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理論解讀:內涵、要求和使命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9W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理論解讀:內涵、要求和使命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理論解讀:內涵、要求和使命

一、“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提出過程

建黨100年來,我們黨歷來重視對青年一代政治理想的塑造與培養。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就曾向全黨明確提出,為了保證黨和國家不改變顏色,我們不僅需要正確的路線政策,而且需要培養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的接班人。鄧小平也尤其重視接班人問題,他在很多場合強調,“解決組織路線問題,也是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要選好人,人選好了,幫助培養,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他們成長起來我們就放心了。”

最早提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這一概念則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後黨的文獻之中。**年10月28日,江澤民在李大釗誕辰100週年紀念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提出和解決這個任務,我們的黨就不可能有堅強的後備隊,就不可能勝利地走向未來。這是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能否長久地堅持和發展下去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問題,必須引起全黨同志的高度重視。”

1990年3月23日,江澤民在北大與學生座談時表示:“我相信,在九十年代,從年輕的大學生中必定會成長起一批馬克思主義者。”

1997年,中組部、中宣部和國家教委聯合召開第六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重視培育和造就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2006年10月,團中央印發《高校學生幹部培養規劃(2006-2010)》,明確提出要以此契機培養一大批合格優秀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此規劃的提出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

2006年10月11日,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要從贏得青年、贏得未來的高度,抓好大學生理論學習,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讓青年知識分子瞭解和相信黨的理論,在廣大青年中培養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2007年5月15日,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主辦全國大學生“學習科學發展觀,共建和諧社會”彙報交流會,以此為標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正式啟動。同時,作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重要內容,首期“中國大學生骨幹培養學校”也於當日正式開學,全國高校的208名學生幹部、理論學習骨幹、優秀社團和紅色網站的負責人蔘加了為期一週的理論學習和考察活動。

2007年10月16日,團中央印發《“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綱要》,強調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就是在廣大青年中培養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的馬克思主義者。

自“青馬工程”啟動15年來,在中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指導支持下,經過共青團上下的共同努力,現已逐步形成了全國、省、校的三級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了理論學習和府衝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政治骨幹,活躍在黨和國家事業各條戰線,成為遍佈社會角落、堅定擁護黨的主張、自覺傳播黨的聲音的一粒粒種子。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列為重點項目之首安排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這項工作的重視,也對在新起點上推動這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核心要求

傳承黨的事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匯聚民族復興的力量,怎麼傳承?怎麼鞏固?怎麼匯聚?顯然,這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理論命題,但歸根結底是堅定理想信念,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一是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直接關係黨的事業血脈傳承。從黨的發展歷程看,重視青年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我們黨的一貫傳統。黨成立之前,以李大釗、陳獨秀等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先行者,深刻認識到青年的生力軍作用,身體力行傳播馬克思主義。他們以《新青年》為陣地,組織創辦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1920年秋,李大釗任職北京大學,他充分發揮高校講壇的陣地效應,通過“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的將來”等課程,傳播馬克思主義。同年,陳獨秀應邀在武漢文華大學、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等發表演説,主張徹底的社會改造,產生巨大轟動。隨之,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研究社團相繼湧現。黨成立之初,高度重視青年後備力量的馬克思主義教育。1922年5月,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後備軍和預備學校。革命戰爭年代,黨一如既往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特別注重對青年人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青年從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參加革命,黨中央創辦各類培訓學校,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導下,開展思想、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全方位教育。新中國成立後,黨更是把青年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毛澤東號召“要照顧青年特點,使青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做到“又紅又專”。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着眼時代發展需要,提出要把青年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在不同場合表示“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反覆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長期的事,不要刮‘陣風’,不可能搞運動,只能靠經常性的説服教育,必要時採取一些行政和法律手段”。邁向新世紀,江澤民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歸根到底,取決於廣大青年一代及年輕幹部的健康成長”。針對青年培養工作,胡錦濤提出“四個新一代”的要求,即“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強調“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高度重視青年,強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不僅要樹立理想信念,而且要“在心中紮下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鬥”。由是,延續、傳承黨的事業血脈必須一如既往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為黨永葆朝氣築牢思想根基。

二是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直接關係黨的執政基礎鞏固。上述我們從歷史角度論述了傳承黨的事業血脈是黨的優良傳統,這裏我們從現在的角度展現影響執政基礎鞏固的主要因素或方面,以期獲致進一步厚植黨執政基礎的啟示。

要“用一生來踐行跟黨走的理想追求”

三是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直接關係民族復興力量凝聚。

習近平鮮明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鮮明點出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從理論和實踐上積極向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

面對國家危亡和民族孱弱的現實,李大釗號召青年發揚革命精神,共赴國難,他在《晨鐘報》創刊號鏗鏘寫道:“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同時,依託

三、“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的“青年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青年化”。

馬克思主義國際化的“青年化”。

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責任與使命

一、“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提出過程

二、

提出過程、思想內涵、現實意義、實踐要求

內涵、重要性、可能性、多種途徑

內涵、結構和功能

2008年5月3日,胡錦濤在北京大學發表講話,期望青年“要在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上狠下功夫,努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確航向。”

2009年5月2日,紀念五四運動90週年之際,胡錦濤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青年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同廣大人民羣眾一道,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2010年8月25日,胡錦濤代表黨中央,向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一屆全體會議和中華全國聯合會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發去賀信,希望廣大青年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以堅定遠大的理想勵志前行,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育品德,以鋭意創新的激情投身實踐,以艱苦紮實的奮鬥成就人生,不斷創造新的青春業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發努力。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強調青年要堅持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面發展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樑之材。

2011年7月1日,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支持青年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