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7W

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精品多篇】

立夏意味着什麼呢 篇一

立,建始也;夏,假也。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立夏”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到這時候已經直立長大了。

立夏的到來,標誌着我們即將告別春天,而夏天就要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温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也是干支歷巳月的起始,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總的來説,立夏的寓意就是正式的進入了夏天,立夏節氣在每年公曆的5月5日或6日。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就已經確立,它預示着天氣馬上會變的炎熱,雨水也會增多,農作物也到了茁壯成長的階段。

立夏的古詩 篇二

《金陵雜興二百首》蘇泂

立夏連朝劃地寒,

看承芍藥倩園官。

鞦韆拆罷無聊賴,

軒檻周遭綠一般。

《立夏》吳藕汀

多年不見小黃魚,

寄客何來櫻筍廚。

立夏將離春去也,

幾枝蕙草正芳舒。

《初夏即事十二解》楊萬里

蓮葉頭巾道樣裁,

仙桃扇子午時回。

撲蠅墮地猶能施,

閉合生塵底處來。

《山亭夏日》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立夏時節的特點 篇三

1、氣象變化特點:立夏只是夏天快要到來的預告,並不是意味着“入夏”。氣象學對於入夏有嚴格的標準,若一個地方的日平均氣温穩定在22℃以上,才能確定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可能進入夏季,而其餘大部分地區還處在春季,在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這時候甚至才剛剛進入春季。

2、物候現象特點: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説的是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3、農事活動特點: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温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製。

立夏的古詩 篇四

《幽居初夏》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客中初夏》宋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户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立夏》左河水

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

時病時蟲人撒藥,忽寒忽熱藥搪人。

《立夏》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立夏前二日作》陸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軒窗已自喜微涼。餘春只有二三日,爛醉恨無千百場。

芳草自隨徵路遠,遊絲不及客愁長。殘紅一片無尋處,分付年華與蜜房。

《小池》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飲湖上初睛後雨》宋/蘇軾

水光激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立夏》宋/薛澄

漸覺風光燠,徐看樹色稠。蠶新教織綺,貂敝豈辭裘。

酷有煙波好,將圖荷芰遊。田間讀書處,新筍萬竿抽。

《立夏》宋/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集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攏署尚微。日料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山中立夏用坐客韻》宋/文天祥

歸來泉石國,日月共溪翁。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

窮吟到雲黑,淡飲勝裙紅。一陣絃聲好,人間解愠風。

《四月旦作時立夏已十餘日》陸游

京塵相值各匆忙,誰信閒人日月長?

爭葉蠶飢鬧風雨,趁虛茶嬾鬥旗槍。

林中晚筍供廚美,庭下新桐覆井涼。

堪笑山家太早計,已陳竹几與藤牀。

四月二十八日作又行遍人間病不禁,

四月欲盡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餘。

開口何曾談世事,收身且復愛吾廬。

立夏節氣的寓意象徵 篇五

寓意一:

立夏最大的節氣寓意就是夏季的來臨,因為立夏本來就是夏季開始的意思。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

寓意二:

立夏是一個節氣和節日。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也有着自己的節氣寓意,此時一般温度升高,同時降水增多。

寓意三:

根據古籍的記載,立夏節氣,一般都是孟夏之初的景象。《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

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到了立夏,首先可聽到蛙聲,接着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生長。

立夏有哪些民俗活動 篇六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舊時,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裏還要“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2、疰夏繩

舊時,用五色絲線於立夏日系於孩童的手腕等處,寓意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絲線被稱為“疰夏繩”亦稱“長命縷”。

3、吃立夏蛋

俗話説“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孩子們還會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

4、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説。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説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5、立夏“秤人”

立夏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户外懸秤於大樹下,為小孩和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的變化。秤鈎懸一把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

立夏與夏至的區別 篇七

立夏是表示夏天的開始,“立”是建立,立足的意思,立夏一般在每年的5月5~7日。

夏至是夏季的中間點,“至”是極致、最高的意思,例:至高無上。夏至一般在每年的6月21~23日。

立夏有什麼風俗習慣 篇八

一、立夏有什麼習俗

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從鼎邊糊傳説來看,“做夏”吃鼎邊,意義更深一層。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裏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勞三軍。料想不到,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撲來。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鄉親們正在燒菜煮飯辦酒席,準備慶功,但已無法開席了。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級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把倭寇全部消滅在海邊。 “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着愛國主義的內涵。

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有秤人的習俗。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

人們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講着吉利話。

秤人這一風俗的由來,民間的傳説雖有不同的版本,但都與劉備的兒子-----阿斗有關。

一説諸葛亮七擒孟獲,以德服人,孟獲是心服口服。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囑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每年立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晉武帝滅蜀擄走阿斗後,孟獲依然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阿斗,並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也就不敢欺侮阿斗。這樣,阿斗的日子得以過得清靜安樂。

從這一傳説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清靜安樂”生活的嚮往,因立夏秤人給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就藉此習俗,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另一説:孫尚香回江東的時候,劉備讓她帶上阿斗,便於照料;過段日子,趙雲奉命過來探望,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的面給阿斗秤了體重,説好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體重是否增加,由此表示孫夫人對這後兒子的精心照顧。此説法傳入民間,就逐漸演變成,這一天稱了體重,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

鬥蛋

俗話説“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見的症狀,患者多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這日,人們煮好雞蛋,有的地方還特地用紅茶或核桃殼煮蛋,稱“立夏蛋”。將蛋放入用綵線編織的蛋套中,相互饋送。或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

小孩子們鬥蛋為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還有的地方,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忌諱坐門檻

立夏日有忌坐門檻的説法,特別是孩子。俗傳立夏坐門坎,夏天裏會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

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門檻了,就必須要坐滿七根門檻,才可解除這種禁忌。

穿耳朵眼

舊時,母親多選擇此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眼,説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長回去。

穿耳朵眼時,母親一般不事先説明,免得孩子護疼。而是預先準備好用火消過毒的繡花針,並把孩子哄到自己懷裏吃雞蛋,在孩子吃雞蛋張口咬蛋時,一針快速穿過孩子的耳垂。

還有的人家為自己家的小貓穿耳朵眼、扎紅頭繩。

飲食中的健康寓意

相傳,立夏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吃竹筍拄腿,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拄眼,帶殼豌豆形如眼睛,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這些説法,目的都是出於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的願望。

、各地的飲食習俗

七家粥

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 “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説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吃“光餅”

福建一些地區立夏有吃“光餅”習俗。

吃軟菜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説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五色飯

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吃蝦面

舊時,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把蝦摻入麪條中煮食,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的祝願。

立夏物候特徵 篇九

立夏表示春季的結束、夏季的開始,但我國真正進入氣候學概念夏季的地方不多,只有華南南部及低海拔河谷地區。

從歷年物候期的觀測情況看,立夏前,很多植物的物候期達到開花盛期或末期,立夏後、小滿前出現的物候期主要有葡萄開花盛期、開花末期以及苦楝開花末期。其中葡萄開花盛期有60%的年份在立夏以後,平均日期在5月7日,最遲在5月24日,葡萄開花末期有近90%的年份在立夏以後,平均日期在5月17日,最遲在5月26日,苦楝開花末期有70%的年份在立夏以後,平均日期在5月10日,最遲在5月26日。另外,柑橘有超過50%的年份開花末期也在立夏以後,最遲在5月23日,刺槐開花末期有20%左右的年份在立夏後,最遲的在5月13日。由於今年1月份、2月份的温度較高,今年的物候期普遍提前,植物的萌動及開花提早,開花末期也比歷年早。所以今年我省大多數植物的開花末期在立夏前或立夏後不久。

綜合植物物候期看,立夏不僅是春季向夏季的過渡時期,也是很多植物花期即將結束的標誌。

立夏有什麼風俗習慣 篇十

1、無錫立夏習俗:嘗三鮮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説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説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説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説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説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説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黴豆腐的習俗,説吃了黴豆腐就不會倒黴。

2、長沙立夏習俗:立夏羹

昔日長沙農家認為,立夏這天宜下雨,否則夏秋主旱。農諺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不下雨,蝦公細魚一鍋煮(意料塘水乾涸)“、

立夏以前應插完早稻,農諺謂”春插日,夏插時“,立夏後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明顯的生長劣勢。頭一天插秧時,昔日農户全家會到秧田邊田埂上鳴放鞭炮,稱”開秧田門“、長沙鄉間插秧有互相幫工的習俗。幫工者進屋應向主人祝賀”恭喜栽米樹“,午餐主人用鹽蛋、大魚、粉蒸肉款待。插田工於上下午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點心,叫”打腰餐“、插田高潮愛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説。插田歌一般由中老年人領唱,青少年婦女應和。有時兩户人家對唱,唱詞多為提問式,俗稱”盤歌子“、如果對方對提問不能回答,獲勝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領唱者敬酒慰問,羣起吆喝致謝。插田收工時,户主向幫工饋贈熟鹽蛋、炒黃豆和大塊粉蒸肉或臘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俗話説”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立夏前後常有大風出現,名”龍王暴“、立夏日發東風,俗以為有水災,諺謂”立夏東風雨漣漣“、立夏日打雷,日後必多雷雨,諺謂”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

3、嵊州立夏習俗:豌豆糯米飯

嵊州立夏有鬥蛋的風俗。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4、閩南立夏習俗:吃蝦面

閩南家家户户常將紅糟摻入麪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而紅糟也幫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後來,紅糟即被海蝦代替,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季之祝願。

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兒備辦豬肉、豬肚、豬腰只、雞蛋麪線等物送給孃家老父母食用,稱為”補夏“、籍此對父母表表孝心。

5、贛東北立夏習俗:立夏

”立夏“這天,贛東北有吃”立夏“的習慣,就像清明吃艾、端午吃粽子、重陽吃桂花酒一樣,從老一輩那兒流傳下來。

”立夏“的製作很簡單:將大米煮得半熟、搗爛、揉搓、壓成塊、切成片、用油煎炸,謂”幹“;搓成似湯圓的小球,再加上蘑菇、蒜薹、青椒、豌豆、蠶豆、小南瓜、馬鈴薯等多種春季蔬菜湯煮,謂”湯“、”幹“用手抓着吃,噴香可口;”湯“則不分大人小孩,都用大碗盛着吃,以示豐盛,味道也是極美的。吃”立夏“表示送春迎夏,喜慶春收。新上市的蔬菜瓜果,能加的都要加進”立夏“中,品種越多越喜慶。”閒了一冬,忙了一春“,舊時得不到温飽的農民,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能飽食一頓”立夏“,便是最大的滿足。所以無論再窮苦的人家,就是借米,這一餐”立夏“也是要吃的,以討個”春收富實“的年成。如今農村吃”立夏“的檔次高了,上等的白米還要加入少許的糯米,吃起來餈而不膩。若是”湯“,則必加進瘦肉、香菇、木耳、墨魚、竹筍、蝦米等。

”立夏“還有早、中、晚餐吃的區分。據説早吃補腦,中吃壯腰,晚吃健腿。這當然只是一種民間的説法。”吃了‘立夏',農家門掛鎖“、立夏時節,麥子要打場,油菜要收穫,禾苗要管理,夏茶要收摘,農家別提有多忙乎了。

6、杭州立夏習俗:烏米飯

杭俗立夏日食烏米飯和烏飯糕。

烏米飯取烏飯葉子(又名精青葉)擠汁浸糯米蒸飯而成。據説,立夏吃烏米飯,不會疰夏,能祛風敗毒,烏蚊子不敢叮咬。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飯“之俗。是日,兒童少年成羣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蠶豆、竹筍任其採掘,然後到野地裏去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自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厭勝而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這日,杭人還必備十二種食品,有歌曰”夏餅江魚烏飯糕,酸梅蠶豆與櫻桃,臘肉燒鵝鹹鴨蛋。螺螄莧萊酒釀糟。“杭俗還有立夏日吃”三燒、五臘、九時新“之説。”三燒“者,燒餅、燒鵝、燒酒(甜酒釀)。”五臘“者,黃魚、臘肉、鹽蛋、海螄、清明狗。”九時新“者,櫻桃、梅子、鰣魚、蠶豆、莧菜、黃豆筍、玫瑰花、烏飯糕、萵苣筍。此日也有”五郎八保上吳山“之諺。”五郎“謂打米郎、剃頭郎、倒馬郎(即倒馬桶出糞者)、皮郎(典當中之小郎)、箔郎(打錫箔者);”八保“即酒保、面保、茶保、飯保、地保、像像保(即陰陽生)、馬保、奶保(即以育嬰為業者)。此外。還有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鐵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銀匠、銅匠、鋸匠、篾匠、錫匠),這日也休假,多上吳山遊玩。

7、徽州立夏習俗:苧葉

立夏日,徽州城鄉均有吃苧葉,雞蛋,蠶豆,豌豆及用秤”稱人“的風俗。苧葉用野苧葉搗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謂苧葉有清涼解毒的作用,吃可以防止生癤長痱。苧葉又稱”立夏“,有”吃了立夏,農事急如火“之諺。吃雞蛋時,要將雞蛋從門檻上滾下,讓孩子拾起來吃,意思是孩子象蛋一樣經得起摔打,易長易胖,不”賴夏“、用嫩蠶豆或豌豆和鮮筍、肉煮糯米飯吃,謂之”嘗新“,以盼好年歲。稱人是看一過夏季後,體重增加或減少了多少,是否”夏賴“、立夏日忌諱下雨,農諺雲:”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鍋“、立夏落雨,意味着整個茶季濕氣重,用手工做茶的年代,”炒水草“會給茶農增加額外負擔。

8、上海立夏習俗:麥蠶

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9、揚州立夏習俗:七家茶

立夏這天,揚州人有吃五香茶葉蛋、吃七家茶、不坐門檻、稱體重等預防疾病之舉。城裏人還有”立夏嚐鮮“之俗,即天天吃櫻桃、芽筍、青蠶豆、蒜苗、莧菜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

10、温州立夏習俗:食春筍

温州立夏日,家家吃淮百、春筍和青梅。民間認為,立夏吃淮豆固齒,吃春筍健腳骨,吃青梅養腰,可疰夏。此時正值鰣魚上而,富者爭購,或自嘗或送入,視為海珍。普通人家為節省多吃鰳魚。

11、福建閩東立夏習俗:吃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麪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拓展:全國各地立夏飲食習俗

一、立夏經典食物:立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説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除了吃蛋之外,還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隻未破的,用綵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朋友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這天最快樂興奮的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立夏為什麼要吃“立夏蛋”呢?“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説:“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曆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滷、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推薦菜譜:滷煮五香茶葉蛋

二、立夏“稱人”的習俗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説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這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舊時母親擇此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穿時一邊哄孩子吃茶葉蛋,當孩子張口咬蛋時即一針捷穿。也有為家養貓兒穿耳朵、札上紅頭繩的。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