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66K

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

故事就像一幅畫卷,把乾癟的道理加以潤色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很多同學都會在有時間的時候找一些古代名人簡短勵志故事來看,那麼古代名人簡短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請您閲讀。

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1

支撐一個人前行的動力不是成功,而是通往成功道路中的那些信念。一些名人的出現都是不平凡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此,大家想要成功需要經歷很多的坎坷。下面為大家介紹有關司馬遷忍辱負重的勵志故事,朋友們能夠收藏本文。

司馬遷遵從父親遺囑,立志要寫成一部能夠“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的史書。就在他着手寫這部史書的第七年,發生了李陵案。貳師將軍李陵同匈奴一次戰爭中,因寡不敵眾,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遭受殘酷的“腐刑”。

受刑之後,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殺,可想到自己寫史書的理想尚未完成。於是忍辱奮起,前後共歷時18年,最後寫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共526500字。開創我國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料豐富而翔實,歷來受人們推崇。魯迅曾以極概括的語言高度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原先,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蒐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説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弔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狀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超多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閲讀和蒐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準備着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之後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情緒憂憤的狀況下寫的。這些着名的着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説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向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着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敍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着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着作,司馬遷依靠自己的信念,創造了奇蹟。

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2

李時珍生於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親李言聞是一位醫生,其醫術在湖北蘄州以及附近州縣,頗有名氣,而且還曾經當過“太醫吏目”的醫官職務。但是,在舊時的社會裏,一個醫生不管醫術多高明,社會地位總是不高,所以,李言聞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通過當時正規的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計劃裏,大兒子李思珍,繼承自己的醫業;而讓較聰明的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完成自己一直沒有完成的目標。

《本草綱目》內文李時珍小時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動、好讀書,尤其對於大人們講的各種傳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親收藏的那些有圖畫的醫書、藥書更是有興趣。他也喜歡到田野間採花捕蝶、欣賞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個像父親那樣醫術高明的大夫,遠比考試做官來的有趣多了。不過在父命難違的情形下,李時珍開始一次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後的鄉試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時珍22歲時,他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試,這次比前兩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剛得過“骨蒸”病,這種病是因為受了風寒,長期咳嗽造成,皮膚會發熱、而且多痰、全身無力,類似肺炎的病症。大病初癒的李時珍不僅難以通過鄉試,甚至幾乎再度病倒。這樣的經驗,對李時珍而言是痛苦的。回鄉後,他作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走自己的道路。

這個轉變,使得《本草綱目》這本巨着得以誕生,進而改變了整個醫藥學的發展,影響直到今日。1551年,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

在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但由於他淡於功名利祿,在太醫院任職未及一年,就辭職歸家,專心着述。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後,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着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閲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全書約有200多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着。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即流傳於全世界。

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3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他是唐朝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峯,有“詩聖”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學者、軍事家,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特別強,一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篇詩文。

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早就聽説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於是抬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麼樣的?”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説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它凡鳥為羣,是高潔的象徵。”杜甫聽了深深地印在腦中,過了一會兒他對父親説:“有志的人也應該像鳳凰,對不對。”父親高興地撫摸着他的頭説:“對,對。”

“那我就作一首鳳凰詩吧。”杜甫説。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我聽聽。”於是杜甫吟誦起來。詩中把他理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一番,最後抒發懷抱:做人一定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以後就更加用心培養他了。

到了9歲,杜甫已經能寫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詩作寫給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地詩人聚會的時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場,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一個名人匯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裏,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最使杜甫難忘的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裏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賞了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20歲離家漫遊,他遊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33歲這一年,在洛陽與另一個詩歌鉅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歲時國家發生動亂,自己也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着,卻用血淚寫出千古傳誦的詩篇。

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4

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之間,有一座名叫秭歸的縣城。這裏就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故鄉。

屈原自幼聰明好學,在學堂裏深得老師的賞識。可有一段時間,他放學後經常遲遲不回家。家裏人問他緣故,他總是神祕地笑笑説:“我現在誰也不告訴。你們放心吧,反正我不會去幹壞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嬃心裏仍不踏實。這天,她在放學前先趕到學校,當屈原背完晚書走出校門時,便悄悄地跟在了後面,一直跟到了後山坡的一個山洞裏。

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筍和石鐘乳,在虛無縹緲的霧氣中亭亭玉立。晶瑩閃亮的水滴順着石鐘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墜落,叮咚之聲,猶如珠落銀盤。

屈原在泉邊一塊青石上坐了下來,隨手掏出一卷竹簡,低聲吟詠起來。

女嬃站在洞口默默地傾聽着。她彷彿跟着弟弟一起,一會兒來到了洞庭湖畔的漁翁、蠶女中間,一會兒又來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獵人中間……直到夜幕降臨,洞內一片朦朧時,她才輕輕地喊了一聲:“弟弟”。

“誰?”屈原猛一怔。當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親愛的姐姐站在洞口時,連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讀的都是咱們楚國的民歌,美極啦!

可是,老師不許我們在學校裏讀它,沒辦法,我就……”

“那也得對家裏説一聲啊。”女嬃只責備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塊兒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裏讀書的事很快就傳開了。他死後,故鄉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後山的這座山洞取名為“讀書洞”。

經典古代勵志故事國中5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先世為隴西(今甘肅)人,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遊俠。

25歲時開始漫遊各地,42歲那年被任命為供奉翰林。李白畢生寫詩。他寫起詩來既快又好,杜甫説他是“斗酒詩百篇”。他的詩歌,熱情奔放,氣勢宏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後世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説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説:“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説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説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羣,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後是讚歎,最後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説:“小傢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説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後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Tags:勵志 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