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整合【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1W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梳理整合【通用多篇】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篇一

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一五計劃(1953—1957)

任務:優先發展重工業;有步驟的進行三大改造

影響: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2、三大改造(1953—1956)內容(對象):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實質: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影響:標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探索與失誤

1、中共八大(1956)

(1)內容 主要矛盾:見P51 其實質: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儘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意義: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線未能堅持)

2、總路線: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八大二次會議) (反映了人民加速經濟發展的願望,具有“左”傾冒進思想傾向)

(1)大躍進 特點:高速度(超英趕美)、高指標

農業:“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工業:全國上下大鍊鋼鐵 過失:忽視客觀經濟發展規律,造成國民經濟嚴重的比例失調

(2)人民公社 特點:“一大二公”

過失: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違背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原理 後果:導致國民經濟嚴重比例失調,1959—1960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

教訓: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3)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重點 篇二

1、瞭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範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鉅額財富)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篇三

1.主要內容:

①黨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一百年不動搖

②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

③判斷的標準: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計劃和市場的關係: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⑤社會主義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⑥發展才是硬道理

2、意義: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誌,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重點歸納 篇四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政策、一種模式、三次改革)

▲“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

1、背景①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②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困難;

2、目的: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國內戰爭;

3、主要內容

①農業:實行餘糧收集制;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

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 ④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4、評價

①積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保障了蘇維埃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1921—1924)

1、背景

(1)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必要性)

2、內容

①農業:以農業税代替餘糧收集制;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3、作用

(1)滿足了廣大農民和個人的經濟要求,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3)探索了一條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現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資金來源於農業和輕工業;(工業) ②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

2、特點

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調節)

②相對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

3、評價

(1)成就

①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

②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

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與輕工業的長期落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向農民索取太多,嚴重壓抑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點結果失敗原因

赫魯曉夫改革農業一定程度上衝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工業(軍事工業)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動盪、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2、經濟改革(重點):

①內容: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②結果:沒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問題:a、缺少宏觀調控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b、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陷入困境 ②結果: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蘇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二戰後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異同

相同點:

①原因:國內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難;

②手段:

a、在堅持原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關係進行局部調整;b、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③結果: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點:本質區別在與它們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不同;

高一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五

1、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瞭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中華民族資本主義誕生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如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瞭解甲午戰爭後中華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主要史實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華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税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2)表現: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3)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A鴉片戰爭後,隨着外國商品的湧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受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2、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瞭解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民國初期,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業,獲得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C羣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表現: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麪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捲煙等行業也有相當發展。湧現出一批的實業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張謇、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等。

瞭解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瞭解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抗戰時期: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企業遭受空前殘酷的打擊。

原因:

A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併。

B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藉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從而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原因:

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

B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

C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税,並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篇六

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①青銅器鑄造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②冶煉生鐵和鋼發明於春秋時期

春秋-塊鍊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③燃料煤冶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①絲織-上古學會養蠶繅絲世界最早

西周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鼎盛時期蘇州、杭州

②棉織-宋末元初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後期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新石器時代開始燒製陶器

商代燒製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燒製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藝臻於成熟,瓷窯遍佈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製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峯造極的水平。