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賈島《尋隱者不遇》全詩翻譯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8W

賈島《尋隱者不遇》全詩翻譯賞析(通用多篇)

《尋隱者不遇》 篇一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解】:

1、雲深:指山深雲霧濃。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鑑賞 篇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鬆、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説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鬆結茅,以鬆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採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説來,採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藥能養生,更在於為採藥而攀峯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採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髮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採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採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着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賞析 篇三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註釋

1、雲深:指山深雲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尋隱者不遇》賞析 篇四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採藥去”,採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採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説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説雖在山中,但云霧瀰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敍“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詩以五律見長,注重字句錘練,刻意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雲深不知處。”賈島的“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賈島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提起他,我們自然會想到他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為了是用“推門”好,還是“敲門”好,他費盡心機。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賈島煉字上的工夫,其實,煉字並不能概括他詩歌創作的特點。《尋隱者不遇》信筆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話,字字平淡無奇,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挑出來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這“明白如話”,“平淡無奇”,形成了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辭,妙在其中。

明白如話的詩,又怎麼會是含糊其辭呢?它的妙處又在何處呢?除詩題外,全詩只有區區20字,卻涉及到三個人物:尋者、童子、隱者。從詩題可以看出,詩中的主角應該是隱者,因為他是“尋”的對象,是詩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詩中的前兩句,寫詩人與童子的一問一答;後兩句寓問於答中,四句詩對隱者沒有一絲一毫的明確交待:其身份、氣質、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隱在詩句的背後。這不是含糊其辭嗎!

然而,正是這“含糊其辭”,給讀者留出了發揮想象的空間。只要細心地品味詩句,你不難發現隱者若即若離,時隱時現,活躍在詩句營造的畫境深處。深入一想,詩中的古鬆、白雲、青山、童子、草藥,哪一樣不與隱者有着密切的關係呢?他身居雲山,遠離塵世,與青松做伴,與童子相依,採藥為生,濟世活人,其超凡的隱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氣質,閒適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辭的詩句之中,在隱隱約約的畫境深處,飄然顯現。可見,寫人不見人,卻又在字裏行間飄忽閃現,正是“含糊其辭”的妙處。

詩人寫人物含糊其辭,表達自我感情時也頗為“含糊其辭”。按照常人的心理,尋人不遇,多多少少都會在心裏激起情感的波瀾: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動、或悵惘。而詩人面對“尋”而“不遇”,詩句中沒有一句明確表示情感話語,淡淡而入,淡淡而出,彷彿一切與已無關。古人云“詩言志”。志者,心聲也。沒有詩人的感情能成為一首詩嗎?當然,詩人不是沒有感情,只是表達得“含糊”而已。

其實,詩人的內心並非古井止水,波瀾不驚。“松下問童子”,一個問字,就透露出詩人飽含仰慕之情,滿懷希望而來。而童子的“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滿懷的希望一下子墜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從沸點降至冰點。繼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絲希望:隱者沒有遠去,或許還有見面的可能。可是“雲深不知處”又讓人迷茫:雲海漫漫,深遠飄渺,隱者究竟在什麼地方呢?一問一答,幾起幾伏,曲折盡情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波瀾。最後,藉助“雲深不知處”的畫面,任讀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從迷濛的畫面中,去體會詩人心中那一絲尋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這豈不是含糊之極,又清楚之至嗎?

言簡方可意長,含糊才有餘韻。所謂“含糊其辭”只是一種“含蓄”的表述手法。《尋隱者不遇》中,詩人用明白如話的詩句,表達“含糊其辭”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詣的追求,這或許正是這首詩成為千古傳誦的一條重要的原因吧。

《尋隱者不遇》作者介紹 篇五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賞析 篇六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賞析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全詩只有二十字,作為抒情詩,卻有環境,有人物,有情節,內容極豐富,其奧祕在於獨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幾問幾答,並且寓問於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尋隱者不遇”的題目已經交待清楚。“隱者”外出而問其“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裏把問話省略了,而寫出“童子”的答語:“師採藥去。”從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我”專程來“尋隱者”,“隱者”“採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採藥在何處?”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説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拓展內容】

《尋隱者不遇》作文

唐朝末年,人才稀少。我奉皇上之命,去深山尋找徐隱君。

我翻山越嶺,氣喘吁吁。於是就在一棵千年古樹上休息。陣陣冷風吹來,好似不清爽涼爽。我慢慢欣賞着這裏的美景:這裏有一座座連綿不斷起伏的羣連綿不斷起伏的羣山,有五顏色六的鮮花,有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樹,還有一口口小池塘,裏面流淌在清澈見底的水,能清清楚楚的映出人的影子。

這是時,突然迎面走來一位小孩。她他滿臉稚氣,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滿臉笑容的走來,我問道:“這裏有沒有叫許徐隱君的人?”那小孩遺憾地看着我,擺弄着大腦袋,嘻嘻地笑着。隨後,開口道:“你找我師傅啊!他去採藥了,就在這座山上。”只是霧深不知道在哪條溝?我望這萬丈高山,於是便走了。回家後我作了首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作文

幾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隱居起來成為了一位隱士。

今天,陽光明媚,我準備去拜訪位好朋友,來到他隱居的大山裏,走在羊腸小道上,我不禁高興起來。因就要見到分別好幾年的好朋友了。山裏綠樹成蔭,五彩繽紛的鮮花漫山遍野。清脆鳥鳴聲不覺於耳,潺潺的小溪清澈見底,許多不知名魚兒在水裏嬉戲。景色是那麼讓人欣曠神儀,讓人流連忘返。

我來到朋友家,在一棵巨大的松樹下見到他的徒弟,便走上前去問到“請問師父在家嗎?”小徒弟回答到“師父去採藥了。”“去哪裏採藥了?”在山裏可是霧太大,因此不知道精確的位置。聽了這話我本來高興的心情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失望的心情。

我悶悶不樂的回到家,把今天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寫了<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作文

一天,陽光明媚,山頂上雲霧迷漫,幾絲陽光照在大地上,林中的。草地上,數不盡的野花綻放出花朵,散發出沁人心肺的芳香。幾隻蝴蝶在林中飛舞,茂密的樹林給這座山增添了一片綠色,鳥兒在林間啼叫着,給寂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機。

賈島走在石頭鋪成的山間小路上,聞着芬芳的花香,聽着鳥兒動聽的叫聲,他完全陶醉在這山間的景色之中了,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了他要拜訪的那位朋友的家。一間不大也不小的茅草屋,周邊圍着一圈木籬笆,旁邊長着幾棵高大挺拔的松樹,還有一個小孩子正拿着一根木棍和他的小狗嬉戲呢。賈島走上前去,指着手問那個小孩,説:“小朋友,請問你家師傅在哪裏呢?”小孩抬起頭,上下打量着賈島,説:“哦,你來得真不巧,師傅他不在家。”賈島又問:“那麼他在哪裏?”小孩説:“師傅採藥去了。”賈島着急地問:“去哪裏採藥了?”小孩説:“就在這座山裏面。”賈島又問:“在山的哪裏啊?”小孩回答:“山中雲霧繚繞,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兒。”聽了小孩子的話,賈島心中不免有些失望。於是賈島對小孩説:“給我向他問個好,帶我以後再來。”

説完,賈島便獨自走下山了。

《尋隱者不遇》作文

這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詩人賈島正整理着包袱,準備去拜訪一位隱居在山林中的老朋友。

連綿起伏的高山,蒼勁挺拔的松樹,美麗芬芳的花朵,還有優美動聽的鳥叫聲。賈島邁着輕快的步伐走在雲霧繚繞的山林中,欣賞着美麗的風景,傾聽着鳥兒優美動聽的歌聲,聞着山澗小花泌人心脾的芳香,賈島頓時心曠神怡,心情舒暢。

不知不覺,賈島就來到了朋友隱居的茅草屋。屋外有一個童子正拿着一根木杈逗狗玩,賈島上前忙問:“小師傅你師傅在家嗎?”童子先打量了一下賈島,皺了皺眉頭説:“唉呀,你來得可真不是時候啊,我的師傅剛出去採藥了。”賈島有些失望接着問:“那你知道你師傅在哪兒採藥?遠不遠?”童子指着這座山説:“就在這座山中,但是雲霧繚繞,我也不知道他在何處。” “那我就不等了,還煩小師傅代我向你師傅問好,我下次再來拜訪。”賈島告別了童子。

山下,松樹送走了賈島,賈島也很失望的離開了。

《尋隱者不遇》作文

一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我興致勃勃地去拜訪隱居在山中的老朋友。林中草地上,數不盡的野花競相開放,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嗡嗡歌唱,小蟲子在草叢中鳴叫,鳥兒在林間邊飛邊唱……“怪不得老朋友會隱居在山上。”我沉醉於山林美景之中,不由自主地想着。

不知不覺中,我來到了一棵高大挺拔的青松下。松下有一個小孩,正聚精會神地忙碌着什麼。我走過去,輕聲問道﹕“小朋友,你認識XX嗎?他是我的老朋友。”小孩抬起頭,上下打量着我,調皮地一笑﹕“當然認識啦,他是我的師傅。”“噢,原來你就是他的小徒弟呀,他在哪裏呢?”“師傅採藥去了。”“在哪裏採藥?你能幫我找到他嗎?”“對不起,我也不知道他在哪裏。”“你為什麼連你師傅在哪裏都不知道呢?”“我師傅在臨走時只説,他就在這座山上,到時候自然會回來的。”聽了小徒弟的話,我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可我轉念又想,老朋友喜歡幽靜的深山,樂意流連於山林之間,享受這種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我不該來打擾他才是啊。可惜我活在俗世,身不由己。要是我也能過上這種隱居山林、與世無爭的日子,那該多好啊!當然,我今天也不虛此行。不出來走一走,瞧一瞧,我何以忘卻世俗紛爭的煩惱?何以享受這美好的山林之色?何以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我抬起頭向山上望去,山上林深葉茂,雲霧繚繞。看着看着,我彷彿也來到了神仙的世界,自己騰雲駕霧、飄飄欲仙了。老朋友啊,願你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也願來日能相會。

《尋隱者不遇》作文

順着彎彎曲曲的小道,我欣賞着大自然的傑作:茂盛的樹木,清澈見底的小溪,盛開的花朵,在枝頭歌唱的鳥兒,巍峨的高山……到處都充滿了春的氣息。

真沒有想到,我要去拜訪的隱者居然住在這麼詩情畫意的地方。我邁着輕快的步伐,翻過一座座高山,看見了挺拔的翠竹,蒼勁的松柏……突然,一座茅草屋出現在眼前,我看到有一位童子正在打掃房子,我心中暗自歡喜,就是這裏了。

我連忙走上前,激動萬分地笑着説:“你知道山中有一位隱者嗎?”“哦,知道。他是我師父,您找他有事嗎?”那個小孩熱情地説,“他就住在這間茅屋裏。”他用手指着那間茅屋。“你師父在家嗎?”我滿心歡喜急切地問。他露出抱歉的表情,聳聳肩説:“不在,師父採藥去了。”我心裏產生了一絲絲失望。那孩子見我有些不高興,就説:“我師父採藥的地方就在山上。”他指指對面那座山。我又燃起了希望,問:“你能告訴我哪裏可以找到他嗎?”“雲霧太濃了,看不清,我也不知道他在哪裏採藥。”童子抱歉地搖搖頭説。

我禁不住歎了口氣。抬起頭看見對面巍峨的山峯,乳白色的濃霧就像抖開的一件白衣,飄飄忽忽地披在山中。我眼前似乎隱者正慢慢走着,背上揹着沉重的竹簍,竹簍裏裝滿了藥材。我心想:雖然沒有見到隱者,可我能欣賞這麼美的景色,體驗隱者的生活也不虛此行。

《尋隱者不遇》作文

一天,賈島想要去山裏拜防一位老者。山中,長滿了松樹,一棵樹一個綠浪,層層疊疊捲上去,像一個立體的湖泊。它們雄偉蒼勁,巍峨挺拔,它們使高山有了靈氣, 使一切的生命在它們的面前顯得蒼白遜色。遠處的小樹林閃着綠幽幽的光,在微風中輕輕搖響綠葉,像是唱着一支動聽的歌。樹林被微風一吹,發出沙沙的響聲,從遠處看,好像大海起伏的波濤。

小河清極了,像一張碧綠、透明的玻璃紙,水底的一塊塊卵石也都像水晶似的光滑、透亮。早晨,小河像剛剛睡醒似的,眨着水波粼粼的眼睛。整個水面綠得如翠,亮得如玉;裊裊升騰的霧氣像潔白的面紗,遮掩着小河羞澀的臉。

賈島走了一會兒,看見了一間茅草屋。便走了上去,他看見有一個男孩正與狗在玩耍。就問:“你師傅在家嗎?”小男孩答:“我師傅上山採藥去了。”賈島問:“那在哪裏採藥啊?”小男孩答:“就在這座山上採藥,但云霧繚繞,我也不知道在哪裏。”賈島無可奈何地説:“哦,那謝謝了。替我向你師傅問好,告訴他:我以後有時間在來拜訪。”小男孩説:“不用謝,我一定會好好轉告他的。”聽完小男孩講的話,賈島就告別了。

沒有人送賈島離開,只有松樹歡送賈島。

《尋隱者不遇》作文

今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我決定趁這個好天氣,去拜訪一位隱居山林的朋友。於是,我收拾好行李,到了他隱居的山林。

山林中,古木參天,山峯連綿起伏,雄偉壯麗,使人心曠神怡。睡了一天的小草正在貪婪地吸着露水,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在風中隨風擺動,就像在向我問好呢!小溪清晰見底,魚兒們在水中嬉戲,我不禁俯下身去喝了幾口。“真甜!”我不禁説,“還是大自然的水好喝!”我沿着彎彎曲曲的石子路繼續往上走,行走了好長一段距離後,終於找到了朋友住處的一間被雲霧包圍、恍如仙境的茅草屋。只見草屋旁的一棵松樹下,有個扎着沖天辮、穿着青色衣服的童子,正和他的小狗嬉戲呢!我走上前去問道:“小朋友,你師父呢?”“師父去採藥了。”“去哪兒採藥了?”“就在這座山裏。”童子用手指了指附近的一座山。“在山的哪裏呀?”“這座山雲霧繚繞,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裏。”“他什麼時候回來呢?”我有些焦急。“師父不到天黑不回來呢!”。“那好吧,我只有先告辭了。”我無奈地向童子行了個禮,準備下山。忽然,我感到腳上有一陣隱隱作痛,一看,原來是被荊棘劃出了一道血口子。我不禁抬起頭來看看四周的高山,心想:我走石階上山都會被荊棘劃破,何況他還要上這麼高這麼險的山呢!難怪朋友經常説: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只有勇於前進,才能取得勝利!

雖然這次我沒有拜訪到朋友,但我感悟頗多。

《尋隱者不遇》作文

一座座大山高聳入雲,直插雲霄,挺立着,威嚴地掃視着大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雲朵,環繞在半山腰,真白!白得像雪,白得似霧,白得如玉。

深山之中,是一片莫大的松林。一棵棵松樹挺拔向上,蒼勁有力。樹根如龍爪一般,緊緊抓着路旁的碎石,顯得頑強不屈,堅韌不拔。一根根樹枝伸向四面八方,宛如蛟龍出海,形態各異。那長得鬱鬱葱葱的樹葉,綠得發黑,遠遠望去,好似墨雲翻滾,氣勢磅礴。一陣風吹來,松林中松樹的葉子相互碰撞,發出陣陣響聲,就像海浪翻滾。

著名詩人賈島,來此山中尋找隱居山林的高人,漫步在這山間小道上,也深深地陶醉於其中。忽然,他見松樹下的小屋旁站着一個小童子,身後跟着一條黑白相間的小狗。賈島忙走上前去,抱拳彎腰鞠了一躬,問到:“請問這位小兄弟,你可知道隱居此山中的一位得道高人現住哪裏?”這時,那位童子身後的狗,突然朝賈島叫了起來,童子連忙制止了,並向賈島回禮,答道:“你是説我師父?他剛上山採草藥去了,還沒有回來,真不巧。”

“那你是否知道他去哪裏採藥了?”

“只知就在此山中,不知究竟身在何處。”

“那,就謝謝你了,小兄弟。”賈島拜別了童子,繼續向山中走去。

雲霧繚繞的山間,看不清任何東西,更為這奇妙的大山增添了一抹神祕的色彩……

《尋隱者不遇》作文

賈島是唐朝的一位大詩人,他作詩時總是苦思苦吟,常常因為推敲一個字眼,茶飯不思,稱為苦吟詩人。這一天,賈島在家中,望着窗外的美景,突然詩興大發,作了一首優美的詩歌,可是,有一句話中的一個詞不是很恰當,他左思右想,覺的這些詞不行,那些詞也不行。正好,他聽説有一位很有學問的隱士住在山中,便準備去向他請教。賈島帶上水和文章,拿出一把舊傘,就出發了。他沿着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邊欣賞風景,邊趕路,這裏的松樹千姿百態,它們的枝幹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鬱郁蒼蒼,充滿生機。它們有的屹立,有的斜出,有的彎曲;有的仰望着天空,有的俯視着下面,有的卧在那裏;它們的樹幹十分粗壯,上面的樹葉像針刺一般,青翠欲滴,樹頭的小鳥唱着動聽的歌兒,有的在呼喚同類來學飛,路旁的野花五顏六色,有紅的、黃的、紫的、藍的、黑的……應有盡有。它們有的競香開放,展現自己美麗的身姿,有的含苞欲放,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上面帶着早晨的露珠,看起來很有精神,賈島看到這幅美景,心情好了許多。這時,在一棵巨大的松樹下出現了一間小茅屋,十分簡陋,但十分乾淨。茅屋前有位小朋友,他正在用一根樹枝逗狗玩呢!賈島連忙趕上去,叫住小孩,問到:“你認識×××嗎?”“當然認識,他可是我師傅!”那孩子自豪的説。“他在家嗎,去幹什麼了?”賈島高興急了,忙問,“快告訴我吧!”“他可不在家,去採藥了!‘孩子拖着長音説到。賈島聽了,很失望,但他爭取了最後一點希望,問到:”去哪兒採藥了?“就在這座山中。“賈島望着大山,它直插雲霄,周圍雲霧繚繞,若隱若現,他有了一絲希望,激動的問:”在山上的哪非地方?“”雲霧太濃,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賈島沒見到隱士,十分失望,自己辛辛苦苦的登山,就為了見到隱士,可卻沒遇到,真是可惜,朋友,改天我會再來的,希望你能在家。但他轉念又想;這兒空氣清新,樹木成陰,景色迷人,自己在這麼秀美的風景中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忘記煩惱,真是不虛此行啊!

《尋隱者不遇》作文

唐朝,有一個一流的詩人,名曰賈島。有一天,賈島心血來潮,想要結交一位隱居山林的賢士,於是他這個地方找找,那個地方找找,終於在一個靠近峨眉山的小鎮裏,聽説峨眉山裏有一座山,裏面有一位品德高尚的賢士,便興奮地向峨眉山行進。

走了2天,他終於看到了那座山,便鼓起勁,走到了那裏,只見那裏碧草遍地,鮮花數不勝數,顆顆高大的松樹就像一個個身材魁梧的士兵靜靜的守護在這裏的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路,遠處的峨眉山雲霧繚繞,顯得若隱若現。賈島不禁讚歎道:“真是美景配賢士,快哉,快哉!”賈島繼續向前走着,突然,他看見了幾座破舊的茅屋,前面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孩子在和一隻小狗玩耍,賈島急忙一上前,深深地行了一個大禮,對這位小孩子説道:“小師傅,請問大賢士xxx是住在這嗎?”那個小孩子一聽,抬了抬頭,笑了笑,驕傲地説:“當然了,先生,他可是我的師父呢!”接着又説:“先生,您是誰?找我師父幹什麼?”賈島整理了一下衣服,微笑着説:“鄙人名曰賈島,是來與令師結交的。”心裏想:“呵呵,找到了弟子,找師父不是舉手之勞爾?”小童子聳了聳肩,一咬手指,一臉抱歉的説道:“對不起,先生,我師父不在家,他已經去採藥去了!”賈島的心情一落千丈,不過,小童子又説:“我師父就在這座山中。”賈島驚喜的問:“小師傅,請問令師在何處?”“嗯,這裏的雲霧太深了,我也看不見。”於是,賈島又行了一個大禮,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