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堂教學評價方案【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3W

課堂教學評價方案【通用多篇】

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篇一

四屆三次職代會議上,以80%的多數票原則通過了《岳陽中學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標誌着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進入了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無疑,將對學校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教育教學質量制度化、規範化評價在我校起步較晚,還需在運行中不斷改進與完善;需要每一個管理部門、每一個教師積極參與,需要大家共同來呵護。正因為如此,本文就這個方案談幾點想法。

一、《方案》產生的背景

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國家在“七五”計劃中把“加強教育立法,逐步建立系統的教育評價和監督制度”列為發展教育這個戰略重點的主要政策。1985年6月,教育部在黑龍江鏡泊湖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標誌着我國教育教學評價工作的起步。爾後,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探索不斷湧現。在岳陽市教委年終目標管理評價中就有明確規定,要求每個學校都要有對教師的評價方案。隨着中國小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評價已成為當前科學管理學校,全面提高質量的重要環節。

提高質量,教師是關鍵。《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根據這一精神,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學生的培養目標,結合學校教育實際,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評價;運用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鑑定等功能,引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刻苦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已勢在必行。

學校改制之初,就在探索一種較好的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方案,雖然帶着這個問題到一些縣、市和學校去學習,並走訪了一些老師,根據我校實情制定了幾個方案,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方案都沒有進行實際應用。

學校法制化、民主化管理的不斷深化,急切呼喚一種客觀、可信、有效、實用的評價機制。因為:

(1)有利於通過對教育教學評價實現學校的管理思想;

(2)有利於使教師的積極性不因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主觀因素而受影響;

(3)有利於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使其從“工作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化;

(4)有利於在教師中形成既有序的教學競賽,又能“老帶新”,“能幫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和諧的工作環境。

(5)有利於為教師構建一個體現自我,展現才華的平台,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讓教師處在一個“做好做壞一個樣”,沒有壓力、沒有動力的平庸的環境之中。

(6)有利於確定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時得到可靠的信息。

2004年下學期,人事制度的改革,標誌着學校辦學思想初步形成;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又有了兩屆大學聯考的經驗;教師的“三個梯隊”已基本形成;生源狀況有了一定的改善;向管理、科研要質量成為了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據此,為制定和實施“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提供了有利條件。教研處在廣泛聽起老師們的意見後,起草了該《方案》,再經學校行政會多次修改後,於2005年初交四屆三次職代會審議。

二、《方案》評價指標的確定

教師的工作包括教育活動與教學活動;德育是首位,教書先育人,“育人”是衡量教師的工作水平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但育人的過程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包括諸多層面的多種因素,因而,對它的評價只能根據學校特點,有選擇性的進行。教學活動包括教與學兩個側面,也是一個受多層面,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的、複雜的動態系統,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正效應,使教師通過評價能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作出肯定性的判斷,從而不斷地通過“診斷--治療--鞏固”的循環往復,使教學水平不斷躍上新的台階。同時,通過評價為教師晉級、評優提供客觀的材料,減少盲目性、隨意性。為此,在選擇評價指標、構建評價體系時,首先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1、教學質量的內涵。按信息論的觀點,教學過程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信息,通過教學媒體把信息傳遞給教學對象的活動。所以,教學質量不僅只是學生考分的高底,還包括教師對大綱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對教學內容的精選與組織,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手段的運用及與學生信息情感交流渠道的溝通等方面,它不僅受教師的專業素質、工作態度、情感的影響,還取決於教學對象、教學環境、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要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不僅要評價最後的結果,還要評價整個教學過程以及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

2、決定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雖然教學的質量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但學生的學習活動,極大多數是在教師的啟發下,按照教師設計的教學要求、教學程度、教學目標有序地進行的。學生願不願學,會不會學,學得怎樣等都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教。所以,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按系統論的原理,應着重評價教師的教,即重視過程評價,使教學質量評價成為每個教師全面瞭解自己,自覺地改進和完善自己,努力爭取達到規定目標,使評價不僅成為管理手段,成為不斷前進的動力,而且也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機制。

3、教學雖然是教師工作的核心內容,但不是全部,教學質量的高低並不能反映所有教師的全貌。所以,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要與教師工作(整體)評價指標有所區別,它只能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

4、評價指標和標準的確定,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通過關鍵點研究來確定。同時,還要儘可能做到避虛就實,體現公平、客觀,以便於“操作”;要把結果評價與過程管理相結合,進而體現我校的辦學理念與教育目標:崇高的思想品德與過硬的知識技能。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校的發展。而促進學校發展的主體是教師,確定評價指標時要考慮引導教師不斷學習,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專業素質,鼓勵教師開發和利用有價值的教育資源。

6、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還必須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盡職盡責,不能由於教師的主觀因素對學校工作造成重大不良影響。

7、學校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之間的教育教學要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循序漸進。同時,教師之間又要有有序的競賽和團結協助、共同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教育教學評價只有實行全程評價,直接因素與間接因素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終端評價相結合,才能達到客觀、公正、公平、全面、合理、有效的目的。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方案設有A:思想品德、B:全員育人、C:教學質量、D:教學常規、E:教學調查、F:教育科研等六個評價指標。

1.全員育人:這個指標的設立是學校“以人為本、德育首位”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作為一所全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相對來説比非全寄宿制學校要少一點,班主任的責任更大,每一位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而且還要協助班主任、年級組、政教處做好潛能生的轉化工作。全體工作人員都應在本職工作崗位服務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

2.教學質量:教學中體現面向每一個學生的素質教育思想,聯繫實際,分層教學,既要有高的合格率,又要有高的升學率。因此,教學質量評價中設立了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三個子項。每項的得分不是非常嚴格的排名,採用一種分級的模糊評價,這樣做的理由有(1)考分的高低教師是主要因素,但學生的基礎不可能十分均衡,在隨機、均等分班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差別也是可能的。(2)減少了同一個備課組教師之間的競爭力度,只要齊心協力,互相學習,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好經驗相互交流,都能達到較高的成績,在一定的範圍內對自己的質量評價不會產生影響。高三年級要加強班級中各科目的整體推進,防止“本桶效應”的發生,加強學生薄弱科的學習,提高大學聯考總分。因此,高三的優秀率、及格率都以班級上線人數確定。

3.教學常規:是教學過程的管理,紮實地落實教學常規是提高質量的前提與保證。教學有強烈的不可逆性,它不能象製作單個的零件一樣,沒有做好的還可以重來,因此,教學常規落實的好壞,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學質量的高低。

4.教學調查:能全程跟蹤教師教育教學過程的只有所教的學生,學生的意見是反映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學生還在成長階段,各種判斷、分辨能力還不十分完善,因此,教學調查只能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5.教育科研:長期以來學校實施科研興校的戰略。學校的長足發展離不開教育科研,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可能在一個局部在一個短時期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對於整個學校教育系統來説是不利的。因此,要求每一個老師要做“學習型”、“專家型”老師。鼓勵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並且要將優秀的教育教學成果公開,形成共有的教學資源。也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發展,教師的教學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6.修正值η:我們的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一種校內的、封閉的相對評價,要使學校有競爭力,就必須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評價,而目前在大範圍內的可信的信息非常少,所以採用這種修正值的辦法也就提高了各教研組之間的競爭,同時,只有各學科三個年級的教師齊心合力,修正值η才會大。老師的教學行為,不僅影響自己的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教研組全體老師產生影響。這也體現了對教研組整體評價的思想。

三、實施《方案》的要點

讓《方案》起到正效應,關鍵在落實。評價時,堅持客觀性原則,儘量做到“教師個人”是唯一的自變量,儘量減少主觀因素。落實好《方案》有幾點值得注意:

1.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評價方案。方案制定期間,對各級評價指標與權重在老師中廣泛地徵求了意見,經過了多次修改,再提交職代會表決。《方案》已經發到了各備課組,由備課組組織學習,提前瞭解方案,就能用它指導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樣,所有教師才在同一起跑線上。

2.公開評價過程、公開評價結果。教師大量的教育教學成果要轉化為數據,要通過大量的計算,因此,公開評價過程,接受老師的監督。評價的結論給每一位老師排了一個位置,公佈結果,有利於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師通過對比,才能發現自身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有力依據。

3.各處室要對所負責的評價指標制定詳盡的、可操作的細則。如:“育人個例”的實施細則、“常規檢查”的評分細則、“考試命題、閲卷、成績錄入”的規定、“班級人數”的規定、“論文、課題級別”的界定方法、“問卷”的科學化合理化。在操作過程中也要避免人為因素,提高評價的可信度。

4.充分合理地利用評價結果。教育教學評價含蓋了教師的主要工作,它的實質就是教的工作質量,在定崗定編的人事制度下,工作質量佔有工作業績的大部分。因此,評價結論既成為選拔教師的重要依據,又為年度考核、評優選好、教師聘用、職稱評定、工作質量獎勵等與教師切身利益相關事項提供可靠依據。

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篇二

一、設計思路

1、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確定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鼓勵探究與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注重考察體現新課程課堂教學特徵的基本要素

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很多,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要着眼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體現新課程理念中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利於在評價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診斷和正確的導向。

3、注重評教與評學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實現具體發展目標的過程。“評教”,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這樣才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評學”,建立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以具體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評價要以評學為重點,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

4、體現科學性評價原則

課堂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教師、教學條件的實施狀況等諸方面對課堂教學的影想不可低估。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一般特徵,又要為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5、體現可操作性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要符合當前課堂教學的實際,評價標準是期待實現的目標,但又必須是目前條件下能夠達到的,以利於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要點必須是可觀察、可感受、可測量的,便於評價者進行判斷;評價辦法要注重質性評價和綜合判斷,力求簡單、易於操作。

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本方案中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共設置6個主評價項目(見表1)。

“評價項目”,從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要素出發,設置項目。

“評價要點”,列出了對各個項目進行評價的主要內容。

“對評價要點的特徵描述”,採用描述性語言對評價要點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徵進行列舉和描述。

“評課等級和評語”,是評價者依據評價標準,評定等級,再寫出評語。

“評價等級”,是根據特徵描述,對課與評價要點是否符合所作的判斷。

授課人姓名:班級:課題名稱:

評價項目

評價要求

評價等級

教學目標

符合課程標準,圍繞教材,利用開發課程資源,結合學生實際,敍寫具體明確可達成的可測、可評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為教學目標達成,設計教學方案,使之適合於學生經驗,興趣、認知和其他能力發展的現狀與需求,師生共同創設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利用信息技術教育和課程資源,實施有效的教學行為。

教學過程

主要教學

行為

語言、文字、聲像、動作等呈現行為;討論、質疑、探究等對話交流行為;閲讀、練習、答疑等指導行為。

輔助教學行為

創設課堂教學環境和氣氛,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開展有效的師生、生生參與,積極互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教學。

課堂管理行為

課堂規則,行為管理,課堂管理模式,課堂進度與時間的調控,課堂突發現象的處置。

學生反饋

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學到什麼,學會什麼,會學什麼,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張揚和提升。

教學特色

在教學過程的某個環節或全過程中,創設教學環境,組織教學,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引進新課、複習課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質疑、解惑、鞏固雙基、啟迪思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編擬和精選習題等方面獨具創新的教學藝術特色。

教學效果

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及其達到目標的程度。

學生、家長評價

通過參與、體驗和感受以及期待達到的目標對課堂教學評價。

教師自評

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回顧,反思和總結,肯定成線,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實事求是自我評價

評價人:

對評價要點的特徵描述

1、教學目標

⑴符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的程度。

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與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相適應,關注學生的差異。

⑵可操作的程度: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知識點落實到位。

2、學習條件

⑶學習環境的創設: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

⑷學習資源的處理: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處理科學,學習活動所需要的相關材料充足,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化學實驗利用與授課過程有機結合。

3、學習指導與教學調控

⑸學習指導的範圍和有效程度:為大多數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根據學習方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及時採用積極、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語言準確,有激勵性和啟發性

⑹教學過程調控的有效程度:能夠根據反饋信息對教學進程、難度進行適當調整,合理處理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

4、學生活動

⑺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對問題情景關注,參與活動積極主動

⑻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人數較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式多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適度

⑼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或能發表個人見解,能按要求正確操作,能夠傾聽、協作、分享

5、課堂氣氛

⑽課堂氣氛的寬鬆度:學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問題得到鼓勵,學生的質疑問難得到鼓勵,學習進程張弛有度

⑾課堂氣氛的融洽度:課堂氣氛活躍、有序,師生、生生交流平等、積極

6、教學效果

⑿目標的達成度:基本實現教學目標,多數學生能完成學習任務,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

⒀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有些學生能靈活解決教學任務中的問題。

⒁師生的精神狀態:教師情緒飽滿、熱情,學生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愉悦,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

三、評價表的操作使用説明

制定本課堂教學評價方案的目的,是為任課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學研究人員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提供基本依據。本評價方案主要適用於對日常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評價對象是一節課。

1、等級評定辦法

本評價方案採用模糊評價的方法,評價等級共分為A、B、C、D四級,為了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突出表現,等級評定辦法由基本等級評定辦法和學科特色表現升級辦法兩個部分組成。

一人評課可以根據聽課實況,按等級評定辦法給出恰當的等級;多人評課,則採用多數定等法,即以多數評價者確定的等級為結果,或者通過集體討論和評議確定等級。

⑴基本等級評定辦法。

A等:符合評價指標項程度達到80%以上;B等:符合程度70~80%;C等:符合程度60~70%;D等:60%指標符合程度不高,此項為不合格評價。

⑵學科特色表現升級辦法。

充分體現化學實驗教學,實驗處理對課堂教學知識點的落實起到了充分的作用,學生實驗操作規範,效果明顯,教師指導得當,分析具有説服力。

2、使用程序

⑴評課前,評課人認真閲讀評價方案,熟悉評價要點的特徵描述。

⑵評課前,評課人一般要對被評教師的教案進行分析,並根據需要擬訂檢測試卷或調查問卷。

⑶評課人在評課過程中,根據評價要點作好聽課記錄。

⑷被評教師根據評價指標自我評價,並就教學條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方面作簡要説明。

⑸評課人按照評定等級辦法,根據教學實施情況、學生測試或問卷結果、教師自我評價等,評定等級,再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

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篇三

【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評價理念和要求為指導,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原則,注重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實際體驗和發展程度的檢測,通過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評價目的】

1、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瞭解學生的發展狀況及發展中的需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2、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發展、整體素質的提高。

3、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

4、轉變教師角色,重視發展教師的個性和個人價值、倫理價值及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素養。

【評價原則】

1、過程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學生親歷體驗的課程。因此,要重視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評價。只要學生經歷活動過程,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形成一定的認識,獲得了實際的體驗和經驗,就應該肯定其活動價值,給予積極的評價。

2、多元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因此要鼓勵並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自我表現方式,如演講、表演、寫作、繪畫、製作等,評價不應只由教師來決定,要通過討論、協商、交流等多種形式,將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與指導教師或社會、家庭有關人士評價結合起來。

3、反思性原則。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改善、促進的功能,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實踐活動。要培養學生對活動過程(特別是細節)的記錄習慣,要通過活動過程、交流和活動成果彙報,讓學生學生學會對問題的討論、方法的交流、成果的分享與思考,達到自我反思、自我改進的目的。

4、激勵性原則。堅持正面評價,運用表揚、鼓勵、表彰等方法激勵學生,並貫穿於整個課程實施過程。無論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遭受失敗的時候,無論是定性還是量化評價的時候,都應該激勵學生,使激勵評價成為學生獲取成功的動力。

一、關於學生課程學習的評價

(一)評價內容

通過建立學生學習過程檔案和收集學生學習成果的方法,以定性為主量化為輔、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多維評價方式,對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與學習能力、收穫與反思進行評價。

1、參與態度。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次數、認真程度,以及是否認真思考問題、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提出活動設想或建議、認真查找資料、準時完成計劃和學習任務作為評價的依據。

2、合作精神。包括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主動幫助別人和尋求別人幫助,認真傾聽同學的意見,樂於與別人一起分享成果。

3、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通過對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及其對探究結果的表達進行評價。

4、收穫與反思。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小組活動記錄來反映,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日記、活動徵文、主題班會等形式來反映,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行為表現和活動成果來評價。

(二)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體現多樣化,要將以下幾個方面的評價方式結合起來。

1、“檔案袋評價”。要求活動小組建立活動檔案袋,裏面包括活動計劃、活動記錄、調查表、出勤登記表、實驗記錄表或調查記錄表、原始數據、學習體會、日記等與活動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做為小組成績評價的主要依據。

2、日常觀察即時評價。日常觀察即時評價要貫穿於活動的整個過程。一方面可以隨時隨地激勵學生,調節課程的實施;另一方面日常觀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評價的準確度和有效率。

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包括小論文、調查報告、研究筆記、表演、模型、設計方案等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評價活動,每學年舉辦一次手工製作、模型設計作品展示評比活動。

4、項目評價與階段綜合評價。在每個活動項目結束後,組織學生進行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之後能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指導後繼的活動,併為每學期的階段性綜合評價提供依據。階段評價做為學生每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績的主要依據。

(三)注意事項

1、注重課題實施的過程性。課題負責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只要學生經歷的活動過程,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認識,獲得了實際的體驗和經驗,就應給予積極的評價。要重視學生在過程中獲得的寶貴經驗的發展價值,通過肯定其活動價值,營造體驗成功的情境。

2、尊重課題實施的多元性。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鼓勵並尊重國小生極富個性的自我表達方式:演講、繪畫、寫作、表演、製作等。在教師對活動做出評價的同時,通過討論、協商、交流等方式引導國小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在評價中要肯定學生與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僅允許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現自己所學的形式也可以豐富多樣。

3、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即學生的參與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許多外顯行為表現出來,如是否認真參加課題組活動,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做好資料的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主動提出活動設想、建議,在學習中不怕困難和辛苦;是否樂於幫助同學、主動和同學配合、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和意見等。

4、重視學生的合作精神。主要對學生在參與小組及班級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行為表現來進行評價。如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主動幫助別人和尋求別人的幫助,認真傾聽同學的意見,樂於和別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組中主動發揮自己的作用等。

5、注重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教師可通過對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及其對探究結果的表達來評價。如是否敢於提出問題,以獨特和新穎的方式着手解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學習結果;是否善於觀察記錄、能夠綜合運用相關的資料、積極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等。

二、關於指導教師的評價

(一)評價內容

1、參與態度。是否主動熱情做好活動前準備工作,認真備課,民主、平等對待學生,經常為學生作具體指導,與其他教師協作。

2、指導能力。是否善於發現學生的問題和困難,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幫助學生調整活動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材料,瞭解校內外教育資源,能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

3、繼續學習。是否主動學習課程的前沿知識,能根據學生探究的內容鑽研有關知識,掌握有關科研方法,提升指導水平。

4、指導效果。是否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指導的小組有相當的成果展示。

(二)評價方式

教師評價採用“協商研討評定”方式,以自評為主,結合學生評價、教研組評價與學校評價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價,提高評價的可信度和客觀度。

1、問卷調查:①教師自我評價;②學生小組評價。

2、察看案頭工作:是否認真備課,撰寫教案,做好指導工作記錄。

3、成果展示:每學期組織一次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評比,每學年舉辦一次手工製作、模型設計作品展示評價活動,對指導教師給予適當評價,並從中評選優秀指導教師。

(三)教師評價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意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與學生的學習密切結合,和教師的指導密切結合;必須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

2、注意評價的激勵功能。要鼓勵學生的新想法,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熱情,促進廣大學生積極實踐、勇於創新。

三、具體操作

(一)學生評價

1、自評內容包括:

(1)你是否一直對你參與的主題活動感興趣。

(2)你是否參加過活動主題的選擇。

(3)你收集信息、資料的途徑有哪些?

(4)你在活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5)本次活動中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

(6)你對活動成果是否滿意。

(7)本次活動中,你發現了什麼?

(8)活動中,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採用方式:每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後,學生填寫“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與評價表”或用描述性語言的方法對以上內容進行一次自評,完成後全體成員均上交一份給指導教師。

2、互評內容包括:

(1)小組成員合作是否愉快。

(2)你們在活動中遇到哪些困難或問題?

(3)你們是怎樣合作克服困難的?

(4)你們認為下次活動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改進?

採用方式:每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集體討論,由組長執筆,用描述性評價方法為主對以上內容進行評價,完成後每組交一份給指導教師。

(二)教師自評

1、評價內容:

A、工作評價

(1)你是否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抱積極態度。

(2)你是否有一個活動方案和活動情況記載。

(3)為指導學生活動,你作了哪些準備?

B、過程評價

(1)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地實踐參與活動?

(2)學生對活動主題的興趣是否持久?

(3)學生獲取信息、資料的方式途徑有哪些?他們如何選擇處理蒐集的信息?

(4)小組成員能否進行有效的分工與合作。小組長的功能發揮的怎樣?

(5)學生在活動中是否體現獨創性?獨創性體現在何處?

C、效果評價

(1)活動成果是否實現預定的目標。

(2)學生在活動中能力發展得怎樣?哪一方面的能力最為突出?

(3)學生的情憾體驗是否獲得滿足?滿足程度怎樣?

(4)活動中有無“空白點”,體現在何處,設想如何改善?

採用方式:每一個主題活動結束後,指導教師按照上述內容項目,自己的指導情況和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一次評價,將評價意見寫成書面材料。(注意:教師對學生的定性描述評價材料中要注重抓學活動中閃光點,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滿足。)

(三)學校評價

組織:由學校教導處具體落實,每學期對每個領域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一次評價。

評價內容:

1、主題選擇是否恰當。

2、活動設計是否科學。

3、活動組織是否周密。

4、活動形式是否適合參加活動兒童特點。

5、活動效果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6、教師取得了哪些新鮮經驗,得到哪些新的認識?

採取方式:

1、審閲師生自評材料。

2、與組織活動的教師(或教師小組)共同反思活動過程,交流討論。

3、召開學生座談會。

4、召開家長座談會或書面徵求家長意見。

5、走訪與活動有關的社區人士。

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篇四

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思想。

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構建一套有助於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有助於教師反思意識和數學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助於實現這次課程改革數學目標的評價方案與策略是一項艱鉅而又十分有意義的工作。有了這樣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將使國小數學教學實現科學性、人性化評價,對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起到導向、激勵、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為教育部門提供更準確的評價數據。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綱要》還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是説,科學的評價需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從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情感、方法等進行動態性評價,另一方面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過程、方法、投入程度等進行鼓勵性評價。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案需遵循:導向性、科學性、開放性、可操作性等原則。

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

一節好的國小數學課,應該基本上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1.數學教學是活動的過程。活動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也符合人在發展中客觀存在的需要。活動教學也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活動教學能使每個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同時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需求。教師要使教學適合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獲得成功。

2.數學活動具有生活氣息。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於數學,數學不能與生活脱離。在生活化的活動情景中讓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這樣的學習學生會覺得數學有趣、有味、有價值。

3.數學活動能體現“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數學活動不是僵化的活動過程,不是僅僅給學生傳授“舊知”,而是要將其演變成學生髮現、再創造的過程。整個過程是開放的,問題是開放的、形式是開放的,這些都是學生髮現與創造的機會。

4.讓學生自己獲取數學。教師不能包辦替代,或簡單傳授,而是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獲取,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才是屬於學生的數學。因為探究新知的過程是一段可貴的思維歷程。

5.學生應該帶着問題學。知識和技能是問題產生的必要條件。教師能夠讓學生髮現原有知識與現有知識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出問題,在知識的模糊處提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點評。教師要科學的設置問題情景,適時、適量、適度的把握問題素材,注意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問題,使教學過程變成“問題”過程,沒有問題的教學不能成為學習。

6.每一名學生都要能參與。“一個都不能少!”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體現教學的公平性。教師可採取“分層異步”教學方法,促進每名學生都有成功的快樂,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7。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和實踐時間。課堂上學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探究、驗證、交流問題。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教師不要急於下結論,尤其是需要深入理解的問題,否則就流於形式了。

8.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起到參謀、協作、指導的作用,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覺得學有勁頭而不乏味。

9.教師要選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的需要,同時又服務於教學內容。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要恰當好處。總之一切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服務。

10.教師具有較高的調控和機智的應變能力。這是教師“化險為夷”,“錦上添花”的出彩點。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控,機智化解,切不可“蒙弄過關”,處理好了就是教學的“最佳鞏固”的問題。

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篇五

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構建一套有助於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有助於教師數學教學能力的提高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是一項艱鉅而又有意義的工作。有了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將對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起到導向、激勵、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為教學管理提供更準確的評價數據。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綱要》還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是説,科學的評價需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從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情感、方法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過程、方法、投入程度等進行評價。

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制定原則

研究並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研究、教學指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使教學評價起到指導、推動教學的作用,確定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原則:

1、方向性原則

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分析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總體思想,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2、全面性原則

要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進行評價,應觀測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包括教學中每一環節的設計、實施和效益,以及各個環節的相互聯繫所取得的總體效果。全面觀測課堂教學情況,包括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氛圍。總之,應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

3、主體性原則

構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參與的程度,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爭論,有發現,有創新。課堂教學評價要以評“學”為重點,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

4、開放性原則

課堂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教師、教學條件諸方面的不同,會使課堂教學情況千變萬化。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一般特徵,又要為不同師生和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餘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要以發展性評價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以一節課就把教師的教學能力作出定論。

5、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是實施評價的前提。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要符合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評價標準是期待實現的目標,但又必須是目前條件下能夠達到的,以利於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要點必須是可觀察、可感受、可測量的,便於評價者進行判斷;評價辦法要力求簡單、易於操作。

三、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準則的特徵描述

本方案中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共設置2個評價項目,8個評價要點。現對各評價要點描述如下:

1、學生學習

(1)參與狀態

學生是否全員全程參與學習,是否能自主學習、積極學習。

(2)交往狀態

生生之間是否有友好、有效地合作學習,是否能相互給予指點幫助或大膽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是否充分。

(3)思維狀態

學生的思維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解釋、説明、表達所學知識,是否能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激烈的爭論,學生的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創意。

(4)生成狀態

學生是否伴有滿足、成功、喜悦等體驗,並對後續學習更有信心,是否能總結學習所得,是否能得到相應發展。

2、教師教學

(1)教學思想

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全面恰當。關注學生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能面向全體,兼顧個體差異。採用小組討論,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提供充分的學習材料與探究時空,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善於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

(2)教學設計

聯繫學生經驗,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充分估計教學的起點,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暴露思維過程。有一定的練習時間和練習量。

(3)教學技術

重視反饋,把握教學契機,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應變能力強。合理引導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經歷研究、探索的過程。合理組織學生充分交流、合作與互動。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

(4)個人素質

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書、口頭表達能力等。有豐厚的數學功底,課堂用語規範、科學。能充分挖掘教材藴涵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有較強的駕馭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語言生動準確,教態親切自然。

四、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