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9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02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的範文。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9篇)

篇1: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併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羣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説記錄在《道德經》裏;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税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x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x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P83

61、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衞温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繫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樑、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P116

80、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為“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範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問答題:

1、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P38—39

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義: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上: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温故而知新”。

3、評價秦始皇。 P57、P62

答:秦始皇對我國曆史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順民心,完成統一,他自稱皇帝,總攬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修長城開發南疆,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他又是一個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修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訂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總之他是一個有大功也有大過的皇帝。

3、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採取了哪此措施?P68、P74、P78

答: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説作為封建正統思想。興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

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④軍事上派衞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使西漢王朝在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5、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有哪些?P111

答: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會相對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強,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歷史意義?

答: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進一步實行了改革

內容: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意義:1、促進了民族融合.2、傳統漢文化得到發展

篇2: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政策。B、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C、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進步。D、清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外國侵略,害怕沿海人民與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統治。

(2)具體表現:

A、嚴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貿易。B、只開放四個後減至廣州一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C、嚴格限制進口的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

(3)影響: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實行了近200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衞作用。但是,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從根本上説,是一種消極防禦的政策,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政策,最終導致清朝脱離世界潮流。進一步導致了閉塞、停滯、倒退。

難點:“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指的是一種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是在封建社會晚期,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時產生的。

①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並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為獨立的手工工廠。

②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標誌:蘇州出現以絲織為業的“機户”,開設機房,僱傭機工進行生產,機户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的僱傭工人,“機户出資,機工出力”,這種僱傭關係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

③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表現: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了,分工細密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了,廣東的冶鐵業、雲南的採礦業、四川的煮鹽業、陝西的伐木業、北京的採煤業、台灣的熬糖業等,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材梳理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材梳理。

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幾乎和西方同時產生,但發展緩慢,長期不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中國全國範圍內,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因而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B、封建國家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在國內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税貶低商人社會地位,並嚴重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C、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D、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幾次禁止海外貿易。

⑤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説明我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向衰落。

二、學法指導

(一)綜合法:明清是我國古代歷史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可以將以前各朝代經濟發展的內容按農業、手工業、商業分類,並作一梳理、彙總,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下:

1、農業

⑴農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商周時期:“五穀”;漢代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種,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佔城稻;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明朝從國外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

⑵工具:商周時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銅農具);春秋時期:鐵農具出現;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範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誌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唐朝時期: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⑶耕作技術:商周時期:選種、施肥、治蟲害;春秋戰國時期:牛犁耕並推廣(農業技術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兩漢時期:耕犁裝犁壁翻土碎土,早歐洲千年;西漢播種耬車,二牛抬杆的牛耕法推廣。

⑷水利工程:春秋戰國時期:都江郾(戰國秦李冰);秦朝開鑿了靈渠;隋朝時期京杭運河;元朝的會通河、通會河

篇3: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1.隋唐時,我國發明瞭雕版印刷術。宋朝時,雕版印刷術進入了全盛時期。世界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剛經》。

2.北宋中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比雕版印刷術更先進,很快得以推廣,不久傳到日本、朝鮮,元朝時傳到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技術的一次重大飛躍。400多年後,歐洲才有活字印刷。

3.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石製成指南器具司南。北宋時,指南針發明,並開始用於航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針用於航海業的國家。12世紀,指南針經阿拉伯傳入歐洲,促進了世界航海業的發展。

4.唐朝時,煉丹家們在煉製“仙丹”的過程中發明了-。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出現了各種火器。13世紀——14世紀,火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5.隋朝時,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了趙州橋,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橋。

6.隋煬帝時,在天然河道和前人開鑿的運河基礎上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東南起餘杭(今浙江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由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7.元朝統一全國後,又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縮短了運河的距離。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加強了南北的交流,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8.明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禦,重修長城。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全長6000多千米,是歷代規模、防禦設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9.故宮又叫宮城,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完善的宮殿建築羣,全面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特別是木結構建築的傑出成就。

10.《本草綱目》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編著的一部藥物學鉅著。全書圖文並茂,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的成就,使我國的藥物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還流傳到日本、英國、法國等國,為世界醫藥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11.《天工開物》是明朝末年宋應星的代表著。全書廣泛記載了各地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方法等,着重敍述了紡織、造紙、燒瓷、採礦、冶煉等手工業生產的過程和技藝,全面反映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狀況。這本書被外國人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12.《資治通鑑》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成的一部編年體史學鉅著。它記載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史料翔實豐富,為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13.為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後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小説在明代繁榮起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並稱明代“三大奇書”。

14.《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史書《三國志》和民間傳説的基礎上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説。小説以魏、蜀、吳三國鬥爭為中心,曹操和劉備的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模的政治、軍事鬥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的時代風雲,寄託着希望國家從-走向統一的理想。

15.《水滸傳》是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題材寫成的一部長篇英雄傳奇小説。他細緻而生動的描寫了農民起義曲折發展的過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出人民羣眾的英雄氣概。

16.《西遊記》是吳承恩根據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故事創作的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説。

17.清朝時,小説創作繼續發展。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是我國秀的古典小説。全書以賈府盛衰為主線,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為核心,廣泛深入的描寫了封建社會末世的社會生活,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

18.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東南鳴沙山的斷崖上。至今保存着北朝、隋唐、宋元等時期的近500個洞窟,其中大部分是唐朝時期開鑿的。洞中有大量精美生動的彩色塑像和壁畫,是世界上現存的石窟之一。

19.雲岡石窟屹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麓,石窟開鑿於北魏中後期。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始大規模修建的,其中的窟龕是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龕。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被稱為我國的三大石窟。

20.唐朝時的張旭和懷素草書中代表,他們並稱為“癲張醉素”;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講究形式,嚴格規範,形成顏體和柳體。宋代書法家有蘇軾和黃庭堅。元朝書法家趙孟綜合歷代書法特徵,創造出“趙體”。

21.人物畫在唐朝時進入黃金時期,的畫家閻立本的作品有《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吳道子被稱為“畫聖”,他的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圖》。

風俗畫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22.北宋蘇軾拓寬了詞的意境,描寫廣闊的社會人生,擴大詞的表現功能,使詞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

篇4: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五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

1、我國遼闊疆域(P3圖5-2)960萬km2,≈歐洲,世界No.3(<俄,加)

領土四至最北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

最南在南海的南沙羣島中的曾母暗沙最西在x疆的帕米爾高原上

陸上鄰國15個: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逆時針方向)

海上鄰國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我國的

海陸位置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瀕臨海洋太平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主要島嶼台灣島(No.1)、海南島(No.2)崇明島(No.3)舟山島(No.4)

疆域優勢

P4海陸兼備。東部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使這一地區氣候濕潤,有利於農業生產;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海洋事業。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

國土遼闊,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也為中國社會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行政區劃

三級行政區劃全國行政區域基本上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

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34個省23個

自治區5個: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x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直轄市4個: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特別行政區2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我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的名稱、簡稱和省級行政中心(即省會或首府)P6圖5-6、P7表

3、我國人口分佈現狀

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分佈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東(東部)人口十分稠密

13.7億(世界最多)143人/k㎡很不均勻黑河—騰衝線以西(西部)人口比較稀少

4、我國民族分佈現狀

民族56個人口比重主要集中分佈民族分佈特點

漢族91%東部和中部地區大雜居,小聚居

少數民族55個9%西南、西北和東北邊疆地區

5、我國地形的特點

地形的特點地勢特點

地形種類多樣;

山區面積廣大,要佔全國總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降低,

大致呈三級階梯

6、三級階梯(書本P13圖5-17)

平均海拔地形類型主要地形單元

第一級階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1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第三級階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發源地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唐古拉山脈主峯各拉丹冬雪峯

全長5400多千米(中國第二長河)6300千米(中國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渤海(山東省)東海(上海市)

流經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流經的省級行政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青海、x藏、四川、雲南、重慶、貴州、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2個)

上、中、下游的劃分上、中游的分界點:河口(內蒙古),中下游分界點:桃花峪(河南)上、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

中、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

主要景觀“黃河第一壩”——龍羊峽大壩、開封附近的“懸河”、壺口瀑布、“塞上江南”——寧夏平原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漢港、峽谷——虎跳峽、三峽工程

作用灌溉、發電灌溉、發電、航運(黃金水道)

危害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的一條河流;黃河下游斷流、乾旱、“地上懸河”長江流域降水豐沛,幹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原因人類過度利用自然,濫用自然,造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季風氣候帶來的弊端。人們不合理地佔用河道、圍湖造田,使河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加大沿岸發生嚴重水災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

如何治理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並舉,也是治黃的重要手段。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通河道、上游禁止砍伐樹木、中游河道裁彎取直、分洪蓄洪等措施。

歷史地位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世界的古代文明發祥地。

8、我國南北差異

區域

內容習慣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大體上將東部季風區劃分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嶺—淮河以北)南方(秦嶺—淮河以南)

生活習慣

差異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風、散熱、防雨

飲食習慣喜吃麪食喜吃米飯

交通工具陸路交通公路、鐵路和水運

氣候差異氣温差異氣温帶温帶氣候,比較乾燥-帶和熱帶氣候,比較濕潤

1月均温低於00c(<00c)高於00c(>00c)

冬季氣温特點冬季氣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氣温特點南北温差不大,全國普遍高温

降水差異年降水量少於800毫米(<800mm)多於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佈規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農業生產

差異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稻

主要經濟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膠、油棕

耕地類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河流水文及內河航運的差異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結冰,不利於航運河湖眾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結冰,便於航運

地形北方地區多平原南方地區多丘陵

主要能源資源的差異煤、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水資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水資源豐富

9、我國東西部差異

東部西部

自然條件地形東部地區平原廣闊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氣候較為濕潤氣候乾旱

資源環境水資源豐富,但礦產和能源短缺,且工業污染嚴重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但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

社會經濟條件發展歷史有較深厚的文化、經濟、政治基礎燦爛的歷史文化

人口東部人口多,且分佈十分稠密西部人口數量較少,且分佈比較稀少

民族主要是漢族少數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南京、瀋陽重慶、西安、成都、烏魯木齊、呼和浩特

農業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於發展農業大部分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差

工業工業發展條件優越,比較發達比較緩慢、不發達,但能源工業發展潛力大

交通通信交通通信發達、方便交通通訊設施落後

教育發達教育水平、思想觀念較滯後

人才資金技術較為豐富短缺

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較快、較為發達經濟發展緩慢,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

經濟發展的優勢自然條件優越有利於發展農業。交通通信教育發達,城市眾多,人才資源豐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廣袤的土地、壯美的山川、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獨特的民族風情、燦爛的歷史文化

經濟發展的劣勢礦產和能源資源短缺,嚴重的工業污染困擾着東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氣候乾旱,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大部分地區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較差。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交通等社會經濟條件方面差距較大

南北方交流與互補南水北調工程東西部交流與互補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

10、中國主要鐵路線

主要鐵路線線路走向主要鐵路線線路走向

京九線北京—九江—南昌—深圳—香港九龍京哈線北京—瀋陽—哈爾濱

京廣線北京—鄭州—武漢—株州—廣州隴海線連雲港—鄭州—西安—蘭州

京滬線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

篇5:七年級歷史知識點大總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雲南省元謀縣,長江流域。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會製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黃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體質特徵。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打製石器)。使用天然火,會長時間保存火種。過羣居生活,從事採集狩獵活動。

1929年,中國的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三、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黃河流域。和現代人基本相同。能夠人工取火;使用打製石器,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採集狩獵捕魚,羣居;具有審美意識。

昌盛的秦漢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4、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的創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5、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

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張騫通西域

1、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聯絡大月氏(zhi),共同夾擊匈奴。

(3)意義:瞭解了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19年

(2)目的: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繫

(3)意義: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瞭解與往來。

聯繫所學的歷史、地理知識,設想一下在“開西域之跡”的過程中,張騫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優秀的品質?

(1)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張騫的優秀品質:具有堅強的意志,不畏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忠於祖國、信守承諾、不辱使命。

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2021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台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户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户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衞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七年級下冊歷史複習知識點

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2000多公里。

2、開鑿的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②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曆的女皇帝。

歷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3課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篇6: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隋文帝的繼任者是隋煬帝(楊廣)

⒉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這是繼秦朝之後,中國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為了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和聯繫,鞏固統治。

4.大運河:2+3+4+5=1。2:全長兩千多千米;3點:中心洛陽、北到涿郡、南到餘杭;4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5大水系: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1: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5.大運河的作用:大運河開通後成為貫通南北的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鞏固了統治。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⒈隋煬帝不惜民力,酷虐殘暴,導致農民起義。隋朝二世而亡。 2.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大臣是魏徵。

4.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5.唐太宗的統治措施: (1)、選賢用能,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2)、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

(3)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三省”指的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六部。) (4)修改法令,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 (5)、民族關係上:密切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第3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⒈武則天登上帝位後,改國號為“周”,她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則天的統治措施:

(1)重用酷吏,嚴厲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勛貴舊族。 (2)武則天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

(3)武則天還大力發展科舉制度,並創立殿試製度,親自面試考生。 (4)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負擔。 武則天統治時期,史稱“貞觀遺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⒋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由於他重用賢能,任用名相,鋭意改革等。使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5.唐朝出現的新型農業工具——曲轅犁,可用於控制入土深淺。與新的灌溉技術——筒車一起,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4課 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⒈科舉制度:(1)隋朝時創立,唐朝加以完善和發展。 (2)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3)常設的主要科目:明經和進士。(明經考儒家經典,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人們普遍推重進士科)。 (4)科舉制度的作用(p130)

2.飲茶習俗在唐代風靡全國,騎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習俗風尚、思想文化的特點:胡漢交融、中西貫通。唐朝的時代精神:博大開放、匯納百川、充滿創新活力。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1.唐朝與少數民族交往的方式

(1).設都督府,由當地貴族管理:唐太宗打敗東突厥後在當地設立都督府,並任用突厥貴族進行管理。

(2).和親,會盟: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3).冊封,會盟: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體現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即擁戴他為他們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課 開放與交流 唐朝時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 原因:唐代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交通的發達,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對外開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目的: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 2.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時,為了求取佛經精義,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聖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大唐西域記》)

4.比較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如圖)(3)常設的主要科目:明經和進士。(明經考儒家經典,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人們普遍推重進士科)。 (4)科舉制度的作用(p130)

2.飲茶習俗在唐代風靡全國,騎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習俗風尚、思想文化的特點:胡漢交融、中西貫通。唐朝的時代精神:博大開放、匯納百川、充滿創新活力。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1.唐朝與少數民族交往的方式

(1).設都督府,由當地貴族管理:唐太宗打敗東突厥後在當地設立都督府,並任用突厥貴族進行管理。

(2).和親,會盟: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3).冊封,會盟: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體現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即擁戴他為他們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課 開放與交流

唐朝時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

原因:唐代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交通的發達,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對外開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目的: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 2.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時,為了求取佛經精義,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聖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大唐西域記》)

4.比較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如圖)

第7課 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

總結出隋唐時期我國有哪些世界領先的科技成就?①我國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②《金剛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印刷品;③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藥;④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 第8課 璀璨的文學藝術 ⒈文學家韓愈説:“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指的是李白,人們稱他為詩仙;“杜”指的是杜甫,後人稱他為詩聖,稱他的詩為詩史。 ⒉唐朝時期的樂舞十分發達,相傳唐太宗創作《秦王破陣樂》;唐玄宗創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時,敦煌莫高窟所藏藝術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寶。其中以泥塑和壁畫(如壁畫《飛天》)為代表。

第10課 遼、西夏與北宋並立 (如圖)

⒈1004年,遼軍的進攻威脅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對此,宰相寇準堅持宋真宗親征。

⒉1005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規定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歲幣),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但這是宋遼實力均衡的產物。此後,南北貫通,互市不絕,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雙方的經濟和文化都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歲幣”,重新開放邊境貿易(促進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發展)。

第11課 宋金南北對峙

⒈1115年,女真族傑出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政權,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擄走大批珍寶器物,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⒊金滅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形容的是岳飛領導的岳家軍。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

5.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和議: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金送交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第12課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⒈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⒉宋代,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見筆記)

⒊“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⒋北宋前期,從越南引進了優良的水稻品種——占城稻。 5.宋代煤的開採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時,瓷器成為暢銷世界市場的產品,中國因此被譽為“瓷之國”。

7.北宋前期,由於商業的繁榮,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南宋時,通行的紙幣有會子、關子。 ⒏宋朝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並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立了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設蕃坊、蕃市、蕃學。外貿範圍廣。

第13課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⒈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士人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時,社會的主體是士農工商。

3.宋政府將居住在城鎮的非農業户編定為坊郭户進行管理。

4.宋代城市中出現固定的娛樂場所——瓦舍。瓦舍的出現,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

第14課 元帝國拓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業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

⒉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的首領是鐵木真。

⒊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政權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5.元朝建立後,很快便出兵滅了南宋。南宋大臣文天祥堅持抗元,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6忽必烈即位後,大力推行以採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②推行重農政策。下令把許多牧場重新恢復為農田;設立專門管理農業的機構——司農司,詔令司農司編寫《農桑輯要》。

7.元朝實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8.元朝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課 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

⒈北宋時期,平民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對傳播知識、促進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年。

⒉戰國時期,人們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們進一步發明了——指南針。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應用到航海上。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新航路開闢提供了重要條件。

⒊元代的黃道婆向黎族族人學會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並加以創新,使松江地區成為江南棉紡織中心。棉布逐漸取代絲麻成為廣大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黃道婆成為“衣被蒼生”的棉神的化身。

第16課 繁榮的宋元文化 ⒈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資治通鑑》。 ⒉《資治通鑑》記述了從戰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歷史。(被譽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3.宋代三大詞人:北宋蘇軾、兩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辛棄疾。

4.元雜劇標誌着我國戲曲藝術的成熟。關漢卿是元雜劇最負盛名的作家,代表作是《竇娥冤》

第17課 探究《清明上河圖》 ⒈《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它是北宋張擇端所作。

第18課 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

明清時期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政治:廢宰相制度,設立廠衞制度、設立廷杖制度、設立軍機處。思想:實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獄。

1.明太祖朱元璋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由胡惟庸案開始,廢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揮;設立錦衣衞,專門偵緝官民言行;設立廷杖制度,它使君臣關係完全成為主僕關係。

明成祖時,設立特務機構——東廠,由宦官負責。

⒊“廠衞”包括東廠和錦衣衞,它是專制皇權的可靠支柱。

⒋雍正時期,中央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 ⒌科舉制到明清時期逐漸演變成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

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命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無法選撥到真正的人才。當時所作的文章稱為——八股文

第19課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鬥爭

⒈明清時期,我國邊疆相繼遭到日本、荷蘭、沙俄等國的侵略。

⒉明代,戚繼光於1561年在台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然後又到福建和廣東抗倭。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

3.明末,在高山族人民的幫助下,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了佔據台灣地區的荷蘭殖民者,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意義: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對亞洲其他國家也間接起到保護作用。 4.17世紀40年代,沙俄大舉入侵我國東北地區。80年代,在雅克薩反擊戰中,康熙帝親征。清軍重創俄軍。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第20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一、清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採取的措施:(方式:武力平叛、加強管理、聯絡感情)

1、平定準噶爾部、回部貴族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2、建立對__、**的冊封制度和“金瓶掣籤”制度,設立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3、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等官職,加強對東北和西北邊疆的管轄。 4、以會盟聯姻等方式,並修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聯絡少數民族上層貴族的感情。 二、清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恩威並重、剛柔並濟

三、⒈準噶爾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紀時得到了沙俄的支持,發動叛亂,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康熙帝曾親征大戰噶爾丹。 2.回部是維吾爾族人。 ⒊清朝,順治皇帝接見西藏喇嘛教首領__,正式賜予“__喇嘛”的封號; 康熙皇帝接見另一位喇嘛教首領**,正式賜予“**額爾德尼”封號,此後,歷代__和**都得經過中央冊封。 4.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籤”制度。

第21課 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徵

⒈明成祖遷都北京,經他營造的新北京城由外向裏,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宮城舊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千米。明長城的修建是為了防範蒙古騎兵南下侵擾。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

⒈李時珍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代表作《本草綱目》,它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2.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曹雪芹的《紅樓夢》。

第23課 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

⒈鄭和下西洋。時間:明初,1405——1433年 次數:七次 到達的地方:鄭和的船隊航行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 目的: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 意義:①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②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2.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採取了閉關政策。

閉關並非完全斷絕往來,而主要表現在對外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原因:(1)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政策。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 (3)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影響了中國的進步。 (4)清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外國侵略,害怕沿海人民與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統治。 3.閉關政策的影響

閉關政策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導致閉塞、停滯、倒退,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第24課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

⒈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繁榮盛世指的是:康乾盛世。

⒉“康乾盛世”時期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統治時期。 ⒊明中葉以來,中國開始向近代文明演進。 ⒋明清時期面臨的主要危機體現在哪些方面?

(1)農民戰爭的打擊,如李自成起義、白蓮教起義;

(2)實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文字獄等政策阻礙了歷史發展;

(3)封建統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瞭解外部世界,落伍於世界潮流; (4)英國19世紀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中國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機。

篇7: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我國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税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

●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訪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鑑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特產居唐朝進口首次。

●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

●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11世紀前期,党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堰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

●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唐朝時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寇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1206年,蒙古貴族如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馬克可·波羅的著作《馬克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元朝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省,簡稱“行省”。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

●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的科學成就有《夢溪筆談》、創制“十二氣歷”。我國元朝時的著名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科學成就有《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在公曆的公曆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曆的確立早約三百年。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鉅著,敍述了從戰國支五代的歷史。

●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郭熙、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元代最著名的畫家是趙孟的作品《秋郊飲馬圖》被稱為“神品”

●人稱“宋四家”指蘇軾、黃庭堅、米 (fU)、蔡襄。

●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朝的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衞、朱棣設立東廠進行對臣民的監查、偵查。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稱帝。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繼光抵抗倭寇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

●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遷都瀋陽,後改稱盛京。

●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1644年遷都北京,對國的統治。

●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誌着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繫,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被迫投降。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__五世賜予“__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為“**額爾德尼”的封號。

●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__、**共同管理西藏事務。__和**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

●乾隆帝時下令調兵討伐回部上層族小和卓與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對整個新疆地區進行管轄、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清朝疆域:西跨葱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嶼。清朝疆域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暢銷海內外。

●明清時期 ,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户。他們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機房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房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用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用與被僱用的關係,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

●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清朝統一台灣以後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以“萬歲山”作為全城的中心點。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蜓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蹟。

●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總結性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明朝末年,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關於農業生產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歐洲的水利技術的著作《農政全書》。

●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説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説、明朝中期的《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説。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説的高峯。《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地位。

●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明末畫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鄭板橋《蘭竹圖》、東洪綬《西廂記》畫的插圖。

國中歷史複習六法

其一,“連綴成篇”法。

就是把時空跨越大, 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知識點歸納聯結成篇進行記憶。如中國古代歷史中所出現的所有朝代, 按先後順序進行排列, 單純記憶就不是那麼容易,若把它們編成順口溜的形式連綴成篇, 既朗朗上口, 又增加知識點趣味性。學生既願背誦又容易掌握, 自然會收到時半功倍的效果。試看以下知識點的連綴: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統天下劉建漢/ 東漢建朝為劉秀/ 三國爭雄風雲起/ 兩晉南北朝對峙/ 楊堅起兵隋朝立/李淵反叛登唐基/ 五代十國山河破/ 宋遼西夏戰亂多/ 金元兩朝不太平/ 明滅之後立清國。

其二,“分進合擊”法。

此法如同作戰採用的戰略戰術, 將每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化整為零, 分頭進行學習記憶, 然後再進行整合記憶。如複習“陳勝、吳廣起義”這一歷史事件時, 可實行記憶三步走: 第一步, 掌握起義的背景; 第二步, 掌握起義的經過; 第三步, 掌握事件的歷史意義。在分別掌握的基礎上, 再根據事件的內在聯繫, 進行整體把握, 綜合記憶, 切忌瞞天過海。

其三,“聯想拓展”法。

即在複習掌握有關知識時, 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擴充, 將同類問題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做的好處, 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鳥的效果。如在複習中國近代史上的《辛丑條約》這個內容時, 你可聯想到《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這三個條約的共性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其影響一個比一個嚴重。第一個是使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個是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 第三個是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家國家。這種聯想拓展, 複習掌握這三個條約時, 既生動又省力, 更不至於將三個條約中的有關問題張冠李戴, 混為一談。

其四,“異同比較”法。

就是將兩個歷史問題進行比較, 找出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然後進行復習掌握。如在複習“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兩部分內容時, 在比較的基礎上,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 其相同點是: ①原因相同, 都是在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背景下爆發的。②領導階級基本相同, 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③革命動力相同, 人民羣眾在革命中起了推動作用。④影響相同, 革命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其他國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響。其不同點是: ①領導階級不完全相同, 英國新貴族也起了領導的作用。②特點不同。英國革命經歷了反覆、曲折的過程, 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法國革命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最典型的革命。③意義不同。英國革命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開闢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法國革命掃蕩了國內外的封建勢力, 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

其五, 結構梳理法。

此法如同用梳子梳理散亂的頭髮一般, 就是將看似散亂的知識進行梳理, 使其有一定的頭緒。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 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 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 給人一種一目瞭然之感, 這樣以來, 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 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後只要本着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如: 八年級上冊《世界歷史》中的第20 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知識結構可以這樣梳理:俄國廢除農奴制:俄國盛行農奴制, 資本主義發展緩慢, 農奴暴動頻繁, 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農奴在獲得“解放”時, 可以得到一塊份地, 但必須出錠贖買。是一次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保留大量封建殘餘, 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成為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其六, 集中歸類法。

此種方法就是將性質類型相同或相近的有關歷史知識, 按照一定的順序、規律進行有機的分門別類的集中歸納後, 進行各個擊破式的分類學習記憶。如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變法時, 可把所有改革變法方面的歷史知識, 按照先後朝代及年代的歷史發展順序, 列成表格形式進行集中歸類。此表的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朝代、時間、人物、改革或變法內容、影響及意義等。再如: 綜合學習掌握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知識, 可把全冊中所涉及到的科學文化名人及發明貢獻成果分門別類的進行集中歸類。科學類可分為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類; 文化方面可分為文學類和藝術類, 再具體一點可分為醫學類、發明創造類、小説類、詩歌類、繪畫類、音樂類等。知識集中歸類後, 零散的知識可以成為整體知識, 學習掌握時就不至於東一掃帚西一鍬, 有蜻蜓點水之感, 更不至於把醫學家的桂冠戴在文學家的頭上, 學習效率自然而然的也就會大大提高。

篇8: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説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複習學過的知識,“温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禮》、《易》、《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鼈,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孔子説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説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文化上的貢獻: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篇9: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瞭解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七上P·56)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地間的交流,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生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為後來更大規模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