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點整理【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1W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點整理【通用多篇】

高二歷史知識點 篇一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着,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藉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説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

(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本站。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本站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後: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二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國糾合普、奧、意、西等國以法國處死路易十六為藉口,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1898年,英國組織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帝國時期,英、俄、奧等國又先後組織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對法戰爭。

(2)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後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2、“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

(1)組織演變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議,俄、普、奧三國成立“神聖同盟”。其目的是在____的名義下,聯合歐洲各國的封建君主,共同鎮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接着又成立四國同盟(包括英、俄、普、奧四國),決心以武力貫徹神聖同盟的使命。

(2)主要活動: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聖同盟授權法國出兵鎮壓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21年,神聖同盟決議由奧地利出兵鎮壓革命。③1823年,俄國唆使法國以神聖同盟名義派兵遠征拉丁美洲,鎮壓西屬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由於美國發表“門羅宣言”,干涉計劃未能實行。

(3)瓦解:在希臘和比利時獨立運動的衝擊下,同盟內部出現利益衝突,同盟開始瓦解。

(4)性質:是維護維也納體系、鎮壓人民革命運動的帶有封建性、反動性的政治軍事同盟。

3、國際聯盟

(1)提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原則”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

(2)建立: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聯,國聯盟約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1月,在日內瓦成立,為英法所操縱。

(3)宗旨:維護和平,制裁侵略。

(4)實質: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5)主要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意入侵西班牙採取縱容侵略的政策。

(6)解體: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聯合國成立後,國聯宣告解散。

4、法西斯同盟

(1)形成:①德意祕密簽訂《德意議定書》(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②德日簽訂《協定》,一年後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③1940年秋,德國與日本、意大利正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

(2)活動: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1939年德國吞併捷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攻佔北歐和西歐的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秋德軍猛攻英國。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與此同時,意德軍隊進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建立:1941年秋,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發表《大西洋憲章》,提出尊重各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同時美英加強對蘇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2)主要活動:政治上互相協作(二戰期間四次會議)、經濟上互相支持、軍事上互相配合。

(3)意義: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鬥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

6、聯合國

(1)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10月,《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總部設在紐約。

(2)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惟一有權採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3)常任理事國:中、蘇、美、英、法。

(4)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係,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行動。

(5)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各會員國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等。

(6)作用:初期聯合國實際為美國所操縱。後來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的舞台。

7、歐洲共同體

(1)原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密切聯繫,加快合作。

(2)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併組成。

(3)主要國家:起初,只有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後來又有一些西歐國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國加入歐共體。

(4)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5)實質:國家壟斷資本的聯合。

(7)影響:①西歐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繫日益加強,政局日益穩定,它的國際地位提高並日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②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減弱,美國與西歐的主從關係改變,並逐漸向平等的夥伴關係發展,這就使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併發生動搖。

8、七十七國集團——20世紀60年代第三世界建立的國際經濟組織,到80年代其成員已增加到110多個。這個組織主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進行談判,來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

高二歷史知識點 篇三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衝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係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絡人才,養士成風,寬鬆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説——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學説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羣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係: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髮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裏,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高二歷史知識點 篇四

西魏—北周(滅於隋)

東晉(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齊樑陳—滅於隋)

隋(581)

二。階段特徵:封建國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徵表現

政治

①朝代更替頻繁

②北方戰亂多(西晉八王之亂,在黃河洛陽一帶),南方相對穩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徑。

背景: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會矛盾尖鋭;⑷柔然強大的威脅。

內容:⑴均田制(賦税制度:租調製)

條件:政府能夠掌握、支付大批的無主荒地

內容:把國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税,承擔徭役兵役。

影響:抑制土地兼併。

⑵三長制:內容:廢除舊的基層統治機構——宗主都護制,改行三長制;

設里長、鄰長、黨長,即三長;

三長直屬州郡

影響: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⑶整頓吏治:制定俸祿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遷都洛陽

意義:⑴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北方出現了魏晉以來空前繁榮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進程。

農業:

北方:由於戰亂,北方生產遭到破壞,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使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南方:發展,和北方趨於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促進農業發展(根本)。

②南方相對安定,戰亂少;

③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勞動;

表現:①稻麥兼種水路互補的作物體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提高;

③農業發展帶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④南方出現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經濟趨於平衡。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篇五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

(1)傳入:十月革命後,李大釗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3)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

(4)鄧小平理論:是馬列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理論的核心是:新時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5)三個代表。

(6)科學發展觀。

二、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時期:20世紀初)

(1)背景:

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人民羣眾與清朝統治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鋭;

②鴉片戰爭以後,各種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國方案,大多數是想在維護或基本保持清朝統治的前提下,改良救國,但均遭失敗。

③孫中山等人學習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學説。④孫中山代表的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2)內容: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辭中提出。

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開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民權主義:即“創立民國”,開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開展社會革命,平均地權,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實現家給人足。

(3)意義: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它表達了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

(4)實踐: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1912年,以三民主義為指導,制定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具有進步意義。

(5)新三民主義。

①背景:1912年以後,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捍衞民主共和鬥爭的失敗;十月革命的影響;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國民黨改組工作完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

②主要內容:民族主義: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國內民族平等;民權主義:普遍平等的民權,“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扶助農工,耕者有其田。

③新發展的表現:革命的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和國內違背民主共和的勢力;克服了狹隘民族主義觀念影響;革命力量,依靠民眾。

④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在新三民主義理論指導下制定的,是實踐新三民主義的正確方法,是新三民主義的核心。 ⑤地位和作用:具有鮮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為革命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三大政策是核心;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

三、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

(1)發展過程:

五四時期

在北平,閲讀共產主義書籍;回湖南,創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中共創建到國民革命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提出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鬥爭的主張。

土地革命時期

《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戰爭時期

《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創造性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及前景;

抗戰勝利前後,毛澤東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1945年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全國革命勝利前

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

工作重心轉移;革命勝利後,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1949年《論人民民主專政》

規定了即將建立的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性質,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説,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

新中國成立後

《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2)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羣眾路線、獨立自主

(3)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

四、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一)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1)形成過程:

1978年中共央工作會議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一國兩制“的構想,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1982年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中共十三大

A、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

C、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做了系統概括。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三個有利於”。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

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

(2)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3)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內容: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十六大”將“三個代表”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七、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一、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加強了中國國防能力;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礎。

1964年

自行設計製造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1970年

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003年10月15日

載着楊利偉的“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返回地面。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1973年

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2001年,袁隆平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雜交水稻之父;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

1983年

“銀河I號”計算機

加速了國家信息化發展。

1965年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闢人工合成蛋白時代。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雙百”方針的內容

提出(1956年)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發生了變化;

三大改造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為讓知識分子發揮更大作用。

老舍《茶館》、郭沫若《蔡文姬》、楊沫《青春之歌》等

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曲折(時期)

左傾干擾,_的擴大化,特別是的到來

把學術問題當成政治問題,甚至上升為階級鬥爭問題進行了批判:如王蒙小説《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艾青寓言詩《蟬的歌》,電影《早春二月》。

文藝的春天(新時期)

結束,新時期到來,黨總結教訓經驗,清算了極“左”傾路線;“雙百”方針的貫徹;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

以反映“”主題的“反思文學”和“傷痕文學”;以改革實踐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進入21世紀,文學藝術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多樣化,中國文化正走向世界。

三、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過程

(1)教育奠基(建國後):人民教育奠基、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2)中的教育:一片混亂,1966年夏,大學聯考制度被廢止。

(3)教育復興(新時期):恢復大學聯考(1977年)、科教興國、三個面向、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

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的文學藝術

一、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的主要成就:

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

浪漫主義文學

歐洲革命和戰爭頻仍;對“理性王國”的失望

法國,雨果《巴黎聖母院》;

英國,雪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德國,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不再刻意突出理性,而是發掘人的感情世界;以想像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徵。

19世紀30年代後

現實主義文學興起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日益尖鋭

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英國,狄更斯《大衞·科波菲爾》;俄國,

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丹麥,安徒生;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美國,馬克·吐温

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再現社會風貌,剖析揭露社會矛盾,揭露和批判社會罪惡。

20世紀早期

現實文學

英國,蕭伯納《蘋果車》;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20世紀上半期

現代主義文學

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危機、嚴重的社會問題

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現代主義文學荒誕派的典型)

強調集中表現自我;手法比較怪誕;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關係不明,語言風格悖離傳統。

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繁榮

高爾基《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亞、非、拉美的文學體現了民族精神

20世紀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印度,泰戈爾《戈拉》;中國,魯迅《吶喊》;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尼日利亞,索卡因。

反映了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美術的成就

18世紀末19世紀初

新古典主義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處於大革命前後的劇烈動盪中;資產階級追求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

強調理性,選擇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為題材,注重畫面的嚴整和諧

法國的大衞《馬拉之死》《拿破崙加冕式》和安格爾《泉》

19世紀上半葉

浪漫主義

拿破崙統治結束後,人們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尋求新的精神寄託。

注重感情表現和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一,不拘泥局部和細節。強調色彩的作用。

法國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19世紀中期

現實主義,注重社會現實

法國米勒《拾穗者》;俄國列賓注重民族憂患意識,代表《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19世紀後半期

印象畫派(早期)

早期印象畫派特點:藉助當時光學研究新成就,探討用光和色描繪外部世界

法國的莫奈《日出·印象》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後期印象畫派

主張抒發個性,線條粗獷、誇張、色彩明快,富於裝飾韻味

荷蘭畫家梵高《向日葵》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法國的塞尚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20世紀以來

現代主義美術

20世紀以來,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心靈創傷;工業化——快節奏,緊張感;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展視野。

反傳統和反理性,重視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

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對德國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抗議。

三、音樂與影視藝術

(1)19世紀的音樂流派和傑作:

德國貝多芬,是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橋樑,《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奧地利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王),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藍色的多瑙河》;

歌劇:意大利威爾第《茶花女》、法國比才《卡門》;

民族樂派:俄國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天鵝湖》;

(2)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興起:一戰前後,爵士音樂的興起(源於19世紀末新奧爾良黑人音樂);二戰後,搖滾、藍調、爵士樂風靡歐美,其中搖滾音樂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

(3)影視藝術的發展:1895年電影誕生;20世紀20年代電視出現。

人教版高二歷史必背知識點 篇六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_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羣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麪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麪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着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衝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曆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羣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人教版高二歷史必背知識點 篇七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誌: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佈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税源);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_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羣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麪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麪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着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衝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曆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羣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篇八

一、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地主階級:

抵抗派: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

(2)資產階級:

早期維新派:改良政治,君主立憲的主張。

康梁維新派: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

孫中山革命派: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

激進民主派:前期——民主、科學、新道德、新文學;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二、鴉片戰爭後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及作用。

開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四洲志》各國律例》;《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鴉片戰爭後(內憂外患日深;西學傳入;有識之士倡導等)

關注世界;思想啟迪。

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面)

封建地主階級代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派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內憂外患

洋務運動,付之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技術層面,付之實踐。結果失敗

維新變法思想

19世紀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王韜、鄭觀應

發展民族工業,商戰;興辦學校;君主立憲。但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資本主義產生;西學的傳入等。

為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初涉政治制度層面,沒有付諸行動。

90年代

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主張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興民權,建立君主立憲制;興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梁啟超:《變法通議》。

實行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等。

思想啟蒙,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層面並付之於實踐

3、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提倡民主與科學,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1)興起的背景:

思想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進一步傳播。

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華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

政治方面:袁世凱專制獨裁、復辟帝制,政治黑暗。

(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3)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前期: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後期:(五四運動後),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

(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四、近代思想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中國近代思想發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學習,縱向分析可分成三個階段和層次:

第一個階段是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其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以堅船利炮為核心的物質文明。清政府內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本着“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愛國思想,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導中國睜眼看世界,面對現實。洋務派出於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和鑑於民族危機的加深,學習西學,並付諸實踐,創辦新式學校和近代軍事、民用工業。

第二階段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提出君主立憲制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等提出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

第三階段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民主和科學作為其旗幟,學習西方民主思想,向封建倫理道德宣戰,並逐步發展成為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文化運動,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潮流。

但各個階段學習西方並未與中國實踐真正結合起來,完成這一任務的,是中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開創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篇九

一、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歷程

代表人物

古希臘

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美德來源與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最博學的人。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提倡懷疑,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決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世紀

__神學觀念支配了一切。人文主義思想幾乎湮滅。

文藝復興(14-17世紀中期)

起源於意大利:“文學三傑”:薄伽丘《十日談》;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義之父”。“美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傳播:16世紀以後,由意大利擴展到歐洲其他地區。出現了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等藝術大師和“日心説”等自然科學成就。

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追求現實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迷信盲從。核心是人文主義。人文精神復興。

宗教改革(16世紀)

德國: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出現了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

反對天主教會特權,提倡個性解放,擺脱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

人文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弘揚。

啟蒙運動(17、18世紀)

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盧梭:人民主權、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

<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純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揚理性,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勾畫未來社會藍圖。核心:理性主義。

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