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82K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多篇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1

這篇課文時我精心準備的一堂公開課,在師傅吳老師和我的反覆打磨中較成功的完成了,通過這一次的反覆修改教案和試教,讓我對教學,教好學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課文的重難點。

本篇課文是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寓言故事,從語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引導學生明白了葫蘆葉子和葫蘆果實之間是有聯繫的,但是始終到課結束了我也沒有捅破這張紙,所以整體來説對課文重點的把握還是不夠的。但是,本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對於這個教學目標我認為我還是把我得很好的,通過反覆的讀、語氣的指導以及變換句式讓學生理解這幾個句子。

2.認真備學生,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説

為了這篇課文能達到更好的水平,我總共試了三次,每一次吳老師都會告訴我,讓我少説話,多傾聽學生的,可是我總是怕學生打不上來,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當學生出現危機時,我便趕緊“搭救”,後來我發現確實是我走入了誤區,我只是一味的去走過場,完成教學進度,卻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學生不用説,不想説,其實都是因為教師引導得不夠,通過兩次試教,我慢慢地學着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自己領會語氣,自己感悟課文內容,我發現他們真的很棒,適當的激勵更是讓學生融入課堂,做課堂的主角。

3.注重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寫小葫蘆可愛的樣子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讀出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種葫蘆的人説“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點,學生要讀出種葫蘆人的喜愛與急切的感情,那麼當再出現那一副葫蘆壞了的圖片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種葫蘆人的心痛了。

總之,只要把握重點,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朗讀的指導,相信不管那篇課文都是可行的。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2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植物生長要經歷一個過程,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在讀到小葫蘆很可愛時,我問學生“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麼可愛,你還會怎麼説,怎麼做?”在體會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自己的葫蘆時,我又提問:“你猜那個人會在什麼時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蘆?”學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課文學習採用角色換位獲得情感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説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二、識字方式多樣化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對於識字教學。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麼,然後通過觀察瞭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有的用猜字謎的形式鞏固識字,如“鄰”、“盯”。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

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着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

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

3、男女比賽讀,

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三、教學中的不足

識字教學在整個課時中佔據了比較多的時間,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朗讀、理解比較急,比較淺。導致朗讀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流於形式,不夠落實;朗讀對象狹窄,沒有讓大多數同學得到鍛鍊。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我不斷提高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3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為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閲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學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閲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我再順勢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個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蘆,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説結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説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説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説,“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蘆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4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愛葫蘆的人種葫蘆時,只知道要葫蘆果實,不知道要殺死葉子上的蚜蟲,結果什麼都沒有得到。其中不僅藴含了“果實與葉子密切聯繫”的自然常識,而且更滲透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光看點,要看面”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本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本課

學生本節課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在教學本課時,我特別重視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本課特點,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説説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

二、成功之處

1.課上我特別重視閲讀指導。在指導學生閲讀課文時先讀題質疑,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在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學習用詞、積累詞彙和培養語感,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學中我把握了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內容設計教學。

3.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我引導學生看圖激趣,引導學生利用葫蘆圖及形聲字的特點自主識字,這樣識字有意識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了識字能力。

三、不足之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由於準備不夠充分,所以處理不夠到位。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應該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這些與自己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也有關。

3.課上教師提問的有些問題,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浪費了課堂的時間,説明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4.課上自己説得太多,尤其是最後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説多想。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完成任務,是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鍊,明確語言的指向性;使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另外,要多聽課,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鑽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5

這節課我用闖關的遊戲帶領學生學習,每一關都有闖關要求,有趣、生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關:諺語聲聲讀。闖關要求:將每一條諺語讀準確,讀流利。

諺語本身就是很通俗易懂的,我利用圖片來體現每句諺語的含義,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看到圖片就理解諺語的含義。最後總結諺語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團結力量大。利用歌曲一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來讓學生再次體會諺語的含義。

第二關:闖關要求:將每一個生字都會認、會讀、會組詞。

生字個個知。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用猜字謎(移、柴)、實物(筷子、繩子)、圖片(柴、火焰、繩子、搓衣板、蒼蠅、斧頭)、拓展識字(火字旁的字、反犬旁的字)、組詞識字。鞏固識字時利用摘果子、走迷宮等小遊戲,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關:我會寫。闖關要求:看誰寫的又漂亮又正確。我指導寫的有:斤、謀、滿

第四關:諺語大本營。闖關要求:看誰記得多!在這裏告訴學生,諺語有很多種類,舉例有農業諺語、學習諺語、團結諺語等,並舉一例。

不足:課件看不清;

指導寫字時方式太單一,粉筆字基本功有待練習;

教育機智不靈敏,柴的字謎;

整體前鬆後緊,拓展時應該只拓展有關團結的諺語,這樣後邊不會緊,也和本課的主題聯繫的更緊密。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6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佔最重要的位置,是認識生字,掌握詞語,學好句子,知道段落、初步感知篇章的基礎。

上這課時,我設置了語言懸念,現在是什麼季節?很多孩子知道是秋天,我説:“對,現在是金秋時節。”藉機板書“金秋時節”。我再設問:秋天是什麼顏色的?許多孩子舉手了,教室裏活躍開了,一個男孩説:“秋天是黃色的,因為有的樹葉黃了落下來。”一個女孩説:“秋天是紅色的,因為樹上的柿子紅了。”又一孩子説:“秋天是黃色的,因為稻穀是黃色的。”又一女孩兒説:“秋天是紅色的,因為楓葉紅了。”……孩子們説得太好了。

我接着設問:秋天像什麼?教室裏又熱開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搶答“像一首詩,一首秋收的詩;像一幅畫,畫上有成熟的果子,豐收的莊稼、綠綠的蔬菜……還有落葉……”,我抓住學生的激情興趣,深情地説:“孩子們,我們快走進涼爽的秋天吧!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圖畫,天高雲淡,大雁南飛,田野裏五穀豐登,爪果飄香。看,那秋收冬藏的場面更是讓山河壯美,有好幾個學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誦起來,作為老師,我有一份成就感。

同時,我更不忽視字詞的教學,我邊畫草圖邊板書詞語,把生字顯示出來,指導學生拼讀,證音,拓寬了一些知識面,如:在教學時,我告訴學生“壯”字的分析,“士”形旁,“士”是男子的美稱。還有形近字,同時也注重了自己教學中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累,出示關於秋天的詞語:一葉之秋,春蘭秋菊,春種秋收、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風過耳、秋風蕭瑟、秋雨綿綿、秋收立秋、中秋時節……

總之,識字課教學方式可以多樣化。這節課還是有收穫的,92%的學生認識生字過關,在詞語的理解上,通過自己在教學中設置的語言,學生基本能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情感,能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7

?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23課,是一首兒童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小詩人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裏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第一課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多讀中識字,要求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課堂設計主要分成三大塊。激發興趣,引入新課——初讀課文,識記生字——指導寫字——迴歸文本,鞏固生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朋友們都喜歡聽故事,因此我以故事神筆馬良導入,揭示課題;接着讓學生自主讀書,藉助拼音初識生字,通讀課文;然後帶領孩子隨文識字,讓孩子在課文特定的語境中讀準音、記住形、理解義,初步瞭解課文大意,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認,邊讀邊想,又以有趣的遊戲形式鞏固複習生字詞。最後,指導寫好“尋、哭、良、食”四個生字,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培養學生良好寫字習慣“一看二寫三對照”為重點,讓學生觀察間架結構、記筆順、描紅、再看關鍵筆畫,一筆一畫寫好字。

整個設計,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能長久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老師帶領孩子隨文識字,讓孩子在課文特定的語境中讀準音、記住形、理解義,並初步瞭解課文大意。但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在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認記生字時,孩子出現了長讀的現象,教者能及時的察覺,並馬上反應讓學生聽範讀。但當課件出現問題時,教者沒有進行及時必要的範讀,而又讓學生再自由練讀了一遍,並在引讀完每一小節後,又請學生個別朗讀進行指導。由於環節的重複,連累後面的教學環節出現時間緊張,在寫字後沒能讓學生及時地進行展示與分享。課後反思,在讓學生充分自讀後,教師應重視自身的示範,讓孩子從模仿中學習讀好。而老師急於想讓學生“讀好”,卻忘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與重點,顧此失彼了。

一節好課應該是一節樸實的課。我們應該看,在課堂中學生是否興趣盎然地快樂學習,積極參與學習,大膽地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師應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遵序漸進地落實教學目標。在學生的“會”與“不會”之間,教師應該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切勿面面俱到。

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篇8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卻描寫的生動活潑,充滿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出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雲、雨、雹子、雪)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説、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變成汽的過程後,我又通過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他們懂得了課文寫的“我在池子裏睡覺,在……跳舞、唱歌、開大會。”中“睡覺”是水安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開大會”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受到了環保知識的教育,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回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保護環境。

最後,在課程結束之際,我又佈置了一個學生樂於接受的作業——畫一畫水的變化,並註上説明文字。是學生的課堂所學得以延伸。

當然課堂也有不足之處,個別同學還沒有完全融入課文的學習之中,可能是積極性調動還不夠。在教學水的不同形態是還可以滲透一些寫作技巧。

總之,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