘,更談不上知識的應用與創造。對於文本的閲讀、理解,教師應創造條件,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進入文本,去體驗其中的思想、意象或人物,説出屬於自己的感受。

1、環節安排和問題設計要為研讀文本作好情感鋪墊,能把學生的相關情感與經驗“喚醒”,使他們沉潛在作品的情境中,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實現物我交融。如我在上《春酒》這一課時,第一次是由一則住校生的日記導入,由於八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離家住校的經歷,所以上課一開始學生的情感未能調動起來,就不能較快地進入文本,後面的品文環節就相當地吃力。整節課就像一台老化的機器有氣無力,只能勉強完成教學任務。教後進行了反思和調整,由民俗入手,先讓學生欣賞過年時的風俗的一些圖片(放鞭炮、貼對聯、喝喜酒等),再談談自己類似的經歷,以此導入。這樣學生都有話可説,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後面的環節也就流暢了。

2、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人或事中藴涵的語文現象,並巧妙地與上課內容相聯繫,也就是架起生活和語文的橋樑,這樣就改變了傳統灌輸式地把知識塞給學生,使學生髮現原來自己的身邊處處有語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如温三中的林俐老師上《論語》十則時,學生朗讀全文後 師:大家發現文章每一句都有什麼特點? 生:都有“子曰”,“曾子曰”,還有“子貢曰”。 師:那《論語》寫的是什麼? 生:是孔子説過的話?

師:都是孔子説的嗎? 生:還有“子貢”、“曾子”等等。 師:他們是誰呀? 生:孔子的弟子。

師:那《論語》是一本怎樣的書? 生: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

簡單的問答,就介紹了《論語》的主要內容。可謂水到渠成,學生既長了知識,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從現象中發現規律、特點的思維習慣。

四、善於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味漢語言的精妙。編入教材中的文章要麼是名家的經典之作,要麼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個性作品,總之都是運用祖國語言的典範。要深入把握漢語的精妙,最好的途徑就是引導學生朗讀、吟詠、品味。通過這個,體驗漢語的音樂美感和語氣、語調等細微的差別對文章主旨的表達的作用。優秀的語文老師要善於朗讀指導,通過齊讀、跟讀、配樂讀、分角色讀、對比讀、情讀、唱讀、演讀等等方式,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從而將書面上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演繹成活鮮鮮的生活畫面。這樣,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就會盡可能地融為一體。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優美的意境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記得洪鎮濤老師執教《最後一次講演》時曾帶領學生“捶桌子”讀這篇文章。馬鵬舉先生在《教海弄潮》一書中,對“捶桌子”的效果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當天夜裏,宜昌市政府文辦主任走進了洪鎮濤房間,他一進門主緊握洪的雙手,激動地説:‘我就是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聞一多先生的這次演講,我去聽了。您今天在課堂上,再現了當時的情景,你的課上得非常成功!’” 現代文要注重朗讀,文言文就更要注重文章的品讀,特別是文言文的語氣詞。通過細細地品讀,體味詞的韻味、節奏,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從而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魅力。而現在的文言文教學更多的是注重知識的串講,把一篇文言文肢解成字詞,翻譯,主旨等方面的內容來教學,忽視了文言文作為文本的整體美感。多講解,少吟詠,多分析,少感悟,致使文言文顯得枯燥,甚至面目可憎。

林俐老師的做法也為文言文的品讀作了一次很好的嘗試。 問:五則後均有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哪些詞?

生:了,啊,呀„„

師:設想一下,假如你是孔子,你會用怎樣的語氣和情感説這幾句?你的理由?

通過學生的朗讀,體驗,較生動地再現了孔子説這些話的生活情景,使文本復活了,變得趣味盎然,學生也在一次次的“演讀”中找到了與文本情感交流的“祕密通道”實現了與文本的情感交流與體驗。

如何評價一節中學語文課

評課可以對教學工作起到檢查、指導、督促、評估等作用,既能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也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較有層次的評課既是教研活動,又是科研活動,它能在教學實踐和教育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樑。

一、指導思想

作為評課者,首先應明確中學語文課的最終目標。語文課通過教師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具有正確理解、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授課教師,必須樹立四個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

二、評價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實事求是指對課的分析要以課堂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

2.坦率誠懇的原則

坦率誠懇就是對課的長處一定要充分肯定,看準了問題一定明確提出來,不能含糊。當然評課者也要考慮教師的心理承受力。

3.兼顧整體的原則

通常在分析課時經常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隻注意了一節課的整體分析,而忽略對局部的分析;一是脱離整體孤立地對局部進行評價。因此,評課者應該樹立整體意識,把點和麪,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

4.激勵性原則

評課者科學的藝術的評課能激發教師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積極性。

5.差異性原則

被評的教師情況不同,對課堂的要求不同,評課的側重點也不同。

6.講究方法的原則

要充分尊重講課者的勞動,褒貶要得當,要主次分明。

三、評價內容

1.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從教學目標制定來看,是否符合大綱要求,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指能從語文知識、發展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確定;具體指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如應該掌握的字詞、語法知識等,有具體的要求,能力目標能結合本課文的特點提出明確要求,能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確定本課的思想情感目標;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語文教學大綱為指導,體現學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從教材處理上分析

首先看其傳授的內容是否科學準確,特別是語文基礎知識部分,教師不能帶着疑問走上講台。

其次要看是否重點突出。一篇文章可從許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但一節課,不可能完成數個重點,所以教師必須處理好重點與非重點的關係。所教重點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相關的內容,需要教師適當兼顧,又不旁逸斜出。如要解決理清文章思路的問題,必須首先做到對全文的整體把握,而整體把握又非本節課的重點,這裏就存在一個如何突出重點、保證重點突破的問題。

再看是否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是母語語言課,不同於英語課,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必須清楚什麼是學生的已知,什麼是他們的未知,並且能很好地給他們新知。語文課的人文特點,又決定了它的情感因素,所以教師必須在處理教材時體現出思想情感的滲透。

3.從教學環節上分析

教學環節安排應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設計出來。語文課的教學環節,一是要看其設計是否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如學習現代詩歌,對於中學生來説,字面上的理解不成問題,因此通字詞只能作為非重點出現。詩歌鑑賞作為本課的重點,又必須是在反覆吟誦或朗誦的基礎上進行。誦讀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鑑賞前後都要進行朗誦。二是要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有一定的獨創性,或是符合認知規律,或是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三是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否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實際運作的效果。

4.從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分析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教師是否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上,是否注重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解決了識字問題,培養學生的閲讀、寫作能力成為重點。

閲讀包括對學生朗讀、默讀能力的培養,包括對文章理解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指導朗讀時,需看是否注意從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感情等方面進行了培養。默讀方面是否根據大綱對不同學段的要求,進行閲讀速度方面的訓練。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否從文義把握、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揣摩語言、領會寫法等方面給學生以新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文章的能力。

寫作能力方面,看教師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否在構思立意、謀篇佈局、語言表達等方面解決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寫真話、抒真情。

5.教學特色與創新

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敢於把問題放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能抓住學生的思維脈絡進行訓練。重視學法指導,能夠準確地瞭解學生的學習障礙,加以及時的解決。鼓勵學生的有創新意識的學習。

6.教學基本素質

(1)板書

好的板書,首先設計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賅,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另外,字跡工整美觀,書寫筆順符合要求,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2)教態

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莊重,富有感染力,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教師的表情也應有所不同,以打動學生,進入課文設定的氛圍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可以加適當的手勢。

(3)語言

語文教師的語言首先要準確清楚,説標準的普通話,精當簡練;其次應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啟發性。另外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的語調要注意抑揚頓挫,快慢適度,富於變化。

四、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的評價包括: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三是有效地利用45分鐘,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評 課 十 忌

精彩的評課能另聽者如醍醐灌頂,終身受益。反之,要麼使聽者一頭霧水,要麼使聽者失去信心。本文擬從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視角、原則、態度、身份、語言、對象、場合十個角度提出十大忌諱。

一忌羚羊掛角

羚羊夜眠,以角懸樹,足不着地,無跡可尋。但是評課必須實實在在,無論是先肯定優點再指出缺點的評課,還是先抑後揚的評課,或是先評整體再評局部最後回到整體的評課,都應另聽者有所收穫,萬不能讓人產生“聽與不聽一個樣”的想法。

二忌買櫝還珠

鄭人買櫝,而還其珠,捨本逐末,取捨失當。有些評課聽似頭頭是道,細究起來,卻沒有深入關鍵。切中肯綮。並不是不該強調音量高低、板書位置,只是若單單強調這些內容,而觸及不到根本問題,聽者便會感覺不能解渴。評者應既觀察教師的表現,挖掘其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獨到之處,又觀察學生的表現,肯定其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與學習效果,同時也指出存在的問題。

三忌膠柱鼓瑟

膠澀之柱,音調無換,拘泥成法,不知變通。有些評課如套公式,從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從教學過程到教學方法,從教學效果到教師素養,看似面面俱到,實則蜻蜓點水,面面不到。如此“八股”,即使再苦口婆心,亦另聽者產生牴觸情緒。評課不應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應重點突出、詳略得當、點面結合、虛實相生、找出特點、一針見血。

四忌吹毛求疵

故意挑剔,尋找差錯,雞蛋裏面挑出骨頭。有的課確實平淡無奇,評者不應孔中窺人,把課説得一無是處,而應實事求是,從問題中捕捉閃光點。而有的課確實上出水平,評者不應橫挑鼻子豎挑眼,似乎不找出幾個問題來就不能顯示自己的水平。

五忌盲人把燭

瞎子秉燭,又有何用?模稜兩可,不痛不癢。百般客套、虛與委蛇的評課起不到任何作用,許是評者怕傷害了教者,但是如此“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溢美之詞、叫好之聲的評課,除了會給自己戴上一頂“好好先生”的帽子之外,又能給聽者多少東西呢?評課應實事求是,無偏無黨,立場鮮明,褒貶得當。

六忌涇渭分明

渭水清兮,涇水濁兮,涇入渭水,清濁不混。但是評者恰恰不能與教者“劃清界線”。評者應換位思考,站在教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因此,評者要從服務教者、提高聽者的目的出發,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設性意見。

七忌盛氣凌人 威嚴傲慢,以勢壓人,居高臨下,專橫霸道。評課切忌如此。當評者或以仲裁者的身份示人,或以真理壟斷者的面貌自居時,有如何能創設出和諧民主的評課氛圍?一味地固執己見,不留餘地,有怎會打動聽者的心靈?評者應尊重教師的勞動,更尊重教師的人格,虛懷若谷,誠字為先,以理服人,理性地行使自己的發言權。

八佶屈聱牙

語言艱澀,不順拗口,聽者茫然,不知所云。有些評課者好用國外的理論和時髦的語言去套,本來意見倒是正確的,但是一用“話語套子”,反令不少聽者沒法接受。有些評課缺少邏輯,思維不清,語無倫次,讓人聽後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有些評課照本宣科,缺少現場感,失去了語言的感染力,當然也就影響了聽者對評者意見的接受度。因此,評課應思路清晰,可根據提綱加以擴展,少生搬硬套時髦話語,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

九忌千人一面 無視教者,無視課型,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評課應因人而異。對剛剛走上講台的年輕教師,需放低標準,多加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的發展與將來;對骨幹教師,需標準高些,要求嚴些,挖掘其教學特長,促使其擁有教學個性。評課還應因課而異,課型不同,教學形態自是有異,評課內容當要跟着變化。

十忌不分場合

大庭廣眾,顧及面子,某些問題,個別交流。評課應注意場合。若向領導反饋聽課情況,務必把握分寸,點到為止。若是集中評課,應充分肯定優點,再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合理建議,關鍵是讓聽者從此課例中得到啟示與提高。若是私下交談,不妨“打開天窗説亮話”,把問題説得直接些,並鼓勵教者敞開心扉,雙方共同切磋

在新課標下如何評價一節中學語文課

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文化修養、教育觀點、師德和思想素質的綜合表現。對其評價的目的在於,總結優秀的教學經驗,診斷教學的不足,以便更有效的改進教學。同時它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開展教學研究、促進自我發展的過程。那麼,如何評價一節中學語文課呢?以往的評價標準是“以教論教”,即以看老師的教來評價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它注重的是老師的教,而忽略的是學生的學。新的評價標準是“以學論教”,即以學生的學來評價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它注重的是學生的學。諸如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及學生參與程度、自主自覺學習程度等。新的評價標準也注重老師的教,但它注重的是老師的教學理念與思想、教學方法與手段及“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等。

1、看理念的更新

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本質區別就是理念的不同。所以衡量一節語文課的首要標準是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應貫穿以學生為主的思想,應視學生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需求;激發學生主動意識,並尊重學生獨特體驗,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以學論教”是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觀的核心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節課上,如果老師理念陳舊,傳統教學,只關注自己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完成得怎樣,而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那這樣的課堂教學只能算是任務關注型教學,絕不是新理念的教學。

2、看目標的落實

落實“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是新課程標準對一節語文課的基本要求。隨着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現在的課是越來越花哨:配樂朗讀、配畫朗讀、光碟、幻燈.....讓人應接不暇。但聽完課一回味,一節課熱鬧是熱鬧,但目標的落實卻是即虛又浮的。課件(現代化手段)的運用,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落實教學目標,它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輔助手段;如果刻意地去追求課堂的所謂“豐富”而不管目標的落實,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節注重形式的課。

看一節課不僅要看落實是否目標,還要看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課後反饋是否緊緊圍繞、落實教學目標。此外還要看老師是否善於發現教學內容的創新點,培養學生的創斐意識和胝力;昏吆栙捎詞文特點和學生學習規律,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並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此外,一節課裏教師還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3、過程的安排

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認識、掌握知識的過程。《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質疑、合作、探究、解疑、交流的過程。所以,看教學過程首先要要看教師是否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有效組織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還要看老師是否起到組織者、引導者更多的是參與者的作用。其次要看教師是否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再次要看教師能否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時間安排科學、恰當。

4、看氛圍的融洽

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總是把激活課堂、與學生平等對話和溝通放在首位。他們總是努力為學生營造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力求與學生達成感情的交融,心靈的默契。他們總是鼓勵學生去大膽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勇於質疑、大膽探索、樂於交流與合作。教學中,當自己一呼不能百應時,他們會用自己的智慧或調侃、或煽情,適時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樂學、善學、學有成效。而一名蹩腳的語文老師總是把安靜的課堂、學生對老師的誠惶誠恐放在首位。他們説“我講課的一個特點是需要課堂安靜,稍有一點動靜,我的課絕對要講遭。”。因此他們的課堂往往是一片沉悶、死寂,老師唱獨角戲,學生是被動的看客。《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的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等。這樣試想:一節氣氛沉悶、老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的語文課上,學生的諸多能力能得以培養?所以,積極向上、馳張有度的教學氣氛是衡量一節課良莠的標尺。

5、看興趣的激發

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學習”其實就是一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如果一節課學生對老師的課毫無興趣或是在老師的威壓之下被迫學習,那教學效果絕對是甚微的。同樣如果一名教師的課老是?生常談、毫無新意,又怎麼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老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適時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有效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我們老師們所希望的教學效果。

6、看信心的培養

看教師能否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心,是評價一節課的又一尺子。語文是我們的母語,一個人最先接觸的莫過自己的母語了。為什麼有“語文好學學不好”的怨聲呢?應該説語文不僅好學而且也很容易能學好。我們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曾想過要為學生創造獲取語文學習成功的機會嗎?我們學生的每次學習是否在語文學習成功的喜悦中,信心百倍地投入其中的呢?誰都想在希望中“活”下去。調查得之,許多學生所以對語文學習喪失信心是因為從未嘗到語文學習成功的體驗。有的語言資質差的孩子對語文學習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與那些語言天分好的學生相比仍相差很遠。加上老師總是垂青語言能力強的學生,回答問題、考高分、受表揚的總是他們。久而久之,就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誠然,君不見,觀摩課上,回答問題往往不正是集中在幾個孩子身上嗎?

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老師只有為每一位學生交流意見、表現自我創造機會,讓他們得以在老師、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價值,常常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滋味,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我們的教學才能有效果。

總之,評價一節課應該是多角度評價和重點評價相結合,即不能泛泛地去評價,也不能僅就某一方面去評價。評價一節課的標準是一定的,但評價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這有待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不斷的摸索和總結。

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1. 一堂好課的標準

(1)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紮實的課,而不是圖熱鬧的課。 (2)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有內容的課。

(3)一堂好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也就是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迪。 (4)一堂好課應該是常態下的課。也就是平實的課。不管誰在聽課,要做到心中只有學生。 (5)一堂好課應該是真實的課。也就是有缺憾的課。 2. 一堂好課的基本表現

(1)一堂好課必須形成學生的興趣和持續學習的動力。

(2)一堂好課必須兼顧有差異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課必須體現思維的深度。

(4)一堂好課應促使學生知行結合,有所收穫。 3. 用建構主義觀點探討一堂好課的標準: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師生有效的互動性

(3)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實踐性 (4)學生真正的理解性

(5)預備學習材料的良好組織性 (6)學生學習的反思性

4、?“好課”標準沒有定論!

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推崇創造、即注邊緣羣體,實現和諧課堂,使每一上學生都得到發展的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

何評價一節好的語文課

——讀《探尋好課的標準》有感

近日,我認真拜讀了《現代教學》(探尋好課的標準),文中談到評價語文課的標準很多,如看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使他們在實踐中培養聽、説、讀、寫的技巧能力;看語文課堂是否關注了人文精神,重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教師是否根據學生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並做到與其他學科、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的有機聯繫„„我讀了受益匪淺。 在我看來,評價一節好的語文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衡量教師是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首先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進行啟發式教學,摒棄灌輸式教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應以學生的學習成效來衡量。學生能否在語文學習中習得知識,練就能力,發揮潛力,具有創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參與的,還是被逼無奈而為的,以及積極參與學習的時間的多少。怎樣利用積極的學習時間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把有效的學習時間貫穿到具體目標的學習中去,是我們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也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內容。好的語文課堂,我們應該感受到這樣的境界——學生能主動與老師平等的對話,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教學已不再是忠實的傳遞和接受的過程,師生的思想在與文本不斷交往、不斷對話中發生碰撞,創造的火花不斷產生。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這種生成性,並與課堂預設有機融合,讓每一個學生真正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展,在這樣充滿生機的課堂上,師生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湧動!

二、考察教師能否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是一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創新。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只有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們才可能自覺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我們應自覺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並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過程。二我們教師要有個性,要有批判精神。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張揚學生個性,自己就應先在教學過程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即在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或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和自身實際,在原朩基礎上推陳出新,引導學生挖掘創新形成獨到的見解。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衡量教師的創退力衈玐和孆生的創退怇衈現,可以根據下述問題來衡量:(1)教師提出了幾個開放性問題?(2)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允許學生思考的平均時間是多少?教師否定學生的次數是多少?(3)學生的回答有創造性的人次是多少?(4)學生提問有創造性的人次是多少?(5)學生主動提問的次數是多少?(6)課堂教學中有多少時間用於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學習或研究?(7)課堂教學中有多少時間用於小組自由討論?

三、考察教師是否重視學生高尚情操審美情趣的養成

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相統一的規律,決定語文課必須貫徹“文道統一”的教學原則,在讓學生欣賞文詞能力的同時,我們也要進行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審美情趣的養成。我們首先要明確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的特點與要求,既要重文也要重道,應因文悟道,因道學文,寓道於文。要像潤物的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我認為,只要每位立志於在語文教育園地辛勤耕耘的同仁,能在課堂上緊緊把握以上標準,自我完善,不斷追求,定能上出一節節課堂內容豐富;氣氛融洽、民主、和諧;師生關係和諧愉悦,既鍛鍊學生思維又提高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注重人文教育的五彩紛呈的語文課。

語文評課稿 篇三

語文評課稿

一、充分發揮課件的優勢,利用音、圖、像的感染作用與形象性,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並且超越了文本的侷限性。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想像與創作。

二、以多種方式的“讀”來引導學生融入課文,從而引發其情感體驗。這篇文章就知識來説,其實並不難。但是,作為這種寫景較強的文章來説,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體驗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學生融入文章,則顯得更重要。於是,魏老師則發揮了朗讀體會的作用來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課件的泛讀,老師對感情基調的把握非常到位,教師的示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學生自由讀與默讀,就是要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體會,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我體驗。同時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體味,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秀品質。

三、建立“大語文”觀念,側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作為一種人文學科,它必然藴涵了各方面的知識。自古以來,文、史、哲也是不分家的。而且語文特有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也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大語文”觀念。因此,魏老師很好地拓展了知識,在她為學生設計的學案上,魏老師將本文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及常識逐一講解,體現了魏老師知識的淵博和語文功底的深厚,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雜家,要能夠舉一反

三、觸類旁通,這樣,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大語文觀來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是這樣,聽課也如此。咱們每個人聽完課後也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觀點,但就魏老師這堂課我覺得,有如下幾個特點:,不過這只是一家只見

國小語文評課意見 篇四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馬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馬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語文評課稿 篇五

評課稿

這堂課聽後很受啟發。總的説來,師生的精神面貌好、教師能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每個人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課堂效果較好。

1、整堂課設計合理,思路清晰,環節緊湊,目標落實,重難點突出。課堂流程、雙基訓練、德育滲透都做得比較好。教學用語規範,體態大方,板書美觀,語速不快不慢,聲音不高不低,圓潤動聽。

2、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一節課好壞的主要尺度。

3、教材理解透徹,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知識。

4、充分發揮課件的優勢,利用音、圖、像的感染作用與形象性,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運用課件創設識字,朗讀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理解詞語的方式靈活多樣,語言文字訓練注重聯繫生活實際,並紮實有效。 6.注意感情朗讀的訓練。以讀為紐帶,貫穿整篇課文,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為後面的説、寫打下基礎。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體會,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發現的品質。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讀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國小生習慣於形象思維,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寫和説明,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產生正確的理解,做到語言與形象的溝通,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能力的目的。

7、教學指導思想有待進一步解放。傳統課堂的特徵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説、學生記”,關注的是教師的教,新課改強調關注學生的學。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能夠看出教師的教育思想境界。教師備課時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視角,按學生的思路去設計教學,而不是去照本宣科。

8、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動靜結合是學習的法寶。要想讓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在教學環節、教學方式和內容的組織安排上多應多動腦筋。

9、強化賞識教育,優秀學生是誇出來的。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提醒、矯正、引導與鼓勵。恰如其分的表揚、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的平台。

語文課評課 篇六

語文課評課

評價一節語文課的根本標準不但要看教師是否講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得如何,既要看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看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學生是否主動學習、主動提問、主動回答問題,教師是否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師生合作是否和諧,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探究新知識、發展新能力的氛圍。

通過近幾年的教研活動的積累,對國小語文課,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全面地、細緻的評價。

一、目標設計

要求教師應吃透《語文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瞭解每篇課文在本冊書中所處的位置及所要求的重點訓練項目,確定準確、恰當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效地指導好教學過程。除要求繼續進行雙基教學之外,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導入設計

導入是教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如同橋樑一樣聯繫着新知和舊知,如同序幕預示着後面的高潮和結局,又同航標引導着學生的思維方向,所以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景,千方百計地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三、過程設計

(一)教法與學法的體現

為適應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教師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語文教學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構建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積極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以這一精神為指導,《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三個重視:

1、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被動學習現狀。保證學生有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教師要把握好講的度,避免繁鎖的分析講解以及機械的訓練,應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認真讀課文,自主學習來讀懂課文,學習有關的語文知識,通過自主學習,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重視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信息傳遞的單一性。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合作,即課堂上學生的多向交流——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學。

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相互交流見解,展示個性思維的方法與過程,同時對不同能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的學生實現“互補”,加強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豐富和完善學生的見解,合作學習可以以同桌、四人小組進行,但是教師應注意教給學生一些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做到四會:一會質疑,有問題的時候主動地問老師、問同學;二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能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評價;三會陳述自己的觀點,善於接受別人的觀點;四會主持、組織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

3、重視探究實踐能力的培養,改變機械接受學習的現狀。探究是高層次的自主學習,是學生對某個問題的探索,是一種發現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根據不同的學段,對探究性閲讀分別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閲讀時,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其次,要鼓勵學生勇於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要人云亦云,還要鼓勵學生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並善於在交流中接納別人的意見。

(二)基礎訓練

字、詞、句訓練是貫穿於整個國小語文教學始終的一個教學重點,抓好這個重點,對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思維想象、言語表達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字、詞、句的指導,要把字、詞、句融入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切勿孤立地進行字、詞、句教學。

(三)朗讀指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讀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國小生習慣於形象思維,這就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寫和説明,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產生正確的理解,做到語言與形象的溝通,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能力的目的。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高水平的朗讀,可以使人鬥志昂揚、熱血沸騰、激情滿懷;一個高水平的朗讀,可以使人思維萬千、熱淚盈眶,甚至黯然淚下„„把自己融入到課文情景中。怎樣指導好朗讀?首先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要求使用普通話,口齒清楚,讀音準確,不添字漏字,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對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佳詞美句、重點段落要反覆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表情地朗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讀方式很多,有領讀、範讀、齊讀、自讀、對讀、抽讀、分角色朗讀等,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內容、體裁靈活運用。

(四)口語交際的培養

語文教學中還應重視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口語交際就是原語文大綱中的聽話、説話。《課標》明確提出,口語交際教學“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説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鍊口語交際能力。為此,我們語文教師將肩負着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重要任務,應把口語交際貫穿於課堂教學中,在語文教學中要創設學生口語交際的良好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主動提問,互相討論、交流,根據課文內容寫廣告詞或當小導遊等,從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五)審美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存在着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定色彩,這就是情感色彩。教學是一門藝術,除了在教法上靈活多樣外,還應給學生美的享受,寓教於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接受知識,接受教育。一位語文教師,就是一位演員,更是一位導演。必須進入作品中的角色,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形象地、生動地通過語言、表情表達出來,去感染學生。而決不可不管體裁、內容,都板着面孔,單調地、無變化地説教,課堂毫無氣氛,使學生昏昏欲睡。語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薈萃,所有的作者都是以感情而寫作的,面對這些作品就要*我們語文教師將那些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甜美的語言,以滿腔的激情,去創設情境,進入角色,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無意識地記憶,達到眼前出現文中的畫面,把語文教得有立體感,使之興奮起來,時而歡躍,時而悲傷,甚至激烈地討論、爭論„„象這樣的課,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六)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也不容忽視,國小語文課本中好多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有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如《鳥的天堂》、《桂林山水》,可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教育;有歌頌無產階級革命者為了建設新中國不怕犧牲的,如《獄中聯歡》、《狼牙山五壯士》,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反映舊社會窮苦人民苦難生活的,反映環保的等。總之,教師應結合文章內容寓思想教育於語文教學中。

四、作業設計

教師在佈置作業時,一定要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同時更要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要注重作業的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反對死記硬背、機械重複的抄寫。現在上級明確規定,國小一、二年級不留課外作業,三、四年級在半小時以內,五、六年級在1小時以內。據瞭解,我們有的老師對課外作業的佈置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不考慮效果,大量的作業佔去了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把天真活潑的孩子變成了不快樂的書蟲。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們把板書視為洞察教材的“窗口”,開啟思路的“鑰匙”,排疑解難的“橋樑”,實施教學的“藍圖”,是非常恰當的。板書雖然是“微型教案”,但它卻展現了一定的宏觀世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説,板書設計和運用的優劣往往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因此,我們必須精心設計板書,要求科學規範、整潔美觀、簡明扼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記憶、再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板書如下:這幅板書充分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整體看是總分式,突出桂林山水景色之美;“山”和“水”的特點描寫又是總分式;而“山”、“水”各自的幾個特點又是並列關係;“水”與“山”之間含有一個“雙向式”,以突出桂林山水交融一體。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把基礎知識、閲讀、口語交際、寫作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要不斷地總結,大膽嘗試、探索新的教法與學法,推動語文教學的改革。

語文課評課稿 篇七

教研組老師的課都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以人為本”的課堂理念,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新的學習方式。。課堂上“老師機械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已不復存在,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全部交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協調者。大家可以看到組內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完全相信學生,讓學生聆聽,讓學生朗讀,讓學生評論,讓學生品味。課堂上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學生聽的全神貫注,讀的琅琅上口,説的頭頭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了生機與不三位老師的課都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以人為本”的課堂理念,採用了“自主、合作、活力。老師的課都體現了語文課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都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才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可以説老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明晰。讓學生“聽、讀、説、悟、思”,詹豔生老師的《散步》最大特色是整堂課自始自終都洋溢着一種濃濃的情意,文章的景美、情美、語言美。教師的課製作美,教學設計構思美,教師的教學語言美。讓語文課魅力四射,讓語文課美不勝收,讓語文課充滿詩情畫意,讓學生“在文章中感知親情,生活中感悟親情,在行動中培養親情”, 可以説既體現了訓練的過程,又滲透了方法的指導。同時又把人文關懷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肖恆老師按照“整體感知——品味趣味——創編美文”的思路授課,王歡教師在清晰地思路中又把“圈點批註”這一學習方法貫穿其中。

在課堂教學中都注意對教材的開發和利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形式,本次組內公開課,年輕老師有四位老師對同樣的兩篇文章進行“同課異構”了大膽嘗試,使語文課堂在統一性的基礎性又呈現出教師個性化多樣性的局面。

《滿山的燈籠火把》教學設計 (S版四年級上冊)

一、導入新課。

1、讀了“滿山的燈籠火把”你眼前出現什麼景象?

2、讀了課題我們一定想知道發生過一個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默讀課文,畫出生字,藉助字典讀準字音。

2、學生互動學習,老師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檢驗自學效果。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思考好了在小組裏説一説。

四、細讀課文,理解感悟:回憶的這個故事是分哪兩部分寫的?仔細閲讀,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動。

1、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動筆劃出重點句及重點詞,並在旁邊做好批註

2、把令你感動的內容讀給大家聽。

3、交流彙報:(1)、我是怎麼附入那口井的?當時的情形怎樣?找出具體的語句。 (2)、指導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當時環境的惡劣以及我墜入土井時的慌亂和無助的感覺。 (3)思考:我為什麼不再掙扎了?我又為什麼不在哭喊了? (4)、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是否正確、流利,是否讀出我的當時堅定的信念。

(5)、請用一些詞語來形容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6)、請同學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讀課文,思考:結果是怎樣呢?親人們是怎樣來救我呢?

5、“淚如泉湧”是什麼意思?我為什麼會淚如泉湧呢?請聯繫課文內容談一談。

6、你是怎麼理解“……只有眼淚在不停地流着,是熱的?這句話的?

五、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體會? 2.你懂得了一個什麼道理?(親情是偉大的。因為我們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我們的周圍,我們的身邊,將處處充滿温情,充滿陽光!)

六、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學習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學習描寫的方法。(悟出文章先概括後具體的表達方法,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

2、反覆朗讀仔細體會,並讓學生嘗試評價,並認真品味精美的詞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美妙。

國小語文評課意見 篇八

這節課老師通過圖片、錄像、課文等多種形式來使學生認識美麗的小興安嶺,使學生對小興安嶺的景色、物產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先帶領學生一塊分析描寫春天的部分,並總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分小組來學習課文的其餘部分,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課過程中還設計了幾處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讓學生選擇會在什麼季節去小興安嶺旅遊等環節,都體現了老師重視學生的學習感悟,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

導入部分的錄像資料只是讓學生看了一遍,看完就過去了。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讓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聯繫錄象資料來説説小興安嶺有哪些景物,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然後再去理解課文。在第三個環節配樂朗讀並讓學生觀看動畫課件時,課件的內容並不能和課文完全相符,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這裏可只留背景音樂,讓學生邊聽朗讀邊去想象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

在最後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還缺乏進一步的提升。小興安嶺向人們奉獻出了豐富的物產,作者對小興安嶺的熱愛之情,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進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語文評課稿 篇九

《天遊峯的掃路人》評課

能上一節好的語文課,是許多老師夢寐以求的夙願。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灑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詩意的„„最終是有魅力的!那麼,語文課的魅力在哪裏?我認為,它應該在課堂中師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劉勰在《文心雕龍》裏説:“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連通讀者和作者關鍵點。如果在閲讀教學中學生和文本對話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發生共鳴,經歷一次心裏歷程、情感洗滌,哪還有什麼魅力而言呢?

但語文課僅有情感,魅力就夠了嗎?不是,好的語文課要能啟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幽閉的心智被開啟,創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那麼,怎樣讓語文課堂充滿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試以趙軍文老師上蘇教版六年級《天遊峯的掃路人》的課例來作闡釋。

一、導入新課顯示教師親和的魅力

趙老師與學生進行了一段課前談話,談話包括兩層內容:一層是師生情感溝通,縮短因為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接納教師,讓教師走進學生心裏。教師借用孫悟空這一學生喜愛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離,向零距離心理教學靠攏。另外一層內涵是導入新課。優秀的導入或自然、或新穎、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導入語言必須在內容上與教學內容有必然聯繫,否則,不是譁眾取寵,就是喧賓奪主;不是教師賣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個好的“揭題談話”或“新課導入”,在內容選擇上應該有以下要求:

1、要

選擇學生有話可説的話題;

2、要能和教學內容有機聯繫 ;自然相關;

3、要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充分激發學習熱情。

二、質疑問難,顯示教師啟發的魅力。

如何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認為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即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問,是心理問題,勇氣問題。教師要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識,敢於説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於向書本和教師挑戰。從低年級開始每節課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題,不走過場,不搞形式。善問,是方法問題,是能力問題。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問題。

從教學片斷之中我們能看出學生提問能力也不是很強,開始的時候,學生問不到點子上,提出的問題也有語病。但老師沒有否定學生,而是充分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他的那番調動的語言實在精彩:同學們,如果你提的問題與你的同桌一樣,你們都是英雄!因為英雄所見略同。如果你提的問題與同桌不同,有兩種辦法——你能回答他的問題,證明你比他強,你噹噹小老師,回答他的問題;如果你無法回答他的問題,請你向他請教,因為他提出了你沒有發覺而且又不能解答的問題。一番話將所有的孩子調動得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待老師一聲“開始”,整個課堂已經沸騰起來。可想而知,後來學生的問題真是精彩紛呈,幾乎個個出採,上台寫上自己問題及大名的學生達十人之多。從學生問“掃天遊峯的人是年輕人,還是老頭?”逐步引導到問“天遊峯景那麼美,作者為什麼不寫美景,而寫天遊峯的掃路人呢?”從問“掃路人身上有什麼偉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掃路人身上有什麼高尚的品質?”這些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教師的耐心,教師的啟發,教師的循循善誘。最後,面對那滿黑板的問題,趙老師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讓學生選一個最重要的金點子,這其實是讓學生學會梳理問題,學會真正地提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再抓住最關鍵的問題帶動討論其他問題,希望在解決問題時,能夠觸發靈感,解決其他的問題。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學習的今天,我們經常呼喚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可是學生真的懂什麼是研究性學習嗎?真的會嗎?我覺得趙老師就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研究與學習的關係,這節課也的確當之無愧是研究性學習的典範。

三、朗讀體悟,顯示教師指導的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呂叔湘先生説:“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語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發出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教師培養學生的語感就應該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入手,而朗讀就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

當前閲讀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中讀起來了,聽到了琅琅的讀書聲,但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朗讀教學停留在較淺的層次。朗讀教學時,教師有讀無導,學生有讀無效,有走入“死讀書、讀書死、讀死書”怪圈的傾向。出現這樣的狀況,從理論上講,存在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誤導。多讀確實有利於語言的積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讀絕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讀,也絕不是排斥教師應有的引導、指導和講解的讀。宋代學者朱熹提出的“熟讀精思”符合閲讀規律。“讀”而不思則罔,有些深奧的課文,如果離開教師適當的引導和精講,不要説讀一百遍,就是讀一萬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謬誤,我們要把握朗讀教學中讀的度,要有辨證的思維,而不是盲目地讀、讀、讀。朗讀教學出現效果不明顯的狀況,從實踐層面上講,原因主要是教師自身朗讀水平不高,缺乏朗讀指導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個層面上讀,不能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味,讀出韻味來。

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呢?還是舉趙老師這課為例:第一步,讓學生理解爬天遊峯是很累的,而老人卻不覺得累,讓學生找出有關的詞句。第二步,學生找到了“九百多級,飄飄悠悠”等詞語後,體會天遊峯的險峻,老人的輕鬆自在,並讀出意思。第三步讀中感悟,體會老人對天遊峯的愛,對掃路工作的熱愛。第四步

師生相互品讀、賽讀,先由學生朗讀師生評議,然後教師範讀學生品賞,體會出師生讀得好在哪兒,哪兒需要改進,從讀的情感和技巧兩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賞中提高。

從以上課例可以得出:朗讀教學要讀思結合,讀導結合,教給方法。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悟,在讀中體驗情感,在讀中掌握技巧。

四、隨機點評顯示師生智慧的魅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十分重要,往小裏説,它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和活動,往大的説,它有時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但是當前課堂教師點評語言現狀實在不容樂觀,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邊際,有的照搬標準答案,有的是板着臉訓人,有的是廉價的表揚,所有這些均不能體現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照和平等對話。

六年級下冊

《天遊峯的掃路人》

評課

岔河中心完小:鄭成2011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